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拿什么去创业:新生代企业家的10个创业感悟
6505600000037

第37章 用自己的优势去创业

创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需要调动各种人脉与资源。然而,对于广大的普通创业者,他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不可能精通创业的方方面面。这种现实也提醒了广大准创业者,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创业上的通才,能够面面俱到地处理好创业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与难题。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才是一种最佳的创业心态,即不要试图去染指所有领域与环节,而应该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去深挖、去精耕细作,这样或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因为,专注用功的效果会好于均衡用力。

欧通国,1960年出生于广东省惠州市一个贫寒家庭,年轻时曾经做过苦力,正是这个苦力出身的广东惠州人,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近三十年。他曾是全国第一家“老人头皮鞋”、“苹果牌服装”的代理商,之前还创建了名噪一时的“金盾”牌男装,1998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但由于他对资本市场的不熟悉,公司上市后很快就被恶意收购,他变得一无所有。

然而欧通国一直都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试图东山再起。到了2004年,转机终于来了,欧通国从代理“幸运”服饰的不幸中走出时,这个在服装界折腾了近三十年的男人突然发现,身边的一切似乎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从这种变化中,他也似乎隐隐捕捉到了自己再次创业的机会。

多年来一直给国外品牌充当加工厂的国内服装业,正面临着深刻转型:原料成本陡增、人民币持续升值,再加上关税壁垒的打击,大量以出口代工为主的服装企业纷纷将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

这种OEM型服装企业的集体转型,直接导致了国内服装行业的供过于求与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在国内市场上脱颖而出,大量中小服装加工厂开始渴望拥有自己的品牌,并盼望一夜成名。然而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企业来说,由于实力有限,难以在品牌运作及渠道建设上取得突破,最终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并创出品牌的服装企业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在2004年,中国的服装业开始出现整体性的困惑。

和服装企业一样感到困惑的,还有那些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大量的商业地产项目苦于招商难,而不得不大量闲置,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面对这些市场现实,眼光越来越敏锐的欧通国不断地对这些现象进行思索、总结,以期从中捕捉到新的商业机会。

“要是有个好的运营模式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服装业一定能做出比卖电器更赚钱的公司。”欧通国终于开窍了。这个做过工厂、搞过代理,也建立过销售网络的服装大鳄,惊喜地意识到一个自己从来都未曾发现过的新大陆。

欧通国的大体构想是:让生产厂家负责供货(缓解其内销转型压力);由商业地产负责卖场建设(缓解其地产闲置压力);而自己则全面负责店面经营管理,通过收款控制权和人员控制权,并且只负责这一环,因为欧通国多年的创业经商经历,让他总结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与竞争力也正在于这一环节。而自己只需要专注地将这一个环节运作好,就能够“四两拨千斤”地撬动创业的所有环节。

根据欧通国的创业设想,“在货品销售额中,厂家可以获得54%~60%的分成;地产商获得10%~15%的分成;而他则可以获得其余25%~35%的分成。”

绝!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大胆构想!在这种全新的创业构想下,欧通国自己并不生产一件衣服,只是充分利用国内大量服装企业的闲置生产能力,甚至还不用向他们支付货款。另外,新创企业还由商业地产商来提供经营场地,同样不向他们缴纳租金,所需付出的只是一定百分比的营业收入,而自己只需专注地负责店面的经营管理就行了。

这样一来,欧通国用最少的投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风险,用自己最擅长的优势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外界的资源。

而且按照欧通国的设想,这种创业模式可以做到“零货款、零场租、零库存”,即自己向上游的供应商进行代销,而不用提前支付货款;实行浮动场租,根据每月的销售额,按比例跟每个商场结算,而非事先签订租赁合同;由供应商承担库存压力和物流配送费用,不承担库存风险。终端产品因此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最直接地将“缝纫机搬到了卖场”。

这种再次创业的模式确定之后,欧通国开始频繁往返于温州、东莞等服装基地,又说服企业接受自己的代销模式。与此同时,另一支谈判队伍也开始活跃在国内二线城市,大幕渐渐拉开。

2004年7月,第一家ITAT品牌服装旗舰店落户深圳地王广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欧通国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全国。

可以说,多年的创业及经商经验,让欧通国明白了什么才是创业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他在再次创建ITAT的过程中也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一关键点,那就是只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方面,用自己的优势去创业。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玩不转也无须去玩转所有的环节与领域,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再借此去撬动其他资源。这些,对于自己的创业成功来讲,已经足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人对销售和营销比较感兴趣;有人善于谋划和出主意;有人对某个产品比较熟悉;有人在技术上有专长;有人善于公关和沟通,等等。其实这些优势对于准创业者来说都是可供深入挖掘的宝贵创业资源,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有兴趣、熟悉的创业项目,那么创业也就成功了一半。

李兴华是陕西某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的创业想法完全是源于一次病毒侵扰的意外。2007年夏天,李兴华还在读大三。有一天,一个同学的电脑中了病毒,所有的资料都丢失了。在那时候,就连他们这些学计算机的学生都没听过“数据恢复”这个专业词汇,所以,当时大家完全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兴华看到室友难过的样子,便安慰他说:“要不咱们在网上搜搜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于是他便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有关数据恢复的教程,并按着网上介绍的方法进行谨慎操作,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丢失的数据居然都被找回来了。

之后,李兴华又花费了一段时间去详细研究了电脑数据恢复的资料。到了年底,他就试着在网上一些论坛发布了数据恢复的广告信息。结果一个星期之后,就有电话打过来,让他去帮着找回数据,也就是这一次,李兴华花了两个小时,挣回了500元!这一经历让他兴奋不已,原来自己的这种专长与优势也是一种赚钱的途径。

转眼就到了毕业时间,李兴华在学校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在西安创业,选择的方向正是自己所熟知的数据恢复。于是,在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时,李兴华开始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查他更觉得自己的计划可行,于是就联合了几位同学,在一栋写字楼中租下了办公室,“西联数据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像李兴华那样通过自己的优势进行创业,不仅能坚定自己创业的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这种方式可供每一位准创业者加以借鉴,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而创业的路上也需要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