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修水县在八五扶贫攻坚阶段被划为国家贫困县后,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扶贫,但是效果一点也不明显。特别是居住在深山区里的农民,你今天扶了贫,给了他一些钱,明天他又返贫了。后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1991年到1993年,东津电站建设时搬迁出来的移民,他们被安置到了大山外的丘陵平原地区,结果他们富起来的速度很快。”
说到这,魏宏彬的脸上绽放出兴奋的表情。他抬起头,看了看步正发副书记,接着说:“我们就想,东津电站的移民能够脱贫致富,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其他农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把他们搬出来,让他们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呢?所以,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在一个乡镇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县委、县政府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东拼西凑,从县财政挤了几十万元钱,把位于蔸萝山深处的一个行政村分散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200多户农民搬迁出来,集中进行了安置。由政府统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效果怎么样呢?”步正发副书记关切地问道。
“效果非常好!”魏宏彬大声地回答说,“我们做过一个测算,这种扶贫的方式跟以前相比,投资比例相比大概是1比7.1,也就是说,搬迁移民扶贫花1块钱产生的效益,相当于以前扶贫时使用7块钱产生的扶贫效益。”
“有这么大的差别?”步正发副书记听到这里也兴奋起来,声音不由得也高了几分。
“错不了,步书记,我们派统计局的人进行了科学测算,确实如此!不过……”说到这里,魏宏彬有点犹豫起来。
“不过什么?有什么问题你尽管提。”步正发副书记见魏宏彬这个样子,估计修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班子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特意给他鼓劲。
“步书记,这种方法好是好,可就是,我们县里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啊!所以很难推广开来。”魏宏彬说。
“嗯,这倒也是!我知道,现在县一级的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哪里有这么多钱拿出来。”步正发副书记听了后,点了点头,“不过,如果这种扶贫的效果确实有这么好的话,省委、省政府会考虑推广的!问题是,居住在山里的那些农民,真的有你们说的那么难以脱贫吗?”
“步书记,你是没有去看过啊!”魏宏彬痛心疾首的说,“如果您去了,您就知道,这些地方的农民家里的贫困状况,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啊!”
“情况这么严重?”步正发副书记不由得心情沉重起来,吩咐魏宏彬道:“既然这样,我们就找时间去看看吧!”
次日,在九江市、修水县领导的陪同下,众人乘坐越野车来到复原乡,又步行5公里,去湖洲村阮家岭小组调研。
阮家岭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自然村。众人涉溪过圳,岔上了宽度不足1尺的山间小道,翻越了3座山岗,然后下山,又走了大约10华里的山道,这才来到这个阮家岭村,黄鹤计算了一下:光走路的时间就花了将近2个小时。
阮家岭全村有5户人家24口人,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山村。几栋土坯房零星地散落在一片山坡上,几乎很难找得到一块平地。全村仅有挂壁土不到1亩,坡度大多在60度以上,非常贫瘠,别说是耕作,光站在上面往下看,两腿都发软,有恐高症的人根本不敢正眼往下瞧。
因为土质薄、坡度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不能固水固肥,这里的农作物产量极低。阮家岭小组的这些农民主要靠在上面种点红薯维持生活,哪知山高林密,野猪侵害日趋严重,有时几亩红薯往往被野猪一夜吃光,一年到头所收无几,山民的汗水付之东流。最困难的是,山民连收红薯时必须先在山坡上挖个洞,把箩筐固定好,再小心翼翼地收,否则箩筐放不稳,一不小心连箩筐带红薯一下子就滚到100多米远的山脚下去了。
在一户村民家中,众人看到,这个5口之家住的是用土坯垒起来的茅草房,屋内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时隔近10年了,当笔者前往八一桥头的出版大厦采访现任江西新闻出版局的黄鹤局长时,说起那户人家的贫穷,他的眼圈里依然泛起了泪花:
他们住的房子啊,你们想象不到,一间卧室里只有两张床,一张破败不堪,还缺了一只脚,用砖头垫住,另一张床干脆就用砖头搭了一个架子,上面铺了几块木板;床上盖的棉絮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虽然春节刚过,门上还贴着鲜红的春联,但家里早已没有了过节的气氛。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实在心痛啊!
黄鹤记得,那天主人打开了他家储粮的地窖,只见3米见方的地窖里,满当当的全是红薯。他告诉领导们说,这是他们一家人今年上半年的口粮,去年田里打的一点大米,到过年的时候就吃完了,家里还剩下百十斤的谷子,要留下来吃半年,没有这一窖红薯,肯定是接济不上的。
当时正是吃午饭的时候,3个半大的孩子围在灶台前,嘴里唿噜唿噜地喝得正香。众人走近一看,才发现每人碗里盛的是红薯丝加零星的几粒米煮的红薯粥。灶台的锅边,倒是有几碗菜,不过都是青菜、萝卜之类。
看到这里,大家的眼睛禁不住都湿了,泪水夺眶而出……
嗣后,黄鹤接到省委副书记步正发的指示:就修水县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做一个全面、深入的调查,将调查结果写成材料向省委报告!
