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肖邦
6536300000012

第12章 萌发远大抱负

肖邦开始在华沙的音乐学院就读,他的老师是约瑟夫·埃尔斯纳。这位老师是他家的世交,被认为是波兰音乐的创始人。不过他所创作的都是传统音乐,他所教授的也是传统的教育。

埃尔斯纳和勃罗津斯基是肖邦家文化沙龙的核心人物。埃尔斯纳是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华沙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1815年,埃尔斯纳创办了华沙音乐促进会,1821年创建了华沙音乐学院。

勃罗津斯基是个文学和美学方面的教授,他曾参加过拿破仑军队向俄国远征的运动,他还是个演说家、修辞学家、爱国诗人。尼古拉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把肖邦谱写的乐曲郑重地交给埃尔斯纳评阅,并诚恳地希望肖邦能够跟着他学习音乐。

埃尔斯纳曾多次看见过肖邦的演奏,他了解尼古拉的心情,他更了解肖邦的音乐天赋。埃尔斯纳热情地招呼肖邦坐在他的身边,然后认真地读着肖邦的乐谱手稿。

埃尔斯纳看得出,肖邦的这首波兰舞曲较偏重于外在的庄重与华丽。换言之,这首乐曲情调基本是乐观向上的,但乐曲的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如此,埃尔斯纳还是在心里感叹,这个少年的音乐天赋,真是不可小觑呀!

能够向埃尔斯纳老师学习,这是肖邦一生最大的荣幸。这位音乐名家的正确指导,对肖邦日后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期间,埃尔斯纳还把自己创作的许多宗教作品和器乐曲拿来让肖邦学习。

肖邦还拜读了埃尔斯纳创作的30多部歌剧。埃尔斯纳把他在艺术上许多新的观点都毫不保留地教授给肖邦,他教育肖邦说:“对于别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学习和借鉴,绝不能模仿和套用!”

这让肖邦明白,好的艺术作品不是模仿产生的,而是作者内心的再创造!埃尔斯纳在肖邦学习遇到困难时,又鼓励肖邦说:“你的确是个可塑之才,但仍需要学习,再学习!”

埃尔斯纳的藏书很多,肖邦勤奋地钻研着这些前辈艺术大师们的书籍,这让他的音乐视野大大地开阔了。

有了这些阅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肖邦的创作灵感,时时刻刻都在脑海里萦绕。

自从茨弗尼走后,肖邦就一直没有再找别的老师学习,他一直是自学,摸索着进步。他找到了自己的方法,需要的时候,也翻出从前的方法加以革新。

在肖邦童年的时候,埃尔斯纳就密切关注着他的进步。在钢琴方面,肖邦没有什么可学的了,可是在作曲方面,这个学生还必须要从头学习赋格曲和对位法的技巧。

波兰实在太缺乏作曲家了。埃尔斯纳很希望可以把弗里德里克培养成一名大作曲家,因此,他让这个学生做大量的配器法作业,可是肖邦非常讨厌做这样的练习。

出于天性,肖邦不喜欢交响乐的喧闹和歌剧的浮华。他不肯丢下钢琴,他继续刻苦地练习着他的钢琴。

他会在钢琴键盘上模仿笛子、定音鼓、鸟鸣等声音,很是有趣。肖邦对歌曲也很入迷,尤其是喜欢给那些优美的、甜蜜的、有趣的意大利歌曲加上灵巧的、欢快的而又生动的和声。

歌剧院只要上演了新戏,肖邦从来都是不会放过的。他没有更多的钱去买昂贵的票,只好用一点点钱来买通门卫,待在看不到戏台全貌的楼道上,津津有味地欣赏莫扎特、贝利尼和罗西尼那些大师们的作品。

有时候,他很希望能看到歌手,便把身子用力往外探,有几次他都差一点从楼道上掉下去。冬天的时候楼道里冷得让人发抖,他便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夏天的时候,一下雨,雨水便会从维护不好的屋顶飘落进来,一场音乐会听下来,他就会变成一只落汤鸡。可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听音乐会的决心。

埃尔斯纳也很快明白了,只能顺着他的意愿来教。他让学生写一章交响曲,学生交上来的却是几页精心创作的《玛祖卡》和《波洛涅兹》!他无法斥责自己的学生,因为他完全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饱满而又浪漫的激情迷住了。

有些老师怪他太宽容了,他回答说:“让他随便吧!天分是不可以被束缚的,他走的是异常的路子,他的才华也是异常的才华。”

就这样,肖邦在埃尔斯纳的保护与教育下,其天才的音乐水平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时候夜里,肖邦常常从睡梦中爬起,快速记录下脑海里瞬间跳跃的音符。在这个时期,他创作的乐曲里充满了温柔的情感和幽默感。

“波兰太缺乏有灵魂的作曲家了!”埃尔斯纳看着肖邦的作品,常常感慨地说。他多么希望肖邦能填补这个空白啊!

