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实用偏方秘方
6910100000006

第6章 外科(2)

胆囊炎

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淤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多因肝胆郁结、气机不畅所致,故临床治疗多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攻里通下之法。

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发热一般在38~39℃,无寒战。10~15%病人可有轻度黄疸。体格检查见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在约40%病人的中、右上腹可摸及肿大和触痛的胆囊。白细胞计数常有轻度增高,一般在10,000~15,000/mm3.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并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一般超过20,000/mm3)。此时,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常不典型。

慢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方一”冬绿食疗方

“来源”民间。

“组成”冬瓜子25克,绿豆25克

“功用”消炎利胆,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胆囊炎。

“用法”上药共煎一碗,一次服下,一日三次,连用10天。

“按”冬瓜子味甘,性微寒。功能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

“方二”柴胡二金汤

“来源”罗兴中。中药治疗胆囊炎240例。陕西中医,1994,15(7):305.

“组成”柴胡9克,炒枳壳10克,陈皮、延胡索、川楝子各12克,白芍、赤芍、佛手、郁金、虎杖各15克,金钱草20克,甘草3克

“加减”合并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伴胆结石者,加鸡内金;腹胀者,加厚朴;发呕者,加法半夏;胃酸多者,加乌贼骨;胃酸少者,加乌梅;食欲不振者,加佩兰、焦三仙;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慢性胆囊炎者,加当归、生地黄。

“功用”消炎利胆,疏肝解郁。

“主治”胆囊炎。

“方解”方中柴胡、枳壳、佛手、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开郁止痛。据药理研究证实,郁金可松弛奥狄氏括约肌;佛手可缓解平滑肌痉挛;陈皮健脾和胃,其中含有右旋宁烯,有溶解结石之功;金钱草、虎杖清热解毒利胆;白芍柔肝止痛;赤芍理气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与延胡索合用相得益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刚柔相济,共奏疏肝利胆、消炎止痛、健脾和胃之效。由于本病久则伤阴,疏肝药中宜配伍当归、生地黄顾护阴血之品,以制约理气药物之燥性。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三”舒肝利胆汤

“来源”吴盛荣,吴一飘。湖北中医杂志,1995,17(1):11.

“组成”金钱草、赤芍、薏苡仁、茵陈各15克,大黄、白术、川楝子、延胡索各12克,柴胡、蒲黄、五灵脂、黄芩、鸡内金、枳壳、青皮各9克,木香(后下)、玄明粉(另冲)、龙胆草各6克

“加减”若身热口渴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天花粉;湿重者,增加薏苡仁、白术之量;腹痛甚者,加重延胡索之量;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生姜;纳差者,加神曲、山楂;黄疸甚者,加重茵陈、金钱草、生大黄之量;有胆石者,加重鸡内金之量,再加冬葵子、急性子、王不留行;有蛔虫者,加槟榔、使君子。

“功用”利胆退黄,疏肝止痛。

“主治”胆囊炎。

“方解”方中柴胡、枳壳、青皮、木香、川楝子、郁金疏肝理气,解肝胆之郁,最能条畅肝木,推陈致新以生气血,有助于肝胆功能的改善;蒲黄、五灵脂、赤芍理气行血而止痛,可明显缓解平滑肌痉挛,为痛引肩背必用之要药;金钱草、茵陈、黄芩、龙胆草能增加胆汁分泌,为利胆退黄之圣药,尤其是茵陈能消除残存肝胆之病毒,改善消化功能;大黄、玄明粉荡除积秽、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鸡内金消石顾护脾胃;薏苡仁、白术补脾利湿,增进食欲,且能产生肝糖元,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与苦寒之剂配伍,可免害胃之弊。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舒肝利胆汤是全国名老中医吴光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之经验方。

“方四”利胆调中汤

“来源”李露燕。北京中医,2001,20(1):28.

“组成”金钱草30克,炙批杷叶12克,竹茹、香橼、佛手、香附各10克,炒白芍15克

“加减”胁肋胀闷疼痛随情绪变化加重者,加舒肝理气药柴胡、炒枳壳、延胡索;胁肋胀闷疼痛牵及胃脘部不适、气短、善太息、大便不调者,加益气健脾和胃药太子参(党参)、炒白术、茯苓;胁肋胀闷疼痛合并口干、舌红少苔、夜寐不佳者,加养阴柔肝药北沙参、麦冬、合欢花、何首乌藤;胁肋胀闷疼痛伴有中、重度脂肪肝,大便偏干者,加草决明、山楂。

“功用”清解中焦湿热。

“主治”胆囊炎。

“方解”取金钱草能清肝胆湿热;炙枇杷叶清胃热止呕逆;竹茹能开胃土之郁,治痰热互结烦闷逆;香附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脉气分,乃气病之总司,能调气机,行气止痛;白芍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能于土中泻木,理中泻肝;香橼气芳香,味辛而行散,苦能降逆;佛手气清香而不烈,性温而不峻;香橼、佛手共有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之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五”清胆化痰汤

“来源”顾家咸。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52.

“组成”柴胡、瓜蒌皮、法半夏、木香各10克,黄连3~6克,大黄3~10克,金钱草30克,白芍20克

“加减”热甚者,加金银花、黄芩;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腹满者,加枳壳;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气虚者,加党参;血虚者,加当归;伴结石者,加鸡内金、丹参、枳实,重用金钱草。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胆囊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方中柴胡、黄连、大黄疏肝清热、利胆通腑降浊,金钱草清热利湿,瓜蒌皮、法半夏化痰散结,白芍、木香利胆和营止痛。“方六”疏利化痰汤

“来源”顾家咸。江苏中医,1998,19(7):22.

“组成”柴胡、法半夏各12克,大黄6克,枳壳、竹茹、郁金、木香各10克,金钱草30克

“加减”湿热重者,加黄连、金银花;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白芍,木香加至15克;脾虚者,加白术;伴有结石者,增加金钱草、大黄用量。

“功用”疏肝利胆,化痰散结,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胆囊炎患者属气郁夹痰证

“方解”方中柴胡入肝胆二经,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疏泄少阳胆经之邪,肝气调达,则胆的疏泄功能正常;胆禀春木之气,易生火化热,故用竹茹清胆化痰;腑以通为用,故用大黄通腑利胆;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枳壳行气消痰,郁金利胆祛瘀,木香行气止痛,金钱草清利湿热,利胆排石。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七”清肝利胆汤

“来源”陈锡刚。山东中医杂志,1996,15(7):300.

