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实用偏方秘方
6910100000007

第7章 妇产科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是月经不正常的总称,它主要指月经周期异常和经血量的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周期异常又分为提前(如20天出血1次),或拖后(几个月1次)或完全没有规律。经血量的异常表现为出血过多、过少或时多时少伴周期紊乱。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如仅提前三五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经先期病论。

“方一”黑木耳红枣茶

“来源”民间。

“组成”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

“功用”补中益气,养血止血。

“主治”气虚型月经先期,出血过多。

“用法”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

“按”黑木耳养血止血,健脾益气,红枣补中。

“方二”茴香酒

“来源”民间。

“组成”小茴香、青皮各15克,黄酒250克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月经先期。

“方解”小茴香含挥发油,主要为茴香醚、小茴香酮、甲基胡椒酚、茴香醛等成分,具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气的作用;青皮可疏肝破气,黄酒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具有活血、行气、壮筋骨等诸多保健功能。

“用法”将小茴香、青皮洗净,入酒内浸泡3天,即可饮用。每次15~30克,每日2次,如不耐酒者,可以醋代之。

“方三”美人蕉花

“来源”民间。

“组成”美人蕉花适量

“功用”活血止血。

“主治”月经先期。

“用法”晒干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黄酒送服,每日2~3次。

“按”美人蕉花能活血止血,消肿止痛。

“方四”当归川芎散

“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白芍、五灵脂、元胡、肉苁蓉、苍术、白术、乌药、小茴香、陈皮、半夏、白芷各9克,柴胡、黄芩、丹参、地骨皮各6克,黄连、吴茱萸各3克。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主治”月经先期。

“用法”各味混匀研为细末,用陈醋或米饭调和药末,放入锅中炒至极热,装入厚白布熨袋备用。患者仰卧床上暴露脐部,药熨袋趁热于患者脐上下熨之,熨后把药熨袋放于脐窝上,外用宽绷带布条固定,待袋内药冷却后,再炒热敷熨。每天敷熨1次,直至月经正常为度。

“方五”益母草黄芩姜汤

“来源”民间。

“组成”益母草、酒黄芩各15克,姜10克。

“功用”清热活血。

“主治”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每月两潮之月经先期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按”益母草全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芸香甙、延胡索酸,另含益母草碱甲、乙等;花含益母草定碱。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或四五十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如延后三五天,且无其他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病论。若偶见一次延期,下次仍然如期来潮者;或青春期初潮后数月内或于更年期月经时有延后,无伴其他征候者,一般不属病。主要有血寒、虚寒、血虚、气滞等方面的原因。

“方一”益母艾叶汤

“来源”《家庭百病良方》

“组成”益母草30克,炒艾叶10克,小茴香6克。

“功用”温中活血,暖宫调经。

“主治”月经后期,色黑量少者。

“用法”水煎服。

“按”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血得温则行,艾叶暖宫温经活血,小茴香温中行气。

“方二”砂仁佛手山楂酒

“来源”民间。

“组成”大砂仁、大佛手、大山楂各30克,黄酒或米酒500克

“功用”理气活血。

“主治”气滞所致月经后期。

“用法”将前三味洗净置酒瓶中浸泡3~6天。视酒量大小,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不善酒者可以好醋代泡,服时加冰糖适量减酸。

“方三”羊肉干姜汤

“来源”民间。

“组成”干姜30克,羊肉150克

“功用”温中散寒调经。

“主治”血寒所致月经后期。

“用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味精,食肉饮汤。

“方四”调经活血枕

“来源”民间。

“组成”香附、陈皮各300克,合欢皮、蒲黄、五灵脂、石菖蒲、皂角、白芥子各100克,冰片10克

“功用”活血调经,理气化痰。

“主治”月经后期。

“用法”将前8味一起烘干,研为粗末,兑入冰片,装入枕芯。

“按”适用于气滞、血瘀,痰阻型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等。如仅提前或错后3~5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本病主要是由于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而致,多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

“方一”鹿胶枸杞膏

“来源”民间。

“组成”淮山药240克,枸杞120克,鹿胶60克,胡桃肉240克,冰糖60克。

“功用”补肾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用法”将鹿胶用蛤粉炒脆研末,余四味文火煮熟至极烂,入鹿胶粉和拌共捣为膏,防腐备用。每日3次,每次30克。

“按”本方适用于肾虚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方二”香附丹参麦芽方

“来源”《月经病防治》

“组成”香附18克,丹参、麦芽各12克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气滞者)。

“用法”水煎服。

“方三”月季核桃仁汤

“来源”《女性食疗药膳》

“组成”月季花9克,核桃仁30克,红糖、甜酒各60克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用法”将月季花、红糖、核桃仁加水500毫升煮汤。经前冲甜酒饮用,连服5~7天。

“方四”黑豆苏木糖

“来源”《女性食疗药膳》

“组成”黑豆300克,苏木150克,红糖适量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

“用法”将黑豆,苏木加水500毫升炖至黑豆烂熟,去苏木,再加入红糖调匀后浓缩收汁,将平盘内抹上麻油,趁热将浓稠汁倒入盘中,候冷却后切成糖块(约10~14块)。月经前,1日2次,每次一块,连服5~7天。

四、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的病证。可伴有月经周期提前或退后或经期延长,但仍有一定规律。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虚不摄、热迫血行。临床以气虚、血热、血瘀及虚热等证型为多见。

“方一”加味黑木耳汤

“来源”《补到病除》

“组成”黑木耳3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红枣20枚,红糖20克

“功用”补气升阳,摄血固冲。

“主治”气虚型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等。

“用法”前4味共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再用小火煮半小时,去药渣加红糖,待糖溶化后即可饮服。月经前每天服1次,连服5~10天。

“方二”马齿苋鸡蛋汤

“来源”《女性常见疾病药膳疗法》

“组成”马齿苋60克,鸡蛋3个

“功用”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适用于热毒内结,月经过多、经色深有块,以及盆腔炎等。

