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关古道上有一座很普通的清真寺,但是却承载了10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的古寺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从海原县城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古萧关道上的重镇——李旺镇。从李旺镇沿银平公路向南行三四公里路就出现了一个村,这个村名叫“北堡子村”,因它在李旺堡老城的北面而得名。
清真寺在公路东面、清水河的西岸边。没有围墙,远远地就能看见大殿的外墙。外墙有两个圆圆的窗户,中间凸出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伊玛目”小房子。大殿用青砖青瓦建成。若不是凸出的一个“伊玛目”房子,若不是屋脊中央显示伊斯兰教特有的月牙标志,若不是大殿主体建筑物在正西的位置上,很容易将这座建筑物看成是一座汉族的庙宇。
走近清真寺大殿门,可见门厅很宽,被四根陈旧的快要腐朽的圆木柱子撑着,给人以很久远、很沧桑的感觉。但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是点缀在清真寺的山墙、窗沿、墀头上的青色砖雕。砖雕的内容并不复杂,或一枝梅一枝牡丹,或一枝莲花几片荷叶。但正是这几块简单的砖雕,使青砖青瓦建成的清真寺熠熠生辉。墙体上有很多用铁叶子做成的花朵,装饰着墙体,显得格外和谐。在寺院里有一位姓丁的老人,已有90多岁的高龄,他指着山墙上的青砖雕说:“听老人们讲,始建于唐代,以后各个朝代都曾遭兵燹,明中期和清初都曾修复过,以后再也没有修复。1958年‘破四旧’时,几个小青年上去揭掉了上面的屋脊、房上一部分瓦和清真寺殿内西墙正中凹壁(伊玛目房子)壁龛上的砖雕。几个老年人对他们说是红军西征时期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在这里曾经开过会,他们才停止了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当做政治夜校、米面加工场等。1980年又恢复为清真寺,保存至今。”这位老人还说:“1920年海原大地震,这座清真寺毫无损伤,很多被地震打死的人都是在这里‘濯水’(沐浴)、站‘者那则’(葬礼)。”
这座清真寺真的始建于唐代?我们在历史资料中没有找到任何片言的记载,因而其修复年代众说纷纭,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尽管这座清真寺没有记载,但它的上面有很多古代砖雕,其砖雕纹饰所传达的信息比较直接,哪怕是最简单的纹饰的砖雕,也包含着文人与工匠的时代思想、时代理念,闪耀着其智慧的光芒。古代砖雕的纹饰中汇集了大量的古人遗留下来的信息,他们把生活的憧憬和祈祷,执著地以纹饰的方式传达给了我们。因此,以纹饰的对比断代,对不明年代清真寺的断代提出了一个参考标准,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由此,我们通过有纪年的砖雕纹饰对比印证来判定清真寺的重修年代。
回族的砖雕,由于回族所崇尚伊斯兰教文化,不崇拜偶像,所以多以花草、风景为主,但与中国砖雕纹饰的时代特征的欣赏却同步,只不过去掉了偶像这一部分。由此,我们从全国各个古建筑物以及其砖雕纹饰着手,并进行对比,以考证出李旺镇北堡子清真寺修建年代的痕迹。通过现有资料的对比,我们从房屋建筑风格和砖雕风格上发现,与山西省代县的文庙、河北省鹿泉市的西会馆、陕西省关中农庄院等的建筑风格十分接近,因这几处建筑物均有始建和重修年代的碑文记载,完全可以印证出李旺镇北堡子村清真寺的重修年代,与姓丁的老人所述完全一致。唐代至元代时期的特征保存在山墙等一些坚固的地方,而清代早期至晚期的特征则保存在墀头等活动的建筑体上,符合墀头因独立、活动、易破坏、易修的特点。
李旺镇北堡子村清真寺始建、重修的年代脉络清晰,符合当地居民关于其始建于唐代,清代最后一次维修的说法,也体现了李旺镇是丝绸之路上贸易重镇与多元经商文化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