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信念左右你的一生
6602600000004

第4章 信念让人脚踏实地实现梦想

其实逆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可怕的是在你面对逆境的时候没有勇气。逆境可以考验一个人的信念到底有多坚定。而信念会激发出要做得更好的欲望,如果我们不能在逆境中生存,那我们就无法战胜自己,更不能战胜别人,最终所面对的就是失落和痛苦。面对困难的时候,鼓起勇气,用智谋战胜逆境。

在每一件小事中成长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琐碎的小事。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句重要的忠告需要很多人铭记在心:与其浑浑噩噩浪费时间,不如踏踏实实从你经手的每一件琐事、每一件小事中干起。

汤姆·布兰德,起初只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个制造厂的杂工,他就是踏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最后获得了快速成长,成为福特公司最年轻的总领班。在有“汽车王国”之称的福特公司里,32岁就升上总领班的职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汤姆是在20岁时进入工厂的。一开始工作,他就对工厂的生产情形,作了一次全盘的了解。他知道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大约要经过13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不相同。

他当时就想:既然自己要在汽车制造这一行做点儿事业,必须要对汽车的全部制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不属于正式工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零星工作就要到哪里去。汤姆通过这项工作,与工厂的各部门都有接触,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当了一年半的杂工之后,汤姆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垫的手艺学会了。后来又申请调到电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去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部门工作都做过了。最后他决定申请到装配线上去工作。

汤姆的父亲对儿子的举动十分不解,他质问汤姆:“你工作已经五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

“爸爸,你不明白。”汤姆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当某一部门的小工头。我以整个工厂为工作的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是把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

当汤姆确认自己已经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汤姆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形,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增加了不少便利,没有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的灵魂人物。很快,他就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15位领班的总领班。

虽然是做杂工,但汤姆却可以从中获得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认识,为设计合理的职业路线打下基础;制椅垫是小事,汤姆却可以将制椅垫的手艺透彻掌握,等他晋升为管理者时,他会比其他没有接触过椅垫的人更懂得管理椅垫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他利用在每一个部门埋头苦干做小事的机会多方面地去体验,对厂里的各部门做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了公司现有管理体制上的许多症结。虽然他仍是一个工人,但他的经验、见解,已超越了普通工人。换言之,他已拥有领导全厂工人的能力。他在小事中所获得的成长是巨大的。

不管是个人的飞黄腾达,还是一个企业的如日中天,都源于这些平凡的人的不断积累。

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得很好的人,才可以真正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实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其他的任何事情。也只有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发现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注定是平凡的,这就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天、每一件事。

小事成就大业

永远不要满足于目前的工作表现,只有做到更好,你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能很少有人能把工作做到完美无缺的,但是在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本性。

玛丽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想在出版界找个工作,但没有人雇用她。最后迫于生计,她只得到一家咖啡馆当女侍。

尽管有些不如意,但玛丽毫不气馁地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工作。她认真负责,动作熟练,永远笑脸迎人,过了几个月,有一位常客问她:“我想你不会一直做女侍吧?你还想做什么工作?”玛丽回答道:“我是想找一份编辑的工作,因此我晚间在这里上班,白天出去应征谋职。”这位客人正巧是一个有名的出版商,他正要找一位聪慧的年轻的助理,于是非常想与玛丽面谈,结果玛丽得到了这个工作。

不难看出,玛丽切切实实实践了“全力以赴”的原则,直觉上,她认为女侍的工作非但不是绊脚石,而且还是个晋升的阶梯,只是没想到这一步能跨得这么远、这么快。

毫无疑问,事无大小,每做一事,总要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者的一种结论。

在日常工作中,将那些寻常细微工作认真地做好,才有可能使人渐渐地走上重要的岗位并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日常奉献出来的认真和勤奋,可以使我们进入“上升”之门。在干事时,只要你竭尽所能,干得比一般人更好、更敏捷、更精确、更可靠、更整齐、更能不断创新,你自然能引起上级的重视,从而使你不断发展和进步。

所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不去做,但责任要求我们去做,甚至责任要求我们完成一些我们能力很难完成的事情。如果你做到了,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坦荡和安然,你的精神和责任会感染别人,然后别人会因为你的感染也更有责任感。我们的努力也才会随着人生阶段的改变而翻新,在任何时候做自己的事,都应尽己所能,无怨无悔,做到更好,就是成功。

身兼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和联想投资公司董事长的柳传志,除了有20%的时间要忙于社会事务外,剩余的精力在这两个公司对半分。

但是在这两个公司中,柳传志扮演的角色却不同。

在联想集团,他自称与杨元庆的关系就像是制片人和导演:自己是制片人,杨元庆是导演。“电影制片人应该做的事有四个:第一是预算的审批;第二是战略方向的制定;第三是对总裁和高级副总裁的任命和考核;第四就是重大的兼并收购等涉及股权方面的事情。”

柳传志强调,除了授权,考核也挺重要。“这点我和元庆说得比较清楚,我们希望制定一套双方都认可的考核方式。它不是很细微,但是一套宏观的考核体系,这有点像制片人对导演的评价。”

由于与杨元庆的默契和熟悉,柳传志的放权收到良好的成效。“关键是做出来,而且能真正地实现。”一位业界人士说:“战略方向由董事会来定,而具体的战略部署就由总裁来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就是平庸与完美的区别。假如你是领导的话,你也该知道哪一个做得更好,哪个更应该得到提升。