“用法”先将马齿苋洗净,捣烂取汁;再将鸡蛋去壳,加水适量,煮熟,兑入马齿苋汁即成。每日1剂,喝汤吃蛋。

“方三”黑木耳煲红枣

“来源”《女性常见疾病药膳疗法》

“组成”黑木耳15~30克,红枣20~30枚

“功用”养血止血。

“主治”适用于女性月经量过多、贫血,也可用于痔疮出血。

“用法”将上2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渴汤带物,连服几天。

“方四”红糖乌梅羹

“来源”《天下第一美味:羹》

“组成”红糖3匙,乌梅肉3枚

“功用”收敛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法”乌梅切碎,合煮熟烂顿服,连服数日。

五、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是指经血排出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行时间过短,不足两天,经血也因此减少的病证。本病发病机理可分为虚实两类,临床常见血虚、肾虚、血寒、气滞、痰阻等证型。

“方一”生姜羊肉豆腐汤

“来源”《女性常见疾病药膳疗法》

“组成”生姜25克,羊肉50克,豆腐250克

“功用”补脾益气,温中调经。

“主治”适用于脾虚中寒、月经过少、色淡、经期延后等。

“用法”将生姜、羊肉洗净切片,豆腐切块,备用。炒锅烧热,倒入少许食油,待油温六成热时,放入生姜煎至有香味时,放入羊肉片翻炒几下,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豆腐煮沸,加入盐调好口味即可。喝汤吃羊肉、豆腐,分2次服完。

“方二”山楂糖茶

“来源”《食疗便方》

“组成”山楂20克,红糖20~30克

“功用”化瘀通经。

“主治”适用于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妇女。现代亦用于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作保健饮料(酌减红糖用量)。

“用法”将山楂加水煎煮沸10~20分钟后取汁,再煎一次,合并汁液,冲入红糖,代茶饮。

“方三”牛膝炖猪蹄

“来源”《百病食疗大全》

“组成”牛膝20克,猪蹄1只(约250克),米酒50克,葱、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功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主治妇女血瘀月经过少。

“用法”将牛膝切片,用纱布包好,扎紧;将猪蹄去毛,洗净,入沸水锅氽透,捞出,用凉水冲洗干净,与纱布包一起放入砂锅,摆上葱节、姜片,加水碗炖熟烂,捞出葱节、姜片,浇入米酒,加入味精、精盐略煮片刻即可。可随量佐餐食用。

“方四”调经茶

“来源”《药用植物与医疗保健》

“组成”当归60克,川芎10克,益母草45克

“功用”调经活血止痛。

“主治”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减少,经行腹痛,经期错后或产后腹痛者。

“用法”将上药洗净,煎煮取汁。代茶服用,每日1剂,可多次煎泡代茶。

不孕症

不孕是指女子婚后与丈夫同居2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生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受孕者;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中医认为不孕的原因主要有肾虚、肝郁、气血两虚、痰湿、湿热以及气滞血瘀等。

“方一”益肾生卵汤

“来源”《不孕不育症独特秘方绝招》

“组成”金狗脊、广仙茅、云苓、仙灵脾、巴戟天、桑寄生各15克,炒白术、威灵仙、香附草、茜草各9克,油肉桂4.5克,海桐皮12克

“功用”温肾健脾,滋养胞宫。

“主治”可用于无排卵性不孕。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二”姜糖饮

“来源”《葱姜蒜妙方八百八》

“组成”鲜生姜500克,红糖500克

“功用”温肾暖宫。

“主治”宫冷不孕。

“用法”生姜捣烂如泥,调入红糖,放锅内蒸1小时取出,放阳光下晒3天,再蒸再晒,共蒸9次晒9次,伏天每伏蒸晒3次,服用时在见月经来的头1天开始,每次1汤匙,1日3次,连服1个月,不得间断,忌房事。

“方三”雄鸡汤

“来源”《不孕不育症独特秘方绝招》

“组成”大雄鸡1只(约重1200~1700克),黄芪9克,当归9克,红花9克,白广椒9克,小茴香9克,女贞子120克,葱白150克

“主治”本法对无排卵性不孕有神效。

“用法”雄鸡杀去杂,心、肾留用,用纱布包诸药,放入鸡腹内,置锅中加水3000毫升炖熟。于月经后1天始服,3~4天服完。

“方四”不孕方

“来源”《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组成”①经前方:柴胡、香附各12克,当归、白芍、郁金、川芎、炒栀子、丹皮、黄芩、藿香、砂仁、荷梗各9克,益母草1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②经期方:当归24克,川芎、桃仁、姜炭、黄芩各9克,益母草15克,香附12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功用”经前方琉肝理气,清热化湿;经期方活血理气,清热利湿。

“主治”原发性不孕症。

“用法”经前服①方10剂,经期服②方6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个月。

“方五”粳米鹿角粥

“来源”民间。

“组成”粳米100克,鹿角胶15克。

“功用”温肾健脾。

“主治”适用于肾阳虚之宫寒不孕。

“用法”粳米煮粥,粥熟后加鹿角胶,姜米、精盐少许,食用3~5天为1疗程。

“方六”补骨脂二仙汤

“来源”民间。

“组成”熟地18克,枸杞子、菟丝子、白术各12克,当归、仙茅、仙灵脾、茯神、补骨脂各15克

“功用”补益肾气。

“主治”肾虚之不孕症。

“用法”水煎取200毫升,分3次温服,月经干净后第14天开始服,坚持服药30天,隔日1剂。妊娠剧吐

妊娠早期,孕妇发生轻度恶心呕吐,纳少择食,头晕体倦等现象,称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3月左右会自然消除。但有些孕妇反应严重,呈持续性或剧烈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始可称为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的临床表现,按其程度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类。轻症患者可有反复呕吐、择食、厌食、神疲头晕、大便秘结等,但体重、体温、脉率均无改变,尿酮体阴性;重症患者则呕吐剧烈,不能进食和进水,吐出物除食物、粘液外,甚至可有胆汁或咖啡色血水,并感全身乏力,明显消瘦,小便少,常出现酮体。同时,还可发现患者全身皮肤粘膜干燥、眼球凹陷、脉搏细弱而速(每分100~120次)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体温升高,黄疸,嗜睡和昏迷,还可出现视神经炎和视网膜出血。

妊娠剧吐中医称之为“妊娠恶阻”。中医认为恶阻的主要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每由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所致。

“方一”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生姜15克,木香5克,大枣10克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

“方解”本方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有益气健脾之功。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白术15克,砂仁10克,生姜15克

“功用”降逆豁痰止呕。

“主治”痰湿型妊娠剧吐。

“方解”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砂仁理气,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孕吐灵

“来源”刘克侠。时珍国医国药,2002,(11):672.

