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6747100000017

第17章 艰难的进程(1)

“三下”与“高配”

既然省里把移民搬迁扶贫这项工作作为战略决策来推行,作为首创移民搬迁模式的修水县,自然要不折不扣把省里的决策贯彻落实到位。县委书记魏宏彬在相关的动员会上提出,要把移民扶贫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来对待,要用移民扶贫的工作成果,检验我们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检验每个共产党员的党性!

县委提出的口号是:各级干部要扑得下身子、耐得下性子、舍得下面子,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

一连三个“下”字,成为修水县政府各个部门干部们的工作标准。

大量的移民调查摸底工作,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这都属于“前戏”,只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做,不难完成。一旦调查摸底和宣传动员阶段结束,后面的工作要复杂、麻头得多。从县里到乡里,各级干部的日常工作本来就紧张,加上移民搬迁这一摊子事,大家忙得恨不能分出几条身子来。

县长李晨峰为了彻底摸清迁出点和迁入点的具体情况,带着有关部门的人走遍了全县36个乡镇,把必须迁出的人口、村庄、经济条件、生产和生活习惯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把迁入点的土地、山林面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程度……也都详细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全县的行政领导,他手上的事情千头万绪,从招商引资到开发区建设;从产业调整傲农业开发;从文教卫生到治安管理……每天要参加的会议和接待、接访不胜其扰。时间不够用,李晨峰便给移民扶贫工作定下专门的时间,每个星期六,除非特殊情况,其他的事他万事不管,只管一样,就是移民搬迁。他带人去山区,或者开座谈会,找人协调、会商有关移民搬迁事项,除了平时零打碎敲的时间外,这一天是雷打不动的。县里所有相关部门都知道这一点,为了能随时听从李县长的工作安排和调度,这一天里,每个涉及移民安置的部门,都照常上班。后来,这一条被记者总结为“星期六工程”。

过去,由于公务员编制紧张,移民扶贫办这个机构作为一家只有2、3个人的事业编制的部门,依托于民政局开展工作。但现在既然扶贫移民成为县里的一号工程,它的协调力度必须加大。为了让扶贫办有权威,有号召力,县委决定,扶贫办主任徐胜,提升为县长助理,同时兼任安置组的组长。

县长助理尽管不能等同于副县长,在人们眼里,它是个准副县级,魏宏彬书记说,这叫做对移民扶贫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干部们都知道,县里对这个部门重视,也表明了对这项工作重视,而对这项工作重视,归根到底,是对移民扶贫办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的重视。

一个原先只有2、3个工作人员的正科级部门由县长助理担任主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叫“高配”。

机构理顺了,还要有相应的人手。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光靠2、3个人去做,显然无法完成,因此,决定从各个部门抽调干部前来工作,而且,徐胜认为,一定要选精兵强将,使移民扶贫办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县里各个部门人手都紧,大家尽管知道移民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一旦要抽调人员去参与,各个部门的主官们都缄默不语。徐胜做了县长助理,又有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说话自然硬气,相关的协调会上,他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点,从水保、水利、交通……一直点到文化局。文化局的领导说:“人家那些部门和移民多少搭得上线,我们文化部门搞这个,风马牛不相及呀”。徐胜说:“怎么不不相及?搞移民搬迁,也有文化的内涵在里面,这需要破除千百年的旧习惯、旧观念,要帮助不同居住点居民相互融合,还有宣传动员,文化局干部正是行家里手呢。”一句话,说得文化局领导哑口无言。

如果其他部门参加移民搬迁工作属于介入性质,那么扶贫办工作人员则是“专业”的了。对于他们来说,5年之内将50000山区村民搬迁出来,任务的艰巨和繁重可想而知,因此,自打他们进入这个部门,不但星期六要坚持上班,而且从来就没有过过星期日,有人笑他们,说“你们移民扶贫办好像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这一说呢”。“星期七”这个词,就这样在修水流传开来。

修水还有个名词叫“一线工作法”,就是“思路在一线形成,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所谓“一线工作法”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妻子出的点子

修水县黄港镇接受了一个移民村整体迁入的任务。镇里想尽办法,划拨出一块土地作为安置地点。现有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新划拨的土地位于一片低矮的丘陵,那儿原本是黄港镇村民的旱地。把旱地作物拔了,清理出一大片足够建房的区域,但还不够,县里的要求是,县里负责给移民点建房,资金有限,迁入地必须仿照招商引资的做法,预先做好“三通一平”的工作。

“三通一平”并不难,只要有钱,立马就能到位。可难的也就是钱。人家迁入地已经拨出土地来了,这是对政府政策的最大支持,再要村里自己弄钱搞“三通一平”,工作没法做,道理也说不通。镇党委书记樊荣为这事脑子转了很多圈,都没想出这钱从哪里来。

离给县里“交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樊荣还是没有想出招来。这天,他下乡工作,晚上很晚才回家。上床熄灯后,他躺在床上还想这事呢。妻子扳着他的肩,在他耳边说:“我表弟今天过来,想找你帮忙。”樊荣问:“什么事啊?”妻子说:“表弟承包了个项目,想到信用社贷10万块钱款,要找人担保。你是乡里书记,到信用社担个保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樊荣脑子里灵光一现,想到了办法。

妻子很高兴,说:“那我明天跟他说,你答应跟他做担保了。”樊荣说:“别,先别跟他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妻子奇怪了:“那是什么意思?你刚才不是说没问题吗?”

