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3岁的范文学和妻子刘占华带着两个孩子离开贫困的家乡,到鞍山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力工,到市场上打短工,困难时甚至捡起了破烂儿……范文学不停地换着工作。工资不但不能保证,还时常受欺负,尝尽了出外谋生的艰辛。
1995年,铁西环卫处永乐环卫所需要补充环卫工,范文学去了。一个月只有280元工资,每天干着又脏又累的清运垃圾的活儿,范文学当时心里也不愿意干。
可很快,他在这儿有了与其他地方打工不一样的感觉。逢年过节,环卫所领导到家看望他,还给他送些年货、生活用品什么的。接下来的事儿,更是让他这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感动得热泪纵横。
1998年,他女儿患重感冒,发高烧烧得抽搐起来。范文学吓坏了,他抱着孩子跑到环卫所。在这个城市,他谁都不认识,只知道环卫所。环卫所所长叫张肇东,是鞍山市劳动模范。他二话没说,接过孩子,打了一辆出租车奔向鞍山市儿童医院。
孩子需要住院,费用1000多元,范文学哪拿得出啊!两口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开点药回家慢慢治。可这边,张肇东已经给办好了住院手续,钱全是他拿的。当时,范文学两口子哭得说不出话来。
女儿该上学了,范文学在郊区给孩子找了一所学校,费用是城里学生的一倍。张肇东知道了,向环卫处领导汇报了这件事,又通过私人关系,将范文学的女儿安排到城里的一所小学,费用与其他学生完全一样。
范文学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同时,通过劳模张肇东的为人,他也有了新的人生坐标。他下定决心,就在永乐环卫所干下去,就做张肇东那样的人。后来,他妻子也到了这个环卫所。他还从家乡介绍了15个亲戚、老乡到永乐环卫所同他一样当上了环卫工。一个环卫所有这么多同乡,被人们戏称为“亲友团”。
人们发现,范文学有了新的变化。他把自己的手推车车厢加高了,为的是每次清运垃圾时多拉点;不管谁的手推车爆胎,他都想着给补好,如果正赶上一起清运垃圾时,他就放下自己的活儿,先帮别人补好胎,宁可自己多耽误点时间,也在所不辞;还有环卫所常用的撮子、笤帚,修理的活儿几乎被他包下了。
永乐环卫所有一位孤寡老人,是张肇东他们经常照顾的对象,每次所里去老人那里,范文学都要跟着去,帮助打扫房间、打煤坯、买菜买粮。在环卫所辖区外,还有一所“爱心养老护理院”,垃圾清运的活儿也是张肇东带人去干,范文学也照样去跟着忙活。
2001年的一天,就要调到另一个环卫所当所长的张肇东领着范文学来到“爱心养老护理院”见院长,他把为养老院义务清运垃圾的任务交给了范文学。
从范文学工作的永乐环卫所到养老院来回有5公里,道不算近。范文学每天早晨3点多到10点半清运辖区垃圾,下午回永乐所清理居民使用的垃圾袋,大约3点多工作结束。下班后,范文学几乎每天都要到养老院来一趟,运走一车垃圾,还把存放垃圾的地方清扫得干干净净。2003年,养老院装修,范文学带着“亲友团”干了两天多,清运垃圾60余车。
2007年农历正月十五,鞍山下了56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雪,范文学与其他环卫工们连续奋战了9天,每天都是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钟。他家住的小平房被雪盖住了,孩子几乎出不了屋,养的鸡也被捂在雪里,他都顾不上,分担的主要街道一清完立即带着“亲友团”赶到养老院。他们清理出一条雪道,将几天积攒下来的垃圾一车车运走。
2006年,范文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到3000元奖金,他特意拿出500元,买了毛巾、香皂、牙膏、水果等,每位老人都送了一份儿。
看着范文学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为养老院作着贡献,院长庞静华很是过意不去,她曾专门为范文学准备了两箱鸭蛋,可装车上了,又被搬下来;为他买了条烟,推来推去,还是没要;有一次还塞给他50元钱,他更是不要。
2006年3月的一天清早,范文学在清运垃圾时捡到一个皮包,打开一看,里面有8000元钱和一些物品,他赶紧将钱交给了所长。他想,失主丢了这么多钱,一定很着急,他张贴了招领启示,多方寻找失主,第二天,一位姓王的先生来认领了。当他得知拣钱的是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农民工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拿出500元酬谢,被范文学婉言谢绝。
每月只有500元的收入(刚涨上来)的农民工,是什么动力在推动着他超常的付出、超常的奉献呢?
