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党政机关,而且广泛存在于部队、工厂、农村、学校等一切单位和部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可以保证领导者发挥领导作用,有效地指导工作、生产,促进发展;而对于被领导者来说,又能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主动、愉快地去进行工作。
一、是仆人不是主人
在国家里,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在社会中,孰为主体,孰为客体?谁为谁服务?这始终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人生价值体现的最好载体。代表、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邓小平曾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自己是“儿子”,人民为“父母”,焉有忠诚的“儿子”不怀着深情、全心全意办好“父母”的事情的,“公道自在人心”。人民将在心中永远记住那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干部,记住自己忠诚的“儿子”。实践证明,坚持这一理念,就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呼唤领导者必须真正进入全新的工作角色——仆人。当一个领导人愿意像仆人般服务他的下属和群众,并决心满足其心理的基本需求,如爱、自尊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且在影响力所及处负责打造有助于部属成长和群众利益实现的健全环境,与他们建立关爱、尊重、信任、奉献及承诺的关系,就能获得领导人的威信及影响力,还能以此激励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投入全部的心力、才能及创造力,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奋斗不息。
但是,仆人心态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一种发自内心愿意服务他人的意愿,是根植于爱的牺牲和奉献。这种仆人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为所领导的人服务,另一方面是为所在单位,以至党和国家的整体目标、使命服务。智慧的领导者顺应自然的运作法则,从服务之中,体会认识到内心的丰足,从无私帮助别人之中,变得更有成就。印度圣雄甘地不费一兵一卒,没有使用暴力,更没有行使威权,他的成功全靠仆人式领导的影响力。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不用诉诸武力,就可以推动黑人民权法案的通过,靠的也是仆人式领导。或许有人认为仆人式的领导似乎矮化了领导人的地位,事实上,当人开始关爱别人及为他人着想之际,早已放下了自身的需求与欲望,从自我的限制里释放出来,这种精神层次的成长就足以使人先进,使人高尚。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要有强者与弱者的互动、互助,就是要建立仆人式的领导机制,让最像仆人的人做领袖,把领导的工作交由真正的仆人去做。成为领袖不是因为拥有某种权力,而是看其可为其他人和这个社会做出多少贡献。
仆人式领导是领导者完全摒弃传统的“领导”概念,彻底地去服务身边的人,让他们潜在的创造力、领导力及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发展,从而扩展至整个单位,为组织及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的领导方式。有别于权威式的领导,仆人式领导首先要学会倾听,无论在调研中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给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发挥群众作用,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跳开自己的成见,尊重所有的人,以无私的关怀与爱施人,并为其负责。同时,仆人式领导不是百呼百应的奴隶,应适时地闪避可以避开的一些琐事,分别轻重缓急,辨识群众和环境的真正需求。拥有权威,但不凭借权力颐指气使,威逼共事者。要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帮助他人成长,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善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以热忱与他人合作,让人心悦诚服地执行某个政策或措施,共同努力达到目标。
这些道理,绝大多数领导者是熟知的,但难就难在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难就难在“为主人办事”和“为自己办事”的权衡和取舍上。既为仆人,就要急“主人”所急,想“主人”所想,为“主人”办事,这里的“主人”就是群众。要有一种为群众做贡献的政绩意识,要有一种代表群众意愿的科学发展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地顺民心、做实事,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这就是一种做仆人式领导的思维。
二、是说服而不是压服
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下属进行管理。在工作中,当领导者与下属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领导为推动工作的进展,就会对下属做一些说服教育工作。说服教育,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说服教育的领导者为数不少。有那么一些官员,对有不同意见的群众、尤其是上访群众,不是采取说服、对话的办法,而是采取压制的办法。他们或者想以“官威”把你震服:我就是这里的“天”,我说了就要算,你再有本事,还能把“天”戳个窟窿?我不给你办,你再闹也枉然。或者想拿推拖把你磨服:你一次次上诉,我一次次推拖,不是“研究研究”,就是“等等再说”,要不就是“隔天再来”,反正不给你明确答复,推得你自伤元气,拖得你耽误不起工夫、花销不起路费,来个“冤死不告状”,就自我“息诉”了。或者想设关卡把你堵服:你要越级上访,我就组织人员“围追堵截”,让你上不了路,离不了境,见不了上级。或者用警力把你镇服:你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我就动用警力、警械弹压,不是上铐子,就是关班房……压制的办法,表面看比较痛快,然而,压制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反会压出理智的丧失,矛盾的激化,对抗的升级,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爆发流血冲突事件。结果,也让施压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吃不了兜着走”。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瓮安事件”是这样,进京抓捕某记者是这样,“灵宝帖案”也是这样……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既然有理,何须施压让人服?压不能服人,还把事情弄坏,明智的领导者应当摒弃这种做法,变对抗为对话,变压服为说服。
说服,表面看是方法问题,实质是立场问题、观念问题。没有“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立场,没有“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念,对话、说服就永远不能成为他们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要想纠正方法,首先得转变立场,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群众的不同意见,正确看待上访告状的群众。这些同志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有不同意见的人和上访告状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你还会使用压服那一套吗?你就会意识到:“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你就不会因他们说话时的高声大嗓而责怪他们,更不会因他们的偏激,就把人家看做是“刁民”了。你就会想到,如果不屈不冤,谁会耗时费钱、风餐露宿,去上访告状呢?这样,说服就有了基础与条件。其次,说服要敢于认错。群众之所以有不同意见、会上访告状,多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缺少“阳光作业”,缺少公开,缺少沟通,没有为他们诉求开通渠道,而酿成了误会。因此,要有认错的勇气,错了就是错了,不要“背着牛头不认赃”;就是自己对,也不能“得理不让人”,而是通过交流、通过对话,以事实服人,以道理服人。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第三,说服要有耐心。耐心是说服的“润滑剂”。有耐心,就是对上访告状群众的偏激情绪不怒、不恼、不燥,听得进、坐得住、忍得下,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变“对手”为朋友、为战友,而不“火冒三丈”;就是站在高境界,以德报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感情上融洽了,说服就一通百通了。压制不是办法,和谐得靠说服。但愿我们的公仆们能对话不对抗,说服莫压服,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流汗。