一个人对工作有没有追求完美的精神,有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这对工作本身来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像烧水,水烧到99℃了,你想差不多了,不用再等了,而结果是:对不起,你永远喝不到烧开的水,也就是说:99%等于0%。此时的99与0就没有本质区别。

全力以赴,是一种必要的品格;只有不懈坚持,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彼岸,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美国西部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地方,许多人都跑到那里打工,梦想到那里挣更多的钱。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约翰,一个是斯蒂芬,他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了,说起去打工的事情,两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来到美国西部,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两人同行时,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约翰看也不看就抬着头过去了,而斯蒂芬却毫不犹豫地把那枚硬币捡了起来。约翰看着斯蒂芬不由得露出了鄙夷的神情,他想:真没出息,一枚硬币也要捡,哪像干大事业的人!而斯蒂芬却想:看着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两个人又同时走进一家小公司。工作很累,工资也低,约翰不屑一顾地走了,而斯蒂芬却高兴地留了下来,努力地工作着。约翰走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他在不断努力地寻找着机会。两年后的一天,两人在街上相遇了,斯蒂芬由于努力地工作,已经干出了一番事业,自己成了老板,而约翰却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约翰感到非常不理解:斯蒂芬是一个连硬币都捡的人,这么没出息,怎么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了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地一步步积累,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要轻视任何微小的收获或进步,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

对很多人而言,劳动也许是一种负担,甚至是对他人的惩戒;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那是一种幸福,只有脚踏实地地劳动,才会有所成就,否则将一事无成。

布拉德福的利斯特先生在发明精梳机之后,又发明了一种能够把制丝留下的废物回收利用的机器。通常人们认为这些垃圾没有用处,就把它们扔掉,而他的机器能把这些废物纺成最细的丝,织成质量最好的天鹅绒。这是以前任何一个发明家都没有尝试过的。

当时,利斯特先生已经从他的精梳机中赚了不少钱,足够他退出生意场,去过舒适的生活。而他不是一个能停止工作的人,而是一个创造家、一个喜欢工作的人,他继续发明了丝织机。

在一次集会上,利斯特告诉人们,20年来,每天早上他都在五点半以前就起床工作了,他就是靠这种实干精神创造了成功的专利。

劳动是人类不变的生存法则,劳动使生活不断发展,那些脚踏实地,真诚工作的人,通常是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从小事做起

很多人容易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其实成功就是从小事开始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我们去做,而且应该用心地去做。小事情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事情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当初进公司的时候,因为他是一个黑人,他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做清洁工作。

就是这样一份不被大家所看重的工作,他却做得有板有眼,而且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很快他就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可以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工作起来还不是很累。鲍威尔的表现被细心的老板看到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老板断定他是一个人才,于是破例提升了他。很多年后,当鲍威尔写回忆录的时候,他还记得自己所积累的第一个人生经验: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由于他不断地努力,重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对每一件小事都赋予百分百的工作激情,他才由一个清洁工成长为国务卿。

很多人渴望发现自己的价值、渴望成功,但却总是在苦思冥想,而不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智者从不忌讳说自己是在做一些小事情,恰恰相反,他们乐意做一些小事情。因为他们知道,成功就是从小事开始的,志当存高远。

神州数码公司的CEO郭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郭为当初进联想时,是该集团第一个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员工,但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给领导开车门、拎皮箱。他不抱怨,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台阶走上去,最后成为联想集团的高级领导。

人生无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素养、品行、学识进行一次提升,千万不要因为小或者低微就鄙视它,放弃将使你失去一次提升的机会。

细节成就完美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

日本东京贸易公司有一位专门为客户提供订票服务的小姐,经常给德国一家公司的商务经理预订往来于东京和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了一件看似非常巧合的事:每次去大阪时,他的座位总是在列车右边的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是在列车左边的窗口。有一次,这位经理把这件事告诉了订票小姐。小姐说:“火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你的右边,返回东京时,它则是在你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日本富士山的景色,所以每次我都替你买了不同位置的车票。”

就这么一桩不起眼的小事使德国客户深受感动,并促使他把与这家公司的贸易额由原来的400万马克提高到了1000万马克。

一张小小的车票居然价值600万马克,这样一个小的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信念: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

所以,不管你正处于“蘑菇”时期,还是你做的工作本身就包括许多小事,你都应该全心全意做好,这样才会使自己得到成长,才会有加薪和晋升的机会。一个推销员,如果希望有一天能当业务经理,首要条件是把推销员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使业绩超过所有的人,才有希望获得经理职位。

大事是由众多的小细节积累而成的,忽略了细节就难成大事。从细节开始,逐渐锻炼意志,增长智慧,日后才能做成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通过一个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综合素质,以及你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只有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你才能得到干大事的机会。

很多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便改变了一件事的结果。

有一位妇女,每星期都固定到一家杂货店购买日常用品,在持续购买了3年后,有一次店内的一位服务员对她态度不好,于是她便到其他杂货店购物。10年后,她再度来到这家杂货店,并且决定要告诉老板为何她不再到他的店里购物。老板很专心地倾听,并且向她道歉。等到这位妇女走后,他拿起计算器计算杂货店的损失。假设这位妇女每周都到店内花20美元,那么10年她将花费1万多美元。

只因为1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导致了他的杂货店少做了1万多美元的生意!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一个人轻视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心,那么他就是对自己不尊敬。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琐碎、辛苦,那么他在工作中也就无法发挥他潜在的特长。要把自己做的工作看成是创造事业的要素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不要把工作单纯地作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是生活的代价和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样才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在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并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这正是许多人的心态。但结果又如何呢?许多与我们同时起步的人,和我们一样做着简单的事情,后来逐步晋升于我们之上,原因之一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并且坚持不懈地一直做了下来。