“组成”柴胡、延胡索各12克,法半夏、枳实各9克,黄芩、白芍、金银花、蒲公英、川楝子各15克,黄连、青皮各10克,熟大黄6克,甘草3克

“加减”如伴有黄疸者,去川楝子,加茵陈、萹蓄各15克,栀子9克,以加强利湿退黄之力;如右上腹剧痛,有黄疸或无黄疸,B超证实伴有胆系结石者,加茵陈20克,金钱草、鸡内金、牡蛎各15克。

“功用”清肝利胆,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胆囊炎。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枳实、法半夏疏肝导滞,行气解郁;黄芩、黄连、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祛腐消肿,实为治痈之法;大黄清肝利胆,通腑泻热;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甘草清热解毒,其甘缓之性又可防止清热解毒药苦寒直折伤及正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金银花、黄连、黄芩、蒲公英皆有广谱抗菌作用,能较好的消除胆囊炎症;大黄、枳实、法半夏具有增加排胆频率作用,可使胆汁流量增加;法半夏、柴胡还具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的作用。

“方八”金钱郁金利胆汤

“来源”赵壮,崔艳娟。中医药学报,2000,28(3):39.

“组成”金钱草30~60克,郁金、柴胡各10~15克,鸡内金10~2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30克

“加减”久病体弱气虚者,加黄芪;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胁痛重者,加延胡索;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胸闷者,加瓜蒌皮;便秘者加酒大黄;自汗者,加浮小麦、麻黄根;以右胁刺痛为主者,加桃仁、红花;湿热重者,加龙胆草、黄芩、茵陈、川楝子。

“功用”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

“方解”方中金钱草、郁金、柴胡疏肝利胆;鸡内金消食;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利湿健胃。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金钱草煎剂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郁金可使胆汁分泌和排泄,并有轻度的镇痛作用;柴胡有镇静、镇痛、抗菌的作用;鸡内金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运动机能加强,排空加速;蒲公英、紫花地丁具有抗菌、健胃的作用。

“方九”利胆和胃汤

“来源”胡剑秋,周映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4):19.

“组成”炒柴胡、枳实、白芍各15克,苍术、厚朴、金钱草各10克,黄芩、虎杖各2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

“功用”调和肝胃。

“主治”慢性胆囊炎。

“方解”方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白芍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炙甘草甘缓和中,甘温益气以健脾。此四药互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升。苍术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化滞。加黄芩、虎杖、金钱草以清利肝胆经湿热。全方合用,使湿浊得化,肝气得疏,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则诸症状自除。配合药物局部敷贴能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与内服药配合,内外同治,产生协同作用,疗效更佳。

“用法”每日1剂,取水600毫升,泡上药20分钟,文火煎煮30分钟,取液150毫升,共煎3次,合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温服。配合中药外敷:以大黄、虎杖、延胡索研末备用,以3:3:1比例用醋调匀,做成直径为2厘米大小的药饼,敷于右胁下胆囊所在部位,用关节止痛膏固定,每次敷贴4~6小时,每天换药1次。

“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黄芩、虎杖、大黄、金钱草分别有抗菌、消炎、镇痛的作用,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其中大黄的力量最强,从而达到了消炎利胆的作用。

“方十”三金复胆汤

“来源”郭新农。三金复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36.

“组成”夏枯草、连翘、蒲公英、茵陈各30克,金钱草30~120克,海金砂20~30克,吴茱萸、槟榔、乌梅、柴胡、郁金各15克,鸡内金10克,青皮、陈皮各12克

“加减”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克,黄连10克;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枳壳各20克;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30克;纳呆腹胀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各30克,莱菔子15克;厌油甚者,加山楂15克;伴有结石者,重用金钱草至120克,加生大黄和玄明粉冲服。

“功用”清热解毒,利胆消炎。

“主治”慢性胆囊炎。

“方解”方中柴胡、郁金、青皮、陈皮疏肝利胆,理气止痛;夏枯草、连翘、蒲公英清热利湿,消炎利胆,夏枯草、连翘还能软坚散结,对增厚的胆囊壁有恢复作用。加入吴茱萸暖肝和胃,以防寒从中生;茵陈、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为利胆要药,药理研究表明,上药有稀释胆汁、增加胆汁分泌量、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的作用;槟榔;乌梅、有收缩胆囊、促进胆囊排空作用;乌梅生津,可避免苦寒伤阴;生大黄、玄明粉具有利胆排石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消炎利胆、恢复胆囊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与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在我国胆囊结石比胆管结石少见。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结胸”、“腹痛”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抑郁,肝胆郁结,疏泄失常;或过食肥腻,内蕴湿热,阻于肝胆,胆汁排泄不畅;或因蛔虫上扰,致胆气不通,胆汁外溢肌肤。胆汁久蕴,则凝结而成砂石。临床多表现为实证、热证。

胆石症可反复发作,有时可持续数十年。胆囊结石可无症状或间断性右上腹闷重钝痛感。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即发生疼痛并向右肩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可诱发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常可扪及并有触痛。胆总管结石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因结石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疼痛、寒战和发热,并可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还可并发急性胰腺炎。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制造,可有出血倾向,甚至发生纤维性变导致胆汁性肝硬变。胆道造影可见胆总管增粗或透亮区。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现结石。B超检查:胆囊结石病可发现胆囊内有结石阴影;胆管结石发现胆管内有结石阴影。胆管结石静脉胆道造影可显示胆总管扩大或胆石阴影。

“方一”玉金方

“来源”民间。

“组成”玉米须25克,鸡内金10克

“功用”利胆排石。

“主治”胆石症、肾结石等多种结石。

“用法”上药共煎一碗,一次服下,一日2~3次,连服20天。

“按”鸡内金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结石。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入膀胱、胆经。有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玉米须含脂肪油、皂甙、苦味糖甙、生物碱、黄酮类、硝酸钾、维生素K3、抗坏血酸、有机酸等,具有利尿、降血压、降血糖、利胆、止血、抑菌及增强免疫、抗癌等多种功效。服药期间,忌吃肝脏、肥肉、蛋黄。

“方二”白蜜散

“来源”熊泽文。光明中医,1994,(1):28.

