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华寓言故事
7013900000004

第4章

借衣

“原文”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捐一臂,衣亦污。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迂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从者曰:“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向我索讨?”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译文”

下雨了,迂公借了人家的衣服穿着出去,因道路泥泞滑倒了,摔坏一只手臂,衣服也弄脏了。跟着他的人赶紧扶起他,替他抚摸痛的地方。迂公阻止他,说:“你先拿点水来洗洗我的衣服,手臂坏了同你没什么关系的。”跟从的人说:“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反而想着那件衣服,为什么呢?”迂公说:“手臂是我自家的东西,谁会来向我讨回呢?”

“说明”

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应该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

金翅鸟之死

“原文”

齐景公谓晏子曰:“寡人既得宝千乘,聚万驷矣!方欲珍悬黎,会金玉,其得之耶,奚若?”

晏婴曰:“臣闻琬玉之外有鸟焉,曰金翅,民谓羽豪。其为鸟也,非龙肺不食,非凤血不饮。其食也,常饥而不饱;其饮也,常渴而弗充。生未几何,夭其天年而死。金玉之非珍,乃为君之患矣!”

宋·李等《太平御览》

“译文”

齐景公对晏子说:“我已经有了千辆车才能装盛的珍宝,有了数以万计的车马。我打算把美玉悬黎当作国宝,并准备集聚更多的金玉,你看能得到吗?”

晏婴说:“我听说在琬玉外边,有一种金翅鸟,老百姓称它为羽豪。那种鸟呀,不是龙肺不吃,不是凤血不喝。因此,它经常吃不饱,也得不到充足的饮料,生下没有多久,没有活到它应该活的自然寿命,就死亡了。看来金玉并不是什么宝贝!对国君来讲,这些东西简直是祸害啊!”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说,金翅鸟不是龙肺不食,不是凤血不喝。这是难以找到的稀少食物和饮料,必然会因饥渴而夭亡。它说明,对于一个国君来讲,如果只注意搜罗所谓珍宝,迟早是要完蛋的。

金钩桂饵

“原文”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则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阙子·佚文》

“译文”

鲁国有一个爱好钓鱼的人,用名贵的香料肉桂当鱼饵,用黄金制成鱼钩,并在鱼钩上镶嵌银丝和青绿色的美玉,用翡翠这种极其珍贵的美玉来装饰他的钓绳。他拿钓竿的姿势和寻找的位置都很适当,但是,他钓上的鱼却没有几条。

“说明”

钓鱼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有一般的鱼钩、钓饵就可以了,但这个鲁国人却别出心裁,在这些东西上大费气力,不惜工本,舍本逐末,搞什么“金钩桂饵”,结果对钓鱼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荆人涉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说明”

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荆人畏鬼

“原文”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窥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由是,物出于盗所,终以为鬼窃而与之,弗信其人盗也。

明·刘基《郁离子·麋虎》

“译文”

楚国有个非常怕鬼的人,听到干枯的树叶落地,或者蛇鼠爬行的声音,都以为是鬼。有个小偷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在晚上爬到他家的墙头偷看,并且装出鬼叫的声音。这个怕鬼的人被吓得连斜着眼睛瞄一下也不敢。小偷又照样装了四五次鬼叫的声音,然后钻进他的屋里,偷走了他家藏的全部财物。有人欺骗他说:“你家的财物实在是给鬼偷走了。”他心里虽有点怀疑,但暗中却还以为是鬼偷走了。过了不久,他家里果然发现了“鬼”。他丢失的东西在小偷家里找出来了,然而他始终还是认为,这是鬼偷走后送给小偷的,并不相信那个人就是小偷。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一旦中了迷信之邪,就会置事实于不顾,疑神疑鬼,而有被坏人欺骗、利用和愚弄的危险。

惊弓之鸟

“原文”

更嬴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嬴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嬴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嬴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嬴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战国策·楚四》

“译文”

有个叫更嬴的人陪魏王站在高台下面,仰望天空有只飞鸟。更嬴对魏王说:“让我为大王拉虚弓不放箭,把飞鸟射下来吧!”

魏王说:“那么,你射箭的技术真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吗?”

更嬴回答说:“可以达到这个地步。”

不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嬴拉弓虚射,果然把这只雁射落下来。

魏王惊讶地问:“射箭的技术为什么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更嬴回答道:“这是一只受了伤的雁呀!”

魏王继续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呢?”

