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葛老师、张老师,我想问几个不太成熟的问题。首先,日本人有个观点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我想问,你们是否认为文化传承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畸形或断层,因为刚才两位都说,秦朝的焚书坑儒并未破坏中国文化。那么请问元朝统治者攻入中原之后大肆杀人,以及蒙、满两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治,是否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现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节日的淡忘。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圣诞节,然后应该是感恩节,而清明节、端午节之类,不是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成了休息日了。
葛剑雄:第一个,刚才讲到,不仅日本人,在中国也有人认为异族入侵,中国就亡了。比如说元朝蒙古人把宋朝、金、西夏、大理都灭了,甚至把西藏也统治了,还造就了一个大的疆域。但是原来汉人为主的中国是不是亡了呢?还有一个问题,满族进来,不到100万人的少数民族,统治了差不多1亿多人,是不是这样中国就亡了呢?
这就要看你指的是什么了。如果是指一个朝代,当然就是亡了,但是如果把中国看成是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下来发展的一批人和一种文化,那么它亡了没有呢?元朝进入中元,最后带兵追到崖山灭宋的是谁?是宋朝投降元朝的名将张弘范。同样的,到了清朝,带兵进来灭明朝的大多数都是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包括吴三桂、洪承畴。军事上的征服者,最后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辛亥革命前期的满族,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他们满族自己的文化?你去看看最后他们的皇帝在干嘛,他们学的是四书五经,学的是历代帝王的东西。所以看中国的文化到底有没有断,不能看表面。当然我要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中原也是有影响的,但是总体上中华文化是延续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没有亡,更何况这些统治中国的非汉族,他们始终是少数,到了后来连他们自己都融合了。
为什么我们讲传统没有中断,没有中断不是说它一点没受影响,而是说文化主体是延续下来的。更何况我们要考虑汉文化圈,汉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原,比如说清朝,清政府要求男人都剃头发留辫子,衣服都换掉。朝鲜半岛上的朝鲜人坚决抵抗,一直到康熙年间甚至乾隆年间,朝鲜的使者到中国来,还说哎呀,中国现在是蛮夷在统治,中国亡了。清朝不断给朝鲜施加压力,甚至有一次把朝鲜国王的儿子都抓来当人质。朝鲜人就是不服从,清朝最后没有办法了。所以你看在朝鲜半岛,现在他们还是穿明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的衣服,他们祭孔子还是戴一个“野鸡帽”拖根辫子,还穿原来的衣服。恢复祭孔以后,大家注意到,一开始我们祭孔还是穿戴清朝的服饰,后来听说韩国还保留着以前的传统,到韩国去拍照,原来韩国已经把祭孔的礼仪列为国家文化遗产。
为什么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都在延续,在国际化?因为它是跟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文化和节日以前其实也是跟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但偏偏后来我们把它作为封建迷信改了。比如说春节,春节的信仰是什么?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你们认为是什么?是穿新衣、吃肉,是合家团聚、祭祖,这才是春节最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春节还有政治功能,对皇帝来讲这是一年的开始。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把一年的开始改到元旦,所以你看我们元旦发表社论:又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等等。这个就是元旦和春节的政治功能。剩下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对祖宗祭拜,为什么?这一年最重要的时候你必须恭恭敬敬地祭祖,祖宗等了一年了,你收成也好了,就该给祖宗烧纸,要给他们供奉东西,让他舒舒服服过年,这才是主要的。
所以,为什么以前哪怕下大雪,年三十男主人也必须回家?如果不跪下来磕头,那么祖宗怎么安心呢。如果第二天祠堂里祭祖,你第几房的长子不出现怎么行呢,这才是最主要的。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请问你过春节为什么?政治上没有原因,信仰上没有原因,那么就只是吃吃平时吃不到的,穿穿新衣而已。我们现在都穿新衣了,谁衣服上打补丁了我看看?我们小时候哪个人身上没有打补丁那就是资产阶级,没有补丁也要打个补丁上去。你刚才讲得很有意思,端午、清明都有一种信仰延续,但是我们现在觉得这就是休息。如果恢复信仰,比如清明要扫墓,否则怎么对得起祖宗呢?但现在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祖宗在哪里?不知道哪里去了。我们说祭拜祖先是封建迷信,那么还有什么呢,就是趁着机会到处玩玩。
今天如果我们觉得这些节日是值得珍惜的,那么依照什么信仰来选择自己的节日呢?政治信仰也可以,但是我们是连宪法都提倡唯物主义,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我一直讲,我们好多问题表面看是社会问题,其实是信仰问题。
