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译文】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权势;如果游说君主就应当周详地揣度他的真实意图。一切谋略情欲,都可用这种揣测之术揣度出来。掌握了这种技术,就能够使人富贵,也能使人贫贱;能够使人受尊重,也能让人被轻视;能够使人获利益,也能让人受祸害;能够使人成功,也能让人失败。其中的揣术道理是一致的。
所以说,即使有以前圣明的君主的治国方法,有圣人聪明之士的谋略,如果没有揣情之术,就不能揣测那些隐匿的东西,就无法有效地实施策划。揣测之术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善于揣情的人,经常与别人接触谋事,但没有谁有超过他,在事情发生前便能测知将要发生的事件,这是最难做到的。
所以说,揣情术最难掌握,尤其最难掌握别人的内心谋略。因此当看到蚊子的飞动和虫子的蠕动时,都包含着它们的利害关系,能够使事物发生变化。事物发生变化,往往形成一种极微妙的势态。这就是揣情术,揣情讲求修饰言辞,使说词有条理,有煽动性,富于文彩,然后再进行论说。
【感悟】
人的内部感情虽然可以隐藏得很深,但人的行为大都同一定的利益相联系,仔细地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从中发现人的真正目的,就好采取相应的行动了。
【故事】
一、夫差的目的
公元前486年,夫差为攻打齐国,动用大量的人工挖掘运河,直通淮河,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如此来就可以利用运河率领水军从水路攻打齐国了。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在山东省泰安县)打败齐军,抓获齐国的大将国书。齐国的副将高无丕几乎送命。夫差获胜,更让他相信水上进兵的方便。于是他就征集了比上次更多的民工继续挖掘运河,北通沂水,西通济水。这样一来,吴兵从吴都坐船,一路可以从运河直上北方,从长江到淮河,再从淮河到泗水、沂水、济水。巨大的挖掘运河工程完成后,南北水上交通方便了,夫差要做霸主的心愿就可以实现,但是吴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出现其他情况,就很难支持了。
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晋定公三十年、齐简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卫出公十一年(公元前482年),夫差与鲁哀公、卫出公一起到了黄池(卫国的地方,在河南省封丘县西南),派人去请晋定公开会。晋定公不想去。赵鞅劝他说:“夫差这回亲自带着大队人马到中原来,气势非常强大。他诚心跟咱们挑衅。他派使者来请咱们去开会,这是‘先礼后兵’的意思。如果不去,反而中了他的诡计。我想不如领着大队人马上黄池去,无论会发生什么事,到时候随机应变。”晋定公就带着赵鞅去会见吴王。
到订盟约时,他们为争次序,争执了很多天。次序先后关系重大,谁也不肯让步,会议陷入了僵局。
正在僵着时候,吴国派人来见夫差,偷偷报告:“越王勾践派范蠡为大将,亲自率兵攻打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已经阵亡;大将王子地抵挡不住,退到城里去了。情况非常紧急。请大王赶紧回去。”夫差听了,心里虽然焦急万分,却不露声色。他说:“咱们不能再跟晋国耗费时间了,你立刻。你把三万六千士兵准备好,明早就向晋君进攻,逼他订立盟约。”王孙雄说:“还是回去要紧。”夫差说:“不这么办,怎么能回去啊?晋国不敢跟咱们对抗。不把会盟办完撤兵,赵鞅会来为难咱们。”王孙雄和伯氾很佩服吴王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二天,天刚亮,夫差击鼓,三万六千兵打起鼓。赵鞅急忙派人打听。夫差说:“天子令我主持会盟。晋候不服,非要耽误时间,你就去对他说,无论答不答应都必须在今天给个答复。”那人回去,告诉晋定公。鲁哀公和卫出公都在场,赵鞅劝晋定公让步,但夫差也得让步,中原诸侯才有面子。晋定公派人对夫差说:“天子既然有令,我们哪敢不听呢?贵国既然尊重天子,同样是天子的臣下。这吴王的称呼就不妥当。请把王号去了,改称‘吴公’,我们听从吴公。”夫差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用“吴公”的名义先“歃血”,晋侯第二个“歃血”,接着鲁侯、卫侯跟着“歃血”。黄池大会就“圆满而散”。夫差带军从江淮水路回去。
夫差害怕齐国宋国不服,派使者上成周朝见周敬王说:“楚国不尊重天子,阖闾征伐楚国,把他打败。如今齐国也不尊重天子,只好出兵征伐。托天子洪福,打了胜仗,特向天子奉告。”天子连忙慰劳吴国的使者,捎话给夫差:“伯父辅助王室,我就放心了。”周敬王还赐给夫差一张大弓和一块祭肉,以表明承认他为霸主。
吴王在半路上听到一个坏消息。士兵知道国内打了败仗,加上远途劳累,都无心打仗。越国的兵马经过几年训练,强大起来,两军交手,吴国的兵马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夫差问伯氾:“你不说越国绝不会背叛吗?现在这是怎么回事了?还不赶紧去跟越王讲和求饶!”