对于卓越的员工来说,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要认真地做好。在一个企业中,大量的工作其实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如果你轻视小事、忽略细节,就永远成不了大事。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小事、细节尤其要做好。正因为它小,才容易被忽视;正因为它细,才更容易出纰漏。在小事上多下点工夫,在细节上多做些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细节蕴藏大机会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运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成功人士运用积极心态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人士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他们空虚、猥琐、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最终走向了失败。

朱利斯·法兰克博士是市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虽然已经70高龄了,却保有相当年轻的体态。有个年轻人去采访法兰克博士以寻求保持这种心态的秘诀。

“我在好多年前遇到过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解释道,“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那里的情况很糟,简直无法忍受,食物短缺,没有干净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战俘在烈日下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我自己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求死意念——一个中国老人。”

年轻人非常专注地听着法兰克博士诉说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风的广场上,身心俱疲。我心里正想着,要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杀是多么容易的事。一会儿之后,我发现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我因为太虚弱,还恍惚以为是自己的幻觉。毕竟,在日本的战俘营区里,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人?他转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年轻人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问的问题是,”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从来不敢想。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们。突然间,我认识到自己必须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着回去做。那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我活下去的理由!从那时起,活下去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离战争结束近一点,也离我的梦想近一点。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它还教了我从来没学过的东西,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问。

“目标的力量。”

“目标?”

“是的,目标、企图、值得奋斗的事。目标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我们就必须有生存的目标。伟大的艾德米勒·拜尔德说:‘没有目标,日子便会结束,像碎片般地消失。’目标创造出目的和意义。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人也成了行尸走肉。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两样东西:不是要远离痛苦,就是追求欢愉。目标可以让我们把心思紧紧系在追求欢愉上;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再说,目标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年轻人犹豫地说:“目标怎么让人更能够忍受痛苦呢?”

“嗯,我想想该怎么说……好!好像你肚子痛,每几分钟就来一次剧烈的疼痛,痛到你会忍不住呻吟起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太可怕了,我可以想象。”

“如果疼痛越来越严重,而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你有什么感觉?你会紧张还是兴奋?”

“这是什么问题,痛得要死怎么可能还兴奋得起来,除非你是被虐待狂。”

“不,这是个怀孕的女人!这女人忍受着痛苦,她知道最后她会生下一个孩子来。在这种情况下,这女人甚至还可能期待痛苦越来越频繁,因为她知道阵痛越频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这种疼痛的背后含有具体意义的目标,因此使得疼痛可以忍受。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已经有个目标在那儿,你就更能忍受达到目标之前的那段痛苦期。毫无疑问,当时我因为有了活下去的目标,所以使我更有韧性,否则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

运用积极心态支配自己人生的人,拥有积极奋发、进取、乐观的心态,能乐观向上地正确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运用悲观心态支配自己人生的人,心态悲观、消极、颓废,不敢也不去积极解决人生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

彻底改掉令人生厌的坏习惯

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一种心理病毒,它不仅仅表现在厌烦或生气,这仅是外在的表情,其实它可以破坏掉你所建立的一切。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要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有时候我们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和轻蔑,这时,我们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欧玛尔同他斗了30年还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

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停住了,对敌手说:“咱们明天再打。”敌手糊涂了。

欧玛尔说:“30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常胜不败。刚才你唾我的瞬间我动了怒气,这时杀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只能明天重新开始。”

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开始了,因为那个敌手从此变成了他的学生,他也想学会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

愤怒常常使我们失去理智,干出蠢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8岁的帕科放学以后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使劲地跺脚。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帕科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过来,想和他聊聊。

帕科不情愿地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再得意了。”

帕科的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帕科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他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帕科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做华金,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做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帕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

父亲问帕科:“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好几个黑印子了。”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帕科去照照镜子。帕科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父亲这时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它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修养、胸怀和毅力。凡是让自己的情绪控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而且毫无根据,那么这些对你来说也毫无损失,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越发显现出你的人格魅力。

实干家就要从基层做起

提到基层工作,从基层干起,很多人都不喜欢,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层是社会的最底层,在基层工作永远都是默默无闻,没有出人头地的时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基层是一种就业的导向,一种象征。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业,在什么部门,都有一个从基层干起的问题。

许多人刚步入社会,就梦想以自己之能完全可以做个领导者、管理者,如果让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殊不知他们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是脚踏实地的最大敌人,你若时时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那么你就会不屑于做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屑于做小事、做基础的事。

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人正在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更多的大学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与此相适应的是,大学生从事基层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许多企业新进的员工,包括一些老员工,也对从基层干起抱有一种不平衡的想法。他们认为基层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大材小用。于是他们往往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地工作,而对别人的升职加薪却愤愤不平。

不管哪个企业,也不管哪个行业,从事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大多数的人都是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在许多人眼睛里领导是高高在上的,而他们忘了领导也大都是从基层走上去的。其实,工作都是阶梯性的,首先是经验积累,然后才能被提升,如果没有基础积累,即使给你很高职位,你也肯定做不好。只有把基础性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创造出优秀的业绩,才有可能获得上升的机会。因此,老老实实地从基层干起、干好,一样会有成长的空间。

