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6482200000019

第19章 世界之最(5)

丹顶鹤在繁殖期间,雌雄成双,亲密相处,一同觅食,或成对地站立在浅滩上。它们的“爱情专一,很守贞洁”,从不乱配。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不再择偶配对。站立时总是高高立起身体,伸长脖子四下张望,常常站立许久。在此期间,雌雄常常对鸣,此唱彼和,经久不息,鸣声高亮响亮。因为它们的鸣管很长,并在胸部弯曲着,像喇叭一样。它们的鸣叫声,可以传到一公里以外。

丹顶鹤是我国特产鸟类,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把它与松柏并列,称“松鹤延年”而作为长寿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以鹤为主题,称颂它的优美、飘逸、长寿、高雅。也常有以鹤为珍贵礼品馈赠别人。

丹顶鹤举止温顺而高雅,为人们所欣赏。因而我国自古以来多喜欢饲养它。幼鹤容易饲养,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顶鹤长大、成熟后便能和主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丹顶鹤每年4~5月间迁至我国东北,生活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每当朝夕,丹顶鹤常成对出来觅食,以鱼类、乌拉草,三楞草及芦苇等的幼芽,有时也到农田去食种子,有时也食软体动物。夏季常在草丛中捕食蝗虫等。

丹顶鹤巢多营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密布着高约1米的枯草丛中。产卵后即孵,雌雄鸟轮孵,雄鸟主要在白天,雌鸟则在夜间。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

幼雏大多于5月下旬孵出,出壳后即能蹒跚步行。如不惊动,它们很少离巢远去,经4~5天后,即能随亲鸟离巢漫游于浅滩或浅水中,觅食鱼类、蝌蚪、昆虫和各种嫩芽等。幼鹤发育很快,至9月下旬,体型即可接近成鸟。此时,幼鸟已能独立取食;但在一般的情况,仍不远离亲鸟。

丹顶鹤分布在我国东北中部,黑龙江西部部,如泰康、龙江、甘南、泰来等地繁殖。河北(罕见旅鸟);江西、江苏、山东(冬候鸟);台湾(12月),部分种群秋季飞往日本过冬。

树上的熊——树袋熊一般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可是树袋熊却没有;它是一种小熊,通常体重只有10~12千克,十分肥胖,像一头丰满的小猪;树袋熊的视力不算太好,但是圆脸上的两只大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树袋熊浑身上下长着银灰色的毛,既柔软又浓密,犹如披上一件绒毛大衣。它的大耳朵上长满了较长的毛,高高地竖立在头部的两侧,显得格外神气。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它那与众不同的鼻子,好像一块厚厚的黑灰色皮贴在圆脸的中央,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爱。

树袋熊仅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与棕熊、黑熊、白熊和马来熊截然不同。

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树袋熊的繁殖季节。母树袋熊怀孕23~30天就可以生产了,通常每胎一仔,“双胞胎”很少。刚产下的树袋熊,体长只有2~2.5厘米,体重5.5克,最轻的在1克以下,还没有一个指头大,发育很不完全。初生的树袋熊眼睛紧闭,依靠嗅觉慢慢地向妈妈的育儿袋爬去,一点也不会迷路;待爬进育儿袋后,就会自己寻找奶头,吮吸乳汁。

幼树袋熊在妈妈的育儿袋中生活6~7个月后,外貌便和母亲十分相似,再经过两个月,幼树袋熊就能跳出育儿袋,爬上母亲背脊上四处活动。生后4年左右,幼树袋熊完全成熟,能够独立生活了。直到这时,母树袋熊才离开“子女”,开始下一次繁殖活动。

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桉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那里是树袋熊的乐园。树袋熊是严格的素食者,它的食谱单一,只吃大约2~3种桉树的叶子。树袋熊的英文名字叫“koala”(考拉),用当地话来说,这是一种“不饮水的动物”。

树袋熊具有非凡的爬树技能,它们长年栖息在桉树上,很少下地。

这种奇兽的足显得大而扁平,它们都具有五趾,前端长着尖利的爪。前肢的第一、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非常适宜于抓握树干和细枝。但是,脚上没有像狗和猫那样的肉垫因而在地面上行走十分不便。树袋熊的后肢要比前肢短,也能抓握树枝在树上攀缘。

树袋熊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的动作似乎比较笨拙,一到晚上却能在树上灵活地攀爬和跳跃。有时候,它们竟能用一只前肢或一只后肢悬挂在树枝上。水平最高的要算母树袋熊了,它们背上驮着一两个幼仔照样能在树上跳跃自如。

树袋熊的睡眠颇为奇特。白天,它们喜欢睡在结实的树杈,其睡姿与一般野兽不同,它们是抱着树枝睡觉的,蛋形的身体在树杈上保持平衡。这时,厚厚的毛皮好像弹簧床垫,起着缓冲作用。睡眠时,两只大耳朵虽然与头部一起垂下,但是外界一有动物,耳朵马上就会有所感觉,刹那间树袋熊便惊醒了。