学生提问:青年一代在中西方两种观念当中有犹豫不定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不是使中国人近年的价值观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张乐天:青年一代实际上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媒体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从观念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的认识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说帝国主义怎么不好,一直说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改革开放后,忽然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还圆,什么东西都是西方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年轻一代身上就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实际上你们从小更多地受到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多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但是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似乎你们更会被一种观念所牵引,就是西方的很多东西比这里更好。这种情况导致你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自信,导致你们骨子里是中国人,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在观念上,刻意的、更多地想把自己变得更像西方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我同意这个观点,在你们身上有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的增长和考验,我觉得你们如果到美国去,到西方去,这种增长和考验会变得更严重。
葛剑雄:我的看法是不要人为地去制造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东西方之间也好,任何其他地方也好,冲突的主体是利益、是政治,而不是文化,更不是观念。中国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西方过来的,但是我们接受了,所以我们不要一看这个东西,就区分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人类很多文化实际上如果不政治化就好办,比如一个人不能撒谎,这其实是人类的美德,很多宗教都说不能撒谎,但是你把它政治化就麻烦了,政治要求你必须撒谎。其实有那么多人有政治需要吗,小孩子写作文随便写就好了,非要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所以我们现在孩子从写作文就开始说谎话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困惑是这样来的。
我相信困惑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你们如果认识到很多基本的价值观,那就很自然的会有一种选择。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我所尊敬的老师费孝通,他在讲到文化的时候这样说:不要讲自己多没钱,对我们的文化要自信,美人自美,同时也要欣赏人家的东西,理解人家的文化。我们能够理解中国人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够理解伊斯兰教呢?这都有一个过程,然后美人自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就是这样。所以所谓天下大同不是什么都一样,而是大家有共同的基础。所以我有信心,这个困惑你们中大多数人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自己正确的认识。
主持人李亚:两位老师讲的非常好,我自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我觉得我真的是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无尽的眷恋。确实就像您提到的,保持一种开放的精神,对个体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提问:刚才两位老师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文化的改变更多的是在学习西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西化的过程,中国文化能不能保持原来的意义?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这在一定意义上与法治社会理念是冲突的,关于这个冲突两位老师是怎么看的?
张乐天:你的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技术、城市风格和城市整体的生活面貌越来越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够保持活力和生命力,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甚至一代代人的成长都与一个因素相关,这个因素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即使我们在形式上看起来越来越西化,但是中国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与西方还是有巨大区别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保持着它的风格和活力。
第二个问题,你说我们的人情关系不符合法治化社会的特点,那么你实际上就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加深,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必须走向法治化。也许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会问中国会走向什么样的一种法治化。我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各种尝试教导我们,中国的法治化、民主化会走和西方不同的道路。我认为在法治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把情的因素考虑得更多一点,以便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我们的市场经济议题,法治化的过程,我们政府工作的运行方式,都会体现出中国特色。
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说这些中国特色打造了今天中国的成就和辉煌,那么就要问一问:这是从中国的发展当中得出来的有别于西方社会的中国经验吗?还是仅仅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准上才出现了这些中国特色?如果中国再发展50年,这些东西都会改变,最后会走西方的道路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能留待实践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