很多知名大企业都规定,被他们录用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要从普通员工做起。

20世纪70年代初,麦当劳看好中国台湾市场。其总部决定先在当地培训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选中了一位著名的年轻企业家。通过几次商谈,还是没有定下来。最后一次谈判,总裁要求该企业家带上他的夫人来。在商谈的最后关头,总裁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会怎么想?”他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棒”打懵了头。好在他旁边的夫人打破尴尬:“没关系,我老公在家里经常洗厕所。”就这样,他通过了面试。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上班,总裁真的安排他去洗厕所,并尾随其后观察之。直到后来他当上了高级管理人员,看了麦当劳总部的规章制度才知道,原来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课,就是先从洗厕所干起,就连总裁也不例外。

快餐业巨头麦当劳的选人用人标准如此简单,这肯定会令今日的名牌大学生和正在准备就业的人摇头,但这正说明从基层干起还是有必要的。正如创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先生说的那样:“年轻人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成就大事。无论你多么优秀,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或新的企业,都要从基本的岗位做起,了解情况。让我们去掉身上的那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精神吧,记住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谁又能保证它就不是空中楼阁呢?”

不用担心,也不要忧郁,只要你有一份想干一番事业的坚定信心,只要你有一种勤奋坚毅的内在品质,只要你有一股执著追求的恒心韧劲,就不会一事无成,肯定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记住:基层是熔炉,它出的是好钢!

一步一步走近目标

我们常常佩服胸怀雄心的人,然而其中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分解和细化自己的雄心和目标。目标必须越细越好,最好能细化到每天甚至每小时。让自己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实现了所有的每一个细小的目标,大目标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5岁的时候,普雷斯失业并面临挨饿。他以前在伊斯坦布尔、在巴黎、在罗马,都曾尝过贫穷挨饿的滋味。然而在这个纽约城,处处充溢着富贵气息,使他觉得失业的可耻。

普雷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觉得自己胜任的工作非常有限。他能写文章,但不会用英文写作。白天就在马路上东奔西走,目的倒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因为这是躲避房东的最好办法。

一天,普雷斯在42号街碰见一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普雷斯立刻认出他是俄国的著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普雷斯记得自己小时候,常常在莫斯科帝国剧院的门口,排在观众的行列中间,等待好久之后,方能购到一张票,去欣赏这位先生的艺术。后来普雷斯在巴黎当新闻记者,曾经去采访过他,普雷斯以为他是不会认识自己的,然而他却还记得普雷斯的名字。

“很忙吧?”夏里宾问普雷斯。普雷斯含糊回答了他。普雷斯想: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境遇。“我的旅馆在第103号街,百老汇路转角,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他问普雷斯。

走过去?其时是中午,普雷斯已经走了5个小时的马路了。

“但是,夏里宾先生,还要走60个横马路口,路不近呢。”

“谁说的?”夏里宾毫不含糊地说,“只有5个马路口。”

“5个马路口?”普雷斯觉得很诧异。

“是的,”他说,“但我不是说到我的旅馆,而是到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这有些答非所问,但普雷斯却顺从地跟着他走。一下子就到了射击游艺场的门口,看着两名水兵,好几次都打不中目标。然后他们继续前进。

“现在,”夏里宾说,“只有11条横马路了。”普雷斯摇摇头。

不多一会,走到卡纳奇大戏院,夏里宾说:“我要看看那些购买戏票的观众究竟是什么样子。”几分钟之后,他们又前进了一段路。

“现在,”夏里宾愉快地说,“离中央公园的动物园只有5个横马路口了。里面有一只猩猩,它的脸很像我所认识的唱次中音的朋友。我们去看看那只猩猩。”

又走了12个横路口,已经来到百老汇路,他们在一家小吃店前面停了下来。橱窗里放着一坛咸萝卜。夏里宾奉医生之嘱不能吃咸菜,于是他只能隔窗望望。“这东西不坏呢,”他说,“使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时期。”

普雷斯走了许多路,原该筋疲力尽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这样忽断忽续地走着,走到夏里宾住的旅馆的时候,夏里宾满意地笑着:“并不太远吧?现在让我们来吃中饭。”

在那席满意的午餐之前,夏里宾解释给普雷斯听,为什么要走这许多路的理由。“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位大音乐家庄严地说,“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个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于未来24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

夏里宾先生把60个路口,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标,最终分割到5个路口。每次只是走一段路实现一个小的目标,而未来目标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为了不会让自己的付出感到丝毫的累,我们应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每天都能看见财富的路标,每天都能尝到成功的甘甜,体味到奋斗的喜悦与满足,脚踏实地的付出换来的永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比别人再稍微努力一点

许多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天天不是担心工作没了,便是钱亏了,不是担心离婚了,便是担心病了。为什么要担心呢?我们每天都在改进,每天也确实都在进步。成功快乐的人生便是如此,不断改进自己的品质,不断成长、不断拓展的信念,才会获得你想得到的。

美国(NBA)职业篮球赛1986年赛季开始之初,洛杉矶湖人队面临重大的挑战。在前一年湖人队有很好的机会赢得冠军。当时所有的球员都处于巅峰状态,可是决赛时却输给了波士顿的凯尔特人队,这使得教练派特·雷利和所有球员都极为沮丧。

派特为了让球员相信自己有能力登上冠军,便告诉大家只要每人能在球技上进步1%,那个赛季便会有出人意料的好成绩。1%的成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12个球员每个人都进步1%,整个球队便能比以前进步12%。只要能进步1%以上,湖人队便足以赢得冠军宝座。结果大部分的球员进步了不止5%,有的甚至高达50%,这一年居然是湖人队夺冠最容易的一年。

事实上改善有个原则,就是逐步慢慢地改进,哪怕这种改进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进步,长久累积下来便有惊人的成就。

鲍勃回到家里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母亲双手掩着脸埋在沙发里——她在哭泣。他还从未见她流过泪。

“妈妈,”鲍勃问道,“出什么事了?”