回归的“海外游子”——麋鹿有一种原属我国所特有的野生动物,由于大自然变迁,早已绝迹。但是从出土的化石上分析考证,它曾有一度栖息在我国长江以南、黄河以北的广袤平原上。它的最后一群在18世纪被放养在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之中。1865年1月,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传教士,听说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养着不少动物,于是便到那里去,站在猎苑墙外偷看。作为一名动物爱好者的大卫,看出了麋鹿与其他鹿种大有不同,于是买通了皇家猎苑的守卫人员,弄到两张完整的麋鹿毛皮标本及两只鹿头,然后送到巴黎的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家爱德华不久后发表文章宣布了这一新的发现,并将麋鹿定名为“大卫神父鹿”。此后欧洲动物学界纷纷以各种手段试图弄到麋鹿。从t866年以后的10年内,英、法、德、比等国便弄到数十只。欧洲列国的明索暗盗,再加上1894年永定河水的泛滥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乱,皇家猎苑的麋鹿终于全部尽绝,此后,饲养在欧洲的麋鹿又相继死亡,只有养在英国贝福特公爵的私人别墅乌邦寺内的18只麋鹿保存下来了。此后这群麋鹿繁殖昌盛,至1948年竟达到255头之多。1956年4月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派人给北京动物园送来两对麋鹿,在海外流落了半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又回到了故土。1973年英国首相希思又送来两对麋鹿。1985年8月乌邦寺的主人塔维斯脱克侯爵又将20头麋鹿送回中国。为了使踏上故土的游子不仅回到故乡,而且回到自己的祖居,我国特意在北京的南海子新建了麋鹿苑,放养这批归国“侨鹿”。1986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同盟又无偿提供39只麋鹿,在江苏大丰县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麋鹿这一珍贵鹿种在重归故里之后,必将会发展繁衍起来。

麋鹿有个不大好但又很有特点的名字——四不像。它获得这个不大雅致的名字,是有来历的,它的角像鹿角,但整个体形不像鹿;它的脖子像骆驼脖子,但整个体形不像骆驼;它的蹄子像牛蹄,而整个体形不像牛;它的尾巴像驴尾巴,而整个体形又不像驴,非鹿非驼非牛非驴,合在一起就叫“四不像”了。

麋鹿是一种大型鹿,成年麋鹿肩高120公分左右,体长170至220公分,体重雄性的可达250公斤,雌性的也可达180公斤,尾长60至70公分,真可谓庞然大物了。雄性的有角、雌性的没有角。雄麋鹿的角与其他鹿种的角“不像”之处在于:它的角基上端分为一前一后两枝,前枝分权,后枝不再分杈;所有的鹿种站立着的时候都是角的尖端指向前方,惟有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麋鹿的四肢粗壮,蹄比较大,主蹄与侧蹄间的蹄隙较长,这样主蹄与侧蹄的张开角度比较大,便于在沼泽地带行走。麋鹿的那条长尾巴,甩动方便,适于驱赶虫蝇之类。麋鹿的背部、四肢披覆着灰褐色的体毛,而腹部的体毛是浅黄而近乎白色。麋鹿每年要换两次体毛。3月左右第一次换毛,夏季长成的体毛呈棕红色,秋季(9~10月)换毛后,冬季长成的体毛呈棕灰色。但冬毛比夏毛要长而细密,适应于过冬御寒的需要。有意思的是有时麋鹿的角每年也脱落两次。第一次在2月前后长出,10~11月脱落,接着开始长第二副角,于第2年2月变硬脱落。

由于野生麋鹿早已绝迹,麋鹿的栖息地只能从它的化石的发现地与体形特点方面来推断,据推测它们可能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沼泽地带。麋鹿喜食青草和一些水生植物(如嫩芦苇等)。麋鹿的发情期不固定,但在上半年发情的较多。大约在发情期到来前半年左右的时间,雄鹿就开始努力确立自己在鹿群中的领袖地位。确立了领袖地位的麋鹿,在发情期到来之前,用武力驱赶走所有的成年雄性麋鹿,自己独占鹿群中所有的雌性成年麋鹿。一只雄麋鹿的发情期长达数周,而一只雌麋鹿的发情期仅一两天。当了领袖的雄麋鹿,有时领导着由七八十只雌性成年麋鹿和幼鹿组成的麋鹿群。一只称雄的麋鹿,婚前要为称雄经常进行角斗,婚后又要为驱赶第三者和防备妻妾们逃跑而操劳,因而体力下降较多。这时它就会败在其他情敌的手下。因此,在发情季节,一群麋鹿常常要更替领袖。发情季节结束,被驱赶走的成年雄性麋鹿便又被允许回到群体中来。鹿群中便又恢复了和平、安宁的气氛。