“组成”吴茱萸、砂仁、炙甘草各6克,制半夏、木香、陈皮、苏叶、竹茹各10克,生姜5克,白芍、炒白术各12克,太子参15克

“加减”胃热加黄芩、黄连;痰滞加茯苓;呕吐物带血加干地黄、藕节;胃阴不足加沙参、石斛;气阴两虚加红参、麦冬、五味子;胎动不安加苎麻根、杜仲。

“功用”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剧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7日为一疗程。

“疗效”刘克侠报告治疗163例,痊愈162例,无效1例,治愈率99.3%。

“按”砂仁、木香、陈皮理气行滞;吴茱萸、半夏、苏叶、竹茹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生姜制半夏之毒,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炒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共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方四”糖渍柠檬果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柠檬果(鲜品)500克,白砂糖250克

“主治”胃中虚热,妊娠后胃失和降,时作干哕,或吞酸吐腐。

“用法”取柠檬果洗净,用温水浸泡1小时后,去皮、核,切成条块状。然后,将柠檬果放入干净盆中,加白糖100克拌匀,加盖,浸渍1昼夜,再倒入锅中,置炉上煮沸后,继续用文火熬至汁干。另将余下白糖加水少许调化,俟锅中柠檬汁熬干时倒入,再用文火熬融,取下冷定,放干燥处贮之。不拘时,取柠檬果噙之,随时将口津咽下,然后再将柠檬嚼食。

“按”鲜柠檬性温,味苦,无毒,具有止渴生津、安胎健胃等功能,能够增加食欲。

“方五”丝瓜络止吐方

“来源”《中国民间灵验偏方》

“组成”丝瓜络9克

“主治”妊娠呕吐。

“用法”水煎服,1日3次,连服2~5日。

“方六”糯米方

“来源”《小偏方治百病》

“组成”糯米30克

“主治”此方适于怀孕2个月后发生呕吐,服药不见效者。

“用法”常法煮粥食用,常服。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是外阴各种不同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症状,但也可发生于外阴完全正常者,一般多见于中年妇女,当瘙痒严重时,患者多坐卧不安,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

外阴瘙痒多位于阴蒂、小阴唇,也可波及大阴唇、会阴甚至肛周等皮损区。常系阵发性发作,也可为持续性的,一般夜间加剧,无原因的外阴瘙痒一般仅发生在生育年龄或绝经后妇女,多波及整个外阴部,但也可能仅局限于某部或单侧外阴,虽然瘙痒十分严重,甚至难以忍受,但局部皮肤和粘膜外观正常,或仅有因搔抓过度而出现的抓痕。

诊断时应详细询问发病经过,仔细进行局部和全身检查,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以便找出病因。

“方一”外阴瘙痒内服加外洗方

“来源”民间。

“组成”内服方:龙胆草、栀子、黄柏各6克,金钱草、车前子(布包)、萆薢各10克,泽泻12克,苍术9克

外洗方:白鲜皮、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各30克,苍术、狼毒、大枫子各15克,川椒、白矾各10克,雄黄4克,乌梅10枚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

“方解”内服方之龙胆草、栀子、黄柏、金钱草、车前子、萆薢、泽泻、苍术清热燥湿。外洗方白鲜皮、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苍术、狼毒、大枫子、川椒、白矾、雄黄、乌梅清热杀虫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的水煎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菌及真菌的作用。内服、外洗同用加强疗效。

“用法”内服方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外洗方水煎去渣,先熏后洗,洗时可用消毒纱布蘸汁擦洗外阴,也可用药液冲洗阴道。两方同时用。

“注意事项”3日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仍需坚持熏洗一阶段。

“方二”蛇床苦参汤

“来源”《妙药奇方》

“组成”蛇床子60克,苦参60克

“主治”外阴瘙痒。

“用法”水煎,先取汁半碗内服,再将余汁加温熏洗。

“方三”外阴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蚤休、土茯苓、苦参各90克,黄柏、大黄各45克,龙胆草、萆薢各30克,枯矾15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去渣取液,熏洗外阴。早、中、晚各洗1次,每次30分钟。连续使用5~10天,可显效或痊愈。

“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蚤休、土茯苓、苦参、黄柏、大黄、龙胆草、萆薢、枯矾的水煎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菌及真菌的作用。

“方四”蛇柏汤

“来源”陈明安,等。中医杂志,1995,36(2):80.

