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由疟原虫侵人人体,寄生在人体的血液中,大规模破坏红血球的疾病,使患者痛苦不堪。1897年,英国人罗斯研究证明,人类患的疟疾是由一种疟蚊传播的。
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是在疟蚊吸食健康人的血液时,疟原虫以丝虫状态乘机潜入健康人的血液中,从而患起疟疾的。目前,疟疾在科技先进的国家,虽然受到控制,但全世界每年仍有1.5亿人染上疟疾。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金鸡纳霜。
蚊,不但传播疟疾,而且极其厉害的黄热病也是经它作媒介传播的。
黄热病广泛发生于非洲、美洲,而以中美、南美最为猖獗。法国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因黄热病的流行,曾造成大批工人死亡而被迫停工。目前,黄热病在非洲、南美仍时有出现,仍然是致命的。我国在广东、福建一带也有黄热病的发生。传播黄热病的罪魁祸首是埃及伊蚊。
脑炎也是蚊类传播的。患得此病后,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或者使其脑部受到永久性损伤。
蚊除了能传播上述危害严重的疾病外,还能传播丝虫病、登革热、骨疼病等80余种病。
其中有些病仍然是热带地区较为严重的问题。
蚊,属于双翅目的蚊科,是种小型昆虫。全世界记载的约有2000余种。我国已知的有200余种。蚊科下面有细蚊亚科、总蚊亚科以及蚊亚科,只有蚊亚科的昆虫才刺人吸血。最常见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是蚊亚科中的按蚊、库蚊、伊蚊三属。
按蚊属中,以分布全国的中华按蚊、分布于华北地区的潘氏按蚊,以及华南、西南山区的微小按蚊和堪地按蚊最为肆虐。它们都是传播疟疾的疟蚊。传染乙型脑炎,主要是伊蚊属中的白纹伊蚊、仁川伊蚊以及背点伊蚊和埃及伊蚊。库蚊属中,淡色库蚊、乏致库蚊都是华北、华南、西南各地丝虫病的传播者。其中淡色库蚊还是乙型脑炎的传播者。
在夏天适宜的环境里,雌蚊将卵产在水中。一二天后,卵就孵化成幼虫,这种幼虫叫孑孓。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变成蛹。蛹继续在水中生活。二三天后蛹就羽化为蚊。蚊的发育是完全变态。它从卵、孑孓、蛹最后发育成蚊,大约只需10~12天,因此,蚊的繁殖力是极其惊人的。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是食蚊的。蜻蜓、螳螂、蜘蛛、蝙蝠、蜥蜴等都是吃蚊的好手。各种鱼类、蝾螈、水趸都爱吃孑孓。
但由于蚊的繁殖力惊人,虽然经过天敌吞食,但生存下来的数量仍然很多。
在各种灭蚊措施中,生物防治是一种极见成效的措施。在河、沟交叉的地区,利用鱼类灭蚊,经济、方便而且没有污染环境。有些鱼类灭蚊效率特别高。柳条鱼、罗汉鱼、中华斗鱼都能大量吞食蚊子的幼虫——孑孓。
在许多灭蚊鱼类中,柳条鱼是最理想的鱼种。它的适应性极强,一般鱼类无法生活的浅沟、水潭、污秽的水域,它都能很好地生活下来,而且还能忍受酷暑、严冬的温差变化。柳条鱼的繁殖能力也很强。一条雌性柳条鱼,一季度可产200条~300条仔鱼。4个月以后,仔鱼长大又开始繁殖。柳条鱼体型小,没有食用价值,没有被捕捞的危险。因此,一经放养鱼群便十分稳定。
