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人考证,蒙娜丽莎的原型那波里芙,1479年生于一个富足的贵族之家。
历时四个春秋,达 ·芬奇终于完成了这幅肖像画。在衣饰描写上,达 ·芬奇取消了一切华丽的装饰,不过对胸襟和衣袖的褶襞却情有独钟,做了精细的描写。另外,当时的女子好广额,往往将眉刮去,并引为社会风尚,所以,达 ·芬奇作画时就没有给蒙娜丽莎画眉毛,这使画中人物增添了一种大理石雕塑的意味。
在处理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部时,达 ·芬奇使用了其特有的“明暗转移法”。他用他喜欢的微暗的光,使蒙娜丽莎脸上和手上都仿佛罩上一层黄昏时的光影,明暗相得益彰,使画面既柔和又富有诗意。背景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隐约的圆柱基础和石栏。它们将画面的近景和远景区分开来。
在达 ·芬奇看来,最神圣的莫过于人,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曾屡次对人体加以测量,证明人体各部分间的比例都是整数比,因而人体呈现的美,最为和谐。他将其称为“神圣的比例”。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现代摄影技术已经非常进步,但拿现代摄影作品中的手与之相比,人们仍会认为这只手更具质感,更有分量,更富生命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透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耐人琢磨。在蒙娜丽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则与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与灵动的肉体,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都达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统一。可以说,这幅作品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内涵,又体现了达 ·芬奇惊人的艺术造诣。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的热情依然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