更嬴解释道:“这只雁飞得缓慢,鸣声悲哀。飞行缓慢是由于身有旧伤,鸣声悲哀是由于离开雁群太久了。正因为它旧伤未好,惊心没有消失,所以,一听到弓弦音响,就急忙展翅高飞而逃,结果伤口破裂,疼痛不支,便从高处掉下来了。”

“说明”

这则寓言用“惊弓之鸟”比喻那些吓破了胆的人。同时也告诉人们,勤学苦练,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要害,便可收到“虚弓下鸟”的神奇效果。

精卫填海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此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

井之蛙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岸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秋水》

“译文”

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夹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从容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象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探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天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的最大快乐啊!”

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深深感到自己的渺校。

“说明”

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荆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

景公饮酒

“原文”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

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

于是公遂废酒。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好酒贪杯,一连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赐我死。”

之后晏婴朝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说:‘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你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当政者应从善如流,不可因私废公。

九方皋相马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以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儿孙中有没有可以派出去找千里马的人才呢?”

伯乐回答说:“一匹好马,可以从它的形状和筋骨上去观察,但是要寻找天下特殊的千里马,却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像这种马跑起来真是风驰电掣一般,不扬尘土,不见脚樱我的子孙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啊,只能识别哪一匹是好马,但无法辨别出哪一匹是天下特殊的千里马。我有个共同担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君王召见他吧!”

秦穆公便把九方皋召来,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便回来了。他报告说:“我在沙丘那儿找到了千里马。”

穆公说:“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呀!”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母马,黄颜色。”

穆公派人到沙丘那儿去牵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心里非常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真糟糕,你给我推荐的相马人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搞不清楚,那怎么能知道哪是天下的千里马呢?”

伯乐叹了一声,说道:“他竟然达到这样高深的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而无人抵得上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机,得了它的精神,忽略了它粗浅的表象,注意了它内在的实质而忘掉了外表和颜色,他只去看他所要看见的,不看他所不需要看见的;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不观察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方法,就有着比相马更加重大的意义啊!”

把马牵回来一看,果然是一匹特殊的千里马。

“说明”

这则寓言启示人们,选拔人才要从实际出发,家庭影响只是一方面,不能以此作为选拔的标准,关键在于本人是否有真才实学。这个故事还说明,考察人才要注意全面,人无完人,不能因为有某些缺点就轻易否定。九方皋相马时的确有疏忽,把马的毛色和性别都搞错了,但不能因为这个小的疏忽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能手。其相马术,即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橘与枳

“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译文”

晏婴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和左右大臣谋划说:“晏婴,是齐国擅长外交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番,该采取什么办法呢?”

左右大臣献计说:“当他到来的时候,我们捆绑上一个人,押着他经过大王面前,大王问:‘干什么的?’我们回答:‘是齐国人。’大王再问:‘所犯何罪?’我们说:‘犯偷盗罪。’”

晏婴来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款待晏婴。喝酒正在兴头上时,两个小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禀报,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盯着晏婴问:“齐国人是不是本来就喜欢偷盗呢?”

晏婴离开座席,郑重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结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结枳子,它们仅仅是叶子相像,果实的味道大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因为水土不同。人民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人民百姓喜欢偷盗吗?”

楚王自我解嘲说:“圣贤君子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今天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侮人者必自侮。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有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伏在车轼上听着。

他派子路前去询问,说:“你哭得如此伤心,必定是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吧?”那位妇女说:“是的,从前我公公死于虎口,我丈夫又死于虎口,如今我儿子又是这样送了命!”孔子说:“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搬到其他地方去呢?”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孔子说:“年轻人记住,残暴的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厉害呀!”

“说明”

这里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刻削之道

“原文”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这样,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说明”

这篇寓言告诫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这个人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经移动了,而掉下去的剑没有动;像这个人这样去找剑,岂不是糊涂透顶吗?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对于那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只知一味墨守成规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恐钟有声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

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

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权智》

“译文”

陈述古,作为枢密院直学士,出任建州浦城县令时,有人失窃,抓到一些嫌疑盗窃犯。陈述古就欺骗犯人说:“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认强盗,灵验极了。”

他派人把那口钟搬到后院,等候祭祀。把抓到的嫌疑犯,带到钟前,让他们自己宣告:“不是强盗,摸了钟不会发出声音来;是强盗,摸了钟会发生声音。”