柳条鱼体长不过3厘米~4厘米,但食蚊的胃口却大得惊人。它能大量吞食孑孓、蚊蛹和成蚊。一条柳条鱼每天能吞食60只~100只以上的孑孓。因为具有上述的许多特点,柳条鱼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灭蚊能手。
科学家们发现,蚊类的幼虫阶段存在着同类相残的现象。昆虫工作者正在设想,以对人类无害的蚊来消灭对人类有害的蚊类。
成蚊活动时期,人们往往用驱蚊剂防御蚊子的叮咬。现在国外研制成一种新型的驱蚊剂。这种驱蚊剂的分子颗粒,恰巧堵塞了蚊子轮生感觉毛的毛孔,使感觉毛失去了对人体气味的正常反应。这样一来,蚊子就失去了甄别吸血对象的能力,再也不能吸人血了。
在灭蚊过程中,人们在采取多种灭蚊措施的同时,还得紧紧扣住蚊的生活史中两个薄弱环节:
一,蚊的卵、孑孓、蛹都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因此必须清除住宅内外的积水,消灭孑孓的孳生地,是灭蚊的重要措施。
二,蚊子是以老熟的成蚊来越冬的。这些残留下来的微量成蚊,却是第二年大量蚊子的“老祖宗”。冬来春初,消灭连飞也不会飞的越冬老蚊,是灭蚊工作中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飞行之王”——蜻蜓
大约在3.5亿年以前,蜻蜒的祖先就在地球上出现了。古时候蜻蜒的翅膀和身躯宽大,肥胖得多,后来蜻蜒专门向飞翔这个方向发展进化,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体形。它的六只脚变得不大好用,除了用脚捕捉食物以外,它是不能用脚来走路的。
蜻蜒很像飞机。蝉和蜂这类昆虫的出现,要比蜻蜒晚,它们的翅膀都是两对的,也就是四片,在飞翔的时候,这前后四片翅膀,是同一步调的扇动。而蜻蜒在飞翔的时候,两对翅膀却是分别扇动的。在昆虫中,蜻蜒飞翔的时候翅膀扇动次数最少,而飞翔速度最快。以现代昆虫翅膀的扇动次数和飞翔速度来比较,蜂类的翅膀每秒钟扇动250次,飞翔秒速是4.5米;苍蝇的翅膀每秒钟扇动100次,飞翔秒速是4米;而蜻蜒每秒钟翅膀扇动38次,飞翔速度是全世界科学界公认的9米。当它追逐、捕捉小飞虫的时候,速度还要快得多。
蜻蜒的食量。也大得惊人。它属于肉食类昆虫,专门把蚊子、苍蝇和其他小昆虫作为食物。
一种叫作“青头愣”的大蜻蜒,一天能毫不在乎地吃掉1000多只蚜虫。吃蚊子、苍蝇当然也不在话下。此外,凡是会飞的小飞蛾、小昆虫,它都喜欢吃。蜻蜒捕捉食物的方法,也和别的昆虫大不相同。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遇到前方有食物可捕,它立刻把六只脚向前方伸张开。它的每只脚上都生有无数细小而锐利的尖刺,就像步兵准备冲锋时步枪上的刺刀一样。它六只脚合拢起来的时候,就像一只小笼子,当它朝着飞翔的小虫子加速猛冲过去的时候,小昆虫就被捕捉到六只脚合拢的“笼子”里面,然后,蜻蜒就用它的大嘴巴逍遥自在地大吃大嚼起来。
蜻蜒的两只大复眼也是昆虫类中无可比拟的。它的复眼中一共有20000只甚至28000只小眼睛,是一般昆虫的10倍。它的眼睛构造也非常特殊。复眼的上半部分的小眼睛,专门看远处的物体,而下半部分的眼睛,专门看近处的物体。这和近视镜片上边加了一块老花小镜片,即所谓老年人常用的“双光眼镜”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昆虫的眼睛,一般说来都是近视眼,可是,蜻蜒的眼睛,却是远近都能看。但它对物体的形状却似乎辨别不清。它只能看到物体的活动,这样便可以捕捉到飞翔的小昆虫了。凡是能飞动的小昆虫,不管它是什么形状,只要在蜻蜒的活动范围内,都可以被它捉到吃掉。
