书城亲子送给孩子的健康心理书
7139700000014

第14章 人际交往要懂的心理学(1)

1.平等与尊重:人际交往的第一准则

品读小故事: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一次他去前苏联访问,在莫斯科街头散步时见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萧伯纳陪着这个小女孩玩了很久,分手时,他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伟大的萧伯纳一起玩了。”

没想到,小女孩也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苏联女孩儿安妮娜一起玩了。”

萧伯纳很吃惊,同时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傲慢,立刻向小女孩儿道歉。后来,萧伯纳每次回想起这件事,都感慨万千。他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应该永远谦虚。”

心理学解读:

有人曾经这样问:“婴儿为什么会在人多的场合哭呢?”有人说因为太吵了,有人说因为婴儿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有人说婴儿饿了……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心理学家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为了了解真正的原因,他特地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

原来,婴儿的啼哭是因为他没有与大人平等相待,没有得到大人的尊重。

平等与尊重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准则。1960年当选牛津大学校长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曾提出过人际交往的四点建议:一是尽量让别人正确;二是选择“仁厚”而非“正确”;三是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四是避免吹毛求疵。这些建议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平等”与“尊重”提出来的。

很多年以前,哈佛校长曾经因为对人的不够尊重,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拜访哈佛大学的校长。女士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男的穿的是布制的便宜西服。

校长的秘书一看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人根本就不可能与哈佛有什么业务往来。男士轻声说:“我们要见校长。”秘书很有礼貌地回答:“实在对不起,他整天都很忙!”女士说,“这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他们一直等在那里。秘书只好通知校长,校长十分不耐烦地同意接见他们。见面后,那位女士告诉校长:“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在去年,他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我丈夫和我很想在哈佛校园内为他留一纪念物。”

对此,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他们提的要求很可笑,便不客气地说:“夫人,我们是不能为每一位在哈佛读过书的人在他死后都立雕像的。如若那样,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就会像墓地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而是想为哈佛建一栋大楼。”

校长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装束后长出了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座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每栋建筑物的造价都要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那位女士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以为这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那位女士转向其丈夫说:“只要750万美元就可以建成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所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呢?”

随后,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建造了斯坦福大学以纪念他们的儿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互相尊重,切忌“以貌取人”。俗谚云:“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的确,哈佛校长的教训,是应该深深记取的。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人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渴望平等地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例如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的不尊重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应让尊重他人成为一种习惯和修养,不要根据别人是否尊重你或尊重你几分来决定你对别人尊重多少,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别人。

一个纽约商人在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那人一元钱。但是走过了几步,他又返回来取了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拿笔了,然后他意味深长地对那个推销员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也有东西要卖。”

差不多一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商人发现那个铅笔推销员已成为推销商,他充满感激地对纽约商人说:“谢谢您,您给了我自尊,是您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不仅要在行为上帮助别人,还应该考虑对方的自尊心,尊重对方。尊重他人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让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因此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和尊重是一种美德。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被更多的人记住,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罗斯福竞选总统时,他的得力助手吉姆不仅不辞辛劳地搭乘火车,穿梭往来于西部各州,亲切地与当地民人寒暄、交谈,为罗斯福拉票。每到一地,他都保持亲民的作风,与当地人集会、共餐,并宣传罗斯福总统的政见,与群众进行最亲切的沟通。返回东岸后,他立即让部下列出所有与会人士的姓名、住址,集成一本多达数万人的名册,吉姆按照名单—一给他们写信。并在信件一开始,即亲切地直呼对方的名字:如“亲爱的比尔”、“亲爱的约瑟”等等,信尾更不忘写下自己的名字“吉姆”。就因为吉姆懂得尊重别人,选民们因为他而对罗斯福产生好感,将宝贵的一票投给了罗斯福。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是互相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古人说:“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意思就是说,我们只要学会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加倍的尊重自己。如果你想处处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友谊和朋友,请从现在做起,尊重别人吧!

心理学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呢?

(1)对待朋友不要斤斤计较。对待朋友应该学会宽容、大度,不要因为小事耿耿于怀,纠缠不清。

(2)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打探别人的秘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秘密,我们应对这些给予尊重和理解。过分“关心”他人的隐私,不仅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3)做人要讲信用。答应了别人就要守诺言,讲信用,否则你的不讲信用将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阻碍。

(4)互相帮助。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但要学会理智地、有原则地辨别是非。不能毫无原则地为朋友两肋插刀,铤而走险,这不仅不是朋友之间正常的互相帮助,而且很可能会间接地害了别人。

(5)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如果要求别人事事服从自己,听从自己,就会使朋友之间的交往变得不平等。这样的交往态度会成为我们与人交往中的绊脚石。

2.章鱼心态:远离偏执,不钻“死胡同”

品读小故事:

有一位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青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他感到越来越累,身心俱疲无法解脱。

后来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父亲,父亲没有对他说什么,只是让这位青年跟他上山。青年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父亲。

在他们上山的台阶两边,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石子,父亲拿出一个口袋,让他捡最美丽的石子装进去。

青年对这些漂亮的石子爱不释手,不一会儿就装了大半袋,他吃力地背着口袋向上走,看到更漂亮的石子,他舍不得丢下,尽数装到口袋中。不一会儿他就背不动了。

父亲说:“我们的目的是上山,你说应该怎么办?”