“组成”五味子10克,蜂蜜、醋各150毫升

“功用”软坚散结,消瘀通腑。

“主治”胆石症、慢性胆囊炎。

“方解”本方为熊厚敏医师验方。蜂蜜缓急止痛,益气润肠通便;醋能软坚散结,五味子与醋同用,能“散瘀血,治黄疸”(《本草纲目》)。三药相须为用,攻中有补,通中有敛,对胆石症有独特的疗效。

“用法”五味子炒黄研末。蜜、醋分别煎沸。口服,每次取五味子10克,以煎沸后的蜜、醋冲服,每日2次(病情轻者每日1次),连服10~20天为1疗程(急性患者10天,慢性患者20天)。一般服1~2个疗程。

“按”本方蜂蜜用量较大,药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便次过多者,临床可酌情减量。

“方三”消石效灵散

“来源”任明。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3):42.

“组成”青礞石250克,海浮石150克,硝石(煅)25克,皂矾(煅)25克,王不留行250克,穿山甲(炮)150克,三棱150克,莪术150克,大黄150克,木香150克,枳实150克,鸡内金150克,透骨草250克

“加减”痛甚加芍药、粟壳、延胡索,毒炽加半枝莲、黄芩、蚤休,黄疸加茵陈、金钱草、田基黄,呕恶加半夏、竹茹、代赭石。

“功用”降火蠲痰,调气畅血,化石排石。

“主治”胆石症。

“方解”青礞石、海浮石、硝石、皂矾、王不留行降火蠲痰;穿山甲、三棱、莪术、透骨草调气畅血;大黄、木香、枳实泻下排毒;鸡内金化石排石。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口服,每次10克,每天3~4次,温开水送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方四”排石散

“来源”张瑞样等。中国中医急诊,1994,(2):61.

“组成”郁金、黄芩、鸡内金、龙胆草各1500克,三棱、蓬莪术、延胡索、柴胡、青皮各1000克,海金砂、大黄各3000克

“功用”清热除湿,舒肝利胆,活血理气。

“主治”胆石症。

“方解”黄芩、龙胆草、大黄清热除湿;郁金、鸡内金、海金沙化石排石;三棱、蓬莪术、延胡索、柴胡、青皮舒肝利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口服,每次6克,每晚服1次,用热开水300毫升,冲服,35天为1疗程。同时配合耳穴按压(将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胃、十二指肠、肝、胆、胆管等处,每餐后自行按压20分钟,隔日换耳穴1次)。治疗期间若出现胆绞痛持续状态,立即加服1次或2次,以加快排石过程。“方五”黄香饮

“来源”民间。

“组成”大黄10~20克,木香10克

“功用”理气散瘀止痛。

“主治”胆石症。

“用法”上药泡水代茶饮。

“按”木香性味性温,味辛、苦。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健胃止痛。体外试验木香的粉剂对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抗菌作用;木香煎剂对福氏疾疾杆菌Ⅲ型有强烈的抗菌作用。大黄苦寒,既可活血,又可泻下以减轻胆囊压力。

“方六”二金煎

“来源”民间。

“组成”生大黄10克,郁金、枳壳各12克,金钱草30~60克

“功用”疏肝利胆散瘀。

“主治”胆道残余结石。

“方解”大黄苦寒,既可活血,又可泻下以减轻胆囊压力。枳壳疏肝利胆止痛;金钱草、郁金化石排石。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现代研究发现,郁金之所以可利胆排石,可能与其收缩胆囊平滑肌,抑制奥狄氏括约肌的收缩活动有关。“方七”肝胆宁汤

“来源”易新平。河南中医,2006,26(1):56.

“组成”柴胡15克,栀子12克,海金砂20克,鸡内金15克,山楂15克,虎杖15克,大黄12克,黄芩12克,青皮12克,木香10克,枳壳12克,郁金10克

“加减”肝气郁结证,加川楝子20克;肝胆湿热证,加延胡索20克、茵陈45克;热毒壅积证,加金银花、生地黄各30克、黄连12克,大黄用量增至20克;肝郁脾虚证,去大黄,加茯苓30克,白术、焦三仙各20克,黄芪50克,当归12克。

“功用”软坚散结,溶石化坚。

“主治”胆石症。

“方解”方中柴胡、栀子疏肝清热,海金砂甘淡气寒而滑利,善泻小肠湿热,通淋膀胱,泻下结石,鸡内金、山楂、虎杖健脾消食积,除湿利胆,消坚磨积,化石通淋,大黄、黄芩凉血解毒,通腑泄热,抗菌消炎;枳壳理气宽中行滞与柴胡相配以升清降浊,兼下滞气,郁金、青皮、木香辛开苦降,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可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以利溶石化石,并促使结石排出体外。

“用法”上药先用冷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30分钟,得药汁约400毫升,待冷却后装瓶服用。日2次口服,每次200毫升,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方八”胆石散

“来源”苑世英,李清明。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84

“组成”茵陈20克,柴胡12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广木香6克,枳壳15克,鸡内金10克,硫酸镁5克

“功用”理气活络,调和气血,荡涤湿热。

“主治”胆石症。

“方解”方中的柴胡、郁金、木香、枳壳疏肝理气解郁,金钱草、茵陈清除肝胆湿热,鸡内金、白芍软坚化瘀,柔肝敛阴,硫酸镁攻下通腑,丹参活血通经,载药直达病所,诸药协同起到理气活络、调和气血、涤荡湿热、利胆排石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混合均匀加工成细末,过100目筛,制成散剂。临床根据患者体质取胆石散5~8克,每日2次,早晚饭前开水冲服。1月为1疗程。疗程后复查1次,若结石尚未排净,开始第2疗程。

“方九”清胆排石汤

“来源”宋易华,韩燕,冯婷。河北中医,2006,28(3):189.

