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呼风唤雨,爱借善借,才能实现发明的大跨越、大成就。
1905年,被誉为“世界传染病消防队队长”的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终于被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院授予了世界医学的最高奖——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
科赫,1843年12月11日出生在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城,19岁考入格廷根大学读医科,23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来到德国一个叫拉开维茨的乡村开始了行医生涯。
几年后,他就成了当地颇有声望的名医了。但科赫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已经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因为他在几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患者都因为病原细菌的感染无法治疗而丧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病原细菌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达到消灭病原细菌以防止感染的目的。然而,当时医学界面临着一个很麻烦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因为细菌的体积非常小,又是透明无色的,所以即使是用当时最先进、最精密的显微镜也难以看清楚。
因为对细菌不能进行仔细、详尽的观察,要分辨各种细菌的性状、特征就非常困难。科赫觉得首先应解决这一难题。
有一次,在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天气异常闷热,科赫待在屋子里觉得很烦闷,于是走到屋外的空旷高地上,他仰起头,深深地呼吸了两口气。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乌云密布的长空,紧接着就是轰隆隆一阵雷鸣,科赫似乎被巨雷所惊醒,浑身的烦闷也被刮起的大风吹散,他眼前似乎又出现了刚才那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它为什么格外明亮,格外刺眼呢?他抬头仰望乌云翻滚的长空,好像是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光亮的闪电只有出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时,才显得最明亮、最刺眼,这就是一种光色对比的效果。那么,如果能够将无色透明的细菌放在一种深颜色的染料液中,这样不就能观察得很清楚、明白吗?
意外的发现使他兴奋不已。科赫在实验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染料瓶,他将各种颜色的染色液涂在玻璃片上,然后又从细菌培养器皿中取出细菌放到染色液中,试图将细菌染色,但是这些细菌和染色液很难交融,稍一不慎就会滑落或被清水冲洗掉。
科赫试验了几十次、几百次,用了几十种染料,但都未能成功,关键就是染色液很难凝固在玻璃片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科赫气馁,他决心继续寻找新的染料进行试验。
一天,他找到一位化学试剂师,向他请教,终于找到了令他满意的答案。化学试剂师告诉他,有一种名叫苯胺的蓝色染料,它很容易凝固在玻璃片上。科赫如获至宝,当即找到苯胺,连夜进行试验,结果给细菌染色的试验终于成功了。将细菌放在涂有苯胺染色液的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将它的形状,大小看得非常清楚。细菌染色法的发明给全世界的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有利条件,有关细菌的许多奥秘从此也不断被人类所发现,病原细菌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出山,就大借特借: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不是借水就是借火,除此之外,他还借风、借雾、借雪。诸葛亮不仅善借自然力量,更善借他人之力……总之,一个“借”字被诸葛亮用得出神入化。科赫研究染色液受阻,也是一个“借”字让他柳暗花明,若没有那位化学试剂师帮忙,科赫还不知要摸索多少时间。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拥有一千多种发明创造,我们以往只是仰慕他的才气,现在我们才知道,在他巨大成功的背后,原来也是靠一个“借”字帮忙。
爱迪生的拿手好戏便是借脑。
爱迪生比谁都意识到好主意的价值,他非常善于向各种各样的人征集好主意、好点子、好想法,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别人的好主意。试想一下,假如只靠他一个人的脑袋孤军奋战,再怎么聪明,也绝不可能有一千多种发明创造。爱迪生自己确实说过:“要想成功就必须利用别人的头脑。”
发明就是整合利用人类的智慧资源。自己的头脑可用,别人的头脑亦可借用。借脑生智应是发明人的共识。一个发明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呼风唤雨,吐纳万物,爱借善借,才能实现发明的大跨越、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