“组成”蛇床子30克,黄柏12克,苦参12克,雄黄10克,鹤虱10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霉菌性阴道炎。

“方解”运用本方治疗阴痒120例,显效率75%,总有效率95.8%。仅5例无效。根据湿热生虫的理论,配制蛇柏汤。方中蛇床子温肾助阳,燥湿杀虫;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解毒杀虫;鹤虱杀虫。全方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煎汤外洗治疗阴痒疗效满意。

“用法”每日1剂,加水2500毫升煎取溶液2000毫升,分2次外洗。

“方五”白果擦剂

“来源”民间。

“组成”生白果适量

“功用”消毒杀虫。

“主治”外阴瘙痒。

“方解”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喇、缩小便、止白虫;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果有抗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的作用。

“用法”将生白果洗净捣烂,涂擦患处,每日3次。

“方六”生姜艾叶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生姜120克,艾叶90克(鲜者200~250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

“用法”取生姜120克,洗净连皮打碎,艾叶90克(鲜者200~250克),加水1500毫升,入锅煎沸后20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患者坐在盆上令蒸气先熏阴部,待水温度适宜,洗10~15分钟,每天1~2次,一般连洗3天可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和愈后半个月内,忌食辛辣、油炸煎炒食物,严禁喝酒、禁房事。

“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姜、艾叶水浸液对多种细菌、真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方七”葱白花椒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葱白连根50克,花椒50粒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

“方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花椒的挥发油对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死作用,其中羊毛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最敏感,并能杀疥螨等。

“用法”加水500毫升烧开,洗阴部,每天两次,一般连洗3天可愈。

“按”也可用于霉菌性阴道炎。

“方八”凤仙花洗剂

“来源”《家用偏方大全》

“组成”凤仙花全株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1日3次,连洗5~7日。

“按”凤仙花活血祛风,含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山柰酚等以及一种萘醌成分。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也可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方九”鲜桃叶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鲜桃叶500克

“功用”除湿杀虫。

“主治”外阴瘙痒。

“用法”取鲜桃叶500克,加水煎汤熏洗患部,每天洗2次,或用洋桃叶适量捣烂,用纱布包好塞入阴道内,每天换2次,连用1周。

“按”桃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杀虫,通经止痛之效。也可用于霉菌性阴道炎。

“方十”黄柏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黄柏30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外阴瘙痒。

“方解”黄柏水浸液对多种细菌、真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用法”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3次。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简称“滴虫”)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最典型的症状为黄色泡沫样白带、阴道粘膜有损伤时则可出现赤带,如继发化脓菌感染则出现多量黄色脓性白带并有恶臭味。大量分泌物的刺激常引起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等感觉。有些人阴道内有滴虫寄生而无任何感染症状,称为带虫者。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染给别人。同时,在其自身抵抗力降低时会出现临床症状。

“方一”银花连翘煎剂

“来源”《古今效验偏方集解》

“组成”金银花、连翘壳、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各12克,生薏苡仁15克,怀牛膝、嫩苦参各9克,黄柏、生栀子各6克,生苍术、淡黄芩各4.5克

“功用”清化湿热,解毒利尿。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加减”如为孕妇,去薏苡仁、牛膝,加白术、怀山药;浮肿,加冬瓜皮、五加皮;头昏痛,加白蒺黎、夏枯草;胃脘不适、便塘,去金银花、黄柏、黄芩、栀子,加紫苏梗、炒白术、扁豆衣;腰酸痛,加桑枝;少腹痛,加柴胡、川楝子。

“方解”方用黄柏、黄芩、生栀子、苦参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生薏苡仁清热利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怀牛膝活血消肿。全方重在清利湿热,导邪外出。

“用法”水煎服。

“方二”乌梅槟榔栓剂

“来源”民间。

“组成”乌梅30克,槟榔30克,大蒜头15克,石榴皮15克,川椒10克

“功用”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将药研末装入胶囊内,每日塞入阴道内1粒,7日为1疗程。

“方三”清阴汤

“来源”张俊平。江西中医药,1987,(4):26.

“组成”苦参30克,黄柏20克,土茯苓50克,当归尾20克,枯矾10克,冰片9克,蛇床子15克,花椒10克,木槿皮30克,白鲜皮30克

“功用”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治”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

“方解”清阴汤方中苦参苦寒,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黄柏清湿热,泻火毒;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杀虫灭菌止痒;枯矾解毒,收涩止带;冰片清热止痛,防腐止痒;归尾活血化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去瘀生新;花椒止痛杀虫;蛇床子燥湿杀虫;木槿皮清热解毒,杀虫灭菌止痒;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诸药合用,达到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的水浸液对多种细菌、真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故外用直接发挥燥湿杀虫止痒作用。

“用法”先将除枯矾、冰片以外的药冷水洗净入砂罐中,加水800毫升煎至500毫升,过滤,将冰片、枯矾溶化后兑入药汁中。放入阴道冲洗器中直接冲洗阴道,1日2次,连续1周。

“疗效”用上方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87例,均全部治愈。

“方四”苦参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苦参70克,桃树叶50克,柳树叶50克,蛇床子30克,贯众50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将上药加水500毫升,煎煮两次,过滤去渣,将滤液再煮浓缩至100毫升,做14个大棉球,用线扎紧,留线10~15毫米。将棉球高压消毒后浸入上述浓缩液中饱吸,即得。同时每晚用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后,取药棉球1个送入阴道内,留线阴道外,次日晨起将棉球取出,连用14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本方为1个疗程用量。

“方五”杏仁油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苦杏仁100克,麻油450克,桑叶150克

“功用”杀菌、止痒。

“主治”外阴瘙痒及阴道滴虫病。

“用法”先将苦杏仁研成粉末,用麻油调成稀糊状,用时将桑叶加水煎汤冲洗外阴、阴道,然后用杏仁油涂搽,每日1次,或用带线棉球蘸杏仁油塞入阴道24小时后取出,连用7天。

“方六”蛇床子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蛇床子30克,贯众30克,秦皮30克,乌梅10克,明矾30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水煎熏洗,每日1次。

“方七”蛇床子

“来源”民间。

“组成”蛇床子100克,甘草30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方解”蛇床子杀虫止痒,其水浸液对多种细菌、真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先熏,后冲洗阴道,每日2次,连用1周。

“方八”蛇床白鲜皮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蛇床子30克,白鲜皮24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煎汤洗阴道。每日2~3次。

“方九”苦参百部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苦参、生百部、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各20克,石榴皮、黄柏、紫槿皮、枯矾各15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阴道炎。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沸10分钟,熏洗阴道并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忌性生活。霉菌性阴道炎

