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贫,虽是好事,可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坚持群众自愿是移民扶贫的首要原则,久居深山的村民过惯了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些人就是不愿下山;而以土地为主的中心村村民担心与移民户有土地之争,也不愿接纳移民。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迁出地点如果有一户不愿意搬,就暂不列入搬迁范围。大椿乡九曲村鸟子洞自然村,住着12户群众,离乡政府20多公里,从集镇坐农用车1个半小时,再爬3个半小时的羊肠山道才能到达。其中有3户人家因多方面原因不想搬而影响了整体搬迁的计划。为此,赖波平3次上鸟子洞深入农户调查走访,了解农户生活情况,掌握农户心理动态,并请已经移民的典型现身说法,最终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实现了整体搬迁。现在这3户人家成了赖波平的“穷亲戚”。谈起当年移民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赖主任苦口婆心的劝导,不然我们肯定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还在山里头寻食呢!”
建房选点是移民安置的前提,而有土安置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赖波平总是把工作进度往前赶,每年年底前就把第二年的安置点初步选择好,并逐个点做好规划。帅段安置点位于柯垅线旁,交通方便,成了许多外乡移民的首选地,而当地村民也借机提出过高要求。因此,土地的调拨成了移民的最大难题。为了不辜负移民们的期盼,他连续5个昼夜深入到安置地村民家中走访,还请1户“钉子户”的亲属回乡做工作,深深感动了村民。一位村民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再不配合,就对不起赖主任了。"在赖波平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面前,帅段安置点搁置了2个月之久的工程终于重新开工,而且将土地和山场一次性落实好,从而成为了全县的样板点。
2004年4月,赖波平正式调入县扶贫办任任副主任。作为副职领导,他善于从全局上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形成真知灼见,为主要领导乃至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得到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的重要批示,也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之为“修水模式”。赖波平还虚心地向领导学、向同事们学、向实践学。他找来《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白天下乡搞调研,晚上挑灯夜战。在他的努力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试点方案》,提出了7种安置模式,得到时任省政府副省长危朝安的好评,成为当时全省开展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赖波平与移民扶贫的缘份由此又深了一层。
近年来,他先后撰写了《深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动力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新标准下扶贫开发工作之思考》、《企盼政策的光辉,营造生存的希望》等理论调研文章60多篇。2次参加全国扶贫工作学术讨论会,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扶贫调研论文8篇,省级杂志37篇,市级杂志8篇,有4篇政策建议的专稿被县委、县政府的内部刊物《领导决策》、《经济论坛》采用,为影响领导决策、指导基层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每年上级下达给修水的移民扶贫资金在3000万元左右。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许多人由此认定赖波平“阔”起来了。但他却把这笔钱看得死死的,一分一厘都按政策走,绝不允许有半分差池。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赖波平经常想,这么多的移民扶贫资金,如果管不好,自己毁了那不算,还将会损害一批干部,也对不起上级党政部门和山区群众。为防微杜渐,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制”,为移民扶贫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管理办法。
一是阳光操作,对搬迁对象资格实行公示制。凡是在搬迁范围内的搬迁对象,一律采取自然村、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分别实行“三榜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期间,他亲自到搬迁乡镇了解情况。2004年征村乡通过公示取消5户21人的移民资格,确保专项资金用在“该用”的村民身上。
二是分期拨付,资金下拨实行预借制。在移民建房过程中,坚持让移民“当家作主”。通过分期拨付资金的办法,把移民资金当作“药引子”,吸引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新的家园。7年来,引导移民自筹资金累计近6亿元。
三是严格程序,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对移民扶贫项目采取报帐制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对深山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实行“一卡通”管理,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上,这在江西省首开先河。