于是伯氾就带着贵重的礼物来到越国兵营,跪在勾践面前,央求双方讲和。范蠡对越王说:“吴国不是很快就会灭掉的,不如答应伯氾,也算报答他从前待咱们的好处。”勾践答应跟吴国讲和,退兵回去了。
这回黄池大会不只给越国一个进攻的机会,还引起了卫国和楚国的内乱。
二、平定鲁国
春秋时候,齐桓公到山戎和孤竹国去,回来后把带回的东西分了一部分给鲁国,其中有许多东西是从来没见过、没听过的,鲁庄公谢了齐桓公,像燕庄公一样,舍不得离开他。鲁庄公因为自己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鲁国以后的处境,忧心忡忡,想向齐桓倾诉自己的苦恼,又不知该从哪儿说起。他左思右想,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跟齐桓公道别,懊丧地回去了。
原来鲁庄公有个哥哥,叫庆父;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叔牙,一个叫季友。庆父和叔牙是同母所生,他们俩是一派;鲁庄公和他的同母兄弟季友又是一派。
鲁庄公还没娶正夫人以前,就有了两个妾,一个叫党孟任,一个叫风氏。党孟任不仅容貌美丽,而且颇有心机,她怕国君不是真心爱她,就在鲁庄公想私下亲近她的时候,她偏偏躲开他,就是不答应。可是她愈不答应,鲁庄公愈想得到她,就低声下气地对她说:“你要是跟随我,我将来一定立你为夫人。”他还对天发了誓。党氏担心他不把誓言当真,就咬破自己的手指,叫鲁庄公用她的鲜血抹在嘴上,算是对老天爷“歃血为盟”。他们就卿卿我我地同住同宿了。一年后,党孟任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叫公子般。鲁庄公打算按照盟约立党孟任为夫人,公子般为太子;可是他的母亲文姜反对,一定要他与齐襄公的女儿订婚,并且说:“齐是大国,两国要是能亲上加亲,往后鲁国就有个靠山了。”鲁庄公只好听从他母亲的话。他跟党孟任订的盟约就作废了。不过,他那个未婚妻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还得等上一、二十年才可能娶进门,因此党孟任名义上虽不是夫人,事实上却大权在握,形同夫人。
鲁庄公的另一个妾风氏,也替他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申。
鲁庄公有了党孟任和风氏,并且生下公子般和公子申之后,才顺从了母亲文姜临终遗嘱,正式娶齐襄公的女儿为夫人,就是一般人所称的哀姜。就在那时,党孟任病了,没过多久她就死了。鲁庄公看着党孟任的尸体,惦记着当初跟她订的盟约,可是他从前是不敢违抗她母亲,如今是不敢得罪夫人哀姜,纵使他心里始终视党孟任为夫人,此刻,也只好以安葬妾妃的仪式埋葬党氏,党孟任手指上的血算是白流了。
鲁庄公表面上对哀姜相敬如宾,骨子里却不喜欢她。哀姜并没有生下儿子,倒是随着她陪嫁过来的妹妹叔姜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启。因此,总计起来,鲁庄公有四个妻妾、三个儿子。
鲁庄公三十二年、齐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在济水挥别齐桓公回来之后,明显地感到庆父谋篡的野心。当年秋天,鲁庄公得了重病,他把季友召到床前,悄悄问他:“叔牙对我说,庆父非常有才华,就劝我立他为国君,你认为怎么样?”季友摇摇头说:“您跟党孟任立过盟约,要立她为夫人,您背弃盟约,让她含恨而终,已经对不起她了,怎么还能再亏待她的儿子呢?更何况庆父残忍贪婪、自私自利,没有人君的气度;叔牙目光短浅,不顾大局。我愿一心一意地辅助公子般。至于这些事,您别着急,好好养病要紧!”鲁庄公点点头,竟说不上话来了。季友看到鲁庄公活不了多久了,生怕叔牙惹出事端,赶紧出来口传国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抓起来,又送药酒给他说:“你喝下它,还能给子孙留下生路;否则,满门抄斩!”叔牙为了要立庆父,就这样被季友毒死了。当天晚上,鲁庄公气绝身亡。季友就立公子般为国君。
同年冬天,公子般的外祖父党氏死了,公子般去吊丧,就住在党氏家里。庆父就怂恿马夫荦趁着夜深人静去刺杀公子般。天明时分,马夫荦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闯进公子般的寝室,公子般惊出一身冷汗,问他:“你来干什么?”马夫荦说:“上次你抽了我三百鞭,我来跟你算账!”一边说着,一边就用刀刺向公子般。公子般情急中拿起床头的宝剑,不顾一切劈了过去,瞬间把马夫荦的脑袋劈下了一块,可是马夫荦的那把刀也已经刺中了他的心窝。两人当场同归于尽,吓得公子般手下的人慌慌张张地赶去找季友。