本病是因感染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阴道炎症。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见有白色豆渣状带下,有的伴有尿频、尿痛、性交疼痛等。本病在身体抵抗力下降、阴道抵抗力减弱后易感染。本病多见于幼女、孕妇、糖尿病妇女和绝经后曾用过大剂量雌激素的妇女,本病除表现为阴道炎外,还可致霉菌性外阴炎。有的患者病情顽固,缠绵不愈。

霉菌性阴道炎的诊断应依据外阴瘙痒、白色豆渣状带下及阴道分泌物的悬滴液检查找到白色念珠菌来确诊。妇科检查可在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见有白色膜状物,若擦去粘膜后可见有红肿,甚者有浅表的溃疡面。

霉菌性阴道炎属中医“阴痒”、“带下”的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系脾虚生湿,湿热下注,湿蕴生虫;或外感不洁,邪毒内侵,虫蚀阴中而致。

“方一”霉菌性阴道炎方

“来源”《中药方剂大全》

“组成”黄柏10克,前仁15克,芡实15克,银杏10克,苦参12克,地肤子15克,蛇床子15克,乌贼骨(去壳研末冲服)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除湿,抑霉止带。

“主治”霉菌性阴道炎。症见外阴瘙痒,甚而外阴皮肤搔破,有浅溃疡引起疼痛,白带多,呈乳白色凝块(如豆腐渣样),白带中可找到霉菌。舌苔黄白薄腻或厚腻,脉象弦缓或弦数。

“方解”黄柏、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前仁清热除湿,芡实、银杏、乌贼骨可除湿收涩止带,甘草调和诸药。内服外洗并用,共奏清热除湿,抑霉止带之功。

“用法”1日1剂,前3煎分3次口服,第4煎去渣留汁坐盆,1日1次。

“方二”百蛇煎

“来源”阳易,等。内蒙古中医药,1990,(4):12.

“组成”蛇床子30克,百部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鹤虱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柏30克,川椒15克,枯矾10克

“功用”清热利湿,抗菌消炎,止痒止带。

“主治”霉菌性阴道炎。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500毫升药液作为阴道冲洗液,每日1次,每6次为1疗程。

“方三”萆薢渗湿汤

“来源”民间。

“组成”萆薢15克,黄柏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土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茵陈20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20克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主治”霉菌性阴道炎。

“方解”以萆薢渗湿汤治疗本病,旨在方中主药黄柏、茵陈清热解毒、除湿止带;败酱草、公英协助上药以加强解毒之力;萆薢、土茯苓、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苡仁健脾化湿。诸药合用,解毒利湿效更显。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250毫升,内服,1日2次,每日1剂,带止停药。

“方四”白鲜洗剂

“来源”民间。

“组成”白鲜皮30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冰片3克

“功用”清热燥湿,止带止痒。

“主治”霉菌性阴道炎。

“用法”将药物用白布包好,煎煮取汁2000毫升,乘热熏蒸外阴,待药液偏凉后坐浴20分钟,每日1~2次。熏洗前将药包取出晾干,可再使用1次。7天为1疗程。

“方五”龙胆草枯矾洗剂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丁香12克,藿香30克,黄连15克,大黄30克,龙胆草20克,枯矾15克,薄荷15克,冰片1克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霉菌性阴道炎。

“方解”本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强的抑杀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外洗浸泡外阴1~2次,每次30分钟。亦可制成外洗液和外用霜外用。已婚妇女可配合每天用药液冲洗阴道1次,连续用药12天为1个疗程。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的症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可出现下腹疼痛、发烧、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检查时发现病人呈急性病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盆腔检查:阴道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穹窿有明显触痛,子宫及双附件有压痛、反跳痛,或一侧附件增厚。

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易感疲乏,伴下腹坠腰痛等。检查时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方一”当归芍药散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功用”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主治”肝郁脾虚型盆腔炎。

“方解”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川芎养血活血,疏肝理气;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泽泻渗湿。全方共奏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之功。

“用法”上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每日3次。

“方二”疏气定痛汤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当归9克,乌药9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没药3克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盆腔炎。

“方解”制香附、川楝子、乌药、枳壳、木香疏肝理气;延胡索、五灵脂、当归、没药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全方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促进病理变化修复,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及吸收,还有调整机体免疫,抗菌消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三”暖宫定痛汤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芦巴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

“功用”暖宫散寒,行气活血。

“主治”下焦寒湿,气血凝结之盆腔炎。

“方解”橘核、荔枝核、制香附、乌药理气止痛;小茴香、葫芦巴散寒暖宫;延胡索、五灵脂活血止痛。共奏暖宫散寒,行气活血之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四”芡实金樱汤

“来源”民间。

“组成”土茯苓50克,芡实30克,金樱子15克,石菖蒲12克,猪瘦肉100克

“功用”健脾补肾,解毒祛湿。

“主治”慢性盆腔炎。

“方解”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块状根茎,性味甘淡、平,功能健脾,解毒,利湿。芡实,又名鸡头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涩能收敛,可治白带过多。《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金樱子性平味酸,功能固精补益。上两味组方芡实与金樱子,又名水陆二仙丹,乃古代治遗精白浊,妇女肾气不摄白带妙方。石菖蒲味辛气温,善“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利气化浊,祛邪疗带。故以上4种药组成的食疗方,性味平和,不寒不燥,对防治慢性盆腔炎颇为恰当。

“用法”清水适量,慢火煲汤,加食盐调味,饮汤食肉。

“方五”银花冬瓜仁蜜汤

“来源”民间。

“组成”冬瓜籽仁20克,金银花20克,黄连2克,蜂蜜5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先煎金银花,去渣取汁,用药汁煎冬瓜籽仁15分钟后入黄连、蜂蜜即可。每日1剂,连服1周。

“方六”两面针煎剂

“来源”《药到病除:土单验方精选》

“组成”野花椒(两面针)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珍珠草(叶下珠)2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

“按”野花椒(两面针)、白花蛇舌草、叶下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故主要用于急性盆腔炎。