“明天再讲吧,有些累了。”樊荣打断了妻子的话,心里安定下来,很快打起鼾来。

妻子很想再问问,丈夫刚才那句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行还是不行?可看着丈夫酣睡的样子,不忍再打扰。

第二天一上班,樊荣先到办公室,把当天的工作部署了一下,便去了信用社。

信用社主任见平时难得一见的樊书记来了,感到非常惊奇,他连忙起身让坐,嘴里说:“欢迎樊书记来指导。”

樊荣笑笑,说:“你们条管单位,又是专业机构,我哪里指导得了?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到你这里借钱来了。”

乡里每年用钱,包括乡政府开支、上面的转移支付以及各类项目资金,都要过信用社的手,信用社主任赶紧让人打开电脑,将乡政府的资金账目调出来核查,说哪笔钱已经到了,数额多少;哪笔钱还没到账,到了账会及时跟乡里汇报……樊荣说:“我今天要的钱不是这些计划内的,我要一笔贷款。”

“你要贷款?干什么用?”

“帮南坪小区搞“三通一平”。

“这个这个,”信用社主任抓着头皮说,“这个可是没有计划的,况且,我们贷款出去,都要办理手续,要做偿还能力评估,要有担保人。经济项目做评估比较好办,南坪小区,你让我们怎么评估……“

樊荣把手一挥,说:“我们乡里在你这儿贷过这么多回款,这些手续我都清楚。偿还的事,你们放心,我会负责到底,至于担保嘛,我来签字,可以吗?“

信用社主任心想,尽管类似贷款过去没有发放过,可镇里书记签了字,不怕会成为呆账,于是,立即允诺了樊荣的请求,双方办理了手续。

回到家里,妻子再次问起贷款担保的事,樊荣说:“手续已经办了。”妻子高兴道:“这么快就办好了?我替表弟谢谢你了!”樊荣说:“不是给他贷的。”

“那是给谁贷的?”妻子很是诧异。

“给移民新村贷的。”

“什么?你傻呀!你个人签字担保,给人家去贷款。这笔账可是记在你头上的。将来要是付息还本,没有人认这个账,那可就是你的责任!这点你都没想到啊?”

“当然想到了。可移民搬迁是县里的大事,我是第一责任人,当然也就是我这个书记的事。不搞好三通一平,新的移民点没办法开工,都火烧眉毛了,你说我怎么办?好在你昨天帮我想了这个点子,从信用社贷款先解决问题,呵呵。”

“那表弟的贷款担保怎么办?”

“这个嘛,按照信用社规定,一个人恐怕不能反复担保,只好让他另外再想办法了。”

妻子摇了摇头:“你当这个书记,家里人任何事帮不上也罢了,也用不着给家里添这么大的负担啊,以后,10万元的债务背在身上,看你还睡得着觉不!”

“睡得着,睡得着”,樊荣笑嘻嘻地说,“你不看我昨晚睡得那么香吗?”

“贫嘴吧你”,妻子嗔道,一双小巧的手捏成拳头,擂鼓一样擂在丈夫厚实的脊背上。

调田故事

尽管有的地方干部和百姓对接受安置移民有过想不通和抵触态度,但是,对于大多数迁入点来说,都懂得什么是大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和睦相处,什么是相濡以沫。“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一句老话,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心理中,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影响着民众的行动。用修水县长仑村党支部书记徐禄水的话来说:“什么是老乡?一个村一个姓,共一个祖宗是老乡;一个乡一个县,同饮一条河里的水,同讲一种方言也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人家住在山里,山高水冷,生活穷困,我们如今托改革开放的福,已经迈向小康了,我们怎么能眼看着人家越过越穷而毫不动情呢?”