季友一听说公子般被谋害了,就知道是庆父的阴谋。他自忖力量薄弱,只好出奔到陈国避难。庆父把一切归罪到马夫荦身上,假装要替公子般报仇,就杀掉了马夫荦的一家人。哀姜打算按计划立大伯庆父为国君,庆父却说:“慢慢来,公子申和公子启还在呢!要先让他人上了台,才不至于露出破绽。可是公子申岁数不小了,可能不太好控制他,干脆立公子启吧!”于是才八岁大的小孩子公子启做了国君,就是鲁闵公。
鲁闵公年纪虽小,却非常伶俐聪明。他知道哀姜跟庆父心怀不轨,要严加防范;季友却是正人君子,可以依赖。他央请他舅舅,也就是诸侯的领袖齐桓公帮忙,终于使季友回到鲁国去做相国。公子申也很识大体,没有什么逾矩的念头,跟鲁闵公、季友相处得非常融洽。庆父和哀姜眼看局面发展到这一地步,不敢轻率地起事。到了鲁闵公第二年,庆父已经沉不住气,他暗中派人趁鲁闵公夜里出游时刺死了他。季友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叫醒公子申,一起出奔到别国避难。鲁国人向来信服季友,听说鲁闵公遇刺,季友带着鲁庄公唯一活着的儿子公子申逃到其他国家去了,举国哗然,群情激愤,都责怪庆父的不仁不义,当天全国罢市。庆父见已引起了公愤,唯恐大祸临头,就扮成商人模样,逃亡到莒国去。夫人哀姜坐立难安,也逃到邾国去了。他俩一走,季友就带着公子申返国,还请齐桓公来确定君位。齐桓公就派人到鲁国,和季友共同拥立公子申为国君,就是鲁僖公。
鲁僖公接受季友的建议,即刻派人到莒国去,请莒君代他严惩庆父,庆父逃到汶水,正好遇到公子奚斯,就拜托他去向季友求情,请季友饶了他一命,让他当个老百姓,他就心满意足了。奚斯走后,庆父焦急地等待回音。过了几天,他听见门外有异常的声响,竖耳倾听,原来是奚斯的痛哭声。他长叹一口气说:“他不进来,却在屋外哭得如此伤心,我还有什么指望呢?”说完他就解下腰带自缢而死。
季友逼死庆父后,就仗着齐桓公的势力把鲁国的内乱平定了;只剩下唯一一件棘手的事:怎么处置逃到邾国的夫人哀姜呢?他派人去请教齐桓公。齐桓公就派使臣竖貂到株国去,说是特地送哀姜回鲁国去。走到半路,竖貂对哀姜说:“鲁国两位国君被害,都跟夫人有关。鲁国人和齐国人都知道这事,夫人即使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哀姜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就是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中会遭人唾骂。她关起门哭了很长时间,就在释馆自缢了。
三、范雎直上青云
战国时,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回来后,须贾在魏相魏齐面前说他的坏话:“范雎出使齐国时与齐王来往密切,不知暗地里都做了什么。”于是,范雎遭到严刑拷打,昏死过去。苏醒后,他逃到秦国,不久当了宰相,取名叫张禄。魏国的人却认为他已经死了。
过了一年,须贾出使秦国,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秦国留了下来。一天,范雎穿一身破烂衣服,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猛吃一惊:“你不就是范雎吗?怎么在这里?”范雎叹息说:“唉,我从魏国逃出来后,就到了秦国。如今给别人当佣人。”须贾充满同情地说:“想不到你依然贫寒啊!”说着,就取出一件绸袍赠送给他,对他说:“我听说,秦国宰相张某深受秦王信任,秦国的大事都由他决定,不知你有没有熟人认识他?”范雎说:“我家主人认识他,我们前去问问看。”于是两人来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见范雎来了都远远地回避,须贾觉得十分奇怪。范雎叫须贾稍等一下,他去通报主人。
须贾在外面等了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就问看门人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看门人说:“这里没有叫范雎的人。”须贾说:“就是刚才和我们一起来的那个人。”看门人笑了起来:“那是我们的张宰相。”须贾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在地上。不一会儿,范雎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出来。须贾叩头说:想不到你踏着白云直上青天(“贾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我的罪过拔下头发也数不清,现在任凭发落。(“摧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范雎说:“你的罪过确实不少,但先前赠我绸袍时,你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就像老朋友一样,所以我会放你回去。”说完,范雎就离开了。