陈述古亲自率领同僚,对钟祷告,十分肃敬。祭祀完毕,用帷帐把钟围起来,暗中派人用墨涂在钟上。过了很久,带过囚犯,命令他们一一伸手进帐内摸钟。出来后就检验他们的手。他们手上一般都是墨,惟有一个囚犯无墨。这样,就讯问此囚犯,此囚犯供认是强盗了。

因为他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来,所以不敢去摸。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只要把握犯罪者的这种心理,是能够迅速破案的。

刳马肝

“原文”

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食马肝而死。’”

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狂语耳,肝故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

客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

公大悟,家有畜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译文”

有个客人说:“马肝非常毒,能毒死人。所以汉武帝说:‘文成吃了马肝就死了。’”迂公正好听到,就发笑了,说:“客人说骗人话罢了,肝本来在马肚子里,马为什么不死?”客人开玩笑说:“马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就是因为有这种肝的缘故。”迂公一下子似乎醒悟了,家里养着一匹马,便把马肝剖挖出来,马立即死去。迂公把刀往地上一掷,叹息道:“说得真对呀!马肝好毒!把它挖掉了,马尚且活不了,何况把它留在肚子里呢?”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能随便相信道听途说,对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多思索,想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夸父追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

夸父跟太阳一同赛跑,在太阳落山的地方终于追上了它。夸父口渴难忍,便到黄河、渭河去喝水。他把这两条大河喝干了还不解渴,又急忙跑向北方的大湖泊。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半路上就渴死了。他把一根长长的拐棍丢在地上,这根拐棍化作了硕果累累、一望无际的桃林。

“说明”

这篇寓言,表现了神话中的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胜、自强不息的精神。

鲲鹏与斥

“原文”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庄子·逍遥游》

“译文”

在草木不长的北方,有个广漠无涯的北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池。这里有条大鱼,身宽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它变成一只大鸟,叫做鹏,背像泰山那样高,翅膀像云彩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横穿云雾,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翔,想到南海去。小泽里的斥讥笑它说:“它想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到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展翅盘旋在杂草丛里,这算飞得最高了,那么它还想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啊!

“说明”

庄子这则寓言是说明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大鹏和小雀,虽然一个能搏击长空,展翅高飞九万里,一个栖身沼泽,往来于蓬蒿之间,但在庄子看来,都是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各得其所,无所谓大小、贵贱之分。后来人们借用这个故事,常常用鲲鹏比喻高大勇敢,怀有远大志向的伟大人物,用燕雀比喻渺小卑怯,苟且偷安的小人。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宣王让人给他吹竽,一定要听三百人的合奏。有个南郭先生去见齐宣王,请求参加合奏。齐宣王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官家给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人的供俸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王继位,可是他不喜欢听合奏,却喜欢吹竽的乐师一个个地为他独奏。这个南郭先生便逃跑了。

“说明”

这则寓言里的南郭先生在三百人的合奏中,装腔作势尚可蒙混下去,可是要他独奏时,他便逃跑了。它告诫人们,不学无术的人只能靠吃大锅饭混日子。当强调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会露出马脚。所以,用人必须逐个严加考察。

狼子野心

“原文”

有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矣。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

“译文”

有一个富人偶然捉到了两只小狼,把它们和家里的狗关在一起饲养,小狼也能和狗平安相处。稍有长大之后也相当驯服,主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了。

有一天,主人白天在厅堂里睡觉,忽然听见一群狗汪汪地发出狂怒的叫声,他吃惊地坐立起来,看周围并无一人,就再躺到枕头上去睡,狗又跟先前那样狂叫起来,他便假装睡觉等着瞧。原来那两只狼等候他睡觉不醒,想要猛咬他的咽喉,群狗狂叫着阻止,不让两只狼靠近主人呀。最后,主人杀了两只狼,剥了它们的皮。

“说明”

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它告诫人们,要警惕“狼子野心”,要特别提防那些“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的人!

老虎求生

“原文”

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

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

《战国策·赵三》

“译文”

有个人设置了一架拴缚野兽蹄爪的器具,结果捉住了一只老虎。老虎暴跳如雷,挣断了一只脚掌跑掉了。

老虎的心情,并不是不爱护它自己的脚掌,然而它不能因为顾惜那一寸大小的脚掌却去葬送它七尺的身躯,这是权宜之计啊!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有些时候,为了保存整体利益,而不得不作出局部牺牲。

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天去了,到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马的后面走,果然找到了回国的道路。

后来走到深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有水。”于是就在有蚂蚁窝的地方挖掘,果然挖到了水。

以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还不羞于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现在的人却不知道用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很错误的吗?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应善于学习,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