“方七”银花连翘红藤汤

“来源”民间。

“组成”银花、连翘、红藤各3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水煎,每日服2剂,每剂2~3次,每6小时服1次。

“方八”公英红藤汤

“来源”民间。

“组成”蒲公英、红藤各30克,黄柏15克,白芷12克,三棱、皂角刺、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延胡索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按”诸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促进病理变化修复,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及吸收;还有调整机体免疫,抗菌消炎作用。

“方九”大黄散

“来源”民间。

“组成”大黄100~200克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蕴结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视病变范围而定量加入米醋调成糊状,直接敷于下腹部,保持湿润,随时可以加醋,为防止脱落,可用塑料布敷好,加绷带或橡皮膏固定。第3天可重复第2剂。

“按”大黄外用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痛经

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本文所述为原发性痛经。

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周期性小腹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方一”当归赤芍白芍汤

“来源”《古今效验偏方集解》

“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炒白术、茯苓、荜茇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3克,生姜3片

“功用”温经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经期腹痛。

“方解”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配伍白术、陈皮、砂仁、生姜、木香等药,更能加强其解除因寒造成的气分郁滞的功效。通过消散血脉气分之寒,而达到调和气血,通畅血脉,调理冲任的目的。当归、二芍等药合用,加强诸药温通血脉寒滞之功。

“用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方二”老丝瓜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干丝瓜1条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干丝瓜中丝瓜络活血通络止痛。

“用法”用干丝瓜加水1碗煎服。每日1次,连服3~4天。

“方三”益母草散

“来源”民间。

“组成”益母草(焙干存性)30克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益母草活血调经,为妇产科要药。

“用法”研为细末,每服9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2~3日。

“方四”香附当归汤

“来源”民间。

“组成”制香附、当归各15克,元胡10克,肉桂6克

“功用”温中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寒性痛经。

“方解”肉桂温中,香附、当归、元胡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法”月经来前煎服,日1剂,分2次。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方五”鲜姜红糖煎

“来源”民间。

“组成”鲜姜15克,红糖30克

“功用”温中活血止痛。

“主治”寒性痛经。

“方解”鲜姜、红糖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方六”丹参益母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益母草各15克,丹参20克,川芎6克,细辛3克,泽兰、白芍、元胡、乌药、白芷各10克

“功用”温中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寒性痛经。

“方解”本方止痛作用强,可以用于痛经症状严重者。

“用法”水煎服,经前1周服,连服6剂为1个疗程,共用3个月经周期。

“方七”白药填脐法

“来源”民间。

“组成”云南白药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痛经。

“用法”取云南白药适量加白酒调成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还可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药糊每日换1次,连用2~5日。

“方八”丹参延胡索散

“来源”民间。

“组成”丹参30克,延胡索15克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2次,温酒送服。

“方九”黄芪母鸡汤

“来源”民间。

“组成”猴头菌100克,净母鸡750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大枣10克,调料适量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双虚所致之痛经。

“用法”将猴头菌温水发胀后洗净,除苦味,切2厘米厚片待用;净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罐内,加姜片、葱、料酒、清汤适量,上放猴头菌片,浸软洗净之黄芪、党参、大枣,以湿棉纸封好罐口,上笼蒸烂,拣去姜、葱,将汤倒出,扣入盘中摆好,将倒出的鸡汤倒入砂锅,烧开后入料酒、味精、盐各适量,用玉米淀粉勾汁,浇在鸡上食用。

“按”本方主要以补益气血为主,用于痛经伴月经量少色淡,痛势绵绵者。产后腹痛

分娩后下腹疼痛,称作“产后腹痛”,古称“儿枕痛”。有的人腹部疼痛剧烈,而且拒绝触按、按之有结块、恶露不肯下,此是瘀血阻在子宫引起;有的人疼痛夹冷感,得热痛感减轻、恶露量少、色紫、有块,此是寒气入宫、气血阻塞所致。本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但也有失血过多子宫失于滋养而表现隐痛空空、恶露色淡的,此当以补养法治疗。

“方一”桃仁炮姜汤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12克,桃仁12克,甘草5克,川芎15克,炮姜5克,香附12克

“功用”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产后腹痛。

“方解”炮姜温中散寒,桃仁、川芎、当归、香附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用法”分2次煎服,每日1剂。

“方二”当归续断散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续断、肉桂、川芎、干姜、麦冬各40克,芍药60克,吴茱萸、干地黄各100克,甘草、白芷各30克,黄芪40克,大枣20个,酒2000毫升

“功用”温中补虚,活血化瘀。

“主治”产后虚损、腹部疼痛。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布包,用酒浸于净器中,经1宿,加水1000毫升煮取150毫升,备用。每饭前温饮15~20毫升,日3次。

“按”本方之药物大多为补虚之品,通过补虚活血止痛。

“方三”当归续断汤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山药、续断、熟地各15克,阿胶9克,人参6~9克,麦冬9~15克,肉桂3克,甘草3~6克

“功用”温中补虚,活血化瘀。

“主治”气血虚弱所致腹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按”本方主要通过补肾以治疗产后气血虚弱所致腹痛。

“方四”干姜红糖散

“来源”民间。

“组成”干姜15~30克,红糖适量

“功用”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产后腹痛。

“方解”本方通过活血以除恶露。

“用法”开水冲服,连服数次。

“方五”当归生姜羊肉汤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12克,生姜三片,羊肉500克

“功用”养血和营,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产后血虚型腹痛。

“方解”羊肉为温阳补虚之食品,通过药膳以温中散寒,养血和营。

“用法”将羊肉切成小块,同当归、生姜一起放在砂锅加水1000毫升,先用武火继用文火炖至羊肉熟透后服食。日三次。

“方六”当归益母草膏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益母草各30克,川芎、桃仁、甘草、丹皮各10克,炮姜5克,白蜜50毫升