三、是被追随而不是驱使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领导者,另外一种就是追随者。大凡领导者梦寐以求的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似的人物,如同古希腊的宙斯之神,力大无穷,所向无敌。但是“高质”的领导形态并不是随心所欲就能达到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客观地说,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都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执政考验,如应对金融危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分化、群体性事件等,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是很难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和人民的重托的。执政力,实际上就是领导力。在当今中国,领导者最需要的就是领导力。领导力的培养和造就,关键是领导者要把强化非职务权力和感召追随者作为两大法宝,时时珍视,天天努力,常握在手,而不是驱使被领导者。
树立远大抱负,打造共同愿景,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吸引追随者的一个重要方面。拿破仑说,领导者无非是希望的批发商。华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对于领导者来说,他就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应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远大抱负,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为组织打造一个共同愿景,同时把人们的梦想与希望活化起来,努力带领大家去追求它、实现它。愿景是一种具有号召力的目标,是希望的一个载体,它对人有着超强的吸引力、召唤力。三国时期的大军事家诸葛亮先前隐居隆中,躬耕垄亩,修身读书,并没有打算辅佐刘备。虽然刘备曾有“三顾茅庐”之诚,但关键在于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一个有梦想、有愿景的主子。刘备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如果他没有光复汉室这样一个梦想,诸葛亮也不可能追随他。再如当年,孙中山作为一名四处漂泊、浪迹天涯的郎中,突然举起一面“三民主义”的旗帜,转眼之间就把一个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满清王朝给推翻了,靠的就是大抱负、大愿景。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数百人上井冈山,很快井冈红旗遍天下,一直插到天安门城楼上,靠的也是大抱负、大愿景。当年毛委员带领穷人闹革命、打天下,绘制的目标愿景明确具体、通俗易懂: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最后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愿景让亿万被压迫、被剥削的民众看到了光明的希望、美好的未来,从而吸引了无数人源源不断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来。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极大地鼓舞了亿万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进程。因此,一地方一部门一单位的领导者,都应当积极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科学绘制组织内的发展愿景,以感召追随者,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
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宗旨观念,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吸引追随者的一个重要内容。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和金钱,而是责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执政第一位的是责任,责任的根本是服务。领导力就是服务力,没有服务力就没有领导力。任何一位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从服务心开始,怀有一种服务为先的高尚情怀。圣雄甘地终身服务于印度的独立解放事业,并没享有一官半职,却成为印度的“精神领袖”。甘地曾说:“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从我们党成长、发展的历史看,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责任,才从一个建党之初仅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正是由于我们党拥有一大批忠诚于党、服务于民的优秀领导者,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在野党成为今天已经在位60多年的执政党。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勇于为民担当的责任、为民服务的理念和能力,否则,就不会赢得人民的拥戴,吸引追随者的追随。反观当今一些领导者,责任意识的淡薄,服务心和服务力的缺失,已成为党内之痛,社会之疾,群众之怨。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追逐个人利益,漠视群众利益;追求个人政绩,忘却社会责任。这些年发生的煤矿事故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毒牛奶”事件摧残了多少年幼的花朵;“苏丹红”事件伤害了多少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又遭到多少人的唾骂?!如果一些领导者对人民的利益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责任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高,那么,今后这些事故还会克隆,悲剧还会重演。领导者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追随者,还谈什么领导。