心灵的炼狱之旅
出身于农家、早年当过新闻记者的黄鹤,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接受任务后,他和省移民办主任漆根顺,带着九江市、修水县扶贫办的几个同志,和修水报社、修水电视台的记者一起,一头钻进修水县的莽莽大山,跑遍了修水县的程坊、路口、复源、巷口等山区、林区和库区乡镇,行程近千公里。
回到南昌,黄鹤带回了整整15盘录像光碟,他还带着对山区、库区人民的深厚感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非常详细的调研报告《关于在修水实施移民搬迁扶贫试点的建设》。在报告中,他用深情的笔触这样写道:
我本人就是农民出身,在乡、村工作过,也跑过全省不少山区贫困县,但真正生存条件这么恶劣,生活这么贫困的群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的处境可用“又少又差又分散,生产生活有五难”来概括:
少即耕地少,森林资源少,日照时间少,尤其是水田少。许多居住在深山的农民,本来就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水田,也被1998、1999年那两场大水引发的山洪冲成了沙石丘。有一点耕地也是坡度6、70度的“挂壁土”和斗笠大的“望天丘”。如复原乡的七里坝村、大椿乡的云坑村,全村没有一分水田;我们调查的复原乡坑口村,全村1001人,仅水田11.4亩;上杉乡谢园村8组108人,仅水田0.97亩。以前靠木材来换大米,现在木材资源逐渐枯竭,大径材几乎砍伐卖尽,小径材木质差,价格又低,且市场受阻。靠山吃山的生存模式被彻底打破了。
“差”即基础设施差。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基本上没有,1998、1999年两场洪灾,不少群众房屋冲倒,田地淤埋。复原乡湖洲村五组原有11户人家,1998年的洪灾有5户人家的房屋被冲倒,其余的田土也基本没有了,只好背井离乡,到其他地方投亲靠友,现只剩下一个70多岁的老头在那里居住。有许多村、组因为地处边远深山,居住极为分散,搞基础设施投入太大,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看不到电视。全县仍有113个村不通公路,有45个村不通电。
“分散”即群众居住十分分散。如程坊乡程段村,全村不到1000人,占地面积7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5人。复原乡78个村民小组,有37个村民小组零星分散在100多座崇山峻岭之中,隔着几山几岭,需要走几里路才有一户人家,真是“对门人家叫得应,见面却费半昼功”。
随后,在调研报告中,黄鹤用“五难”来概括修水县山区、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即“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运输难”。他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写道:“不深入到这些地方,很难想像在建国五十多年后,修水这样一个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区,还有这么多的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看了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就在黄鹤把报告写好了,准备上报给步正发副书记时,步正发副书记突然调任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担任副部长,离开了江西。
接任的省委副书记是傅克诚。
这份报告要不要交给傅克诚副书记呢?黄鹤思前想后,怎么也放不下修水深山里的那些农民,傅克诚副书记走马上任后,黄鹤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调研报告《关于在修水实施移民搬迁扶贫试点的建议》呈报给了他。傅克诚很快在调研报告上做出批示,向分管农业的江西省政府副省长孙用和建议:
“用和省长:黄鹤同志的建议,我有同感。对深山区、库区缺乏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贫困群众如何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要求,您在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采取移民搬迁的意见,我看完全符合我省的实际。建议能否组织有关部门就此问题做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再向省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当否,请示下!”
2002年4月15日,副省长孙用和对傅克诚副书记的批示做出回应:
“同意克诚副书记批示。建议省委政研室牵头,会同省扶贫办、民政厅(移民办)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通过调查提出实施意见,再报省委、省政府决策。妥否,请克诚副书记示。”
4月25日,傅克诚副书记再次批示,同意孙用和副省长提出的意见,并要求黄鹤所在的省委政研窒,尽快与省扶贫办、省移民办协调,开展全省性的调研工作。接到指示后,黄鹤马上行动起来,5月21日,由省委政研窒牵头,成立了由省委政研室、省扶贫办、省移民办3家共同组成的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课题联合调研组。联合调研组由黄鹤亲自担任组长,省委政研室助理巡视员潘其兰、省扶贫办副主任饶耀明、省移民办主任漆根顺3位同志任副组长。省委政研室社会处的韦梓荣、祝剑锋、省扶贫办计财处勒系永、省移民办王萍等四位同志作为调研组工作人员。
从2002年5月28日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黄鹤率领联合调研组人员,对江西全省7个库区和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山区贫困群众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