蜻蜒的眼睛虽然比其他昆虫要锐利的多,可是,它也有无法摆脱的弱点。人们要捕捉停落着的蜻蜒时,只要用手指由远而近的在他眼前不停地画圈,它的眼睛就不停地随着人的手指旋转,一会儿功夫,它就头晕眼花,看不清眼前的物体而束手就擒了。
蜻蜒通常在小河边或者池塘里的水草上产卵。它们在水面上飞翔,把尾尖贴在水面上,一点一点用尾尖点水,这就是俗话说的“蜻蜒点水”。有的种类的雄性蜻蜒,在雌蜻蜒产卵时,还会充当“助产士”。雌性蜻蜒在池塘、小河水面上飞翔,尾尖贴到水面,这时候,雄性蜻蜒飞翔在雌性蜻蜒的上方,用尾尖勾住雌性蜻蜒的头部,全力以赴要拖着雌性蜻蜒向水草上排卵。
雌性蜻蜒排卵在水草上以后,孵化出的幼虫,称为水趸,要在水里过很长的爬行生活。它的“相貌”像一只大肚子蜘蛛。蚊子的幼虫——孑孓是它最好的食物,可以说,蜻蜒从幼虫时代就是除害虫的能手了。
蜻蜒的幼虫水趸在水里至少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要苦熬七八年方羽化成虫。当要羽化的时候,它就攀登到水草枝上,不吃也不动,形状又短又胖,长度不到蜻蜒的1/3。刚刚羽化出来的蜻蜒腹部,像用气吹成似的眼看着伸长起来,叠在一起的翅膀,像撑雨伞一样,一下子就全部伸展开来。蜻蜒的寿命,只有水趸的1/10,能活1个月左右。尽管如此,它在昆虫中还要算是长寿的了。
水趸的鳃生在肠子里,是从肠部来呼吸的。又因为它用尾部末端吸水,这也成了它的护身武器。当它被强敌追赶、万分危急的时候,它就从尾尖猛射出一股水流,好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可以突然增加前进的速度,甩掉追赶它的敌人。
地下害虫——蝼蛄
到了夏秋之交,在夜晚常常可以听到地下面发出的一种阴沉的颤抖叫声,它跟蟋蟀的叫声很不相同,既没有韵律,也没有节奏,只有一个调门,毫无变化,直声直气,断断续续地呜叫着。这就是地下害虫——蝼蛄的呜叫声。
蝼蛄的呜叫方法与蟋蟀的呜叫方法是一样的,都是摩擦翅膀而发声。因为蝼蛄在地下隧道里呜叫,所以发出来的声音就使人有沉闷而不爽快的感觉。如果我们顺着这种叫声向前探索,即使来到发声地方的近旁,也很难找到蝼蛄。因为蝼蛄经常隐藏在它掘成的地下隧道里,根据物理的共振现象,使它很容易察觉人们脚步的振动,稍一接近,它就可以收到“情报”而感到危险即将来临,马上停止呜叫,并且顺着地下隧道而逃之天天。因而,凭呜叫声捉到蝼蛄是非常困难的。
蝼蛄是地下生活的昆虫,又叫土狗子,一般多叫它拉拉蛄、地拉蛄。在我国,有北方蝼蛄、南方蝼蛄和台湾蝼蛄三类。
北方蝼蛄又叫华北蝼蛄,在我国北方各省的蝼蛄都属这类。华北蝼蛄身体最大,体长约40毫米~55毫米;腹部呈圆筒形,身体的颜色是淡黄褐色,或者是黑褐色。它极喜欢栖息在厮肥较多的土壤中。初孵化的幼虫全身是乳白色的,以后逐渐变成淡黄褐色或黑褐色,它的复眼却是淡红色,头部则呈淡黑色。
南方蝼蛄又叫非洲蝼蛄,成虫的身体较小,大约只有30毫米~32毫米长,腹部近似纺锤形,身体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它的分布面积极广,遍及我国各地,尤其是黄河以南、华中、华南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栖息的特别多。孵化之后的幼虫呈乳白色,随着发育成长,身体和头部的颜色就逐渐变成暗褐色,腹部却是淡黄色。
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一种身体较小的蝼蛄,叫台湾蝼蛄,体长只有25毫米~30毫米,是分布我国各地的三种蝼蛄中最小的一种,头胸部和触角的颜色均是浅灰带有褐色,腹背的颜色是浅灰色,腹部表面上是黄色的。