“组成”金钱草15克,威灵仙10克,茵陈10克,栀子6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白芍药10克,柴胡9克,陈皮10克,半夏6克,焦三仙10克,川厚朴10克

“功用”清热利胆,疏肝理气。

“主治”胆石症。

“方解”发热加石膏、板蓝根;疼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重用白芍药30~45克,甘草10~15克;腹胀加枳实,甚者加大黄;病程长、年老体虚可加适量黄芪;便秘加生大黄、玄明粉;苔厚腻、纳差加苍术、炒鸡内金;呕吐加生姜、竹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阑尾炎

阑尾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的化脓性炎症。患病后如果炎症进一步发展,则可形成阑尾化脓、坏疽并穿孔。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肠痈”。病因多由饮食不节、食后剧烈运动、劳累过度、寒温不适、虫积等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肠道传导失职、糟粕积滞肠中、酿湿生热、蕴聚成痈。临床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初起治宜通降导滞、理气行瘀;酿脓期宜通腑泻热、解毒排脓,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右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或发热,有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合并腹膜炎时,可出现不同程度腹肌紧张,反跳痛。阑尾脓肿时,局部有压痛性包块。急性者起病较急,初起常先有上腹痛或脐周痛,随后疼痛转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平卧右腿不敢伸直。如发病剧烈或处理不当、可发生阑尾穿孔,产生腹膜炎;慢性者,可无典型急性发病史,仅表现为右下腹经常或反复发作性隐痛。急性阑尾炎如经非手术治疗,有的则转为慢性阑尾炎。阑尾炎患者一般均需切除阑尾才可治愈。

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白细胞升高。

“方一”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来源”《中医外科学》

“组成”大黄20克,丹皮15克,薏苡仁50克,公英20克,冬瓜仁50克,败酱草30克,桃仁15克,地丁30克

“功用”通里攻下,祛瘀导滞。

“主治”用于瘀滞型阑尾炎。

“方解”薏苡仁、冬瓜仁、败酱草、公英、地丁解毒排脓;大黄通里攻下;丹皮、桃仁祛瘀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二黄丹皮汤

“来源”何云洲。福建中医药,1966,11(1):17

“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12克,当归尾9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脓。

“主治”用于湿热型阑尾炎。

“方解”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泻火解毒,兼能清大肠之湿热,佐丹皮以凉血散血,更兼当归白芍能去瘀生新,排脓止痛之功,金银花莲翘为消炎解毒之良药,同时有抗菌作用,能治多种热性传染病,薏苡仁味淡甘,性微寒,擅消炎利湿排脓通滞之功,甘草缓和诸药,亦有清热镇痛解毒作用。因此本方具有治疗肠痈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解毒消痈汤

“来源”董建华经验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丹参22克,元胡12克,生大黄4克

“加减”腹胀,上方减丹参、桃仁、元胡、生大黄,加乌药9克,青陈皮各9克,枳壳9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用于湿热型阑尾炎。

“方解”银花、连翘、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丹参、元胡、生大黄活血祛瘀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薏苡附子败酱散

“来源”唐祖宣,等。北京中医,1987,(5):32

“组成”薏苡仁100克,败酱草30克,炮附子30克

“加减”若脉数便干,加大黄15克(后下);兼有发热者,加金银花30克(后下);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

“功用”利湿止痛,通腑排脓。

“主治”阑尾炎。

“用法”以水1000毫升,先煎附子30分钟,再下薏仁败酱草,煎约500毫升,过滤;再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过滤;三煎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三次药液兑于一起混匀,每次服200毫升,间歇2小时服1次。

“按”薏苡仁利湿排脓,炮附子温肠止痛,败酱草可加强排脓功能。

“方五”红藤丹皮大黄汤

“来源”《余无言医案》

“组成”红藤30克,丹皮15克,大黄15克,桃仁泥12克,元明粉12克(冲)、瓜蒌仁12克,赤芍9克

“加减”可酌加地丁、银花藤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主治”阑尾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红藤味苦性平,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有显著的抗微生物感染、消肿止痛功效。近代广泛用于治疗肠痈、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关节红肿疼痛。大黄、元明粉泻下导滞;丹皮、桃仁泥、赤芍凉血活血;瓜蒌仁排脓。

“方六”红白合剂

“来源”谢志豪。浙江中医药,1979,5(6):213.

“组成”红藤、白花蛇舌草各30克,丹皮、制大黄各10克,桃仁12克,红花6克

“加减”热高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川柏;阑尾脓肿,加乳香、没药;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枳壳;大便干燥秘结者,用生大黄。

“功用”活血化瘀,排脓清肠。

“主治”阑尾炎。

“方解”红藤、白花蛇舌草活血化瘀,专治肠痈,为本方主药;丹参、桃仁、红花加强化瘀排脓功能;大黄泻热清肠。

“用法”水煎服,早晚分服。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由多种细菌感染,直接引起肾盂或肾实质的炎症,病理研究证实为双肾充血水肿。中医学认为急性肾盂肾炎隶属于淋病范畴。究其原因多责之于湿热蕴郁,气化不利。

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育龄妇女最为多见。本病起病急骤,患者常主诉腰痛,肾区有压痛及叩击痛,沿输尿管区和膀胱区亦有压痛。多数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并伴随有高热、寒战、全身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全身症状。血行感染者以全身表现为主,上行性感染者则出现泌尿系症状。

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一般无高血压及氮质血症。

“方一”寒通二丁半汤

“来源”周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11(11)

“组成”滑石30克(包),白芍15~30克,知母12~24克,黄柏10~15克,半枝莲15~3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

“加减”发热较高者,加柴胡10~15克,连翘9~12克;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续断各15克;兼血尿者,加白茅根30克,大蓟、小蓟各15~30克;兼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黄精各15克;兼肾阳虚者,加淫羊藿10~15克,仙茅5~10克。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通淋。

“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解”方中知母能泻膀胱、肾经之火,滋益肾水,利两便;黄柏能补肾水不足,清利下焦之火;滑石利水渗湿,和白芍相配,能增强利水通淋之效,唯白芍用量需大;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三药,均具清热泻火、解毒通淋之功。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进水量保持在1500毫升以上,保持尿路通畅。

“按”寒通二丁半汤由《医学衷中参西录寒通汤(滑石、生白芍、知母、黄柏)加“二丁半”(紫花地丁、蒲公英、半枝莲)组成。此方对湿热郁结所引起之小便淋涩不利诸症效用甚宏。

“方二”小柴胡汤

“来源”陈亦工,陈强,陈萌。国医论坛,2000,15(3):9.

“组成”柴胡、法半夏、白茅根各30克,黄芩、党参、甘草各12克,大枣4枚。

“加减”尿路刺激征明显或伴尿血者,加滑石10克,蒲黄14克(包);伴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者,加白芍24克,鸡内金15克,米醋50毫升。

“功用”祛湿为要,兼以清热。

“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解”小柴胡汤中柴胡苦平,透泄、清解少阳之邪;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法半夏辛苦温燥,辛散苦降,温燥化湿;加入白茅根增强清热利尿之效;佐以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扶正以祛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7天为个疗程。

“方三”公英石韦汤

“来源”李长华。山东中医杂志,2000年,19(10):599.