范文学动情地说,是尊重、平等、关爱和和谐,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他浑身就有一种使不完的力气。
5.让矿工挣“安全钱”的矿长高武
“安全第一,生产第二,我要让矿工挣‘安全钱’,只要是矿工们高兴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办。”14岁就下井“拉轱辘”的峰峰集团小屯矿党委书记、矿长高武,总是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高武当选中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后,荣誉的分量重了,但他的矿工情结更加深沉。
20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高武在私营煤矿干过半年“拉轱辘”后,来到峰峰矿务局羊渠河矿当矿工。
当时,组长下井后让大家先睡觉,睡醒了再干活,还招呼大家违章“扒罐”(在井下扒拉煤的罐车)”。组长的这些违章指挥让高武记了一辈子,他暗下决心以后哪怕只管一个人,也决不让他违章。
几年以后,高武当上了组长。
在他当组长期间,危险的工作从来都冲在前面,他细心地纠正每一个违章行为。他耐心地告诉自己手下的工人,井下干活不能贪小便宜,不能走捷径。只有老老实实按规章制度干活,才能不出事故。整整4年时间里,高武的班组没有出现违章,也没有出现一起重工伤事故。
后来,他又当上了队长,他还像当组长的时候一样干。高武爱护工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率领全队成为矿上的一流队伍。等到当了区长,高武又把自己的“地盘”打造成一个5年未出重大事故的模范安全生产采区。
在小屯矿,矿工们说起高武,都挑大拇指,言谈话语中满是敬佩,因为这位书记矿长虽然是一把手,依然最喜欢和矿工们聊安全、拉家常。
从高武上任那一天到2003年5月29日,小屯矿实现安全生产1547天。当时,这在煤矿企业中算得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记录。
但是,2003年5月30日和12月13日,有两位小屯矿的工人在事故中永远地走了,这成为高武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他常常告诫自己:“高武,这两位矿工兄弟是在你当矿长的时候丢掉了性命,你一辈子都对不起他们的妻儿老小啊!”
小屯矿没有多少人知道,两起事故发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前,高武从自己的积蓄中悄悄地拿出7000元,托人送给两位遇难矿工的家属。然而,遇难矿工肖保富的妻子已经回到娘家,3500元钱无法及时送去。春节刚过,高武带人赶往肖保富的老家河南汤阴,委托肖保富的大哥把3500元钱转交给肖保富的妻子。
从此,高武每个春节都自己拿出2000元钱,分别送给两个遇难矿工的家庭。
一采区矿工张忠忠的弟弟张四海是在“12·13”事故中遇难的。每年这一天,高武都会亲自给张忠忠送上路费:“忠忠,你回家去给弟弟上上坟。我对不起他,对不起他的爱人和孩子,你替我尽尽心吧。”
每次和工友们说起这件事,张忠忠总是感动的热泪盈眶:“矿长每年都能这样,我们全家心服到底了。”高武却这样对大家说:“对于两个生命的离去,我将终生自责,这一辈子都要对得起这两个家庭。”
“职工为天,生产为地”,这是高武积淀于心的“矿工情结”。5年前那两起事故的发生,让高武的安全弦时刻绷得紧紧的。他说:“只要我当矿长一天,就要让矿工兄弟们每天都挣上‘安全钱’。”
在小屯矿,中层干部们不怕高武的批评,就怕和他一起下井。高武每月下井一般在10次以上,时间大多选在凌晨,因为“这是矿工最容易精力不集中的时候,也是事故多发时段。”每次下井,高武至少要转上4个小时,至少巡看3个不同的作业区,每个作业区至少检查3名至5名工人的操作是否规范。
刘振夫是掘进区14252掘进头的把钩工,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矿长考问自己的那一幕。那次在井下,高武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请他回答把钩工的工作关键点和危险点是什么?工作中如何处理安全隐患?在矿长面前,刘振夫紧张地说了一遍又一遍,不是前后顺序颠倒,就是遗漏内容。高武没有生气,耐心地为他亲自演练了一个流程,内容分毫不差,动作个个到位,刘振夫从此就按照矿长的动作做,丝毫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下井的过程中,高武时常会给矿工们出一个“险情题”,14253工作面的刮板运输机司机李志军就被难住过。当时,李志军把原本应当挂在运输机外侧的灭火器摆放到里侧,被细心的高武发现了。于是,高武突然发出指令:“失火了,快救火!”命令一下,李志军跨过溜子道去取灭火器的同时,一下子明白了矿长的良苦用心,他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失误。
