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在联合国当首席记者
6648000000021

第21章 播撒和平的种子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武装冲突,有的冲突来得突然,还有些动荡来得莫名其妙。除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外,还有由民族、宗教、能源、文化、领土、领海等原因引发的流血冲突。多的时候每年世界上会出现数十场规模不等的战争,少的时候也会有几场或十几场暴力冲突。对此,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痛心疾首。

专家们分析,产生动乱和战乱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还是由于这一地区世俗的力量,特别是家族的长期统治,腐败无能、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经济问题处理不好,特别是高失业率、令人震惊的贫富差距悬殊,以及政治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社会问题积压,从而引发民意,致使反对派或反政府势力甚至武装借机发难。而一些政权的更迭运动,则是以广泛而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为基础,以社交媒体、网络信息、短信联络为无形的组织方式,以强大的公民社会为推动力,以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反对政府为共同目标,通过街头运动的形式,达到政权更迭的目标。

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面对更加不可预测、更加隐蔽、更加不可控的信息时代,各国如果没有新的措施出台,没有一个更公正、更透明的分配机制,没有一套从法制角度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机制,已有的社会矛盾就会更加复杂和激化,对于这种危险,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如何才能获得持久和平?政治家们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许多爱好和平的人们早已积极开展种种活动,设法为世界的和平寻找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在下一代年轻人中播撒和平的种子,从根源上消除产生冲突的可能。在美国缅因州,一个名为“和平的种子”的非政府组织,每年举行的国际青年学生夏令营,就是这种努力很好的例子。

“和平的种子”夏令营设在奥梯斯小镇旁一个风景秀丽的湖边。周围没有人家,只有满目绿色的树林和平静的湖面,一片安谧和平的气氛。营地门口竖立有两排旗杆,联合国旗帜和参加夏令营的青年学生所在的国家旗帜并排迎风飘扬。这个夏令营的最大特色,就是学生们都来自发生地区冲突的国家。

学生年龄在14岁至16岁之间,男女学生都有。这些学生年轻活泼,正是喜欢活动和思考、思想开始形成的年纪。在夏令营里他们穿着同样的绿色夏令营服装,就好像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一样。宿舍就在湖边,每一个宿舍住十来个人。在一个月的夏令营期间,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活动,自然成为一个小集体,也很容易成为朋友,这在他们持刀操枪的父辈之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学生们在夏令营里主要是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到华盛顿和纽约参观访问。有一个活动是其他夏令营所没有的:那就是在辅导员的主持下,开展不同国家,特别是冲突双方国家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笔者旁听了一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埃及和约旦两组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们谈他们各自对以巴冲突的看法,谈各国人民对冲突的感受,也谈对宗教、文化和历史的认识,辅导员不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讨论。

双方观点显然有很大的差异,也有辩论,但都心平气和,没有对立和敌意。很明显,对话使双方更加了解相互的看法,了解对方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减少了隔阂和仇视,并且潜意识地使双方认识到,需要以对话与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些争端,这正是夏令营举办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夏令营的娱乐活动,除了打球、游泳、跳舞、唱歌等一般孩子喜欢的项目外,一些游戏也颇有匠心。比如让两组学生一起站在一块大翘翘木板上,分站两边,要求使木板保持平衡。这就必须使两组人相互移动配合,找到对应的重心,无形之中向孩子们灌输了学会让步、相互照顾的思想。还有一项踩钢丝过大树的活动,以10个人为一组,必须手拉手相互帮助才能使所有的人一起从起点走到终点。这项活动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即培养学生们之间相互帮助、友好团结、寻求平衡与协调的观念。当人们看到这些孩子胜利走到终点,一起欢呼雀跃的情景时,谁能想到他们是来自发生冲突的国家?

该组织负责人在介绍其活动的宗旨时说:“我们在下一代的领导人中播撒和平的种子,我们在教育他们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我们使他们学会沟通和谈判的艺术,我们使他们看到敌人也有人性的一面。通过把他们培养为下一代领导人,让‘和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并建立在未来进行对话、和平与妥协的个人关系。”

这个夏令营是由一位美国著名的老记者华莱奇发起的。他长期报道以巴冲突,写过3本关于中东的书,亲眼目睹了冲突给该地区人民带来的暴力、血腥和苦难。因此,他决心让更多的人民之间进行接触和了解,推动冲突地区的政治解决,而且从年轻人抓起。他首先说服以色列和埃及政府派青年学生到美国来,参加由他组织的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学生夏令营活动。并带领他们到华盛顿,列席了和平协议的签字仪式,使夏令营取得了很大成功。

以后,夏令营每年办两期,每期约有100个学生。从1993年开办以来,已经有来自25个国家2500多名学生参加过这里的活动,而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全球最主要的冲突地区中东。为了加强和巩固夏令营的成果,该组织还在耶路撒冷设立了“和平种子共处中心”,继续举办各种活动,使来自冲突各方的学生还能继续保持联络,成为朋友。特别是该组织办了一个期刊《橄榄枝》,为参加过夏令营的各国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交流思想、保持联系的平台。一些早期的夏令营学生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有的成为政府官员、记者和各界的青年领袖,有的又作为辅导员或志愿人员回到美国,带领更年轻的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

如今,创办人华莱奇已经去世,但他的妻子珍妮特继承了丈夫的遗愿,继续主持这一夏令营。当我们听着这位已经满头白发但仍精神抖擞的老人,给我们讲述夏令营的历史和种种故事时,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

由于这个夏令营活动对培养下一代和平思想的贡献,2000年该组织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发的“马丹吉特·辛格宽容和非暴力奖”。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给该组织的信中,高度评价了夏令营的活动。他写道:“没有比把经历过战争灾难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学习和平的艺术更重要的工作了。‘和平的种子’夏令营就是全球的一个榜样,联合国努力追求的正是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