第二天,秦国果然释放须贾回国了。
四、周朝灭国
战国时候,周赧王打了败仗,没能拿到一点战利品,出征前借老百姓的钱也还不了,天子只好在高台上躲避债主的吵闹。大臣们报告的事比那要账的事儿更倒霉。领头的是西周公,后面跟着一群大臣们。他们惶恐地嚷嚷着说:“不得了!不得了!秦国的军队打到西周来了!”天子吓得差点晕过去,哭丧着脸问西周公:“各国的诸侯呢?燕国和楚国的军队呢?”西周公说:“各国的诸侯连自己还顾不过来。秦国打败了韩国,夺去了阳城(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和负黍(在登封县西南),杀了四万多韩国的士兵。燕国和楚国的军队早就回去了。如今咱们既没有像样的军队,又没有粮饷、草料,简直就是坐以待毙!”周赧王说:“那就逃到三晋去吧。”西周公说:“有什么用呢?天子归附了三晋,等到秦国把三晋灭了再去归附秦国,反倒多受一回罪,丢两次脸。我看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投降秦国,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儿地位。”周赧王只好带着自己的子侄和大臣到太庙去,对着上代祖宗痛哭了一场。西周公到秦国兵营去投降,献上了三十六个小城,三万户口。
周朝的天子周赧王到了咸阳后,红着脸见了秦昭襄王,鞠躬认错。秦昭襄王看到他这个样子,禁不住地替他难受,就把梁城赐给他,称他为周公,这位由天子降为周公的老头儿,心里烦恼,再加上路上的劳累,到了梁城就病危了。不到一个月工夫,就死了。秦昭襄王立刻收回了周公的领土,拆了周朝的宗庙。从此以后,西周结束了。
秦昭襄王灭了西周以后,列国诸侯就更不敢得罪秦国了,都争先恐后地先派使臣到咸阳去道贺。韩桓惠王头一个朝见秦昭襄王,紧跟着就是齐、楚、燕、赵,都派使臣去朝贺。秦昭襄王一看,列国诸侯全都来了,却只少了个魏国,魏王没派人来。秦昭襄王要派河东太守王稽去征伐。王稽跟魏国一直有交情,就偷偷地派人去告诉魏安僖王。魏安僖王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让太子连夜赶到秦国来道歉。就这样,六国的诸侯全都归顺了秦国。
到了公元前251年秋天,这位精明强干、一心一意想统一中国的秦昭襄王,不久便病死了。
太子安即位,就是秦孝文王。当时,秦孝文王已经五十三岁。他立子楚(就是王孙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中毒”身亡。子楚即位,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封赵姬为王后,儿子赵政为太子。
这位秦庄襄王是吕不韦一手培养起来的,因而他必须要重用吕不韦。蔡泽就告了病假,交了相印。于是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把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俸禄封给吕不韦。
吕不韦对秦庄襄王说:“我近来得到各地的报告,都说东周公为了秦国接连去世了两位君王,认为秦国不能安定,他就派使者去游说各国,要重新联合抗秦。我觉得咱们既然把西周灭了,就不能再留着东周”。秦庄襄王就拜吕不韦为大将,带着十万兵马去打东周。东周本来就是快要灭了。如今哪经得住狂风暴雨?周朝从武王即位(公元前1122年)到东周君被秦国掳去(公元前249年),总共874年,从此就完结了。
五、揣摩魏廷的杨仪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袜、护军姜维等人安排自己死后的退军计划,命令魏廷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廷不听从命令,军队可以自行出发。诸葛亮则死,蜀国严守秘密而不发丧,杨仪要费祎前去揣摸魏延的态度。魏廷说:“丞相虽已去世,但我现在还在。府中的亲属、官员可以带丧回去安葬,我自然会率领各军进攻寇贼。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弃国家大事呢?况且我魏廷是什么样的人。怎么能被杨仪指挥,作为断后将领?”于是与费祎共同作出行与留的部署,命令费祎亲笔书写文告并与自己连名,把自己的部署告诉下面的各位将领。费讳欺骗魏廷说。“应该替您回去向杨长史解释,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过军事。必然不会违背命令。”费祎一出门便骑马飞奔而去。魏廷不久便后悔,但迫他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窥看杨仪等人的行动,见他们已经准备按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依次退军。
