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面部年轻美丽的皮下秘密
6789800000005

第5章 上篇(5)

颧骨支持韧带位于颧骨隆突的下缘与上颌骨交界处,向外侧延续,位于颧弓下前缘。颧骨支持韧带与皮肤连接紧密,支持力强。在面颊饱满的儿童及面中部松弛下垂的中老年人脸上均可见到该韧带的存在。中老年人的韧带使颧骨表面隆突固定于颧骨表面,而颊部软组织表面连接疏松的颊脂肪则易于下垂,两者界线明显,形成泪槽沟状畸形。

③颧睑支持韧带

颧和睑两者皮肤的质地和厚度不同,睑部皮肤薄,色素较深,与颧部皮肤形成明显的界线。颧睑支持韧带作为颧——睑分界线,位置基本上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颧睑支持韧带挛缩,颧——睑分界越来越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两者的凸出内曲线。在颧骨隆突骨膜表面有一层脂肪组织,恰好位于颧骨隆突表面,脂肪表面有一层包膜,该脂肪组织覆盖上唇方肌的起点和上端。该间隙的前方有皮肤、皮下组织和眼轮匝肌;间隙的上端为下睑支持韧带,下端为颧骨支持韧带,两韧带之间为颧骨表面隆突。颧骨支持韧带将颧骨表面脂肪和颊肌外的颊脂肪垫分离开来。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血管束位于颧骨前间隙的下方,紧邻颧骨支持韧带。

④下颌骨韧带

下颌骨韧带位于下颌骨前1/3段,咬肌前方,下颌骨下缘上1厘米,起自下颌骨骨膜,穿过肌肉、皮下组织,止于真皮,呈条状纤维,将皮肤固定于下颌缘部位。剪断此韧带,可以使颏部提紧。

⑤咬肌皮肤韧带

咬肌皮肤韧带起自面部浅、深两层筋膜相互融合处,固定侧面部软组织。

⑥颈阔肌的解剖知识

颈阔肌位于颈前及颈外侧皮下,分为左右两部分。在颈中线舌骨水平下方两部分肌肉相互分离,上方相互靠拢,并有部分肌纤维相互交叉。颈阔肌扁平而薄,起点在两侧的锁骨,止点在下颌骨及皮下,它与面部SMAS相连,是面部SMAS系统的延续,属于面部表情肌的一部分。颈阔肌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有一疏松结缔组织层,该层次解剖清晰,血管很少,外科剥离较容易。颈阔肌主要由面神经支配,在下颌缘部分的肌纤维中有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入。由于颈阔肌神经纤维可引起暂时性的下唇肌肉活动降低。颈阔肌作为面部表情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颈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松弛下垂,或颈阔肌纤维老化松弛,颈阔肌纤维束带的形成都可影响到面部轮廓形态的变化。

颈阔肌是最大的表情肌,从颈部跨越到面部,位于浅表的皮下。颈阔肌的功能状态、形态位置,对“软脸形”的影响极大。如面瘫时的颌腮部悬垂,老化时的颌腮颈都松垂等,都与颈阔肌有很大关系。颈阔肌耳韧带是将颈阔肌的弓形后上缘连于耳垂附近的筋膜片。在保持颈阔肌形态与位置等方面,该韧带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从颈部到面部的跨越过程中,颈阔肌呈弓形凸向后上,其凸缘的顶点处,须有一坚强的固定装置,才能保持其原有形状与位置。颈阔肌耳韧带就是这种装置,其意义与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颈阔肌悬韧带位于下颌支、下颌角与胸锁乳突肌之间,明确地讲,是位于颈侧部与面部的转折处。在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面颈部,此部位呈现圆滑起伏的曲线,是“硬脸形”和“软脸形”综合美的体现。颈阔肌悬韧带将颈阔肌在颈面转折处牵向深面,使得下颌缘清晰明快,因此在维持此部位圆滑曲线的年轻特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颈阔肌皮肤前韧带起于颈阔肌前上缘,斜向前上止于浅层的真皮,参与颈阔肌的弓形形状与位置的保持。

总之,面部支持韧带锚定面部软组织各层之间的链接,对维持“软面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面浅筋膜(SMAS)分布及其作用

早期认为:SMAS是面部的独立解剖层次,存在于面颈部脂肪层中,由连续的肌纤维和腱膜组织构成。它起自颈浅筋膜,向上越过颧弓与颓浅筋膜、帽状腱膜相连,向前经腮腺浅面,于颊部止于鼻唇沟,并连接眼轮匝肌和颠肌。近年来我们对SMAS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①SMAS不是存在于皮下脂肪组织中,而是处在其深面,并与皮下脂肪组织有组织学区别。

②在腮腺表面,SMAS与腮腺筋膜之间并无一层脂肪组织,而是紧密相贴,互相融合。

③SMAS止于颧弓下1厘米,颞浅筋膜止于颧弓上1厘米,因而SMAS不与颞浅筋膜直接相延续。

④SMAS并非止于鼻唇沟,而是经鼻唇沟与口轮匝肌浅部相连。

由于SMAS包裹着大部分的浅层表情肌,所以SMAS是“软脸形”组织结构基础中最活跃的成分。证明这一点的最典型例子是面瘫后的SMAS张力消失的表现:眉与上睑下垂,鼻翼口角下垂,颊部严重松垂,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闭合不全,表情动作时脸部扭曲变形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软脸形”的美感。故而,SMAS在面部年轻貌美的研究中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3)表情肌分布及其作用