“组成”蒲公英、石韦、马齿苋各30克,败酱草、萹蓄各12克,柴胡15克,黄柏、苦参各9克

“加减”湿热内蕴型者,加瞿麦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栀子、竹叶各9克,滑石24克,以清热利湿;脾失健运型者,加黄芪15克,升麻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以补气健脾和胃;肾虚不固型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5克,菟丝子12克,杜仲9克,以补肾固涩;腰痛明显者,加怀牛膝18克,以补益肝肾,散瘀止痛;伴大便干者,加大黄6~9克(后入),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者,加女贞子、小蓟各15克,旱莲草30克,兼扁桃体炎者,加山豆根12克,升麻9克,金银花30克

“功用”清热解毒,清泄湿热,通淋利尿。

“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解”蒲公英清热解毒通淋;石韦上清肺热,下利膀胱,现代医学认为该药有抑菌作用;萹蓄利尿通淋;柴胡清热疏肝解郁、通调气机;败酱草、马齿苋、黄柏、苦参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现代药理认为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6剂为1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

“方四”车前茅根饮

“来源”民间。

“组成”车前草30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用于湿热型肾盂肾炎轻证。

“方解”车前草、生甘草、白茅根利尿通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煎取600毫升,如饮茶一般,频频饮用。每日1剂。

“方五”马齿苋煎剂

“来源”民间。

“组成”马齿苋干品120~150克(鲜品300克),红糖9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解”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红糖养血。

“用法”马齿苋如系鲜品,洗净切碎和红糖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煎沸半小时则去渣取汁约400毫升,起热服下,服完药即盖被出汗。如属干品则需加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每日1剂,分3次服。

“方六”银蒲合剂

“来源”《肾病金方666》

“组成”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萹蓄15克,车前子(包)12克,滑石12克,瞿麦12克,大黄6克,木通5克,栀子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解”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萹蓄、车前子(包)、滑石、瞿麦、大黄、木通、栀子、生甘草利尿通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外伤、劳损及风寒湿邪等所致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椎间盘、小关节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血管、神经、脊髓等而出现肩臂麻木、疼痛、眩晕,甚至瘫痪等症状的综合症候群。属中医学的“痹证”、“痿证”、“颈筋急”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颈痛多在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的状态下,复感风寒或日积劳损而损伤气血,导致风寒痹阻、经脉不畅和气滞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

临床表现:

1.颈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神经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都觉得没有力,病情严重时,整夜疼痛难于入睡。

3.椎动脉型:病人的症状是偏头痛、头晕,或者胸闷、胸痛。每次眩晕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

4.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5.脊髓型颈椎病:为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以下肢症状早于上肢为特征。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发紧、发麻、疼痛、僵硬、发抖、沉重无力,打软腿或易跌倒、步态笨拙,有踩棉感。继而双侧或单侧下肢发麻、疼痛、有烧灼感,手部肌力减弱,发抖,欠灵活,持物落地,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而出现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方一”紫贝磁石煎

“来源”民间。

“组成”紫贝齿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粉葛根15克,炒白芍15克,丝瓜络15克,炙甘草9克

“功效”缓急舒筋,平肝通络。

“主治”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表现为四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活动牵强、两侧锥体束征为主。

“用法”日1剂,先将紫贝齿、磁石煮半小时,再纳入诸药共煎。日服二次。

“方解”方中芍药、甘草甘能缓急,配合葛根解肌松筋,可以缓和肌肉紧张;重用丝瓜络以引经通络;紫贝齿、磁石是平肝重镇,和上药同用能起到加强药效的功能。

“方二”痹痛消

“来源”李金学,向昌菊,刘秀芹,等。中国骨伤,1999,12(6):45.

“组成”全蝎5克,蜈蚣5克,当归12克,黄芪15克,姜黄12克,桂枝12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白芷10克

“功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主治”颈椎病神经根型。

“方解”黄芪补气;全蝎、蜈蚣、当归、姜黄、桂枝、赤芍、白芍、川芎、白芷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痹痛消方以较强的活血破血、化瘀通络、解痉镇痛的中药组成,对气滞血瘀型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状态的改善有关。

“方三”桂枝芍药汤加味

“来源”《颈肩腰腿痛独特秘方绝招》

“组成”桂枝9克,葛根15克,白芍10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片姜黄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活血止痛,祛除寒湿。

“主治”颈椎综合症。

“方解”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血,解肌散寒,地归芍苇芪活血益气通络,羌活、防风祛风胜湿,姜黄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姜枣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按”本方所治之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风寒湿之邪着于肌表,风寒湿三邪相搏,郁于太阳经,出现项背强痛等症。治疗不当或迁延失治,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出现颈项强硬难以转侧,甚至牵涉双肩疼痛。

“方四”鹿仙四虫汤

“来源”易绵中。四川中医,1991,(2):3.

“组成”鹿角50克,威灵仙100克,地龙、地鳖虫、全蝎各30克,蜈蚣10条,白花蛇3条,三七20克

“功用”补肾通督,祛风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颈椎病。

“方解”鹿角、威灵仙补肝肾,通督脉;地龙、地鳖虫、全蝎、蜈蚣、白花蛇、三七活血通络。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备用。内服,每服3克,前10天每日3次,后20天每日2次,30天为1疗程。

“按”本方治颈椎病不仅仅致力于用虫类药祛风散结,通络止痛,且着眼于补肝肾,通督脉,以治其筋骨衰退之本,故用鹿角为君,乃本方之特点。“方五”葛根四虫散

“来源”周世杰。黑龙江中医药,1993,(4):24.

“组成”葛根、全蝎、僵蚕、地龙、炙鳖甲各60克,蜈蚣30条,丹参、白芍、牛膝各30克,姜黄15克,羌活、独活、桂枝、桔梗各10克

“加减”眩晕耳鸣严重者,用天麻、钩藤煎汤送服;上肢疼痛为主者,用桑枝、延胡索煎汤送服;上肢麻木无力者、用黄芪、当归煎汤送服。

“功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颈椎病。

“方解”葛根四虫散之要药,当推葛根、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鳖甲、牛膝。葛根能解项强,“四虫”性善搜剔,解痉散结,鳖甲滋肾软坚,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余药当属佐使。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既能解项强、止痛、消除诸多不适以治标,又可补益肝肾、坚骨强筋而治其本。

“用法”共研细末,以上量为1料,分装成45包。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天,可服第2个疗程。

“方六”颈椎散

“来源”齐彦文等。四川中医,1989,(8):41.

