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活课
6703500000022

第22章 红薯之香

在乡间,红薯算上是最独具特色的粮食了。在那饥饿的年代里,那些憨实、肥嘟嘟的红薯,成了乡间日子的主题,是母亲灶前最爱钟情的食物了。

也许红薯,在这时已经是个渐行渐远的的物什了,躲在时代的缝隙里,宛如古老的歌谣,吟唱在乡间的阡陌上、旷野里。那些胖乎乎的、泼辣的乡间植物,枝枝蔓蔓的绿色身影,一直延伸到我城市的阳台。正是这甘甜的粮食啊,喂养曾经瘦弱和懵懂的我,把我送出很远很远。

印象里,在老家的乡场上,有块三分菜园。也只有这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其余的都是的公社的。父亲和母亲忙完了生产队里的事,趁着皎洁的月光,总要到场上拾掇一多,把泥土刨成一垄一垄的。趁着月光,拿着红薯秧一棵一棵栽,那情景,犹如在侍弄怀中的婴儿。父亲呢,则从远处担水,一瓢瓢浇水。不久,一行行翠绿就挂满了墒沟,渐渐地,就把泥土盖得严严实实的了。

秋风一起,喜悦的日子也就来临了。全家也都是严阵以待着,父亲早就准备好了牛、犁铧和板车,还有储存红薯的地窖。母亲也三六九到园子旁欣赏一会,其实也是去看青的,看看有没有什么动物糟蹋或者偷盗现象。这或许是可笑的事情,红薯又不是什么宝贝的,但在那年月,确是我们家救命的稻草。

也是月色如水的夜晚,四野一片清辉,田野里空荡荡的,稻子早已收获一空。不远处只有枯萎的芦杆还枯黄地站在月色下,耷拉着空虚的脑袋,零落不堪的样子。这时父亲牵着牛拉着犁铧,顺着沟垄一路吆喝开去。在他那厚实的身后,一嘟噜一嘟噜红薯,从犁铧下浪花般涌了上来,大朵大朵的,恰似红色的花朵。跟在父亲身后的,是挎着柳条篮子的母亲,躬着腰板低头捡拾泥土上的红薯,一篮又一篮的,不一会,堆成小山似的。父亲也堆满了笑容,不时还传出几声嘹亮的牛号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母亲趁着直起腰的空当,对坐在埂上的我说,儿啦,今年冬天有好的吃了。

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至今也没有明白母亲的好吃的东西是什么,记忆中餐桌上上演的就是稀饭、饼子,要不就是带点青菜的粥,因为带了点青菜,中午的饭就不用吃咸菜了,咸菜可以晚上再吃。我常常咽不下去,可我不敢说出来,姐姐曾告诉过我,吃饱就行了,认字去吧。那时我正念小学一年级,八岁。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大字不识,憨厚淳朴,但我的成绩出奇的好。父亲知道日子的苦涩,不说,从生产队挣完工分回来,扛上捕鱼的家伙,一会一顿鲜美的鱼汤就有了。

红薯一直陪伴着我乡村读书的日子。天蒙蒙亮,早起的姐就烀了一锅红薯,厚的是红薯,稀的是玉米面,我把肚子吃得鼓鼓的,这也是姐吩咐的,不然到中午时肚子会咕咕直叫的,我信。当然,有时咱家的鸡要是不偷懒的话,我还能幸福地吃上个鸡蛋。吃烦了,母亲就吩咐姐到溪中把红薯洗净,放在竹制的架子上,担在锅地,添上水,蒸了起来。这样,我吃红薯就又水里吃到了陆地了。有趣的是还可以装几个熟透的红薯放在书包里,课间趁老师不注意偷着吃呢。其间,我还吃过味道甜美的红薯藤炒辣椒、红薯条炒辣椒和烤红薯。

贫穷的日头造就智慧的乡民。作为所谓丰收的红薯,为了作为主粮维持日头,母亲不得不想出过冬的法子。因为如果不加储藏或者其他,红薯在冬季会烂掉的。这样一来,乡村的又一美景就美仑美奂地展现出来。