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勉强露出一丝笑容。“没有,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我那个刚到手的工作就要丢掉了。我的打字速度跟不上。”

“可您才干了3天啊,”鲍勃说,“您会成功的。”他不由地重复起她的话来。在他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着某件大事时,她曾经上百次地这样鼓励他。

“不,”她伤心地说,“没有时间了,很简单,我不能胜任。因为我,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不得不做双倍的工作。”

“一定是他们让您干的太多了。”鲍勃不服气,她只看到自己的无能,他却希望发现其中有不公。然而,她太正直,他无可奈何。

“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要学什么,没有不成功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这话也都兑现了。可这回我办不到了。”她沮丧地说道。

鲍勃说不出话来。

几天后,母亲平静了些。她站起身,擦去眼泪说:“好了,我的孩子,就这样了。我可以是个差劲的打字员,但我不是个寄生虫,我不愿做我不能胜任的工作,我可以干些别的。”

时隔8天,她接受了一个纺织成品售货员的职业。

然而,此后鲍勃的母亲每晚仍坚持练习打字。

肯于努力和坚持不懈比聪明更有价值。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点,你就会成功。

信念让我们发挥潜力,人生最错误的事情就是低估自己的能力,人类的能力远大于人们所想象的程度,消极的人永远是尽力而为,而积极的人永远是全力以赴。

伟大的人都知道:“信念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让理想在实干中实现

西方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将空想命名为“白日梦”。他认为,白日梦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通过一系列的空想、幻想在心理上实现该欲望,从而为自己在虚无中寻求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弗氏理论还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词:逃避。也就是说,过分沉湎于空想的人必定是一个逃避倾向很浓的人。此言一语中的。这正是空想带给人的极大危害性。下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空想的危害。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两人有一番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

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阁下您。

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

从此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变通赢得一切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整个世界都在变革的大环境下,主动应变胜于被迫改变,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把各国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比喻为世界经济大战的话,那么这场大战的核心就是创新再战。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位最有价值的CEO是如何创新的。

全球头号CEO杰克·韦尔奇是于1981接任通用电气总裁的,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取得无数辉煌业绩,通用电气在《财富》杂志三届“全球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评选中连续三年名列榜首,1998年位列《财富》排行榜榜首、《福布斯》500强和《商业周刊》1000名大公司首位。

1960年10月17日,杰克开始了在通用电气公司的职业生涯。

1971年底,杰克成为通用电气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理。原先的通用电气总裁是雷金纳德·琼斯,这个擅长于科学管理的实业家,做事总是一丝不苟。琼斯坚持,挑选继任总裁必须经过对每个候选人长期仔细的考察过程,然后再理性地选出最具资格的人选。8年后,杰克终于通过了琼斯的漫长而严格的考核,成为通用电气公司副董事长。两年后,1981年4月,杰克成为通用电气公司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那年他45岁,而这家有117年历史的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对市场反应迟钝,在全球竞争中正走下坡路。

杰克深知官僚主义和冗员的恶果,从他第一年进入通用时,他就尝到这种体制的恶果,现在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计划了。首先,杰克改革的就是内部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冗员,将原来8个管理层次减到4个管理层次甚至3个管理层次,并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此后的几年间,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卖掉了价值近100亿美元的资产,并新添置了180亿美元的资产。

当时IBM等大公司正大肆宣扬雇员终身制,从通用电气公司内部到媒体都对杰克的做法产生了反感和质疑,这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做的事吗?他是不是疯了?因为太过于强硬的铁腕裁员,杰克被人气愤地冠以“中子弹杰克”的绰号。

这就是杰克的经营理念——数一数二市场原则,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在市场上领先对手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竞争,对杰克而言,已不只是获取成功的必由之路,它更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的工作状态。竞争越激烈,他的生活就越是充实。他认为:“我们每天都在全球竞争战场的刀光剑影中工作,且工作在每一回合的打斗之间,甚至片刻休息之间。”

杰克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他自豪的是:“在通用电气公司,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能保证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就业能力。”

所有的人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杰克·韦尔奇改变了这个说法,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将通用电气这个“百年老店”经营得重放光彩。而他的贡献也远不止通用电气一家公司。他所倡导和实行的管理的革命,重新弘扬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一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大企业普遍福利化的倾向,使企业获得了真正的动力;他创造了一个最有益于人才成长的文化,造就的不仅是一代企业家,更造就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通用电气成为赫赫有名的“经理人摇篮”、“商界的西点军校”,全球《财富》500强中有超过1/3的CEO都是从通用电气走出;他的管理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几乎成为企业的一种典范模式。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决定企业成败的已不再是企业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而是企业是否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时代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突破既有的思维习惯和陈规陋习,只有勇于突破陈规陋习的人,才能做出更多的创新。

成功是一个一个目标的累积

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社会结构都接近一种金字塔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底层的人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大量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数人在高层作决断,享受财富。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顶端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他们是一步一步地攀上金字塔的顶部的。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达到了众人瞩目的高度呢?

而今全球最大的传媒帝国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他是如何创造如此高的金字塔呢?

