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14

第14章 从被赏识到被冷落

杜甫在饥寒交迫中不知不觉竟然过了四年光景,虽然感叹世道的衰退,但是他那颗渴望效力于朝廷,辅佐唐玄宗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的心愿依然没有改变。他每日除了为生计奔波外,还热衷于投“廷恩匦”。

廷恩匦是一种广纳民间贤才的箱子,设于武则天时代。

这一年,唐玄宗决定祭祖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需要写三篇歌颂盛典的辞赋。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不能入睡。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夜以继日地写了三篇大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一齐投进了廷恩匦中,盼望唐玄宗能够亲自批阅,赏识他的才华。

这一天,唐玄宗正懒洋洋地歪在兴庆宫南熏殿的御塌上。殿内炉火熊熊,虽说是寒冬腊月,却洋溢着融融的春意。

杨贵妃刚刚从骊山,即今陕西省临潼县的华清池避寒归来,正陪在唐玄宗身边。她30岁出头,丰满的脸庞上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身上穿得珠光宝气。

唐玄宗打了个呵欠,望着她说:“你怎么不说话呀,谁又惹你生气啦?”

“臣妾哪敢生陛下的气呀!”她娇嗔地说,“可是,这儿实在太冷清了,真叫人受不了!”

“要热闹吗?那还不容易!过几天,朝中要举行三个盛典。你瞧着吧,到时可热闹了,保准让你高兴得手舞足蹈!”

杨贵妃一听了,扑哧一笑,轻盈地走到御塌前,娇滴滴地问:“陛下,这话可当真?”

“朕几时骗过爱妃?”唐玄宗见杨贵妃面露喜色,兴致也高了起来,忙转过脸,冲着候驾的高力士问:“三个大典准备得怎么样了?朕叫李林甫吩咐集贤院的学士写三篇歌颂典礼的文章,怎样啦?那老家伙跑哪儿去了?”

高力士见皇上今天特别高兴,连忙堆笑跪奏道:“陛下,一切都安排妥当了。陛下命令李林甫写文章的事情,老奴实在不知。不过,这些日子以来,廷恩匦里倒投进了许多文章,大多是歌颂三大典礼的。”

“好啊,快拿给朕看看!”

“老奴料想陛下定不会错过这选拔人才的机会,随身带着呢!”高力士一边说,一边把文章递了上去。

唐玄宗赞许地点点,随手翻阅着呈上的文章。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开头的几篇文章不中他的意。

忽然,他的精神集中起来,把几篇文章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最后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唐玄宗连赞道:“妙,妙,妙啊!没想到我大唐还有如此的有识之士。写这三篇大礼赋的杜甫,是何许人也?”唐玄宗抬头,问高力士。

高力士忙奏道:“回禀陛下,据老奴所知,这杜甫是河南巩县人。祖父杜审言,在武后朝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不久前在奉天县令任上去世了。”

“啊,原来是杜审言的后代,难怪文章写得如此高明。力士,你还真有点眼力呢。”

“全靠陛下明鉴!”

唐玄宗又打了一个呵欠,吩咐高力士说:“好吧,叫李林甫会同集贤院的众学士,再当面考一下杜甫的文章,如果真是才华出众,就赏给他个一官半职吧!”

“遵旨!”高力士趴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兴冲冲地走了。

今天的中书堂显得热闹非常。大家在纷纷议论,那个皇上叫宰相亲自考试的普通士人杜甫究竟是何许人,他的文章究竟是如何个好法。

集贤院院长崔国辅小声地问于休烈:“你看了杜甫的三篇大礼赋,感觉如何?”

“不愧是当代的名手”于休烈赞赏地说,“依我看,决不亚于汉代的大辞赋家班固和杨雄。”

崔国辅点点头,又试探着问:“你看杜甫这次能考中吗?”

“一定能。文章写得这样好,况且是皇上亲自看中的!”

“我看未必,李林甫容得了杜甫这样有才华的人吗?几年前的那次科举,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皇上要选拔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却一手遮天,一个也不录取,还上表向皇上祝贺,说什么民间没贤才了!你想,如果这次取了杜甫,他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

“这个……也是啊。但是这回情况有点不一样,杜甫可是皇上钦点的啊。皇上赏识的人,他李林甫心里就是120个不愿意,也不敢再造假了吧。而且,昨天高力士亲口对我说,杜甫是他推荐给皇上的。你想想,高力士开了口,李林甫总得给一点面子吧!”

“但愿如此啊。反正咱们秉公行事,就文论文,是人才,千万别再给埋没了!”

他们正说着,就听有人喊“李大人到!”

崔国辅转身一看,果然是李林甫。众学士一齐上前行礼,李林甫爱理不理,径直走进中书堂,在朝东的锦座上坐下。

学士们小心地跟了进来,在两旁站立着。

李林甫扫了大家一眼,问:“崔、于两位院长来了吗?”