在菜园的一角,母亲做在一张木墩上,屁股下是镰刀柄,前方是带刀的红薯刨子。在母亲手不停的忙碌中,那雪花般的薯片从母亲的额前飞了出去。父亲就把一片片刨出来的薯片用篮子挎走,又整齐均匀地排列在泥土上,等到太阳一出,晒干水分,一种叫红薯片又称为山芋干的红薯家族成员诞生了,陪伴着我整个冬天的日月。而那些白花花的薯片,在我上晚自习回来的路上,仿佛地上的月光,亮堂堂的,照亮我回家的路。

瓜菜半年粮。红薯就是我们家的粮食。土里长大的乡村娃,都把红薯当作宝贝,虽然红薯不养身子,却它营养着我们的脊梁,直直地担起了父亲的期盼和岁月的重荷。

如今,红薯已开始成了珍藏的食物了。黄昏时分,冬天闹市的街头巷尾,总会飘来一股熟悉而又喷香的红薯味,一瞬间,那朴实、亲切的情愫涌上心来,剥着烫心烫肺的红薯,父亲母亲那浓浓的温暖袭遍我全身……

怀念泥课桌

质朴的乡村,造就了无数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嬉戏。

比如在草垛里捉迷藏,到乡间田埂上比赛拔毛缨,还有挖田藕、逮泥鳅、走山羊等等,也许这些看起来单调的游戏,却是乡间的孩子们着迷的游戏了。有时哪怕是一把木制的小枪,一根牧羊的鞭子,都会掀起疯耍的风暴。从早晨出去,直到掌灯时分,他们才在母亲唤归声里,带着满身的泥土、挂着一脸的汗水回到了家。乡村孩子的玩耍就是这样简陋,他们没有城里孩子优越的条件,他们所拥有的是蓝天、碧水、大地以及大地上一切所赋予的万物。整个乡野、村庄和轮回的四季就是他们生命成长的自由时空。

最让我值得回忆和留念的,还是我上乡村小学时当作课桌的泥台。那时,农村的孩子哪有木质课桌用?就连教室还是破旧的牛屋改做的,四面的墙上,挂满了编织梦想的蜘蛛网,还有地面上散发出浓厚的牛屎味,夹着知识的好奇,一起吸入我们的肺里和心里。三间教室,垒了八排位子,当然,老师的讲桌也是泥巴做的。每天,我们坐在石块搭成的凳子上,把书摊开在泥课桌上,昂头听老师讲课。教室里到处是灰尘,半天下来,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整个就是一群泥猴子,看了总让人忍俊不止。虽然那时的泥台没有如今阔气的多功能课桌,但是它有它独特的魅力。一张泥课桌就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刻上最初的生字,画上最美的图画;可以让我们感觉和父亲一样,他在广阔的原野上辛勤地耕耘着四季的庄稼。我们这些小孩子呢,就在方寸之间的泥课桌上,感受着田野的重托,近距离地和父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拓知识的旷野,去追逐人生的金秋。泥课桌,一逢到阴雨天,就更有趣了。教室内外,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双双小手,在屋外和泥巴。原来,干燥的泥课桌难免在日常的磕磕碰碰中破皮掉肉的,所以趁下雨,老师就吩咐我们,快给泥课桌做美容手术啊!有些懂事的同学还为老师的讲台美化了一番。老师在课堂就表扬开了,说某某做了件好事,真是个好同学。大家听了,就觉得有些惭愧,一拍脑袋,我怎就想不起来呢?更有称奇的,还有的女同学从家里或田野里带来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小草,栽在泥课桌上,有时它们还能鲜艳好些日子呢。那段时间里,教室里就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花香。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我们认真地读书写字。一粒粒生字,就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将来会开出盛大的花朵来。我们的老师虽然没有什么好的教具,好的电视、电脑以及现代多媒体,但是那七彩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打开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有时我们上课走神了,突然会从不知名的方向传了一句,瞧,麦苗听的多认真啊!哪里有麦苗?不知何时,一粒麦子落生在泥课桌里,从湿润的泥土里伸出了半指来高绿绿的身子,正挺拔着听呢。开小差的同学见此情景,不觉脸就红了,课堂上就传来一阵善意的笑声。

如今,那简陋的乡村的泥台课桌早已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漂亮的木制桌椅。然而,童年时的泥制课桌却给我留下最深远的怀念,我们饱蘸着父辈的艰辛和希冀,曾经在那泥制课桌洒下成长的欢乐时光,种下知识的种子,也教会我们在贫穷迷茫的岁月里,牢牢地树立读书求知的坚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