“功用”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所致的小腹冷痛拒按。

“用法”前7味加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加白蜜收膏,每服30毫升,日3次。

“方七”红花酒

“来源”民间。

“组成”米酒500克,红花10克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

“用法”煎汁至250克。分2次服。

“按”本方重在活血。

“方八”山楂红糖汤

“来源”民间。

“组成”山楂60克,红糖30克

“功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

“方解”本方重在活血止痛,口感好。

“用法”将山楂放入砂锅内,文火煮5分钟后,加入红糖煮2分钟,趁热饮服。早晚各1次。

“方九”泽兰粳米粥

“来源”民间。

“组成”泽兰30克,粳米50克

“功用”活血化瘀。

“主治”产后瘀滞腹痛。

“用法”先煎泽兰,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空腹食。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也称“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为产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所致,一般以乳房柔软而无胀痛为辨证要点。实者则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一般以乳房胀硬或痛,或伴身热为辨证要点。临床需结合全身症状全面观察,以辨虚实。缺乳的治疗大法,虚者宜补而行之,实者宜疏而通之。

“方一”瞿麦王不留行煎

“来源”民间。

“组成”麦冬、瞿麦、王不留行各12克,炮山甲、甘草各10克

“功用”通脉下乳。

“主治”产后乳水不通、乳少。

“方解”瞿麦、王不留行、炮山甲均为通乳之要药。

“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日1剂,2次分服,连服3~5剂,如果奶水增多又见少,可以再服3~5剂。

“方二”南瓜子治缺乳方

“来源”《实用临床草药》

“组成”生南瓜子15~18克

“主治”产后缺乳。

“用法”上药去壳取仁,用纱布包裹捣成泥状,加开水适量和服(亦可加少许豆油或食糖搅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

“疗效”一般连服3~5天即可见效。

“注意事项”如将瓜子仁炒熟吃或煮粥吃则无效。

“方三”紫河车粉

“来源”民间。

“组成”紫河车1具

“功用”补益气血,通乳。

“主治”产后身体虚弱,乳汁稀少。

“方解”紫河车具有补益气血,通乳之功。用于气血不足产后乳汁缺少。可单用本品研粉服。或用鲜品煮烂食之,或随证与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同用。

“用法”将其洗净,炒焦,研末,每次服3~9克。

“方四”川椒通乳方

“来源”熊怡兴。湖北中医杂志,1991,13(2):48.

“组成”川椒50克

“主治”用于治疗产妇初起乳络不通畅,乳汁壅塞或寒热之邪所致乳汁不通。

“用法”上药研细末,与白酒250毫升同装入酒壶内,文火煮沸后,将酒壶嘴对准患部乳头和周围肿块部位,壶中热气熏蒸患部。

“疗效”共治疗8例。全部获愈。治疗最短时间为30~50分钟,最长为4小时。

“方五”猪蹄黄芪当归汤

“来源”《家庭常用食物食疗方》

“组成”猪前蹄1只,黄芪20克,当归12克,炮山甲10克,通草5克

“功用”补气益血,滋阴增乳。

“主治”适用于产后气血亏虚、阴津不足所致的无乳、乳汁稀少、神倦无力、烦渴欲饮、唇舌干燥等。

“用法”猪蹄洗净剁成小块,加水适量煮炖汤,待蹄肉熟烂后,取汤汁,加适量黄酒,煎熬诸药,取汤饮用。

“方六”猪蹄汤

“来源”《民间偏方集锦》

“组成”花生米60克,黄豆60克,猪蹄2只

“功用”补脾养血,通脉增乳。

“主治”产后奶水不足。

“方解”猪蹄性平,味甘、咸,具有补血、通乳等作用。可用于产后乳少、虚弱等。现代研究表明,猪蹄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钙、镁、磷、铁及维生素A、D、E、K等成分、特别是猪蹄富含胶质蛋白质,多吃可使皱纹推迟发生及减少。对人体皮肤具有较好的保健美容作用。黄豆即黄大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气作用,可用于脾气虚弱。花生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养血止血的作用。全方合用可补脾养血,通脉增乳。

“用法”先炖猪蹄半小时,捞出污沫再下花生米和黄豆,煮至蹄烂为止,可食可饮,日用2次。

“方七”玉露饮

“来源”《慈幼新书》

“组成”人参3克,茯苓10克,甘草3克,芍药6克,川芎3克,当归6克,枳壳6克,桔梗4.5克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下乳。

“主治”气血虚弱之产后少乳。

“方解”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芍药、川芎、当归、枳壳、桔梗养血活血,行气通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发病原因主要是婴儿口含乳头入睡,或乳头被吮破,或婴儿患有口腔炎而吮乳,导致细菌直接侵入乳管。病人最初感到乳房肿胀、疼痛,患处皮肤红热,有压痛的肿块,同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经及时治疗,炎症多可消散;如延误治疗,则上述症状加重,炎症硬块常在数天内软化而形成脓肿,严重者需要外科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治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方一”仙人掌

“来源”民间。

“组成”仙人掌适量

“功用”活血生肌,散瘀去腐。

“主治”急性乳腺炎。

“方解”仙人掌具有抑菌,抗炎,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及抗癌等多种功效。

“用法”将仙人掌去掉毛刺洗净,捣成糊状,敷于患处。

“方二”公英芍药汤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6,1:15.

“组成”蒲公英、赤芍药各30克,青皮、王不留行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乳消壅。

“主治”治疗乳痈早期。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早期乳痈108例,除11人因脓肿形成转外科手术外,其余全部治愈,总治愈率为90%。

“方三”公英土豆敷剂

“来源”民间。

“组成”鲜蒲公英适量,土豆1个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乳腺炎初期。

“方解”蒲公英可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蒲公英对多种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用法”上药洗净,石臼捣烂成泥状外敷患部,日1次,3日为1疗程。

“方四”葱糖敷剂

“来源”民间。

“组成”鲜葱、砂糖适量

“功用”活血散瘀解毒。

“主治”乳痈初起。

“用法”将鲜葱加砂糖掏泥外敷患处。

“方五”赤芍甘草汤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0,5:1.