“组成”当归、红花、三七粉各等量。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颈椎病。

“方解”当归、红花、三七粉活血通络。

“用法”共研细末。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9天为1疗程。

“按”颈椎散以活血化瘀见长,故用于颈椎病有明显瘀血阻络者为宜。

“方七”颈愈汤

“来源”郭抡彬,宋明邦。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1):502.

“组成”何首乌20克,枸杞子、威灵仙、当归各15克,川芎、白芍、葛根各30克,山茱萸、桂枝、防风、柴胡、羌活各10克,白芥子6克、川续断12克

“加减”头痛严重者,重用川芎,加蔓荆子20克,牛膝15克,或加天麻10克,全蝎6克;头晕严重者,重用葛根、白芍,加僵蚕10克,钩藤20克(后下);肩背疼痛、沉重或伴上肢酸麻痛者,重用葛根,加姜黄10克,桑枝、伸筋草各30克。

“功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活血,祛风通络,除湿化痰,解肌止痛。

“主治”颈椎病。

“方解”颈愈汤是由左归丸、川芎茶调散和柴葛解肌汤等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当归、白芍、川芎补益肝肾,养血和血;羌活、续断、威灵仙除湿活络,通利关节;柴胡、葛根、桂枝、防风、白芥子温经宣透,祛风化痰。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12天为1个疗程。

“按”服药同时配合推拿,采用按、揉、分、点、扳及转动颈部,点、拍、打、拔头部、颈肩部、大椎至肾俞之脊椎、上肢、十指等综合手法。按摩仅实施于疼痛难忍,或头晕欲倾,恶心呕吐,不能坚持活动的重症患者。较轻者教其家属实施。

“方八”白花蛇酒

“来源”王琦,邸晶。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68.

“组成”小白花蛇1条(约10克),羌活、独活、威灵仙、鸡血藤各20克,当归、川芎、白芍、桂枝各10克

“功用”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颈椎病。

“方解”方中白花蛇搜风胜湿,定搐搦,强腰壮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羌活、独活、威灵仙、桂枝、鸡血藤祛风胜湿通络;白酒可使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并有活络之效。

“用法”取白酒2.5千克浸泡上药。3天后服用,每次30~60毫升,每天2~3次。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感受风寒湿邪而致。

临床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肩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即急性期(开始期)、慢性或(冻结期)、恢复期(解冻期),各期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方一”粗盐外敷方

“来源”民间。

“组成”食用粗盐500克,生姜片3钱、小茴香25克

“功用”消炎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种关节炎。

“用法”炒热(不要太烫),用棉布包好,每晚睡前敷患处至盐凉,三日后调换用料,连用9天。

“按”粗盐具有消炎、镇痛、发汗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并且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废物。生姜片辛温行气,小茴香温经散寒。“方二”活血通络药酒

“来源”宋禄法。东方药膳,2006,(1):26.

“组成”黄芪10克,白术10克,川木瓜9克,青皮6克,广木香6克,龙眼肉15克,丁香6克,白蔻仁6克,茯苓6克,当归10克,川芎9克,白芍6克,秦艽8克,羌活5克,川牛膝9克

“加减”若肩肿加防己20克,以利湿消肿;疼痛甚加姜黄10克,以通络止痛;头昏者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以熄风邪。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和血,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黄芪、白术、龙眼肉补气;川木瓜、羌活、秦艽、白蔻仁、茯苓祛湿;青皮、广木香、当归、川芎、白芍行气活血;丁香、川牛膝补肾强壮。

“用法”上药制成粗末,放入玻璃容器中,加入冰糖180克,白酒500毫升,夏天密闭浸泡5日,冬天浸泡10日,滤去渣,取上清液备用。每次服用10毫升,1日2次,饭后温服,连服15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3疗程即可获愈。

“方三”健肾蠲痹汤

“来源”陈彦,刘鸿宾。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1):42.

“组成”狗脊30克,骨碎补、活血藤、威灵仙各20克,续断、淫羊藿、秦艽、木瓜、乌梢蛇、桑枝、当归各15克,防风12克,甘草5克

“功用”补肾强筋,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骨碎补、淫羊藿、续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筋络;木瓜、威灵仙、秦艽祛风散寒除湿、宣痹通络;桑枝、乌梢蛇、当归活血祛瘀,消肿散结。配合中药外敷,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消炎治血散外敷:金银花50克,连翘、防风、白芷、续断、红花、透骨草各20克,樟脑10克,细辛6克诸药研末,用水拌湿装入纱布袋,放火锅内用中火蒸煮1小时,取出后加入食醋外敷(每次蒸热后可加醋外用)肩关节周围,纱布袋上再加压热水袋,应用时先将局部皮肤洗净,将准备好的药末贴在压痛最明显处。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按”外用药末先用水蒸煮,再用醋调和,目的是使中药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浸出,并起到疏通、祛毒和有利于药性发挥的作用。采用热水袋加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毛孔开放,增进皮肤对药液的吸收,直达病所,且减轻组织粘连,加速炎性物的消除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方四”加味芍药甘草汤

“来源”吴晓,张徐德,韩启锁,等。陕西中医,2000,21(11):491.

“组成”白芍、黄芪各30克,炙甘草20克,当归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桂枝9克

“加减”肾虚者,加山茱萸、淫羊藿各10克

“功用”养血止痛,疏风通络,调和营卫。

“主治”肩周炎。

“方解”芍药为君,入肝经,补肝血,敛肝阴,合甘草治疗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挛急作痛;羌活辛甘温,具有补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可除血虚血寒诸痛;羌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善治肩背肢节湿痛;桂枝合芍药以调和营卫、通阳解肌、宣痹止痛。

“用法”每天1剂,加水300毫升,水煎25分钟,取液;药渣加水200毫升,水煎30分钟,去渣留液,合并2次药液,分早晚服。10剂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抑制末梢神经兴奋,配伍白芍对中枢性和脊髓性的疼痛均具有抑制作用。

“方五”肩凝方

“来源”杨火莲。新中医,2000,32(增刊):325.

