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命需要绿色
6748900000010

第10章 谁是摧残生命之绿的罪魁祸首(3)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1933~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在北美中西部就产生过着名的碗状沙尘暴。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苏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1999~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2002年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2/3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1/3左右。发生在中亚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洲、澳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的北部。在与沙漠接壤的荒漠干旱区,沙尘暴时有发生,甚至在大平原上暴发了历史上着名的黑风暴。北美洲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等。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被称为黑风暴,在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沙尘暴中,大平原损失了3亿吨的肥沃土壤。浩劫之后,几百万公顷的农田废弃,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众多城镇成为了荒无人烟的空城。许多人被迫向加利福尼亚迁移,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每年平均有5次之多。由于许多地方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化,一旦刮起大风,沙尘暴就会发生。

亚洲中部的荒漠区也在不断扩大,中亚五国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总面积有近400万平方千米。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非常辽阔,达到15万平方千米,所以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发生。

中东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由于连年旱灾以及过量放牧和开垦,造成草场退化,田地荒芜,沙漠化土地蔓延,沙尘暴加剧,人们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孙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沙尘暴是近些年受到公众和各级政府领导极为关注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问题之一,严重的沙尘暴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交通和人民的健康与生活。

根据近50年的观测资料计算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频数有减少的趋势。以西北地区10个代表站的观测计算,可以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为156次,90年代只有55次。另有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七、地球水荒

地球的淡水储量仅占地球水资源总储量的2.6%,其中99%以上蕴藏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其余不到10%的淡水又有将近一半含在土壤和空气中,余下部分分布在江河湖泊中。今天,全世界淡水使用量是50年前的4倍,水荒正逼近人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水荒可能会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样,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自然资源难题。

(一)泉之竭矣

衣衫褴褛的印度农夫望着龟裂的大地与干枯的禾苗,脸上露出恐惧与苦涩,不得不加入7000万饥渴大军,为些许饮水和食物背井离乡。

近几年,美国西部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旱季,西雅图市要求居民减少用水23%,减少淋浴次数和马桶水量,并拟订对超量用水者进行惩罚。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则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用水制度。

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曾汇成颐和园的一潭碧绿,明朝诗人曾吟诵道:“碧降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如今,这里的夜晚特别清静,人们只闻草虫低唱,再难闻泉水奔涌之声。

泉之竭矣,泉之竭矣!水资源短缺已向人类亮出黄牌警告。

地球的淡水虽不同于石油,可以再生,但它的再生能力取决于全球的水文循环。每年全球约有45万立方千米水由海面蒸发到空中,其中约11.3万立方千米的水降至地面。降到陆地的水,或流入江河,或渗入地下,其中又有4.1万立方千米的水注入海洋,完成一次水文循环。人类不论是利用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只能限制在水文循环允许的范围内。一个特定地区的用水量绝不能超过降水量。因此,水资源虽可以再生,但仍是有限资源。

1993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世界人口增长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大了对淡水的需求。在以往的50年里,世界用水量增加了4倍,达到每年4130立方千米,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了1/3以上。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专家波斯泰文在《最后的绿洲:面临水源奇缺》一书中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源奇缺的时代。随着湖泊面积缩小,江河断流以及地下水位日渐下降,缺水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可见。”他告诫道,20世纪结束前可能出现用水危机,“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人口即大约12亿人将无法得到安全可靠的用水”,其中非洲大部、中国华北以及印度、墨西哥和中东部分地区将出现严重水荒。

21世纪初,由于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冰川不断缩小。中国冰川总面积为5.9425万平方千米,目前正以年均131平方千米的速度在缩小。预期到2050年,1/3的冰川将会消失。亚洲的大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均源于此,如冰川消融势头得不到遏制,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整个亚洲大陆将会面临水危机。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则滑落至第88位,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只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统计数字在诉说,城市在诉说,农村在诉说。中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年均11万亿立方米。据专家统计,1984年,全国缺水770亿立方米。21世纪初,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近200个城市淡水紧张,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淡水匮乏一因自然;二因人类。

大自然的吝啬与偏爱。大自然只将海面蒸发到空中水量的不到1/4施与大地,在这仅有的1/4中,又偏爱某些地区,使广袤的大地苦乐不均。仅占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拥有全球17%的淡水资源,地处半沙漠地区的非洲地区,人均淡水占有量不及加拿大人的1%。于是,世界分为富水国与贫水国,以及介乎于二者之间的非富非贫水国。

世界水荒首先发生在贫水国。中东的埃及、以色列、阿曼,亚洲的印度和中国,欧洲的波兰,非洲的利比亚、南非等在贫水国的名单上赫然在目。在贫水国内部,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中国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的淡水量远超过北方,因而使贫水国中又出现了特贫水地区。

农业灌溉用水过量。人口增长刺激了粮食生产,农业开发加大了淡水消耗,农业生产占去人类淡水消耗的75%以上。近50年来,世界灌溉面积增加了4倍。灌溉用水的一半是来自地下,地下水的过量开发使水源短缺,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又回到干旱状态。