面部表情肌由浅入深分为四层:第一层,降口角肌、颧小肌、眼轮匝肌、颈阔肌;第二层,降下唇肌、笑肌、颧大肌、上唇鼻翼提肌;第三层,口轮匝肌、上唇提肌;第四层,提口角肌、颊肌。

提上唇的表情肌主要为颧大肌、上唇提肌和提口角肌。颧大肌起自颧颞缝前方的颧骨骨面,部分肌纤维被眼轮匝肌等覆盖,颧大肌向口角方向延伸,与降口角肌、笑肌、口轮匝肌、颊肌和提口角肌的肌纤维交织共同止于O区底座。上唇提肌起自眶下孔上方的眶下缘,上部肌纤维止于鼻颊沟,外侧部分下降至口轮匝肌,深层肌纤维止于O区底座。提口角肌起自上颌骨体近眶下孔处,垂直下行止于O区底座。

表情肌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前三层肌肉,神经从其深面进入,而第四层肌肉从浅面接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表情肌与SMAS的关系:表情肌和SMAS在产生表情活动时,如同一个功能结构单位,表情肌的收缩通过连接SMAS与真皮的垂直纤维传递至皮肤而呈现为面部丰富的表情。浅层表情肌如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肌、笑肌等均被SMAS从浅深两面包绕。表情肌赋予了面部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动态美感。

(4)面深筋膜——腮腺咬肌筋膜分布及其作用

面浅筋膜——SMAS起自颈浅筋膜,相应地,面深筋膜——腮腺咬肌筋膜是从颈深筋膜延续而来的,颈深筋膜覆盖在胸锁乳突肌表面,经锁骨体前面向上延伸至面部,覆盖腮腺、咬肌、颊脂垫及腮腺导管,至颊部止于上唇提肌深层。颧弓以上相对应的结构是颞深筋膜。

面浅筋膜与面深筋膜的关系:面浅筋膜与面深筋膜的关系有两种形式,最典型的形式是面浅筋膜和面深筋膜之间有一层疏松组织,将两层分开,这主要见于下列部位:①颞区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之间;②颈部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另一种形式的联系是面浅、面深筋膜通过纤维组织紧密融合在一起,如在咬肌前缘及腮腺表面。

颜面部可分为咀嚼区与表情区,两者的分界线是过外眦点的垂线。美容整形外科医师的重点任务是修复和美化表情区。但是,长期以来忽略了咀嚼区的作用。咀嚼区的软组织主要包括颧弓以上的颞肌、咬肌及腮腺,年轻貌美的脸形是表情区平面与咀嚼区平面,两者夹角大约在120°左右,太大则脸形短胖,太小则凸显男性特征及沧桑感。这种微妙圆滑的曲线关系,最容易受到腮腺、咬肌的影响。咀嚼区平面中颧弓横行略突于该平面;颧弓下从耳屏开始斜向前下是一浅沟,略凹于该平面,俗称“美人沟”。其上界是颧弓、颧突,下界是下颌角、下颌体。腮腺位于面侧区,外耳道的前下方,上接近颧弓,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表面,后达乳突前缘。腮腺分为深、浅部及颊部,偶有副腮腺。影响“软脸形”的主要是颊部与副腮腺。当面部老化导致面深筋膜——腮腺咬肌筋膜张力减退,腮腺会因约束力降低而膨出,超出了颧弓横突或使颧弓下浅沟消失,则会严重破坏脸形。咬肌位于腮腺前方部分被腮腺覆盖。咬肌因素影响“软脸形”的最常见原因是咬肌良性肥大(常伴下颌角肥大),使人呈方形脸改变。

(5)面神经分布

面神经穿出腮腺实质后在咬肌表面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向面部发出分支。腮腺导管及面动静脉与面神经处于同一平面。面神经在分支途中逐渐穿出腮腺咬肌筋膜分布到浅层的表情肌。但其颞支走行较浅,在颧弓水平与颞浅动脉共同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至颞区颞动脉浅出至颞浅筋膜(帽状腱膜)浅面,而颞支仍在深面。而颧弓表面仅有皮肤和筋膜脂肪层两层组织,所以面神经应是从皮下脂肪层中越过颧弓的。

关于面神经功能,本书不作深入探讨。

(6)面部皮下脂肪分布及其作用

皮下脂肪和深部脂肪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移位,由于地球引力,这种移位以下坠为主。首先是颊脂肪垫处,面颊部变得凹陷下去,而且颧弓至下颌缘的皮肤在垂直线上形成特征性悬挂,下颌缘增宽增厚,并堆积在颏底形成双下巴。嘴角被下坠脂肪牵扯下垂,同时C区脂肪下坠压向鼻唇沟,而致鼻唇沟加深。眼球后脂肪及眼眶隔脂肪下坠膨出,导致眼窝加深,下眼袋形成。

下面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令人心痛的罪魁祸首。

面部脂肪垫较多,包括颞深脂肪垫、眼轮匝肌下脂肪垫、颧脂肪垫和颊脂肪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