四是严肃政策,资金检查实行审计制。每年项目结束时,他带领同事们对每个移民点逐户进行验收,并邀请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进行全面审计,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原程坊库区有9户人家,想空挂在渣津镇东堰村领取移民补助,在验收时被发现。有不少人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家的事马虎一点。他说,国家移民扶贫的每一份钱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只能补给已安置的搬迁对象,空挂户只有真正落实了去向才能领取。结算时这9户农户的补助硬是被扣除,一直等到他们后来搬迁到位时才发放。
由于严格的管理,修水县的移民扶贫资金经过各级部门的多次审计,没有出任何问题。赖波平还把自己的工作管理体会编写成《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指南》,得到江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思的赞扬,修水的管理经验在全省41个西部比照县推广成为江西移民扶贫的一面旗帜。
赖波平作为主管移民扶贫业务和机关财务的副主任,在其他人看来是有一定实权的“领导”。但他始终坚持廉洁自律,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始终保持着“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工作上清正”的“四清”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不贪不沾,不行不受,按原则办事”的人生信条,丝毫没有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好处。
赖波平从事扶贫多年,但从来没有在移民扶贫政策上开过任何后门。他有一位亲戚原来对他家有恩,住在修水县马坳镇寒水村。移民工作开始的前一年,这位亲戚把房子卖了,搬到了镇上,是“自主”移民。按规定,这类移民不能享受移民政策的好处。为了能够享受到一些移民政策的补贴,这位亲戚找到了赖波平。尽管这位亲戚别的条件都符合移民扶贫补助的政策,但是因为已经提前搬出来了,赖波平认为就不能享受补助。他耐心地给这位亲戚做了好几次工作,可这位亲戚就是不理解,又找到了赖波平的母亲、哥哥来做工作,可是赖波平还是不松口,气得这位亲戚破口大骂,说他忘恩负义,六亲不认。后来还是在很多亲戚朋友的劝说下,这位亲戚才慢慢理解了赖波平,特别是当他看到赖波平越来越受到移民们的热爱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有一次碰到赖波平,他不好意思地说,“波平啊,我现在才算理解了你,如果你照顾到我一个人,你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那一刻我好激动啊。温记者,做移民扶贫工作八年来,你晓得我背后当面挨了多少亲戚的骂啵?他们总以为我会帮他们一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问题是移民扶贫款是国家的专项资金,要享受补助,得符合所有的条件。又不是我的钱,我能怎么帮?帮不了他们就怪我,家里人也说我不讲情面,那种滋味不好受。不过这也没什么,搞移民扶贫的人都要经历这些,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别人说。慢慢的亲戚朋友也理解了,但这理解来得不容易,所以我才会激动。我这个人不是很喜欢热闹,周六、周日要是有空闲了,我喜欢骑一辆自行车沿着修河慢悠悠地逛,逛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就停下来,坐在草地上看看书,听听音乐,那种时候我觉得很幸福。
那天,当我和他走在修河边上的林荫道上时,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峦,微笑着说。上天在某一方面似乎真的很眷顾修水,给了它秀丽的山川和充沛的雨量。秀丽的修水县城哪怕在夏季,也常常笼罩在湿润的水汽之中,这水汽化为烟岚,缭绕在周围的山峰间,从而给小小的修水县城平添了几分妩媚与神秘。赖波平的文艺青年气质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问我是不是觉得修水很美。我说是。赖波平骄傲地笑了:我也觉得修水很美。
其实,他不知道他和修水县移民扶贫系统的同志一样,有着比这风景还要美丽的心灵。作为修水县移民扶贫战线的先进工作者,人们对赖波平有一个朴实而中肯的评价。
许多乡镇干部以及与他打过交道的移民都说,找赖主任办事又难又不难,难就难在他不讲情面讲原则,不难就不难在找他办事不用请客送礼,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凡是符合政策和手续的,都能得到及时办理。这种评价没有丝毫“赞语”的成分,却比所有华美的形容词还要有分量。因为它是赖波平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赖波平在修水县扶贫办还有“三个最”,即电话费最多、下乡次数最多、加班时间最多。这“三个最”让人对他不禁肃然起敬。除此之外,他还很律己,除工作外基本上不动用公车,每次回老家探亲都是坐班车。他把工作看得比家事、比生命还重。多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长假,经常熬通宵夜加班。有时候为了赶材料,起草调研报告,就动员妻子帮忙划表填数字,自己起草材料。他妻子有时笑他“老是做一些贴本的事”。
赖波平勤奋、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同事和贫困群众的好评和信赖。在成绩面前,他不骄不躁,依然默默耕耘在扶贫开发第一线,且行且远……,但他的背影却是坚毅和高大的。
郭永光——移民的娘家人