“禀告相爷,我们都来了。”

“好。今天,皇上命本相当面考试杜甫,题目本相已经出好了。”

李林甫悠悠地说,“考过之后,你们两位要和诸学士一道,好好地评论一番,千万别辜负皇恩。如果草率从事,让一个士人依靠几篇文章,在顷刻之间得到富贵,那岂不是鼓励投机取巧吗?”

“是!是!”众人附和道。

“请你们多留意,这种风气决不能让它滋长!”李林甫做了一个强调的手势,不等崔、于两人回答,又吩咐道,“把杜甫带来考试!”

不一会儿,杜甫神情自若地进了中书堂,向大家微微点头,表示问候,然后径直走到李林甫面前,长长一揖。

“你,就是杜甫吗?”

“正是在下。”

“这三篇大礼赋,真是你自己写的吗?”

“是的,相爷。”杜甫不卑不亢地回答。

“好。今天,皇上命老夫当面考考你的文章功底。考得好呢,也许赏你个一官半职;考得不好,哼,你可小心了!这是题目,限一个时辰交卷,拿去!”

杜甫接过题目,又作了一揖。

李林甫也不答礼,只向崔国辅和于休烈交代了几句,就转入内堂去了。崔、于两人这才走过来向杜甫打招呼,告诉他文房四宝已备好了,请杜甫赶紧写。

杜甫坐下来,对题目沉思片刻,便提笔写了起来,学士们站在周围,一个个伸长了脖子,都想最先领略杜甫的风采。杜甫每写几句,他们就窃窃议论一番:有的惊奇,有的赞叹,有的轻声叫好。

杜甫丝毫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他不慌不忙,沉着下笔,思路像滔滔的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的李林甫可没有杜甫那样的沉着冷静,他思前想后,在寻找着每个结局的对策。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崔国辅和于休烈捧着杜甫的试卷走了进来。李林甫斜视着问道:“写得怎样?”

“请相爷过目。”崔国辅把那试卷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

李林甫一看,通篇整整齐齐,字体瘦硬有力,光感观上就让人为之一振。李林甫烦躁地问崔国辅:“你觉得如何呢?”

“出手不凡呀!”

“不见得吧!”李林甫生气地哼了一声。

又问于休烈:“你觉得呢?”

“杜甫确实是一人材啊!”

李林甫气得狠狠地瞪了他们两人一眼,然后向试卷看去,刚看了几句,双手就发抖了,暗暗地想:“真没料到,这个穷酸文人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简直同当年那个李白不相上下。怎么对付他呢?得让我好好想一想。”

忽然,他抬头笑道:“杜甫的文章先放在这里,老夫还有事,先走一步,今天晚上待我仔细过目后,再做定夺。”

说完,李林甫拂袖而去。回到家中,急忙找来他的师爷,将今天的事情说了一遍,问道:

“这杜甫的文章,确实出类拔萃,又有皇上钦点,高力士推荐,我该如何是好?说他考得好,那和我说的野无遗贤相矛盾,是欺君;说他考得不好,那又会得罪皇上,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那师爷深思片刻,恶狠狠地说:“相爷,咱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他晾在那儿,也不说他不好,也不说他好,咱们谁也不得罪,谁也找不到咱们的毛病,您意下如何?”

“哏哏”李林甫点点头:“师爷的主意实在是高,就照师爷说的办吧。”

杜甫满怀希望地等着这次考试的结果,认为笔试、面试顺利过关,仕途在望了。回到客栈他一面喝美酒一面等消息,街上但凡响起锣鼓声,他就以为是报喜的队伍来了,箭一般射出去,可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点儿音讯都没有。等待的日子是种煎熬,杜甫几次想去集贤院问问究竟,可是总是自我安慰“但凡委以大任的人,都需要具备沉着忍耐的精神,这是对我的考验。”

可是生活由不得他继续等下去了,客栈的伙计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要轰他走了,没办法杜甫只得前去集贤院,向崔、于两人探听一下考试的结果。

崔、于两人热情地接见了杜甫,对他的诗赋一通褒奖,到最后面露难色地说:“贤弟,恕我两人官职卑微,虽敬佩老弟的才学,可是却没有回天之力,这次的考试你只是获得了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在不久委以重任的。”

经历了这么多天的等待,这个结果已然是预料之中的了。杜甫苦笑了一声,道:“我知道两位已经尽力了,可是李林甫位高权重,只得如此,两位院长对我的照应和关怀,小生终生难忘,告辞了。”

“那你今后有何打算?”崔国辅同情地问。

“只好先回家乡,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了。”

“我们实在帮不了你什么忙,请你多谅解。在这临别之际,没有别的礼可送,这几两银子请贤弟收下,作为路费吧!”于休烈一面说,一面从怀中取出一大锭银子。

杜甫正要推辞,崔国辅也取出几两银子,默默地放到杜甫手中。

杜甫感到一阵心酸,难过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两位院长决不是出于对他的怜悯,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友谊,怎能拒绝呢?在这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的友谊和关怀是何等的珍贵啊!

杜甫告别了崔、于两人,心情沉重地走上了大街,前路茫茫,不知该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