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6974000000023

第23章 气的起居要点

人的起居直接影响人的健康,而健康多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因此,人的起居应顺应二十四节气。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天赐的寿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生活起居必须与二十四节气相顺应。

1.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联系

人的五脏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是相对应的,而且都各有所用。

春位在东方,色为青,与人身的肝脏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因此,春天养生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多在颈项。

夏位在南,色为赤,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耳,精华藏于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多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

秋位在西,色为白,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

冬位在北,色为黑,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阳,精华都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

中央色黄,与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黄帝内经》指出:春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草木繁荣,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在这个季节,人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自己的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之美。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人应当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借以舒缓三秋的肃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肺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得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天的6节气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在这个季节,人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湿,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就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2.生活应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珪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仅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