城市用水贪得无厌。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管道像无数触角,伸向地下,伸向江河,贪婪地吮吸着有限的水资源。没有一件商业产品不以消耗淡水作为代价,炼1吨钢,消耗淡水1500吨。生产1吨纸,需淡水900吨。1900~1975年,工业用水增长了19倍。21世纪初,工业用水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200多立方千米上升至700立方千米。令人不安的是,城市和工业用水往往集中于某一地区,极易造成区域内的淡水枯竭。在德国,工业吸管已将莱茵河流域地区城市聚集的地区地下水抽取净尽。在中国山西省,由于淡采,在形成太原、介休和运城三个水位降落漏斗区后,大同、临汾、榆次又步后尘,形成新漏斗区。真是:铁路一线穿南北,南北无处不漏斗。太原每年超采淡水20万吨,漏斗区由市内向郊区迅速扩展,地下水年均下降3米。兰村水厂的西张水源,第一含水层已基本疏干。

(二)并发败血症

人类对待水资源极不公平,不仅滥采之,而且污染之,致使水资源雪上加霜、百病缠身。

陆地少清流。据日本媒体2007年9月的一则报道,日本的水俣病至今已夺去至少2000人的生命,其受害者多达3万人。50年来,受害者始终生活在无休止的病痛之中。

水俣病患者

1970年,一批加拿大学生在连接美国和加拿大的伊利湖考察,偶然发现湖泥中含有高浓度汞。此后,美国才开始注意水的汞污染。后来发现,不仅五大湖有汞,美国1/3的内水水域汞浓度都不容乐观,有7个州因发现鱼类汞中毒而禁止捕鱼。1994年7月27日,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发表研究报告指出,1/5美国人的日常饮用水受到有毒化学品、细菌、寄生虫的污染。1992~1993年间,美国发生违反联邦饮用水质量标准的事件多达22.3万多起,其中污染程度超过健康要求标准的为2.6万多起。

蕴藏了世界淡水1/5的地球明珠贝加尔湖现在仍被认为是可以直接装瓶出售的净水,而工业废水正从不同方向坦然地流入湖中。

地球之大,中国之大,现在几乎找不到完全未被人类工业文明污染的河流湖泊。在中国,据1985年对58座城市的监测,北方城市的90%、南方城市28%的地表水污染程度超过卫生标准。

污染无孔不入,地下水亦难幸免。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和使用农家肥、化肥、农药,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渗入地下。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消息,2002年,中国城市内湖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Ⅲ类之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Ⅴ类。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由使用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水污染。”

城市工业和生活对地下水的污染集中而严重。城市污水除排入河流外,一部分直接渗入地下。渗入有三个途径:一是地下管道的污水渗漏,每1000千米长的地下管道年污水渗漏约1000万吨;二是渗井,在工厂和居民聚居区,在无法排入城市排污系统时,通过巨大的渗井——化粪池排污,污水除渗入地下与含水层汇合外,别无他途。

据专家称,中国华北地区由于处于无控制的开发状态,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污染源乘虚而入,浅层水均已受到污染。监测结果表明,1980年,北京市监测的482眼水井中,各项有害物质的超标率达17%,这一百分比正逐年增加。1982年,天津市地下水超标率仅为4%,1983年上升到15.5%,在以后的年份里,超标曲线继续呈爬升状。上海市的消息更令人担忧。据上海市地矿局测算,1990年时,清洁的和污染较轻的地下水占地下水的32%;到2000年时,这一百分比将降至7.7%。届时,人们将难得喝到一杯当地的清净地下水。

1.海洋受欺凌

海洋以博大的胸怀接纳百川,而人类却将这种宽容视为可欺,竟将废物一股脑儿地抛向海洋,用笔蘸着黑红两种颜色任意在它脸上勾画。

2.黑色是石油污染

1967年3月18日,利比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沉没,8万吨石油渗出,黏稠的原油在蓝色波浪的拍打下四散而去,如同一片暮色,遮盖了英、法两国沿岸300千米海岸。到20世纪70年代,每年约有40艘类似“托雷·峡谷”号油轮在海上失事。80年代,每年漂流在海洋上的石油不下1000万吨。地中海曾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现在却被它培养起的文明视为垃圾箱。世界40%的油轮经过地中海,油轮在冲洗大型储油罐时,每年至少将50万吨原油排入地中海。1999年12月,“埃里卡”号油轮发生断裂,法国海域被严重污染。2002年11月,“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海底沉没,燃油泄漏污染海岸长达400千米,随船体沉入3600米深处的约6万吨原油在慢慢泄漏,这是全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海域的生态灾难。2007年11月,一艘油轮在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刻赤海峡泄漏了2000吨燃料油,长达12千米的海岸被严重污染,再一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中国沿海也在慢慢改变颜色,1973~1985年间,发生溢油100吨以上事故18起,总渗油量达2.15万吨。据有关部门统计,进入90年代后,年均发生石油污染事故500余起,东海和南海已普遍受到石油污染。

3.红色是城市和工农业废弃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