青年人想了想,果断地倒掉了一口袋美丽的石子。这一刻,他也领悟了父亲的教诲:当我们很累的时候,要学会放弃。

心理学解读:

偏执是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的一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具有偏执性格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对人苛刻,喜欢挑他人的“刺”,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并抱怨不绝,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二是多疑,过分敏感,总以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时常带着“警惕”的眼睛准备发现“可疑的痕迹”,甚至把别人善意的规劝和帮助看成是故意在与自己做对。由于偏执性格具有这两个特点,这种性格的人人际关系很紧张,很不受周围人的欢迎。

偏执型的孩子做事的方式就象章鱼一样。我们知道,章鱼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因其力大无比,而且残忍好斗,又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就是潜水员也要防它一手,有的大章鱼甚至能将整艘船掀翻。

一只章鱼的体重可达到32千克,相当于一个小学女学生的重量。但是,章鱼的身体却是非常柔软的,它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因为它们没有脊椎,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章鱼有爱钻各种容器的嗜好,它们经常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破它们的头部,同时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

章鱼身体柔软,且有钻各种容器的嗜好,人们便常常用瓦罐、瓶子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将各种形状的陶拴在长绳子上沉入海底。过上几个时辰,渔民们将陶提上来时,章鱼还极为固执,不肯从舒适的房舍中钻出来。印度渔民使用的方法也类似,但不是用陶罐,而是用大海螺壳。他们往往将八九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古巴渔民则用空螺壳来诱捕章鱼。突尼斯渔民更绝,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呢?是那些瓶瓶罐罐吗?瓶瓶罐罐不会主动捕捉,囚禁章鱼的是他们自己。它们向着狭窄的地方越走,越远,即便是一条死路,它们还是固执地往里钻,不肯回头。结果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瓶罐罐里的囚徒,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也像章鱼一样,钻牛角尖,那么固执的结果只有像章鱼那样——死路一条;如果我们也像章鱼那样没有学会放弃,那么失败的厄运将不可避免,甚至会像章鱼一样,把自己的特长,变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据统计,偏执型人格障碍多发于青春期,约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男女皆有,以女性为多。偏执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思想偏激、乱发脾气、爱钻牛角尖。这种表现在遭遇严重挫折或不顺心的逆境中愈发加重,甚至有些人发展成偏执型精神病。

偏执型性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看上去挺强大,其实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弱者。原因很简单,因为偏执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对外界充满了深度的恐惧,所以才会拒绝接受他人观点,他们所谓的强大是不堪一击的。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是错的。他们总是以某种权威自居,蔑视别人的观点,甚至蔑视对方整个人,所以,大多数偏执者的人际关系非常不理想。

偏执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可能是父母对自己过分娇惯,使自己任性专横,慢慢发展下来就形成了偏执性格;还有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敌视,经常大吵大闹,使自己的人格未能得到健全发展。

心理学应用:

差不多所有的偏执者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他们最突出的表现是拒绝外部、坚持自我。如果发现自己经常会钻“死胡同”,并且拒绝接受外人意见时,就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避免这种偏执的思想继续发展。

(1)了解偏执的言行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

当发现自己开始钻牛角尖,或听不进他人意见时,就要及时的提醒和警告自己。没有人的思想总是正确无误的,虽然我们提倡做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但也该充分考虑他人的意见。要知道,不切实际地固执己见,是一种愚昧和无知的表现,这种人将自讨苦吃。

(2)多与他人交流思想。

偏执的人往往多疑。多疑产生的根源是与他人缺乏沟通,对他人和事物认识不全面、不正确。因此要多与父母、同学谈心,经常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人的喜悦和苦恼,这样,与他人的隔阂就会逐渐减少。

(3)经常帮助他人。

偏执的人常常对现实很不满,经常被一种不安全的痛苦情绪支配,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就会时时责难他人,觉得他人一无是处。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性格倾向,应应该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朋友,这样就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培养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宽容的心境。

(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偏执的人遇事时不做理性的思考,而是冲动地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处理,说话办事容易激动,经常鲁莽行事,甚至迁怒他人,很容易给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要爆发时,可以作深呼吸运动,在心中默念“1、2、3……”当情绪的激昂状态过去后,自己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还能进一步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喜悦。

3.费斯诺定理: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

品读小故事: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皇帝回答: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心理学解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于倾听才是最有价值的。

倾听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L.费斯诺归纳类似的现象说:“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多听少讲。”这就是“费斯诺定理”。其寓意是:只有很好的听取别人的见解,才能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得过多,自己的话反而会成为做事的障碍。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只小猫长大了。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妈妈就不再喂你的奶了,你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的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叨念着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