树立团队意识,打造团队精神,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吸引追随者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一个组织内,领导者固然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领导团队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所谓领导团队,就是由不同工作阅历、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知识结构的精英分子组成的一个领导集体。一般来说,一个地方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工作阅历丰富,知识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很强。怎样把他们团结融合起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打造成一个团结、高效、清廉的领导团队,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斯巴达方阵,是每一位领导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领导者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组织健康发展,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楚汉战争时期,以刘邦为首的领导团队要比项羽为首的领导团队优秀,这里既与刘邦的胸襟气度大于项羽有关,也与两个团队的整体素质、能力有关。况且刘邦的领导团队又得民心之助,最后刘邦的团队终于击败项羽的团队,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期,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和以孙权为首的东吴集团相比,虽然刘备手下有孔明、关羽、张飞、赵云一干人杰,孙权手下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帮英才,却比不上曹魏集团猛将如林,谋士如云,曹魏集团的综合实力远远超过了刘备和孙权两大集团,所以最后还是曹魏集团统一了中国。领导者在着力打造自己的领导团队时,一要具有宽广的胸襟、容人的气度。要站在事业的高度,而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以个人的好恶选配团队成员。要千方百计搭配那些有个性、有能力的同志,团结对自己有不同意见、品德高尚的人合作共事。二要注重团队成员的工作阅历、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团队成员拥有不同的层次和特长,才能使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1 1>2”的效果。三要注重打造团队精神。民族有民族魂,军队有军魂,团队精神就是团队的灵魂。领导者必须花气力,下工夫去培育自己的团队精神。领导者应是一位思想家,有计划地把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以及某种闪光的品质传导给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并逐步让大家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形成整个团队高度认同的思想价值体系。有了它,团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成为充分发挥领导力的团队。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吸引追随者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干部的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贤任能,陟优黜劣,是古往今来每一位卓越领导者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领导者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求贤若渴、招才纳士的佳话,涌现出许多任人唯贤的杰出代表。尧舜传贤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作为一个部落首领,尧年老时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他“求贤自代,访诸四岳”,最后发现舜很优秀,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了舜。舜后来又让位于禹。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的是韩信因不满刘邦的组织安排,深夜不辞而别,后被萧何月下追回,从此刘邦手下就多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中国历史上多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一般来说,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比较英明神武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是选贤任能的高手,从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一起打天下、坐江山。但到了每个王朝的末期,皇帝昏庸,良莠不分,任人唯亲,结果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最后葬送了江山社稷。自古以来,在用人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即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这是用人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分水岭。对领导者来说,要坚持任人唯贤,首先必须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广胸怀。领袖胸襟如海,方能人才云集。海为什么能容纳百川?因为海的胸怀大,能包容。领导者只有如海之胸襟,才能容纳百川,包容人才。必须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不可让世人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悲叹。其次必须善于辨才识人。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充分说明了辨才识人之难。今天,对各级领导者来说,只要出于公心,辨才识人并不难,因为我们党已经明确制定了德才兼备和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用人标准。德才兼备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反复申明的用人标准,各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标准,并赋予“德才”以新的内容。从辩证的观点看,德与才就犹如船的舵和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德无才等于有舵无桨,船难以起航;有才无德等于有桨无舵,船会迷失方向,甚至沉船。必须德才并重,二者不可偏废。第三必须善于用人。在用人大师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使用。领导者要根据每个干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各人最大的优势和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好一个人可以激励一大片,而用错一个人则可能挫伤无数心。一定要让那些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以权谋私、投机钻营、不干实事、群众信不过的人无可乘之机。
加强全面学习,提高综合素养,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吸引追随者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一些成功的领导者自身好像一块磁铁,深深吸引着别人矢志不渝地追随他们。面对这一现象,有时我们会感到惊诧不已,疑惑不解。研究学者认为,这是由领导者自身综合素养和个人魅力而形成的独特现象,在一般领导者身上是看不到的。优秀领导者的非职务影响,具有宗教般神秘的感召力,总能激发人们的狂热情感,驱使着人们不停地忘我工作。古代很早就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新时期,领导素养包含着更为丰实的内容,既包括举止、仪表、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锻炼,也包括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的造诣和水平。但最基本的素质结构应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管仲说,“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品德的至关重要性。德才兼备的“德”就是指领导者的政治品格和思想道德。领导者只有具有崇高的品德,良好的风范,才能使下属产生认同感和模仿效应,才能让更多的下属被领导者转化为追随者。德才兼备之“才”,是指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领导者都要把握大局,掌握形势,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发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领导影响力。