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未满22岁的默多克接手了父亲在澳大利亚的报业集团。

经过思考、转让、合并,默多克保住父亲的两份报纸。他又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兼并了《星期日时报》,而后收购了《镜报》,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默多克又不停顿地扑向新的目标,他想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这是默多克一直以来的愿望。而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但默多克决心梦想成真。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经过不懈努力,《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称《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正儿八经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事实上这份报纸一直都在赔钱,为了荣誉,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直到15年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赢利。

1968年,新婚不久的默多克登上了英伦三岛。一到英国,默多克自然就想到了英国那份著名的报纸——《每日镜报》,可是时机还不成熟,他转而把眼光瞄向了《世界新闻报》,经过一番周折,他掌握了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的报纸为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

20世纪70年代,默多克又买下了《太阳报》,而《太阳报》从此以裸体女郎、过激言论、体育报道作为自己的招牌。一年之内,发行量就从80万份猛增至200万份!80年代末期,这份报纸超过《每日镜报》,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日报之一,成为默多克的“摇钱树”!

这次成功,使默多克成了“百年不见的风云人物”。

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很难让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满意,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点。但它的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处境艰难的时刻,默多克乘虚而入,成功收购了它,最终结束了其从不赚钱的历史。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的执牛耳之人。

默多克永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期盼着默多克的下个行动,他扩张的下个对象是谁?

默多克成功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即使他从一开始就有宽裕的环境,但他今天的成就是靠他一个一个目标实现,最后积累下来的。直到今天,默多克依然没有停止他扩张的步伐。当别人以为他进入电影领域后会停下来时,他又涉足了卫星电视领域、图书出版领域。

善始善终地做事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论你身居何处(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就会获得经济自由。那些在人生中取得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萨克斯·康明斯是一位相当称职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编辑家。有人曾赞美萨克斯编辑水平不凡:“他用蓝铅笔一挥,光秃秃的岩石也能冒出香槟酒来。”

萨克斯在30岁时,就已对编辑业务运用自如,他具有真正的文学感和渊博的文学知识,而且更掌握了许多具体的出版工艺:从设计、出书,直到发行工作。这些确实不易。因为他仅仅是个编辑。

哥伦比亚大学的莫里斯·瓦伦西教授把他的书稿《第三重天》送到萨克斯供职的兰多姆出版社。萨克斯审阅了这部著作。他认为“对我来说,大著是一部明达而深入的研究著作,在内容、风格和学术方面都很丰富,完全应该出版”。他肯定地说:“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我们不出版这部书,别的出版社也会出版这本书。但是我们是第一个读到这本书的出版社。”尽管萨克斯对《第三重天》抱有如此充分的自信和热情,《第三重天》还是被他的同事所否定。按一般常规,书稿被否定后,责任编辑只要将书稿退回作者就行,责任编辑已经力推,也就无愧于心了。然而身为编辑的萨克斯并没有就此撒手,他不忍心看一部确有价值的书稿被埋没。在给莫里斯的信中,萨克斯仍然鼓励他:“我个人认为,你的著作会使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目为之生色不少的,我大力请求把稿子寄给他们。实际上,我很愿意向那个出版社推荐你的书稿。”

畅销书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完《在滨水区》的初稿,正要润色付印时,该小说的电影拍摄权已卖出去了。这时,就有个小说、电影一决先后的问题,急如星火,分秒必争。按我们的一句俗话来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萨克斯完全可以尽快推出小说:印小说毕竟要快于拍电影吧!然而,他不,他认为“清样送来了,还得仔细校阅,特别要核实滨水区流行的那些行话是否真有那么回事”。于是,他越俎代庖地把给巴德提供过滨水区真实情况的码头工人布朗请来。“办公室里太乱,人们又太好奇,根本没法工作。在家里干,有这个码头工人在身旁,校对工作的进展会快得多,清样马上就能送出去。”他这样打电话给夫人。于是,一应食宿,均在其家。在这里,作者、编辑、作品素材提供者,融为一体。它体现了作为一个极端负责任的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心里只有作者、作品和读者。对三者无丝毫怠慢,正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编辑最可贵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

一旦你领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的辛劳这一秘诀,你就掌握了获得成功的原理。即使你的职业是平庸的,如果你处处抱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工作,也能获得个人极大的成功。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值得上司信任的员工,你就必须尽量追求精确和完美。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

无论做何事,务必竭尽全力,因为它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能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败。能处处以主动尽职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如果齐白石老先生没有多年不断的创作,就没有一幅幅灵逸的水墨画震惊世界;如果鲁迅先生没有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就没有一个照亮文坛的巨星冉冉升起;如果高尔基没有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收集蜡烛头,挑灯夜读,就没有《海燕》、《母亲》等传世之作的出现。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出生在江苏太仓的一个书香门第。张溥天资较差,常常过目即忘。但张溥小时候并不垂头丧气,而是想办法来克服这个缺点。有一次,他在读书过程中偶尔发现了一篇有关董遇读书故事的文章,其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想:人家读一篇文章,有个七八遍就能够背诵了,而我读了一二十遍却还只能断断续续地背个大概,这差异不能不承认。可是,我再怎么笨,只要多背几遍,保证每篇文章都读一百遍,不也能记住吗?从此,他就这么做了。

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背诵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而这些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别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是一个大人也会觉得厌烦的。可张溥硬是不厌其烦地坚持下来。口渴了,他就舀一瓢水喝;嗓子哑了,他就把声音放低一点……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使他异常高兴。可是他发现白天背得挺熟的,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忘得差不多了,这又使他十分焦虑,他决心寻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读书方法。