“组成”羌活10克,桑枝、葛根、生薏苡仁、千年健、豨莶草、鸡血藤、宽筋藤各30克,延胡索、白芍、白花蛇(先煎)、威灵仙各15克

“加减”风湿热型者,用肩凝方基本方;风寒型者,去薏苡仁,加桂枝、细辛、制川乌;气虚痰阻型者,去薏苡仁加黄芪30克,白术、地龙各15克,党参25克;血虚型者,去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加黄精、当归、川芎、熟地黄;寒热夹杂型者,加制川乌(先煎)、桂枝、姜黄。偏阴虚型,去羌活、薏苡仁,加玉竹、秦艽、鳖甲(先煎);瘀阻脉络型者,加桃仁、三七(先煎)、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

“功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尤以上半身关节疼痛更为有效,白花蛇、桑枝、豨莶草、葛根、千年健、宽筋藤、威灵仙等均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白芍、鸡血藤养血活血,且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薏苡仁能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全方共奏祛风通络止痛之效。据临床药理报道: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威灵仙、豨莶草、千年健、白芍、白花蛇等均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六”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杨润兰。新中医,1998,30(7):42.

“组成”桂枝、麻黄、熟附子各8克,白芍20克,白术、知母、地龙各15克,防风、羌活、姜黄各10克,白花蛇1条(约30克),蜈蚣2条,全蝎6克,葛根30克

“加减”病程较长,痛有定处,舌质瘀黯者,加苏木10克,炮穿山甲15克;血虚者,加当归、川芎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克,阴虚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黄15克;阳虚者,加肉桂6克,干姜10克;前伸受限明显者,加白芷10克;后伸受限者加柴胡10克。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桂枝、生姜、麻黄、防风温通经脉,驱散寒湿;白术、熟附子益气通阳,逐湿;白芍、知母、甘草养阴清热,缓急止痛又可制阳药之温燥;痹痛日久入络,痰瘀深伏,故酌加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以其性善走窜,搜剔以祛伏痰,逐瘀滞,蠲痹痛。

“用法”每天1剂,水煎温服,复渣药液适温外洗患部。同时嘱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按”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知母、防风、白术、生姜、白芍、麻黄、炮附子、甘草味药组成。主治风湿痹证,郁而化火,肢节肿痛灼热诸症。

“方七”辛芥桂枝汤

“来源”陈振隆。新中医,1998,30(4):35.

“组成”细辛、姜黄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白芥子12克,白芍30克,蜈蚣3条,茯苓20克

“加减”寒痛者,加制川乌、麻黄,甚者,加重细辛至20克;背痛者,加羌活、吴茱萸;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筋挛者,加木瓜;阴虚者,去细辛,加女贞子;湿湿者,加制半夏;气滞者,加香附;血瘀者,加丹参、桃仁、川芎、三棱;阴虚有热象者,去桂枝、细辛、加桑枝、地龙、葛根。

“功用”温阳益气。

“主治”肩周炎。

“方解”加细辛以温阳散寒止痛;姜黄活血通络;蜈蚣驱风通络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诸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内之痰,对治疗肌膜、筋膜粘连有独到之妙用。方中重用细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治疗10天为1疗程。

“按”凡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锻炼:摇肩、伸臂、旋转肩关节、爬墙、搭肩或引体向上等运动。

“方八”葛根汤

“来源”梁丰。江苏中医,1998,19(11):30.

“组成”葛根20克,麻黄、甘草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姜2片、大枣3枚

“功用”解肌发汗,生津舒筋,舒柔筋脉,活血定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葛根味甘辛凉,重用之有显著的解肌舒柔筋脉作用;麻黄辛温,具温通发散之力,有温通血脉、活血通络、祛瘀定痛的作用,其气味轻清,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消解积痰凝血,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其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然临床应用于此症时多不发汗,亦未见明显副作用;桂枝辛温通阳,助麻黄以通行气血;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助葛根柔筋缓急止痛,又可制麻黄、桂枝之辛散太过;姜枣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2周为1疗程。同时配合外敷。取兰香草,打成粉末,每次50克,以米醋炒热敷患处,每天1次。

“按”兰香草味辛,气香,性微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散瘀消肿之功效。用米醋炒热后,散寒温通作用更强,外敷患处疼痛明显减轻。“方九”温经活络汤

“来源”秦泗明。陕西中医,1996,17(9):414.

“组成”桂枝、白芍、黄芪、葛根、当归、川芎、桑枝各20克,姜黄、制乳香、制没药、防风、地龙、全蝎各10克

“功用”舒筋活血,搜风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黄芪补气;桂枝、桑枝温经通络;葛根、白芍、当归、川芎、姜黄、制乳香、制没药、地龙、全蝎舒筋活血;防风祛风散寒。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10天为1疗程。

“方十”祛寒化湿散

“来源”宫卫东。江苏中医,1997,18(8):24.

“组成”麻黄、樟脑、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红花、细辛、白芷、制没药、赤芍、羌活、独活各6克,威灵仙、薏苡仁、苍术各12克

“功用”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肩周炎。

“方解”本药散为麻桂温经汤和薏苡仁汤的合方。其中麻桂温经汤温经散寒解痉,薏苡仁汤化湿通络,樟脑、高良姜祛邪止痛。重用桂枝既能温经散寒,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本组药物外敷,能使局部皮肤温度上升,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保证了组织所需的氧和营养物供给,使机体在风寒湿刺激下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得到改善。樟脑、细辛则具有麻醉样镇痛作用,这使该方镇痛作用更强。

“用法”上药共研末,加蜜调匀如糊状,以不流动为度。用时将上药于睡前一次性外敷于患肩部,外盖塑料薄膜,再加热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时,连续5天更换敷药。患肩配合功能锻炼。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为一种常见病,临床上有时称“闪腰”、“岔气”,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引起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急性腰扭伤属中医“伤筋”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血瘀气滞,气血运行受限,不通则痛。

本病常发生突然,有明显的腰部扭伤史,严重者在受伤当时腰部有撕裂感和响声。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青紫等瘀血表现(外力撞击者例外)。

“方一”蛰虫散

“来源”陈友宏。四川中医,1987,(5):26.