四、赢得合作取得下属信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合作和相互信任。没有别人的信任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没有别人的合作一个人就很难正常地生活、工作,更谈不上取得成就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并应用合作的原则,而且要使你的属下也能够这样去做。须知,领导者需要权力,权力需要合作。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人心是立国的大根本。”一代伟人毛泽东认为,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心的向背。明智的领导者都很重视赢得合作,取得下属的信任。
一要展现品德。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他所领导的地方或单位人心的背向。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者,能使人产生敬爱感,众望所归。作为领导者应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忠诚积极,光明磊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集中体现在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拜倒在金钱脚下,不见利忘义、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奢侈腐化。忠诚积极,光明磊落,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为干好自己所肩负的事业忘我地工作;处事待人心如明镜、光明正大,不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当面说人话、背后搞诡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能和人民同甘共苦,任何时候都不脱离人民、凌驾于人民之上。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决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自古以来,人们责骂的是贪官、昏官,歌颂的是清官。能展现上述风范的领导者,定能为人心所向。
二要拿出水平。一个领导者应具有多方面的水平,主要的是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要求领导者是内行而不是外行,并且能够很精。这样的领导者,不会乱拍板、瞎指挥,决策很少失误,方法上常常做出示范,部属会打心眼里佩服。政策水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有的领导者没有政策观念,自己为所欲为,把工作搞得乱七八糟,群众心气不顺,自己也丧失了威信,甚至被讥为“歪嘴和尚”。有政策观念的领导,能把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贯彻执行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自然能受到群众的拥戴。理论水平,是说服群众、号召群众、研究问题、指导决策的武器。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无法搞好领导工作。实践证明,不以理服人,只用权压人的领导者,在群众的心目中是没有位置的。
三要显示能力。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1)组织能力。就是对人善于组合、使用和指挥,能迅速建立起团结、战斗的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且能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如果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思想品质和业务水平再好也是没有用的。组织能力强的领导者,总因工作能迅速取得成效而得到部属的赞赏。(2)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关系着所担负工作的成败。明智的领导者不搞“一言堂”,依靠群众的聪明才智;不闭门造车,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勇于决断,敢于负责。毫无疑问,人们喜欢的是有魄力、善决断的领导者。(3)协调能力。协调是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疏理关系,使某些方面配合领导、实现领导意图的工作方法。有些领导以权压服,人们对领导心存怨气。有的领导着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用道理进行说服,使工作对象心悦诚服。人们喜欢的当然是后一种领导。(4)发动和控制能力。这是领导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招法”。当开展某项较为重大或重要的工作之前,往往需要进行发动。在实施过程中,对越了轨的地方,需要制止;告一段落后,需要停下来。这是领导者使某项工作开得动、打得响、停得住、收得下、有令则行、有禁即止的能力。这种能力与领导者的水平、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也是领导者得人心、有威望的表现。(5)平衡能力。从哲学上讲,良好的关系环境,就是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环境。不少领导者都想到矛盾少的单位去工作。殊不知,越是在纷纭复杂的矛盾中求得平衡,越能显示领导者的能力。文艺创作不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能引人入胜;杂技表演愈是在难以平衡的高难动作中保持平衡,愈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领导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在复杂的矛盾中求得平衡,才能显示出领导者的能力。平衡的关键,是选择好平衡点(支点),或者叫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上下平衡,是全局与局部的平衡,侧重点一般在上边;左右平衡,一般应把侧重点放在优势方面;先进与落后的平衡,侧重点一般是在先进方面(以后进方面能接受为限)。如果能把各种关系平衡得好,必能因出现和谐局面而受到人们的赞扬。(6)表达能力。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在领导工作中,经常需要演讲、说明、解释、表扬、批评等,目的都是为了说服群众,实施决策,达到目标。领导者的“讲”,不能像唠家常那样漫无边际,也不能像外交家那样玩弄辞令。基本要求是:要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要让人听明白,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适当,并且还要根据讲话的内容和听的对象运用一些幽默、比喻等艺术手法,使讲的话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有这样表达能力的领导者,肯定能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
四要严谨作风。实践证明,群众对领导者最喜欢的是求实的思想作风、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正派的生活作风。实事求是,是不拘于成法,不囿于旧见,不唯上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和实施。这种思想作风,最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工作也容易取得成功。务实,就是讲实际、干实事、求实效、不浮华。领导者切忌只说不干,或只图轰动效应。要把自己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指挥工作,参与战斗。群众最喜欢的是身上和群众一样流汗的领导。正派,就是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是群众最尊崇的领导作风。