因为没有背下文章,张溥被私塾先生罚抄书,他却因此意外地发现,抄书之后自己会背了。从此以后,张溥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休。

原来天资较差、记性不好的张溥,靠着这种读书“七录”的扎实功夫,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学识,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著书立说,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内容深邃,颇得好评。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五人墓碑记》,即出自张溥之手。

高尔基曾经说过,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于勤奋。

也许梦想真的很难实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为梦想而努力着,梦想就是我们的希望,梦想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你有了理想,就要为理想付出行动。张溥的勤奋,证明了勤能补拙,证明了一个人只要有了目标,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一定可以成功。

勤奋与成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成功来自勤奋,但勤奋不一定会成功。勤奋加思考,这就是成功的关键。

缺乏思考的勤奋是需要质疑的,一个人的天资无论怎么聪明,如果没有刻苦勤奋的精神,是难成大器的。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勤奋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若想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就绝不能离开勤奋。因为勤奋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勤奋能使学业和事业有所成就。而在勤奋之前,必定要建立自己的信念,没了信念,也就没有勤奋的动力。

勤奋重于天赋

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天才不需要勤奋与苦干,这种思想断送了不少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轻人以为,天才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只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成为伟人。他们认为,天才不需要刻苦学习,在不经意中,就能取得巨大成绩;或者为生活所迫,才偶尔拿起笔来挥舞一番,只要生活境况稍一改善,就重新贪图享乐起来;或者作息毫无规律,要么到处游荡,要么在火炉边胡思乱想。他们甚至认为,天才生来就对规则和体制深恶痛绝,反对束缚,要求“潇洒自如”,对钻研细节、辛勤劳动不屑一顾。只要轻松一跃,成功就唾手可得。

这真是些幼稚的看法。根据英国画家雷诺兹的理解:“天才除了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进行忘我的工作以外,与常人无异。”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是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夜里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梁上,希望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那贼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那个贼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收获。”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就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国藩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一位智者说:“一个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也要比反复无常、浅尝辄止的天才更值得尊敬与赞扬。”

众所周知的爱迪生,一生有上千种发明,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难道因为他是天才吗?不,这是他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在制作灯泡时,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他试验了上千种材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让他气馁,他反而说,失败一次,说明距成功又近了一步。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而是靠长年累月的勤奋才取得成功的。没有资料证明成功的人比其他人更聪明,他们的成功是比常人付出更多,是他们勤奋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勤奋是成功的基石,成功需要勤奋的积累。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自身的勤奋与努力。

比彻曾经说:“就我所知,在任何知识领域,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文学作品、或者哪一个艺术流派,没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作就获得流芳百世的名声。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

勤奋是人生“游戏”的常胜筹码

人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其实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而好运气总是落在特别努力勤奋工作的人身上。

人们常说:有耕耘才有收获。一个人的成功有多种因素,环境、机遇、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自身的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缺少这一重要的基础,哪怕是天赋异禀的鹰也只能栖于树上,望塔兴叹。而肯努力,踏踏实实地工作,即便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雪,望万里层云。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无不与勤奋的习惯有着一定的关联。我们知道“将勤补拙”是李嘉诚的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也是他成功的经验之一。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

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当年,李嘉诚每天都要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从坚尼地城出发,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再到中环,然后坐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后来当推销员,依然是背着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

李嘉诚的脚板未必没有原一平的厚。这脚板上的老茧分明写着一个字:勤!

如果你希望一件事能快速而圆满地完成,那么请交给那些勤奋而忙碌的人吧。那些懒散的人,他们精于滥竽充数和偷工减料,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处理事情的真正能力。

远大总裁张剑从创业到成功始终依靠自己的辛勤工作。他建立了远大企业后,就把辛勤耕耘的理念融入远大的文化中。“远大”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这个文化体系又需要以辛勤原则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和视品牌为生命的经营理念为支撑,视品牌为生命这个好理解,但是我们又怎么去理解以辛勤原则为中心呢?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副总裁张跃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辛勤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有一些人不尊重它。我们要知道,只有服务工作做得非常好,让你服务的对象非常满意,你才会有收益。我们是搞工业的,那我们的工业产品就要做得非常好,之后我们的工业产品的消费者才会非常满意。所谓原则——自然法则,就是说必须要有很好的种子,有人的辛勤耕耘过程,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你的付出必须都在收获之前,这都是一些原则。你要把这些原则把握好,不要指望侥幸,不要指望去逾越自然法则,或者说先收获后耕耘,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收获不耕耘,这是更不可能的了。当然在这个辛勤原则之上,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以这个辛勤原则为基础,这个价值观是各有不同的,但是我认为价值观可能会决定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违背原则是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的。而价值观好或坏能决定你能不能生存得更好。作为一个人也好,作为一个团体也好,重要的是要稳定,但作为一个原则来说一定要非常清楚明白,就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切东西都会好办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确定了企业价值观之后其他就好办了,那其他的事情就是个人的工作方法,真的很难说哪种方法更好。像我这样希望一切都能加以控制也许很好,像某些人那样子,一切事情只相信结果,把架构搭起来,一天开两次会,他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也许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下面还有人帮助他控制。所以这种处事方法就比较次要一些。”

张剑兄弟对“辛勤”的认识,促使他们获得成功。

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状态,你就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会脱颖而出,并得到成功的机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约瑟夫·库克说:“机智灵活又踏实肯干的平凡人,比天才更易出成绩,取得更大的成绩。”