“组成”蜇虫10克

“功用”逐瘀理伤,通络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用法”研末备用。口服,每次1.5克,每日1次,用红花酒或白酒25~50克送服。

“按”蜇虫“治跌仆损伤,续筋骨有奇效”(《本草经疏》)。“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长沙药解》),故能治伤筋有瘀之腰扭伤。

“方二”芎香散

“来源”胡荣。新疆中医药,1989,(3):35.

“组成”木香、川芎各等份

“功用”行气活血。

“主治”腰扭伤。

“方解”芎香散川芎活血行气,木香行气止痛,使气行瘀散,血活络通而达通则不痛之效。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用黄酒冲服,无黄酒亦可用开水冲服。

“方三”腰扭伤单方

“来源”南昌医林结石专科医院,曾珍德供方。

“组成”漆树根15~60克

“功用”祛瘀止痛。

“主治”腰扭伤。

“用法”轻者只用15克,重者60克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1小时,后配鸡汤1碗同服,1次服完。

“按”漆树根辛温,功能活血消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方四”急腰活血止痛汤

“来源”武宁县人民医院,叶存瑞供方。

“组成”地龙12克,川断12克,红花8克,桃仁9克,泽兰12克,肉桂2克,乌药12克,玄胡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祛瘀,舒筋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方解”乌药、玄胡理气止痛;地龙、红花、桃仁、泽兰活血祛瘀;川断、肉桂温阳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五”刀土方

“来源”景德镇市中医院,罗裕民供方。

“组成”干刀豆壳15克,土鳖虫8克

“功用”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腰扭伤。

“方解”干刀豆壳可理气止痛;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六”南星碎补膏

“来源”《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组成”马钱子12克,骨碎补20克,生南星10克,三七20克,威灵仙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乳香12克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腰部急性扭挫伤。

“方解”生南星、羌活、独活、乳香理气消肿止痛;马钱子、骨碎补、三七、威灵仙活血化瘀。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凡士林。再配合针灸、推拿施术后,敷贴患处。

“按”一旦腰伤,防止感冒和外寒入里,忌房事,配合内服中成药。

“方七”散瘀消肿膏

“来源”《实用中医外敷验方精选》

“组成”生栀子90克,白芷30克,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土鳖虫、制乳没、红花、当归尾各9克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方解”白芷、生半夏、制乳没理气止痛;生川乌、生草乌、细辛温经通脉;土鳖虫、红花、当归尾活血化瘀。

“用法”按上药比例配伍,烘干后研成细末,用饴糖加开水拌匀后,置瓷钵中备用。外敷患部,每隔3天换药1次。腰腿痛

腰腿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候群,指下腰、腰骶和骶髂部的阵发性或连续性疼痛,有时伴有下肢部的放射痛或麻木感;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病因复杂,包括脊柱、脊神经、脊椎旁软组织和内脏等疾病。

根据起病急缓大致可分为急性腰腿痛和慢性腰腿痛。急性腰腿痛时疼痛突然发生,多较剧烈;慢性腰腿痛时疼痛持续发生,多是程度较轻或时重时轻。依据疼痛的性质可分为钝痛、酸痛、胀痛、麻痛、放射痛、牵涉痛、扩散痛、关联痛、持续性痛、间歇性痛、阵发性痛等。

“方一”干姜苍术散

“来源”陈兆新。江苏中医,1989,(4):27.

“组成”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

“功用”逐寒燥湿,活血通络。

“主治”寒湿性腰腿痛。

“用法”以此比例配方,研成细末,过筛备用。先将药末用9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疼痛最明显处,并用敷料、纱布固定。然后在装有2只60~100W白炽灯泡的烤箱外烤约20~40分钟,每日1次,一般以1~2周为1疗程。如治疗中疼痛明显减轻,则隔2~3日治疗1次,直到疼痛完全消失。

“按”在治疗过程中,如局部出现水泡,应停止敷药,待水泡消失后继续治疗。

“方二”地龙汤

“来源”肖朝曦。江西中医药,1990,21(5):350.

“组成”地龙15克,桃仁、泽兰各12克,当归、苏木各10克,桂枝7克,大小茴香、乌药各10克,麻黄6克,甘草9克

“加减”急性腰扭伤初期,加酒大黄6~15克、沉香1~2克;腰部挫伤,加三棱、莪术各10克;肾挫伤,去桂枝、桃仁,加黄柏、丹皮各10克,白茅根30克,田七3~6克,梨状肌损伤或臀上皮神经损伤加牛膝12克、白芍30克、甘草20克;腰椎骨错缝加酒大黄6~12克;急性腰臀部疼痛失治而兼寒湿去桃仁,加独活10克,寄生12克,鸡血藤10~15克;肾虚夹瘀,去麻黄、桃仁、苏木、大茴香,以官桂易桂枝,加杜仲、肉苁蓉各10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

“功用”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腰臀部痛症。

“方解”本方以地龙活血,善行下达,通络解痉,用量宜大;佐以走肝肾经之桃仁、泽兰、当归、苏木、甘草等活血养血,散瘀止痛;理血当以“理气为先”,故加入大小茴香、乌药等芳香透络之品,理气止痛;以桂枝易官桂者,盖桂枝善达表通经,桂麻合用可以达表通里,宣通太阳经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三”地鳖虫散

“来源”曹众毅。浙江中医杂志,1987,22(3):109.

“组成”地鳖虫(原方未注明药量)。

“加减”瘀血腰腿痛,加地龙;寒湿腰痛,加苍术等;湿热腰腿痛加黄柏等;肾虚腰痛,加杜仲等。

“功用”祛瘀活血。

“主治”腰腿痛。

“用法”水煎内服或研细末吞服。

“方解”地鳖虫咸寒,可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按”本品有小毒,一般用量以6~10克为宜,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及妇女怀孕期、月经期应慎用、忌用。

“方四”薏米汤

“来源”秦宗昌。江苏中医,1989,(3):22.

“组成”薏苡仁45~90克,牛膝、独活、当归各10克,桑寄生18克,威灵仙15克,地龙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舒筋除痹,活血通络。

“主治”各类腰腿痛。

“方解”薏苡仁、独活、牛膝祛湿除弊;桑寄生、威灵仙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地龙活血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胃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

“按”据现代药理研究,薏苡仁主要含有薏苡仁油,而薏苡仁油对于离体的心脏、肠管、子宫、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等,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一种骨关节结构广泛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包括关节软骨的剥脱、骨质增生、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一系列改变。这是引起中、老年人膝关节疼痛、变形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别名很多,如骨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

骨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