麋鹿的怀孕期290天左右,也有超过10个月的,每到怀孕后期,雌鹿食欲明显下降,行动很缓慢,临产前自己会寻找安静、隐蔽的地方待产。雌鹿每胎产一仔,幼仔出生后不到半小时就能站立起来找母乳吃。哺乳期8个月左右。出生后一两天就有追随母亲奔跑的能力了。初生的仔鹿体重大约12公斤,体毛呈棕色,有白色毛斑,两三个月后毛斑自行消失。产仔后的一周左右,母鹿随群觅食,将幼鹿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并定时来喂奶,其余时间任由幼鹿睡眠度日。大约一周以后幼鹿就参加群体活动了。在群体活动时,幼鹿们大都聚集在一起。而母鹿凭着叫声和体味,能在幼鹿群中认出自己的子女。

仔鹿约两年后性成熟,雌性仔鹿长到两岁就可以受孕繁殖下一代。雄性麋鹿成熟期稍长一些,但是不长成4岁以上的大小伙子,是难以从其他雄性麋鹿那里争夺到配偶的。一头麋鹿的寿命,在20年左右。

10多年来麋鹿的繁殖比较顺利,仅南海子鹿苑就已经达200头以上了。愿麋鹿这一珍贵物种在故土上重新繁盛起来。目前这一种珍贵动物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更是珍稀的观赏动物,人们争相观赏它那少有的“四不像”形态。

美丽的爬行动物——始祖鸟闻名世界的始祖鸟化石,在我国中学生物学课本中就有介绍。从1861年第一只始祖鸟化石发现后,便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极大注意和兴趣,传闻很广,轰动全球。因为它不仅是爬行类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一个最好的证据,而且还是脊椎动物由陆地向空中发展成功的一个标志。现代各种各样有艳丽羽毛的鸟类都是由始祖鸟渐渐进化来的。

1861年,在德国最西南部的巴伐利亚省境内索伦霍芬小镇附近的一个海相沉积印板石石灰岩矿坑里,在深约20米的石灰岩内,工人采集到一块形态非常奇异的化石,从形体看它很像一条小恐龙。但是,在这块脊椎动物化石的前肢和尾巴的两侧,却保存有十分清楚的羽毛印痕。这块特殊的化石辗转送到英国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家迈耶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宣布了他研究鉴定的结果。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并为之命名为印板始祖鸟,意思是从海相沉积的石类印板石内发现的原始鸟类。迈耶的信先后在德国的矿物、地质和古生物新年鉴上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的发现给刚刚发表不久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无可辩驳的支持。

为什么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消息一发表就轰动世界,而且是进化理论毫无争议的证实呢?

因为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世界生物是由低等逐渐向高等生物进化的。始祖鸟可以很清楚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一进化过程,也就是说由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的过程。

从始祖鸟化石上可以看出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同时它已具有明显鸟类的性状。它与爬行动物构造相似的程度,竟达到若不是有很鲜明的羽毛印痕,人们必然会把它自然地归人到爬行类动物,尤其会认为是小型恐龙化石。无怪乎有人称它为“美丽的爬行动物”。这就是处于两类生物过渡阶段中间环节代表动物的性质,越是这样居于进化中司类型的动物,便越不容易区分,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越重要,意义也就越大。

始祖鸟是已知最原始的鸟类,它具有鸟类的基本特征:羽毛是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始祖鸟的羽毛已分化为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还有覆盖于飞羽基部的复羽,也有尾羽。始祖鸟的锁骨已愈合形成鸟类特有的叉骨,腰带骨中的耻骨与鸟类一样向后伸长。始祖鸟的足有4趾,其拇趾与其他趾对生。另外,始祖鸟的前肢第三掌骨与腕骨愈合,第二及第一掌骨还没有愈合,这是始祖鸟向着提高飞行能力,向高等鸟类过渡的性质,也是后期鸟类掌骨愈合成腕掌骨的开始。以上就是始祖鸟化石发现后被人们确认为鸟类的根本原因。

但是,始祖鸟的骨骼结构仍保留着其爬行类祖先的性质:首先,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具有许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其次是它的脊椎椎体关节面是双凹型的,而不是鸟类马鞍形椎体(异凹型椎体);第三,它的荐椎仅由六个脊椎组成,而后期鸟类至少由10个以上的脊椎构成,且基本愈合在一起;第四,上下颌具多枚牙齿;第五,三个掌骨不愈合,指骨还有三个游离而且都生有利爪等等。这就是前面说的始祖鸟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环节的根由。这是在海相沉积物中发现的最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

自第一只始祖鸟化石公布之后,它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行为方式和鸟类起源、飞行起源等就成了学术界研究的最感兴趣的课题。一百多年来论文专著大量出现,这一热潮延续至今。

到1992年止,始祖鸟化石总计发现七块,全出现在索伦霍芬地区。那一地区当时为一海湾,始祖鸟就生活在海湾附近的陆地树林里。它们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界,尤其与那时十分强盛的恐龙进行不间断的争斗。由于始祖鸟在生存竞争中的胜利,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繁盛、奇异、庞大的鸟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