魏廷大发雷霆,抢在杨仪出发之前,率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直接先回南方,所经过之处把栈道烧断。魏延、杨仪各自向朝廷上表,互相指控对方叛变,一天之中,插着羽毛的军书交替而至。后主刘禅向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件事,蒋琬、董允护着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辟山开路,昼夜兼行,也跟在魏廷的后面退回南方。魏廷先到,占据了南谷口,派兵迎头打击杨仪等,杨仪等人命令何平在前面阻击魏廷。何平叱责魏廷率先登程退兵,说;“诸葛亮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廷的士兵都知道魏廷理亏,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军队都走散了。魏廷只得和他的儿子几个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他,马岱把他的首级交给杨仪,杨仪站起来用脚踩魏廷的头说:“庸奴!如今还能作恶么?”于是朝廷下令灭了魏廷三族。当初,蒋琬率领宿卫军各营往北赴救危难,走了数十里,听到魏廷的死讯。便返回了。大家推测魏延不往北投降曹魏而往南退兵的原意,只是想除掉杨仪等人平时各位将领的看法就不同,他希望当时人的议论一定会以自己代替诸葛亮。魏延本来指望这样,所以不便背叛。
六、都将审问史建塘
天佑九年(公元912年),后梁太祖朱晃亲自带兵来攻打蓚县,这时,晋王李存勖也在进兵北攻燕州,梁军扬言有五十万人马,将侵人镇、定两州。都将符存审问史建塘:“梁军若以五十万人马来进攻,我们将怎么办?”稗将赵行实说:“最好的对策是退人土门县。”符存审说:“事情怎样变还不能确定,如果梁祖老贼在东面。只派别的将领向西而来,我们采取什么对策,还可慢慢商量。”没有几天,梁军杨师厚包围了枣强,贺德伦又围困了蓚县,朱晃也亲到阵前,梁军向县城发动猛烈进攻。符存审说:“我王正在北方用兵,南方疆界的大事都托付给我们几个人了。西面各道无兵可守,只好坐看贼兵滋长气焰,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梁祖老贼如果攻不下蓚、枣两县,必定会西来攻打深、冀两州。我与你们挑选骑兵,去侦察敌情。”于是精选了八百骑兵奔赴信都县,符存审守扼住下博桥,史建塘和李嗣肱分队而行,去捉拿梁军活口。
史建塘把手下三百骑兵分为五队,自己领其中一队深入敌境,他命令各队抓回梁军中放牧人,在下博侨汇合。第二天,各路人马都到了下博桥,俘获了数百名放牧人,这些人被集中在一起斩杀,留下数人,放他们逃回去,并叫他们逃回去后,都说:“很多沙陀军来了!”这使梁军十分惊恐。第二天,史建塘、李嗣肱带兵穿上梁军服装,与梁军放牧人相互混杂,傍晚时分,到了贺德伦营寨门口,杀了守门人,纵火烧营并大声呐喊,斩杀一阵后,抓了俘虏就离开了。这天夜里,朱晃烧掉营寨,领军而退,向北走到贝州时迷了路,梁军兵上丢弃的兵器甲仗不可胜数。
七、依顺迎合的封伦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立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将宫殿修建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置,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好,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八、诸葛亮妙计劫粮
诸葛亮多次率军征伐中原,可往往是因为路途遥远艰险,粮草无法运送而回。后来他设计了木牛、流马,代替人力来运送粮草,效果十分好。司马帮听说后,命令部下劫了几个木牛、流马,并仿照着制造了一些,用于运送粮草。诸葛亮得知后,心生一计。他命令大将王平率领几千人马,都换上魏军的服装,到魏军屯积粮草的地方,夺取了粮食,用木牛、流马运走。走不多久,魏军追了上来,王平带领士兵弃粮逃走。魏军也不追击,只是想将装载粮食的木牛、流马推回魏营。可他们费了九牛二虎的气力,怎么也推拉不动这些木牛、流马;突然,蜀军呐喊着从四处杀了回来。魏军仓促应战,大败而逃。蜀军迅速地推着那些木牛、流马,回到了大本营。
