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学安全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6622300000014

第14章 在保护措施得当的情况下再进行体育活动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家长们在追求孩子考高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圈养”,让孩子走出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魄。

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引导和教育孩子如何在体育活动中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方面,有的家长重视程度不够。或许在个别家长看来,学校里有老师看着不能出什么问题,可是你想过没有,体育老师也只有两只眼睛,即使再全神贯注也未必能一下子观察到每个孩子的具体状况,因此,防范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危险情况还需要家长们平时多教育和引导孩子。

2011年,湖北省某地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在上体育课,自由活动的同学们有的在玩单、双杠,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投掷铅球。其中,正在和同学玩丢沙包游戏的毛毛在捡拾沙包时,被另一组同学投掷而来的铅球砸伤了脚,导致骨折。医生说,幸亏治疗及时,否则还可能会留下行走不便的后遗症。

另一个案例:2010年,南宁市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一位同学突然昏迷。孩子的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立即奔向学校。在医院的急救车感到并将受伤的同学送往医院的途中,孩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其母亲悲痛欲绝,当场昏了过去。

原来,一年前,这位同学就因右肱骨上段撕脱骨折,就一直请假在家休养,直到两个多月前才重新回到学校。这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安排的活动项目是跑步和单腿跳等活动,活动之前,老师询问这位同学是否可以进行,他回答说没问题,而不幸就在这节体育课上发生了,这位同学的死亡原因是由于运动诱使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而导致循环呼吸衰竭。

事后,孩子的父母才后悔没有提前告诉孩子上体育课时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如果是剧烈活动就不要参加,而且他们也没有告诉体育老师,可此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出现危险是小概率事件,自己的孩子不会那么倒霉碰巧摊上。对于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我们必须提出严重警告:安全第一,在这件事上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虽说孩子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危险多是在学校发生的,但如果父母提前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采取一定安全措施的必要性,那么很多事故就会避免了。

此外,家长们还需要知道,很多导致孩子在体育运动时受伤的因素还和孩子本身身体素质差和不懂得科学锻炼有关,而这些都需要父母提前为孩子打好“预防针”。

1.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家长要在平时多教一些运动的安全知识,让孩子知道当遇到体育运动中的突发安全问题时如何处理。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合适的锻炼,如果有以下自我感觉或症状,就应该向老师提出中止或者改换轻度运动,比如睡眠不足、有过度疲劳感,或者受到强烈的刺激,或者患重感冒、痢疾等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

另外,家长还要对生病的孩子采取防范措施。假如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那么家长就应该在孩子入学前告知老师,不要让孩子参加较激烈的体育活动,更不要参加体育竞赛;如果孩子患有急性疾病,那么就要让孩子遵照医嘱服药和休息,尽量不参加体育活动。

2.教会孩子正确使用体育器械的知识

一般来讲,老师会把安全使用体育器械的知识告诉孩子,但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说不定碰巧走神的孩子就没把老师的话听进耳朵里。关于这点,还需要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做一些提示和指导,以免发生事故。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教孩子懂得一下一些体育器械的使用:

①使用单、双杠活动时,先检查一下器械是不是完好、是不是晃动、器械下面是否有体操垫。如果自己无法确定完好与否,要先问一下老师,确保一切都准备完好后再进行活动。

②进行投掷活动时,要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行动,丝毫马虎不得。

3.饮食后不要马上活动

一般来说,吃东西后30~60分钟内应注意避免运动,因为如果在这段时间运动的话,会刺激肠胃或者造成体内血液分配失调、损伤身体而且运动效果也不显著。

4.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别说是一个小孩子,就连顶级的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都要有一定量的准备活动,我们称之为“热身”。孩子们可以通过慢跑、快走、手操等活动形式来热身,这样就能使四肢关节活动加强,有助于一般性运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