天赋如果不和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辛勤的工作联系起来,对个人和社会就毫无意义。有些人的确天赋不错,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天资聪慧却疏于劳作的人,只靠想象,期待奇迹会出现,而不是付出劳动去争取,最终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称自己“勤奋一生,但壮志未酬”。在特罗洛普刚刚从事写作的时候,一个作家的建议使他受益终身,后来,他又把这句话送给了罗伯特·布坎南。他说:“如果你想成为名垂千古的作家,在坐下来写作之前,先放一点鞋匠的黏胶在椅子上,有这样的创作精神才能希望成功。”

罗斯金则说:“当听到有个年轻人对天才羡慕不已,推崇至极时,我常会问他这个问题,‘天才勤奋工作吗?’我关注的是这两个词的差别——‘应付差事’与‘勤奋工作’。”

在一般人的眼里,汉夫雷·戴维肯定算不上是命运的宠儿。由于出身贫寒,他接受教育和获得知识的机会极其有限。然而,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年轻人,当他在药店工作时,他甚至把旧的平底锅、烧水壶和各种各样的瓶子都用来做实验,锲而不舍地追求着科学和真理。后来,他以电化学创始人的身份出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

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随着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技能更新,那么适应性自然会越来越差。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乔治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小镇上当教师,薪水十分微薄。其实他的优势很明显: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乔治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工作体面、薪水优厚的同学。这样一来,乔治不仅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写作也变得索然无味,他不务正业,一天到晚琢磨着“跳槽”,希望能有机会调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单位。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乔治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一无所获。这期间,他试着联系几家自己向往已久的单位,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纳他。正在乔治心灰意懒的时候,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彻底改变了乔治的生活状态。

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生活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小小的操场围得水泄不通。乔治来晚了,他站在人墙后面,使劲踮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

这时,身旁一个矮小的男孩引起了乔治的注意,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乔治不知道他花费了多长时间垒起这个台子,不知道他因此少看了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自己垒起的台子朝周围的观众粲然一笑时,那份成功的喜悦,却令乔治神往。

刹那间,乔治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在脚下多垫一些砖头。

从那以后,乔治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快,他被评上了优秀教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也纷纷落到他头上,业余时间,他笔耕不辍,作品频繁见诸报端,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他已是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

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

在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是永远都不会到达成功之路的,偷懒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劳动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15岁的儿子查理厌学,使其父亲格雷先生很吃惊。查理回答说:“我太讨厌读书了,再说,读书有什么用?”

“你觉得自己懂的东西足够多了吗?”格雷先生质问道。

“我懂的东西,绝不比乔治·里曼少,他三个月前退学了。他说他再也不来上学了,他爸爸有的是钱。”

查理准备出门,格雷先生说:“你等等,听我说,如果你不愿意读书,可以不读,但是你要明白一件事——不去读书,就得去工作,无所事事的儿子我不养活。”

第二天早上,格雷先生带查理去参观一个监狱。在那儿,格雷先生与自己以前的一个同学见了面,但他已是一个囚犯了,格雷先生对他说:“见到你很高兴,哈默先生,但是我很遗憾在这儿见到你。”

“你的遗憾不会比我的后悔更多。”那个囚犯对查理说,“我想这是你的孩子吧。”

“是的,这是我的大儿子查理。他现在的年纪,和我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差不多。那些日子你还记得吗,哈默?”

“我倒巴不得忘记呢,格雷!”那个囚犯感叹道,“有时候我真希望那只是一场梦。可是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发现那些事情是真的。”

“当时是怎么回事?”格雷先生问,“我最后一次见到你时,你好像过得不错,比我好得多。”

“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那囚犯回答说,“我游手好闲,和坏人混在一起。我不想读书,我认为富人的孩子用不着学习。我父亲死后给我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其中没有一分是我自己挣来的,我一点都不会挣钱,也不心疼钱。一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比最穷的小职员还穷。要活下去,必须有钱,我不想工作,又想弄到钱,结果就不用说了。”

哈默被看守叫回去干活,格雷先生问看守:“这些囚犯有多少人受过职业训练,可以用正当的手段谋生?”

“十个里面找不到一个。”看守回答。

“查理,当我告诉你必须像其他孩子一样工作时,你很吃惊,”在回家的路上,格雷先生说,“这次到监狱来就是我的回答。大家都认为我是个有钱人,我确实也是有钱人,我能够为你提供最好的机会使你变得聪明懂事。但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的财富都不能让你游手好闲地生活下去。很多做父亲的,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才意识到让孩子游手好闲是多么可怕的事!”

查理沉思了片刻,说:“我星期一还是去上学吧!”

坐等成功,就好像等着月光变成银子一样渺茫。希望宇宙中发生奇迹、取代自然法则的作用,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些想法往往是懒惰者的借口,是缺乏长远规划之人的托词。

在70岁生日那天,丹尼尔·韦伯斯特谈起他成功的秘密时说:“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哪一天不辛勤工作。”所以,辛勤的工作被称为“使成功降临到人身上的信使”。

在整个宇宙中,除了人,不存在其他任何游手好闲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根据自身的规律永不休止地运行着。左拉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法则就是工作,工作使有机的事物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生活没有其他含义,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任何事物一旦离开了运动,就一定会停滞。如果我们不再使用某种器官,它就会开始衰退。只有投入使用的东西,大自然才会赋予它们力量,那也是我们唯一能支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