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原县西安乡西北20里的西华山北麓,住着6户人家,全村只有25口人。对面的山被当地人称之为“营盘山”,山顶上这座营垒遗址是当年宋军留下的。据《海原县志》记载,这座营垒是宋军侦察西夏军情的哨所。营垒占地十几亩,从此远望,甘盐池、西安州一线的小丘陵尽收眼底。营垒中的驻军经常到山下的沟里取水饮马,因此,这里又叫“哨马饮”。营垒是哨兵驻扎的营地,也被称为“哨马营”。
哨马营是西安镇大沟门村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没有行政组织,外面的人很少到这里来。每年的春夏秋三季,临近村落的人来这里放牧,冬天就又回去了。
据这里92岁的老户王万珍讲,他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甘肃靖远县到这个地方讨饭的,随后就住下了。来时,这里有3户人家。村里原来的几户人家,十几年前就搬到山外去了。他们搬走后,又有新的人家搬进来,就这样,村子里总是保持着五六户人家。村里没有通电,每家都有一台风力发电机。但发电机只能用来看电视,不能照明,有的人家干脆把电视机当电灯用。被堵在这个山沟里的人随时都想搬出去。
沟里有几眼泉水,村里人说是当年杨六郎在此饮马留下的。其实这几眼泉是经过历次地震形成的。泉水旁边的乱石空地是村里人和牧羊人集体活动的场所。春夏秋三季,山外的人赶着羊群进山,他们选择村落对面的营盘山腰住下来,隔着山涧,与对面的村庄相望。他们好像不想打扰这个村落的平静,只想作为一个旁观者。村里偶尔还会来一些外边的人,有贩羊的,有货郎。
在沟道里有好几棵古柳,村子里年龄最大的人说,他记事的时候,这几棵柳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不知它究竟是谁栽下的。也有传说,这几棵树是杨六郎的拴马桩,被遗弃在这里,后来就长成树了。
从裂缝开处的年轮推算,古柳有500多年的历史了。500年的时间,掐指一算,就到了明朝的弘治年间(1488~1505年),当年,退到漠北的蒙古鞑靼部还在不时南下攻掠这一带。500年间,不知它曾见证过多少风霜雨雪和历史烟云,其他的都不足称道。唯有1920年的那场大地震使它撕心裂肺地痛过,被撕裂成两半的躯干似乎还在被两座移动的山揪扯着、扭动着。但是,每当春天来临,它微弱的生命依然还会发出嫩绿的枝叶向人们招手致意。
后来,这棵古柳被专家确定为“震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一鹏考察后回去对同行说:“到宁夏海原县的哨马营,我们一看。哎呀,太精彩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地震现象,那么大的一棵柳树,把它劈成两半,而且它错动的方式反映了地震中间的一般规律,就是北半部分往西错,南半部分往东南方向错,所谓‘左旋走滑位移’,但是它那个并不代表海原断裂带真正的大位移,因为这棵树只错动了四五十个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