1825年5月,肖邦接受邀请去华沙音乐学院大厅演奏管风琴,那天肖邦不但进行了即兴演奏,而且弹奏了莫舍勒斯的钢琴协奏曲。莫舍勒斯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作曲家,也是早期影响肖邦音乐的作曲家之一。

肖邦的演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天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他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爵就下令给肖邦,请他示范性演奏一种新的管风琴,并赐给他一只钻戒。这一年对肖邦来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

就在他为沙皇演奏后数天,《华沙快报》向大众公布了肖邦那首献给林德夫人的《回旋曲》。这首作品得到了安东尼·雷兹威尔王子的热情赞扬,德国著名音乐杂志莱比锡《大众音乐杂志》也给予了高度赞赏。这一切足以让尼古拉明白自己的儿子有职业音乐家的内在潜能。尽管儿子有这样的音乐天赋,但是尼古拉仍然期待儿子在古典文学和数理方面有好的表现。

尼古拉向来有些自傲和抱负,他渴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灿烂美好的前程。尼古拉自己经历了漫长的生活旅程。他诞生在南兹,一个法国农民的整洁而又贫困的茅舍里。农民的凄惨生活使他远离法国。

尼古拉在波兰受到的接待也并不十分亲切,在那些年代过得也不容易。随后,开始了柯希丘什科起义的伟大日子。看起来,波兰是要走著名的法国革命的道路。自由、平等、博爱将成为欧洲人民政权的根基。但是法国革命被它的第一任执政官拿破仑·波拿巴所背叛,波兰则在沙俄和普鲁士军队的暴力之下陷于沦亡。

在这些年月里,尼古拉先生失去了对正义能在世界上普遍获胜的信心。他对人们掩盖了自己出身的真情。而当他第一次取得了家庭教师的职位后,就在庄园里住了10多年。正是在那里,他逐步地一年比一年更有了自信和学识,学会了高雅的举止,最后和一个十分贫穷但又十分值得相爱的姑娘结了婚。

拿破仑的攻势有如浪涛席卷欧洲,而在热拉佐瓦·沃拉,这个离华沙10多英里以外一座僻静的村子里,肖邦一家的生活却很安宁。尼古拉憎恨波拿巴,从未相信他会对波兰发善心。当滑铁卢的消息传来时,他不无苦笑地庆幸“大帝”的厄运。

那时他已经是寄宿中学和戏剧学校的教师、著名的教育家了。他结识了最杰出的学者和名流。并且家中有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需要他抚养,还需要给女儿准备嫁妆,他想到的只是能使她们幸福地、体面地嫁出去了事。

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多的考虑。而儿子,自己的独生子,是一切宏伟计划的目标,是对未来憧憬的基础。

尼古拉从贫困的农家茅舍到克拉辛斯基宫的厢房,到华沙的寄宿中学,到获得令人敬重的教育家的职位。这在19世纪初叶差不多是不可逾越的社会空间。在那些年代里,在意大利、法国、波兰或俄国,农民是不被当作人看待的,他们只是些会说话的、卖力气的牲畜。

为了不失掉已经取得的一切,尼古拉不能承认自己的出身。要知道,他得到了确实是显要的地位,为此,他打心底里觉得自豪。

看着自己的儿子,尼古拉想让肖邦能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和父亲一样远,像父亲一样远远地超越自己的前辈。

当肖邦还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牙牙学语时,谁也不晓得这个小孩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尼古拉幻想着自己的儿子能有总统、部长这样高的地位。

同样,尤丝迪雅夫人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在心灵深处埋藏着对肖邦前程的向往。愿他做军人、将军,或者上校也行。然而,结果是,肖邦的未来选择的却是音乐。起初,尼古拉先生对儿子身上显露出来的这种天赋深感不满。

在波兰,仅仅在华沙的音乐家就不胜枚举。他们10个人当中只有一两个人的礼服大衣的袖子和裤子膝头是不带补丁的。甚至音乐学院的著名作曲家和教授们,他们的时运也并不十分令人羡慕。

那些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不过是尼古拉的朋友,尼古拉所向往的是要儿子沿着仕途或非仕途的、通向名利地位的陡峭的梯子攀得更高,远远高出前辈。

以后,他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首先,弗里德里克不愿干其他的事,对任何其他事情都没有热情。当他长成10岁的小伙子时,这种爱好就明显地形成了。除此之外,儿子在自己童年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使教授惊诧不已,最终打消了他对儿子音乐前途的怀疑。

小肖邦被评论家甚至被最严厉的行家认为是未来的明星。因此可以设想,他在发展自己的才能、增长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一定会进入世界音乐上流社会的圈子。尼古拉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以前还收集了详细的情报,向懂行的人打听了欧洲音乐明星的地位和收入。他了解到自己要知道的一切以后便作出了决定:同意弗里德里克去当音乐家。

1825年,肖邦创作的音乐作品《g小调回旋曲》发表了,这首作品又一次引起了华沙音乐界的轰动!

《华沙信使报》又一次大篇幅介绍了肖邦,并且说,这是肖邦作品的第一号。标志着肖邦的作品已正式被社会认可了!

在为这首乐曲举行的发布会上,肖邦激动地说:“这首乐曲,是我送给华沙中学校园里的女舍管理员林德夫人的礼物!”

林德夫人接到这个特殊的礼物后,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然,在肖邦音乐发展的道路上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埃尔斯纳的功绩。多年后,肖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当时没有埃尔斯纳的教导,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他是个天才的音乐老师,就算是傻子跟他学弹琴,也会毫不费力地学会所有的技巧的。

他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