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真的很怪,怪到什么程度呢?怪的人们都难以置信。山姆教授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下面这个故事就是。
100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面上,有一艘渔船正在进行捕捞作业。渔船把网撒到海里,便拖着渔网前进。突然,船速明显降低,仿佛从沙滩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动似的。
船员们大吃一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系列海怪的传说,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笼罩全船。
船长命令全速前进。可是任凭机器怎么吼,螺旋桨怎么转,这船却一步也不能移动了。会不会是渔网拖住了什么东西?
船长下令:“收网!”
船员们拼命地往上拉渔网。可是,越拉,大家越害怕:从来都是撒开的渔网,今天却被卷成长长的一缕,仿佛有一只巨手扯着渔网,要把渔船拖向可怕的深渊。
“弃网!”船长胆怯地下令。
船员们操起斧头,三下两下就把渔网砍断了。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渔船仿佛被粘性无穷的胶水粘住了,一点也动弹不了。
船员们惊恐万状,有的祈祷上帝保佑,有的哀求海怪宽恕……
正当船员们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渔船开始动弹了,起先是慢慢移动,接着越来越快,终于脱离了这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渔船返港了。船员们向亲人诉说着这次奇遇。可船为什么会被海水“粘”住?他们除了解释是海怪作祟外,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轮船在海里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里水很深,不会是搁浅;而且这里也没有礁石,莫非那传说中的海怪在作祟?一切怪现象都能用科学解释,如果不能解释,你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而已。
无独有偶,海水“粘”船的事也被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遇到了。
自小就立志做一个北极探险者的南森,为了证实北冰洋里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不顾亲人的劝阻,设计制造了一条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漂流船。这条船好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南森给船命名为“弗雷姆”号,翻译成中文就是“前进”号。
1893年6月19日,南森率船从奥斯陆港出发向北极方向驶去。8月29日,当船行驶到俄国喀拉海的泰梅尔半岛沿岸时,突然走不动了,船被海水“粘”住了。
顿时,船上一片混乱,有的在绝望地呻吟,有的在祈祷:“死水,死亡之水呀,我们就要葬身在这里了,上帝救救我们吧!”
毕竟是探险家,南森却没有一丝惊慌的表情。他环视了海面,只见四周风平浪静,离岸也很远,不是搁浅,也没有触礁。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南森想,可能就是碰上传说中的“死水”了。他认真测量了不同深度的海水,记录下了观测的结果。
船员们对南森的行动不解,有人问:“队长,你在海水里测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水里有海怪吗?”
南森回答道:“不是海怪作祟。这‘死水’的奥秘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
不一会儿,海上刮起了风,“弗雷姆”号风满帆张又开始移动。船员们欢呼雀跃,庆幸自己死里逃生。
此时,南深仍在琢磨着。他发现,当船停在“死水”区不能挪动一步时,那里的海水是分层的,靠近海面是一层不深的淡水,下面才是咸的海水。他想,船被海水“粘”住的原因可能在此。
南森在寒冷的北极海洋中漂流了3年零2个月,终于弄清了北冰洋中心区的冰层和极地冷水下面,确实有大西洋流来的一条海流;同时,他还总结了浮冰的规律。
1896年8月15日,南森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车回到了挪威。他没有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而是请来了海洋学家埃克曼,共同探索“死水”的奥秘,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大多数人以为海面下是平静的,其实,有时海面下面也会出现波动,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内部,所以叫它内波。
内波不是由风引起的,而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产生的。一般情况下,海水的密度都是很有规律地沿着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逐渐地慢慢变化。可是,江河入海的淡水、潮水的涨落、船舶的活动、海流的运动,以及海底地震常常会打破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使某个海区的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发生异常性显著的变化,形成密度跃层。在密度跃层中,由于密度相差较大,在不同密度水层界面处,海水不再平静如初,会产生上下运动而产生波动,这就是内波形成的原因。所以说,内波只存在于密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
内波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其波高、波长和周期变化范围很大。有的波长只有几米,有的波长达上百米甚至几十千米。周期只有几分钟,有的长达几十个小时。内波传播方向也不固定,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目前,人们观测到的内波最大波高为100米。
隐藏在海面下面,常常捉弄海上行船的“幕后操纵者”就是内波。
这是因为,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时,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船的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内波的运动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内波的阻力就会迅速增加,船速就会减低下来,船就像被海水“粘”住似的寸步难行。
“死水”区的内波,由于水质运动的方向不同,不但会把渔船的渔网拧成一缕,还会使船舵失灵,甚至会使船只迷航。
科学家经过计算,如果航速大大超过内波速度时,海水就无法把船“粘”住了。如今舰船速度大大超过内波速度,因而海水“粘”船现象就成为了历史。
虽说“密度跃层”产生的一般性的内波“粘”不住现代舰船了,可“密度跃层”却能压住水中下潜的潜艇。
一次,有一艘潜艇奉命巡航,来到预定海域后,潜艇均衡完毕,艇长下达了下潜的命令。不一会儿,潜艇顺利下潜,5米、10米、20米……一直到40米时都很正常,当潜艇下潜到50米时,升降舵手报告说,已经到达海底了。艇长说:“不对呀,这个海区深度100多米,怎么下潜一半就到底了呢?”
艇长下令停车检查,深度计完好无损,其他仪器也都正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艇长一拍脑门:“准是碰上‘液体海底’啦!”
果不其然,这艘潜艇被“液体海底”托住了。
“液体海底”就是“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一大,浮力就大。加上这“密度跃层”又有几米厚,这么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潜艇在水下力矩又小,因此,就被这“液体海底”托住了。
这时,只要潜艇用升降舵造一个倾角,开足马力,就可以摆脱“液体海底”的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