原来,诸葛亮在设计木牛、流马时,暗中设置了一个能使之无法行走的部件,魏军不知其中奥秘,蜀军扳动了这个部件,所以魏军无法将木牛、流马推走了,结果被诸葛亮劫了粮草。
九、张飞用计擒刘岱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了徐州之地,想联合袁绍共同讨伐曹操。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命令刘岱、王忠二将分头进攻徐州。刘备则派关羽、张飞两位率大军迎战。双方摆开阵式,玉忠策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关羽出阵同他交手,不出几个回合。关羽生擒了王忠。刘岱听说这一消息后,自知也不是猛张飞的对手,便龟缩在营中,不敢同张飞交战。
眼见得关羽生擒了王忠,立了头功,而刘岱据守深垒不出战,张飞不免有些个着急。他心生一计,决定引蛇出洞。一天晚上,张飞故意在营中喝酒,借酒撤疯,将一位士兵毒打了一顿,之后将他捆绑在营帐外。张飞又在帐中故意大声扬言,今晚发兵去攻打刘岱的军营。
那位无故挨打的士兵此时恨透了张飞、听罢张飞的话,自以为掌握了汉军的情报,一想逃跑去向刘岱邀功请赏。他趁看守不注意,偷偷挣脱捆绑,跑到刘岱的营中报信。刘岱知道张飞素来脾气暴躁,又见这位士兵遗体鳞伤,便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于是、刘岱急忙下令在张飞前来劫营的必经之路上埋伏数千精兵,准备伏击汉军。不料,张飞却兵分两路,攻打刘岱的伏兵,自己率领精兵先是切断刘岱的退路,然后直扑刘岱大营。
刘岱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同张飞交手,很快便被张飞活捉了。
一〇、曹操用兵如神
曹公将要北征三郡乌丸,将领们都说:“袁尚只是个逃敌而已,夷狄贪婪而不讲友情,怎么会被袁尚利用?现在深入征伐乌丸,刘备必然会劝说刘表来袭击许都,一旦情况有变,就后悔莫及了。”只有郭嘉料定刘表一定不能任用刘备,劝说曹操北征。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率军抵达无终县。秋七月,因涨大水,沿海道路不通,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答应了。于是田畴率军出了卢龙塞,但塞外道路隔绝不通,于是挖山填谷五百余里,经白檀,过平冈,走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直逼柳城。在距柳城二百里时,敌人才知道。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带领数万骑兵迎战。八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乌九军队相遇,敌兵数量很多。曹操的军用物资在后面,被戴铠甲的人很少,左右随从都惧怕。曹操登高极目远眺,发现敌军阵容很不整齐,就挥兵出击,派张辽担任先锋,敌军很快溃败,蹋顿和许多乌丸首领被斩,投降的胡人、汉人达二十余万。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右北平的各首领,丢下本族人,与袁尚、袁熙逃奔至辽东,部队尚剩数千骑兵。当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地处偏远不肯归服。等到曹操击败乌丸,有人劝说曹操随即征讨辽东,袁尚兄弟就可以捉住。曹操说:“我要使公孙康斩了袁尚、袁熙的头送来,不再烦劳士兵了。九月,曹操率兵从柳城返回,公孙康斩了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人,并派人送来了他们的首级。有些将领问,您一回师公孙康就斩了袁尚、袁熙的首级且又送到这里,是什么原因呢?”曹操说:“公孙康历来害怕袁尚等人。我逼得紧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我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互相残杀,这是势所必然之事。”十一月,曹操抵达易水,代郡乌丸的代理单于普富庐、上郡乌丸的代理单于那楼率领乌丸首领们前来祝贺。
一一、李世民的气度