“对于一家煤矿而言,一年实现安全生产,靠的是运气;两年至三年连续安全生产,靠的是管理;实现5年以上安全生产,就得靠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是高武的理念。
闲暇之余,高武喜欢静下心来琢磨安全生产警句,并且用自己的这个“习惯”逐渐影响着每一位矿工。
如今在小屯矿的企业安全文化长廊里,矿工自己编写的安全警句随处可见——“为了不让你的爱人流泪,不让你的亲人痛苦,请您珍惜自己的生命;幸福是安全开出的花,悲剧是违章结出的果”……让安全深入人心,让黑金不再带血,这正是一个劳模矿长“矿工情结”的根结所在。
6.困难职工的贴心人常雨琴
常雨琴是蒲纺的一名工会干部,她从基层企业的工会干事一直干到集团的工会主席,她把自己的热情和理想全部融入了工会工作。37年来,她有过多次离开这项工作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作为三线军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常雨琴对蒲纺集团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虽然不能让双目失明的毛世红重见光明,但可以让她的心不再孤独;我虽然不能让丈夫车祸去世独自抚养残疾女儿的潘晓春改变命运,但可以让她感到温暖;我虽然不能让丈夫患癌症去世、儿子上大学的李秀珍忘记悲伤,但可以让她看到真情!”
常雨琴这番发自内心的表白,带着丝丝歉疚,但更多的却是对人心灵的撼动。她对记者说,我有很多“不能”,又有很多“可以”;不能的是我的力,可以的是我的心。
常雨琴听到毛世红、潘晓春等职工的困难后,都是主动找上门去帮助她们。2005年6月,常雨琴走进毛世红家时,看到独自生活的毛世红因为眼睛看不见,脸上腿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非常酸痛。在毛世红46岁生日那天,常雨琴和工会的同志带着生日蛋糕走进毛世红家,大家围坐在一起,为她深情地唱起生日快乐歌。
那些得到常雨琴帮助的职工,很多都已经买断了工龄,他们与蒲纺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但是,常雨琴没有丢下他们。女工周友丽丈夫去世,她为了供儿子余伟读高中到处打工。一次,常雨琴到周友丽打工的酒店去看她,周友丽含泪讲起不久前到学校给儿子送衣服时,儿子对她说:寝室同学的家长都送来鸡汤,整个宿舍都飘着鸡汤的香味。周友丽伤心地说:“我心里难受啊,作为母亲连儿子的这个小小愿望都不能满足。”常雨琴跟着也流泪了,她给周友丽留下200元钱,让她一定满足儿子的愿望,再给儿子买一件过年的新衣。2007年夏天,常雨琴得知余伟高考成绩过了一类重点分数线,向上级工会反映余伟家的困难,并专程到学校为余伟办理了爱心助学手续。
常雨琴从未把自己当作干部。她说,工会组织是桥梁,要保持职工和党组织心心相通;要有亲和力、凝聚力,永远扎根于职工之中,和职工血脉相连。
这几年,蒲纺虽然一直处于极度困境中,但工会在集团党委领导下,做到组织不散,活动不断。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企业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更为一个个家庭送去了欢笑和快乐!
常雨琴说:“蒲纺工会的经费十分有限,要让每分钱发挥最大效益。”蒲纺每年都要开展评选优秀妇女工作者、好母亲、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下岗的纺织女工,依然拥有热闹的“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工会组织一个个走访劳动模范,组织开展再就业事迹报告会;母亲节开展“关爱特困母亲”活动,走访特困母亲;“助残日”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等。
常雨琴把工会比作职工的“家”。她说,企业和工会再困难,也要把职工之家弄得热闹一点,穷工会不能穷了人气!因此,蒲纺社区的居民有免费露天电影看,社区广场有大规模的健身活动展演,大型歌咏、体育、舞蹈、象棋、乒乓球、演讲等比赛。
常雨琴和蒲纺工会,像一颗磁石,牢牢地凝聚了职工的心;她们像一团火,温暖和激励了每一个职工!今天的蒲纺,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集团董事长张斌说:“如果没有常雨琴和工会无私、忘我的工作,就没有蒲纺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