移民工作对于万安县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作为万安水电站的所在地,1993年6月,万安电站下闸蓄水后,库区有7个村、309个村民小组、3万多亩良田、9万多亩山地被淹没。2.6万人迁出库区,7000人在库区周围安置。“开门见水,出门爬山”成了库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自然条件的变化,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化,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库区移民。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库区群众和移民的生产生活,并为改变库区贫困落后的面貌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万安县作为库区移民扶贫试点县,开始了“二次移民”。
移民工作,本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对于万安县移民办来说,他们面对的却不是这一般的天下第一难,他们不但要把第一次的移民安排好,同时,还要做好“二次移民”工作,因此,他们的移民扶贫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
然而,这难上加难的工作,却没有让他望而却步。他把对移民的满腔情爱,化作实际行动和辛勤的汗水,为万安县的移民后期安置和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忘我的奉献着。他就是曾荣获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20多项光荣称号,被移民亲切称为“娘家人”的江西省万安县移民办主任郭永光。
2007年4月,郭永光从县招商局走马上任移民办主任。3年来,他创新工作方法,制定严密的工作考核方案,建立了“每周三天工作在点上”和“身揣移民问题登记簿”等工作制度,深受广大移民的拥护;为了管好移民项目,改善农村面貌,按照“立项科学合理、施工招标议标、资金规范管理”的项目管理实施原则,完成后期扶持项目436项,总投资2427万元,实现了项目完工率100%和质量合格率100%的“双百”目标;在发放移民直补资金,按照“快捷、安全”的原则,做到了无一例差错,同时及时稳妥地处理好移民突发性灾难和上访事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3年来未出现一例移民越级上访事件;为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和移民子女就业培训,3年共培训移民2200人次,大大提高了移民外出就业和科学种养的能力,移民年均增收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20%。
2007年4月,上班第一天,郭永光悄悄脱下了先前招商时无限风光的西装革履,换上了布衣球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实在的“移民”,只身扎入全县17个乡镇场的770个移民点,一方面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一方面熟悉有关移民的政策法规。没想到郭永光这一扎,就是3个月。调研中,一组沉重的数字呈现在他面前:国家八五重点建设工程万安水电站的建设,使51459名移民离亲别故;库区6个乡镇6000多名后靠移民,抬头见山,出门是水;2567户移民还居住在“干打垒”的土坯房里。面对这一组组沉重的数字,郭永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很快拿出了一套《万安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万安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同时也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
有了规划,关键是时实施,实施就要钱。为了争取资金,郭永光打报告,写申请,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上任3年来,他跑省、市等有关部门不下百次,有时一个星期竟上2次省城,真情换得了上级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3年来,他共争取资金1400多万元。
然而,有谁知道,每年有4000多万元移民经费经手的郭永光,几乎每次出差都是当天来回,有时竟吃住在车上,有人说他“抠”,但“抠主任”对移民却很大方。2007年8月,郭永光来到库区乡镇涧田乡良富村走访。良富村,三面临水,一面临山,全村1000多人只能靠山上临时走出来的“山鸡”路出行。走访中,郭永光遇到村民陈大军父子俩出山卖猪。陈大军说,要出山卖一头猪,来回需要一天半时间。看着扛着生猪步履蹒跚陈大军父子俩远去的背影,郭永光一阵心酸。
他步行3个小时来到了村委会,找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量修路事宜。听说要修路,村民们既高兴又怀疑:从乡镇到村里的这条路已经修了15年了,却只是停在口头阶段,这次能修成吗?村民们狐疑的目光让郭永光下定了决心——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得把这条路修成!
当他历尽艰难和波折,终于将50万元修路资金送到村里时,村民们高兴得险些将他抛向了空中。他们自发地加入到修路的行列。哪怕为“致富路”挖一筐土、挑一担砖也是光荣的。为了督促公路修建的进度和质量,郭永光几乎吃住在工地,还穿破了2双球鞋。2008年春节前夕,一条宽4米长5公里多的公路通车了,小小的良富村村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家门口看见汽车,激动得放了好几十挂鞭炮。那清脆的鞭炮声又似致富宣言,在群山中引起了阵阵回响:啪啪——有望了!致富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