武德元年七丹,薛举侵犯径州,李世民率兵讨伐,失败而还。九月,薛举死,其子薛仁果继位。李世民担任元帅带兵进攻薛仁果,两军相持在折墌城,躲在深沟高垒之中达六十余日。薛仁果的军队有十多万战斗力很强,多次前来挑战,李世民都按兵不动,让他们自己消耗士气。敌军粮食吃尽了,敌将牟君才、梁胡郎前来投降。李世民对各位将军说:“敌人的士气已经衰落了,我们应当去战胜他们。”派遣将军庞玉首先到浅水原以南摆开阵势,以诱敌出兵,敌将宗罗睺全军出来迎战,庞玉的军队几乎失败。然后李世民亲自统率大军,从浅水原以北出击,出其不意。宗罗睺发觉后,再调转军队过来迎战。李世民带领几十名骁勇的骑兵冲入敌阵,因此唐朝的军队里外同时击杀,宗罗眼彻底溃败,斩首数千级,跳人山涧河谷而死的无法统计。李世民率领左右二千余人骑马追逐亡敌,直抵折摭城下,最终歼灭了他们。薛仁果非常害怕,据城自守。天快黑时,大军不断到来。进行四面包围。天亮时,薛仁果请求投降,俘获了他的精兵万余人,男女人民五万口。
然后各位将领都前来祝贺。并乘机问李世民说:“开始时大王只是在城外打败了敌军,他们的首领尚且保有坚固的城堡,大王您没有攻城的器具,只是以轻骑追逐敌人,不等步兵上来,就径自迫近城下,大家都担心不能攻克,而竟然攻下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说:“这是用的权宜之计逼迫他们,使他们来不及考虑对策,因此攻克了敌城。宗罗眼依恃着他在往年的胜利,加上又养精蓄锐很长时间,看到我不出马,便产生了轻敌之意。现在看到我军出击,便全军出来接战,虽然我们打败了他,但擒获杀死的毕竟还少。如果不迅速追击,让他回到城里,薛仁果收其余众并进行安抚,那我们就不可攻下敌城二况且敌人的兵众都是陇西人,一旦失败后要撤退,他们来不及往回看,便逃归陇外,这样折墌城自然就空虚了,我军追随其后并向该城迫近,所以他们感到害怕,因而便投降了。这可以说是早已计划好的谋略,各位都没有想见啊?”将领们说:“这不是凡人所能想到的。”俘获敌军的精锐骑兵有很多,回师后还让薛仁果兄弟及放将宗罗睺、翟长孙等人统领。李世民与他们一起出游打猎,并没有任何怀疑和防备。这些敌兵们既感恩戴德又威慑于李世民的气度,都愿意为之效力卖命。
一二、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指的是先采取果断的行动,然后再向上报告。也可用来泛指事前不报告,迫使上级承认既定的事实。
此典出自《窦娥冤》第四折:“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敕赐势剑、金牌,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号已斋)在晚年写了一部著名的戏——《窦娥冤》。剧情梗概是:善良的贫家女子窦娥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为了偿还欠下的债务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把女儿送到蔡婆婆家里去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的丈夫不幸早死,于是她就和蔡婆婆两个相依为命过着守寡的日子。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垂涎欲滴地窥伺着这两个寡妇。张驴儿本来想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反而诬陷窦娥,逼迫她顺从。官府断案不明,斩杀了窦娥。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当了大官,奉旨访察民情,惩处贪官污吏,回到离别十六年的家乡,终于替女儿昭雪了冤案。
窦天章是朝廷命官,深受皇帝信任。在戏中窦天章有这样一段独白:
“老夫我为官廉洁清正,情操坚强、刚直,皇上怜爱我,叫我担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职务,四处审讯囚犯,查阅案卷,赐给我象征权势的宝剑和金牌,让我监察贪官污吏,并允许我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
一三、有天没日
这则典故以幽默的笔触、犀利的语言,揭露了衙门公堂残害人民的本质。“有天没日头的所在”这个警句,是百姓觉醒的语言,它大胆而机智地揭露了黑暗的统治,从而概括出整个封建王朝的凶残本质。
此典出自《笑得好》。
夏天天气炎热,几个长官在一起商议公事,偶然谈到天气太热,不知道去哪里乘凉。有的说某处花园水上走廊特别凉快,有的说某寺院的大殿特别凉快。旁边的许多百姓齐声说:“各位老爷想要凉快,不如去衙门的公堂上,那里最凉快了。”众长官诧异地问为什么,百姓们回答道:“那里是没有日头照耀的地方,怎么会不凉快呢!”
一四、田骈不宦