“组成”赤芍、甘草各50克

“功用”行气泻火,散瘀止痛。

“主治”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3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乳痈102例,均在短期内治愈。

“方六”陈皮赤蒌汤

“来源”陕西中医,1990,6:271.

“组成”陈皮、赤芍各60克,瓜蒌30克

“功用”行气活血。

“主治”乳痈初期。

“用法”水煎。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分2~3次服。同时用热药渣外敷患部,每次半分钟,每日3~4次。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乳腺炎31例,痊愈20例,基本治愈10例,1例因就诊较晚,乳腺化脓而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8%。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因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更年期妇女约85%患本病,其中多数可以自行缓解,25%的妇女症状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需要治疗。更年期一般在50岁前后到来,历时1~2年,待月经完全停止后结束。中医妇科学称绝经前后诸症。主要症状有:月经紊乱,阵发性烘热,潮红汗出,外阴、阴道萎缩干燥,皮肤出现皱纹、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瘙痒,毛发干枯、脱落。情绪不稳定,心烦易怒,遇事易激动,心慌,胸闷,易疲劳,或喜怒无常等。

“方一”更年方

“来源”民间。

“组成”人参、黄芪、熟地各30克,炒白术、酒当归、山萸肉各15克,阿胶、黑荆芥、木耳炭、甘草各4克,炒香附2克。(方后说:加贯仲炭4克,研细末,以药冲服尤妙)

“功用”调补肝肾,安固冲任。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

“方解”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摄血,当归、熟地、阿胶滋阴养血,山萸肉合熟地滋补肝肾,安固冲任;稍佐香附以行血分之气;黑荆芥、贯仲炭、木耳炭既能引血归经,又兼收涩止血。甘草配合诸药补气和中。若肾阳虚甚,可加仙灵脾、仙茅;兼见心神不宁,可加百合、茯神、枣仁。

“用法”水煎服。

“方二”甘麦大枣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5克,大枣5枚,生小麦30克

“功用”养血安神。

“主治”更年期心神不宁,神志恍惚,坐卧不安或哭笑无常。

“方解”本方为养血安神之经典方剂。

“用法”水煎3味,饮服,1日1剂。

“方三”仙灵紫草汤

“来源”《老中医坐堂——妇科病诊治绝招》

“组成”仙灵脾18克,紫草(后下)15克,当归9克,桅子9克,珍珠母30克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四”枣仁柏子仁珍珠母汤

“来源”民间。

“组成”炒酸枣仁12克,柏子仁5克,珍珠母20克

“功用”养心安神。

“主治”更年期失眠、多汗者。

“用法”珍珠母加水先煎20分钟,再入前2味药煎15分钟。滤渣后再煎,2次混合。每日1剂,2次分服。

“按”炒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均为除烦养心安神之要药。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脱出阴道口外者,称为子宫脱垂。本病主要由于身体虚弱,生育较多,分娩时用力过度,产程过长,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或过久站立工作,使支托和悬吊子宫的韧带、肌肉、筋膜松弛所致。其临床表现,轻度脱垂可无症状,或仅有腰背酸痛、小腹作坠。重度脱垂则自觉有物自阴道脱出,尤其于过劳、久站、下蹲、提重物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或可好转,脱垂较久伴有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者,可有带下量多、色黄质浓、或排尿不畅、尿潴留、大便困难等症状。子宫如不能回纳,可影响性生活。子宫脱垂的程度分级如下:Ⅰ度轻:子宫颈距处女膜缘少于4厘米,但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于阴道口即可见到。Ⅱ度轻: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外,但子宫体尚在阴道内;Ⅱ度重:子宫颈及部分于宫体己脱出阴道口外。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方一”升宫汤

“来源”民间。

“组成”炒枳壳30克,益母草、炙黄芪各15克,升麻、甘草各6克,生枳壳30克

“功用”益气活血,升阳固脱。

“主治”子宫轻度脱垂。

“方解”黄芪甘温,为补中益气要药。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内脏下垂。升麻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强。故常用治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下垂。枳壳可用治子宫脱垂,配伍补中益气之品黄芪以增强疗效。

“用法”前5味药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天。同时用生枳壳水煎,熏洗脱垂处。

“方二”黄芪升麻散

“来源”民间。

“组成”黄芪15克,升麻12克

“功用”益气升阳固脱。

“主治”子宫脱垂。

“方解”黄芪甘温,为补中益气要药。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内脏下垂。升麻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强。故常用治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下垂。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3次。

“方三”升阳举陷方

“来源”李治方。四川中医,1986,(11):47.

“组成”升麻4克(研末),鸡蛋1个

“功用”升阳举气。

“主治”子宫脱垂。

“方解”升麻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强。故常用治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下垂。

“用法”将鸡蛋顶端钻一黄豆大圆孔,把药末放入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块,蘸水将孔盖严,口向上平放于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早晚各1次,10天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停药2天再服。

“疗效”120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104例痊愈,12例显效,4例无效。

“方四”核桃皮煎剂

“来源”何天有,等。陕西中医,1990,(7):307.

“组成”生核桃皮50克

“功用”收缩子宫,祛湿举陷。

“主治”子宫脱垂。

“方解”本法治疗本病有良效,是因为生核桃皮有较强的促进子宫肌肉收缩和收敛作用,并有良好的祛湿作用,外洗后子宫明显上缩,带下、瘙痒亦随之消失。

“用法”①对Ⅰ度子宫脱垂者,均单用生核桃皮外洗。取生核桃皮50克,水煎200毫升温洗,每次20毫升,早晚各1次,1周为1疗程。②对Ⅱ、Ⅲ度子宫脱垂者,除用上法外洗外,均配补中益气汤水煎内服,并加土炒生核桃皮6克研细冲服,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疗效”对Ⅰ度子宫脱垂外洗后,一般数次可愈。对Ⅱ~Ⅲ度子宫脱垂,则需配内服补中益气汤,以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