五要表演风度。职业不同,身份不同,风度美的特征也往往不同。领导者的风度美应以高雅为特点。高雅与娇小、柔媚相反,它以力量和气势取胜。刚健、雄伟是高雅的特点,它体现人的性格、人格的刚毅和伟岸。群众面对高雅的风度形象自然会肃然起敬。
六要亲善部属。(1)充分信任。对下属要敢于给予权力且敢于让他们使用权力,有时候还允许他们失败。领导者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当好舵手,起导航作用。这样,下属定会干劲倍增,出色地完成任务。事必躬亲、统统由自己说了算的领导者,下属是最讨厌的。(2)助其发展。“要求进步”是一般人的心理趋向,领导者应该适度地满足部下的心理要求,根据每个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分别从晋升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加入党的组织、寻找机会让其深造等渠道助其发展,让部下感到你有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襟怀与热情,他们就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努力工作。那些能紧紧吸引着部属的领导者,多是这种尽力帮助部属向上发展的领导者。(3)平易近人。领导者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要温厚宽和、平易近人,不能以领导者自居,傲气十足,动辄训人骂人,以粗暴的态度对待部下,要亲近下属、尊重下属。对下属提出批评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切忌当众批评,伤害其自尊心。这样的领导者势必受到部下的尊重。(4)为其解难。领导者要关心部下,爱护部下,要把部下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给以同情心,并千方百计帮其解决。为部属解决一个困难,就能获得许多人的好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赢得人心的了。
五、给被领导者以教育和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教育是组织对员工施加影响的重要方式,这种影响方式可以培养员工的态度、习惯与精神状态,引导和诱发员工做出有益于组织的决定和行为。领导者还要善于激励员工,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条件还不够充裕,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领导者一定要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
一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在教育群众上下工夫。群众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要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寓说教于交流之中。在这样的交流中,可以听到群众的各种意见,其中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错误意见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努力使自己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融洽起来。感情是教育的“疏导管”,有助于群众接受意见。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群众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示范引导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会使群众感到亲切、可信,能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对此议论颇多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更要懂得做好教育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得到群众信任,具有人格力量。要坚持做到亲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这本身就是无形的、作用无比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人的思想问题,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个人利益,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逐步实现个人利益;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纠纷,这是现阶段做好群众教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普遍性要求。在不同群体、不同人们中开展教育工作,要注重解决某些特殊性问题。对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教育他们坚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责任;对困难群体,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认清前途,振奋精神,自立自强;对有合理要求而又暂时无法满足的群众,要说明原因,得到他们的理解;对有怨气、可能酿成事端的少数群众,要分析原因,及时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总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思想特点,把贯彻普遍性要求和解决特殊性问题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群众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要改进和创新群众教育的方法,拓宽群众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居民、村民自治组织,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组织、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使广大群众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形成群众工作的合力。此外,还应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的建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群众教育工作做好、做活。
二要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在激励群众上下工夫。“发展是第一要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不断赋予丰富的内容。只有把精力集中在统揽全局谋发展、解决突出问题抓落实,不断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各方面的需要,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政干部本身来源于人民,权力的基础又是人民,所以,党政干部就要亲民、爱民、服务人民。要从人民群众最盼望急于抓的事情抓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具体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关注民生;要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干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对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去,真正做到保障民生;要从人民群众意见最大的事上议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群众最满意的事上去,真正做到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