“田骈不宦”是对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绝妙讽刺。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国有个普通人去拜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回答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回答说:“我的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刚满三十岁,就生了七个孩子。是不出嫁,但大大超过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称不做官,却拿三千钟的俸养,使唤着一百多名仆役。不做官是不做官,可是大大超过了做官的啊!”
田骈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一五、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用以比喻偏袒同党,攻击异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亟需从地主阶级中起用有一定能力的人才来管理事务。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实行了察举制度(以前也有察举,但未形成制度)。之后,又接二连三地诏求贤良,于是公孙弘、董仲舒等人应运而出。由于汉武帝采取了诏求贤良的措施,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增补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汉武帝依靠他们贯彻政令,大大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到了汉宣帝时,宣帝又集诸儒于石渠阁,讲论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等六经),并召萧望之等人评《公羊传》、《榖梁传》。在评论中,他们把观点相同的人当成朋党,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就加以攻伐。《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回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认为这是“党同伐异”。
一六、同恶相助
“同恶相助”原意为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后来常用来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此典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封了许多同姓王。他想趁机进一步巩固刘氏政权,然而由于分封的这些王侯手中的权力很大,封地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士”,吴、楚、齐三国竟征收租赋,煮盐铸钱,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了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到了文帝和景帝时,采纳了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步削减了诸侯王的封地。削地直接影响了诸侯王的利益,吴王刘濞准备起兵反叛,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派出使者打着惩办晁错的名义,联合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共同起兵。吴王刘濞的使臣应高去见胶西王刘印,劝他共同起兵反叛。应高对刘印说: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喜好一致,就应共同努力以达目的;利益一致,就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辞。现在,我们吴王和大王忧喜相同,都担心晁错等人欺瞒天子,侵夺诸侯,所以请大王一起起兵讨伐。
后来,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叛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仅用了三个月,便镇压了这场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