前面说了,修水县渣津镇修建了省里的重点工程、大二型水库——东津水库,这里的库区移民成为整个移民搬迁工程的起源地。水库里面是山区,水库外面,则是集镇所在地,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生存。移民工程在全县再度掀起高潮时,渣津镇周边的长仑村接到安置移民点的任务。

移民来了,不仅要住,还要有生产资料,才能长期扎下根来。而生产资料当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稀缺的是土地。

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尽管目前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国家的,但几十年经营权不变,农民已经在心里把承包的土地当作自有财产了,要把它拿出来,别说给移民,就是给本村的村民,一般人也不会同意。

怎么办?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徐禄水是村支书,是村里的带头人,全体村民的眼睛都看着他。

徐禄水心里有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上级,来自村民,更来自他的内心。

他早就想好了,要给村民带个头,可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他的打算是,将自己家里的11亩果园让出去,给新来的移民户。

可是,这11亩果园,是自己和家人千辛万苦经营出来的。当初,为了改变村里单一的种粮状况,推行多种经营,徐禄水费了许多的唇舌,做村民的工作。村民们说,我们长仑村祖祖辈辈种水稻,旱地作物只有花生、红薯之类,种果树肯定种不来。徐禄水自己带头,到外面学习果园种植技术,又将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作为投资。在村民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他的果树种下去了,开花了,结出果实了。这些果树当中,有橘子、柚子,还有柿子,一到秋天,果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红橙橙的果子,很是诱人。偶尔有外面的年轻人来这里,还会以他家的果园为背景,照一张风景照。

在徐禄水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陆陆续续种起了果树,山坡上被一片片果园装点得美丽迷人。果园带给村民的收入是丰硕的。这几年,村民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不仅超过了当地平均水平,而且长仑村还被当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果园经济的典型受到县政府表扬呢。村民们都说,是徐书记给我们带了头,我们照着他的样子做,才有了今天这份家业。

带头种果树,徐绿水在村民中树立起了威望,可如今又要带头将果树“捐”出去,这个弯转得太大了,为种果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家人能接受吗?

这天,他让妻子跟他一起去果园转一转,妻子不知他什么意思,还以为果树出了情况,要修剪枝桠,或者要打药灭虫呢。

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翠绿的果园笼罩在一片金灿灿的晚霞当中。有因忙碌而晚归的蜜蜂在快速地飞过,蜜蜂振声划破了果园的宁静。

妻子察看果树的情况,说,剪枝的时候还没到吧?这些果树还处于成长期,记得上次农技员说,树龄大了才需要剪枝呢。另外,现在也没看见什么虫啊?这些树的叶子,长得多好、多漂亮,墨绿墨绿的。

徐禄水没有回答妻子的问话,他抬起眼睛看着西边高高的山岭,说:“太阳就要下山了。”

“嗯,怎么?”妻子对丈夫的话觉得疑惑。

“住在那边的移民,也就要搬到我们村里来了。”

“这我知道。上回县里那个女的主席,叫黄梅吧?还有扶贫办的主任,对了,他姓徐,跟你一个姓呢,他们来村里开动员会,宣布了这个决定。”

“以后,我们和他们,就在一口井里喝水了。”

“是,尽管不同姓,却是同一个村庄的人呢”,妻子说。

徐绿水和妻子肩并着肩,沿着果园的边缘走着。霞光斜斜地照射在他们头顶上的云彩间,两个人就像走在一幅画中。

“我是支部书记,以后我的工作担子就更重了。”

“可不是吗,村里的事,够你操心了。以后,田里的活、果园里的活,我能做的,我尽力多做一点。”

妻子讲到果园,徐禄水缓缓开口了,他说:“正想和你商量果园的事呢。”徐禄水把移民来了之后,需要给予生产资料,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尽快脱贫致富的道理给妻子讲了,然后说,“移民来了,我们不能让人家来了以后留不下,稳不住,因为生活不下去又重新迁走,或者去政府上访,那样的话,我们长仑村就太没面子,我这个支部书记也算没尽到责任。所以,我想啊,把我们家的果园贡献出去,给移民使用。”

“什么?”妻子以为自己没听清楚,眼睛瞪成了两颗圆圆的鸡蛋。

徐禄水难得地挽起了妻子的胳膊,说道:“移民来村里,和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互相帮助,不光有我支部书记的责任,也有你的责任、每个村民的责任。我不过带个头,好给全体村民做个表率。县里要求每个移民必须分配五分田作为生活依托,我们把这11亩果园献出去,可以完成22位移民的有土安置任务,我的压力就轻得多了,下面工作也好做了,你说呢?”

妻子能说什么呢?丈夫跟自己商量这个事情,实际上已经下定了决心,她是理解要支持,不理解也要支持。何况,眼前这片果园,花费了丈夫多少心血,作出这样的决定,他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的。只是,没有了果园,家里的收入将减少一半,今后如何能弥补这个损失?

然而,丈夫说;“这个看起来是我们家里的损失,但从村里看,这不算损失。移民工作完成得好,政府会拨下资金,加大对村里的基础设施投入;村里人气旺了,也会争取到新的农业开发项目,到时候我们搞个水产养殖或者三产什么的,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更成功!”

丈夫的话,从来没有放过空炮,妻子信赖他,知道对于徐禄水来说,舍得和放弃,是他做好群众工作、当好支部书记的一种技巧,一种品德,一种胸襟,谁让老公是一村之首呢?这个头,他必须带,自己也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支持。妻子含泪点了点头,徐禄水正想夸奖妻子两句,却见她一转身搂着一棵果树尖声哭了起来。那一刻,徐禄水心里真是五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