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活在现实里看生路
6893800000039

第39章 二次搬迁 大显身手

陈月生以前没干过电焊活,但他当过电工,所以基本懂得一些电焊的原理。在他上班之后,只用两天的时间就弄明白了这门技术,但焊接的质量要想达到技术要求,那还需要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地摸索掌握。而江俊英就不同了,她原来是大工厂里的高级车工,对于车床加工,她是轻车熟路,刚上班她就能接活儿,什么轴啊,套啊,皮带轮螺丝扣啊等等的配件加工,她都能熟练地操作,真是来者不拒。她不仅能按时间要求把每个工件儿都加工出来,而且还能保证她加工出来的每一个工件都符合工艺标准。所以工厂领导在她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让她带两个徒弟,以便给工厂培养出年轻的车工,好让工厂的车床加工后继有人。

而陈启林从他家搬到这个清水公社以后,他并未轻松。因为他的哥哥上中学,每天放学都比他晚,所以家里挑水劈柴甚至做饭这些活儿还得他自己干。挑水是要到二百米以外的公用井去挑,井上有辘轳,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再摇上来。虽然代替了在原居住地的直接提拉,但那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这是深井。现在,陈启林已经能挑得起满满的两桶水了。但是准备烧柴这活儿,却要比原居住地费事得多。因为住在这大山区里,家家的烧柴都是木头半子。需要上大山里去捡干倒木,或是砍伐死树站干子,然后用牛车、马车(一般是夏天用车)或是用牛爬犁、马爬犁(冬天使用)拉回家,等拉回家还不能直接烧,还要把这些木头锯成半米长的段儿,然后再用大斧子劈成细半儿,这才能放入灶坑里烧。这里,家家都把那些积攒下来烧不完的劈柴半子垛成垛。所以到了这地方,就会看到每家都有个劈柴半子垛,一个个的很整齐,就像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陈启林的家在这里算是落户农村的非农业户。家里没有牛,也没有驴和马。所以此后他家的烧柴基本上是用人来代替那牛,壹步步的上大山里把柴禾拉回家。在以后的十五年里,陈启林就是那头牛,最辛苦的牛。

转眼来到了一九七六年的夏天,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陈启林放学后,挑完了水,劈完了柴,做完了饭。他在等着父母和哥哥回来吃饭之前,给弟弟和妹妹盛了他新做的大米饭,让他们先吃着,别饿着。而他自己也累了饿了,于是,他就把前一天剩下的有些发亮发粘的大米饭自己吃了。

陈启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平常的吃饭习惯是坐在饭桌前要先看看饭菜多少而定自己的饭量,因为他家人口多,弄不好就会有吃得饱的,和吃不饱的。不像他的爹爹和哥哥,不管他人的饥饱。他爹爹的饮食习惯是一有好吃的饭菜就多吃点,没有好吃的就少吃点或根本就不吃了。而他的哥哥是不管饭菜好吃还是不好吃。上桌就是一个低头猛吃,吃了就一定要吃饱。而陈启林却从不这样。比方说炖了鸡肉,他专夹那骨头多的肉少的吃,而把肉多的,骨头少的让给了别人吃,结果是饭后他面前一大堆鸡骨头,让人看了好像他吃了很多。再比方说包了饺子,他一看别人爱吃,而且还要多吃,所以这样就可能不够。每当这种情况时,他都是刚吃到七八分饱就先放下筷子说:“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吧。”

而陈启林今天吃下的大米饭,那不是新做的饭,那是前一天早上他妈妈做的吃剩的饭,这剩饭他舍不得扔,因为他忘不了从前那挨饿的日子。但他又不想让别人来吃,因为不新鲜了。所以他就在自己正饿着的时候先把它吃了,这样,等爹妈和哥哥回来之后再去吃那新做的米饭。

结果这天晚上的后半夜,陈启林的肚子开始疼了起来。不多久,他想上厕所。等他起身上了厕所后又开始呕吐,而吐了一会儿之后又要上厕所。一连几次折腾到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之后,等他再一次上厕所又拉又吐地折腾完之后,他起身提上裤子,刚一出厕所的门就觉得浑身无力,眼前发黑。还没等他再迈上一步,他就感到头晕目眩,浑身冰冷。紧接着,他一下子就倒在了厕所旁边的蒜地里,他昏了过去。

过了很久,他家房东的媳妇出来上厕所,突然看到了昏倒在蒜地里的陈启林。她被吓了一跳,然后她大声地呼叫,喊来了陈启林的家人。陈月生一看,不知陈启林这是怎么了,他赶紧地把儿子扶起,又掐人中,又摇晃地喊叫,但怎么也没有叫醒。邻居们急忙说:“赶紧送医院抢救吧!”,然后陈月生就背着陈启林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大夫先急忙给陈启林打了一支强心剂,然后向陈月生问明了情况。接下来是量体温,测血压等,最后确诊说:“这是食物中毒,他得的是中毒性痢疾,有生命危险,得抢救。”

然后开始给陈启林吃药、**,又打点滴,抢救了一上午。后来,陈启林终于在这个端午节的中午苏醒过来。就这一宿和半天的功夫,他就变得骨瘦如柴,颧骨突起,两眼深陷。

大夫又来会诊时,问陈启林前一天吃了什么,他有气无力地说:“吃了前一天剩下的大米饭。那饭就是有点发亮发粘,没觉得有什么怪味儿。”大夫说:“那样的剩饭可吃不得,你真万幸,那种严重变质的剩饭,吃了会被毒死的。”陈启林很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生活怎么总是这样折磨我呢?吃顿剩大米饭还能中毒?这要是昏倒在地里时间长了没人知道,我还能活命了吗?”

其实他也知道那是自己不懂生活常识或是不懂得饮食科学而又经历了一次死亡之旅。而人的一生需要懂得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那真的是太多了,难道说,所有这些,都得让他陈启林一个人去亲身体验,去尝试吗?是的,从陈启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条件来看,这是难免的。因为生活的逼迫,就是要他去进行更多的实践。而这些实践也未必都是坏事,因为,对于有心人来说,实践越多,经验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