蝼蛄是农业的害虫,它的挖土掘洞的生活习性造成了对农业的极大危害。我们要防治它,首先要了解它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蝼蛄前足扁平,好像泥水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样,前端生有锐利的尖爪,能用它在地下挖土掘隧道。到了冬天,它就钻到地下深处过冬。在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蝼蛄的越冬时间都比较早。在南方江浙一带,蝼蛄的越冬时间,大约在11月前后。
到了来年春天,蝼蛄就从地下爬出来,马上开始建设它的“家园”。它顺着地面向地下掘洞,能掘到三四十厘米到100厘米的深处。它把这个洞作为它的“老巢”,白天藏在老巢里,黑夜就出来毁坏庄稼。
蝼蛄除了修建它的“老巢”以外,还从地下挖掘从四面八方到老巢的通道。它专门挑选松软的土地进行挖掘,遇到坚硬的地方就让开,所以挖掘的通道弯弯曲曲,好像战场上的“交通壕”一样。如果它在土质松软的农田里挖掘通道,一分钟就能挖掘20厘米长。
蝼蛄对农业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它在地下挖掘的时候,如果碰到农作物的根部阻碍进路,它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碎、切断,大吃大嚼饱餐一顿。如果碰到的是马铃薯在前挡路,它就边挖边吃,把马铃薯拦腰打通一个圆洞,继续前进。
蝼蛄的食性很杂,几乎所有的作物,它都吃。所以农作物都受其害。作物幼小的时候,它不但咬断嫩茎还吃掉叶子;作物长大以后,它把根部咬成丝状,凡是大量栖息蝼蛄的被害田里,因蝼蛄在地下挖掘隧道,使作物的幼根和土壤分离,幼苗干枯,以致农田缺苗断垄。
所以说蝼蛄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地下害虫,是一点儿不冤枉它的。
蝼蛄这种害虫,对自己产卵的安排,显得很有些“深谋远虑”。在五六月间,蝼蛄经过长期越冬,需要大量取食,以备交尾繁殖,这正是春播季节,形成它一年中第一个为害高潮。雌蝼蛄把隧道里面一部分通路,开凿成一个像大肚子酒瓶那样形状的空间,最宽敞的地方,约有3厘米宽,7厘米长,这个大肚子酒:瓶形状的地方,就是雌蝼蛄在临产前为它自己准备的“产房”。大肚子酒瓶的瓶口,紧贴在地面的表层。‘蝼蛄把“产房”整修竣工以后,还要搬运一些腐烂了的杂草到里面去,均匀地铺在四周。大肚子酒瓶口也用烂草塞住。这一切准备完以后,它就到了“预产期”,准备“临产”了。
它在“产房”里只产卵40粒~50粒,然后雌蝼蛄就用泥土把隧道里的通路都堵死,目的是保护它产的卵和孵出的幼虫的安全。
雌蝼蛄产了卵以后,并没有完事,还要“大兴土木”。它要在“产房”外面的周围地面上,距离“产房”2厘米远的地方,挖成圈沟,好像是一圈“护城河”一样。挖出来的泥土,都要铺在“产房”的顶上,从地面上看,是一个直径5厘米的小土堆。这是为了使“产房”保暖、防热和避免外来危险。
雌蝼蛄的卵大约经过10天左右,就孵化成和老蝼蛄的相貌完全一样的幼虫。
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乳白色,逐渐变成褐色。3天以后,就有很强的活动能力了。铺在“产房”四周围的烂草,可以给小蝼蛄随时充饥。这些事先储备的腐烂杂草,在小蝼蛄独立生活之前,足够40只~50只小蝼蛄食用。等把“产房”里的“存粮”吃完以后,小蝼蛄也健壮成长起来,它们就破洞而出,自己挖掘隧道,从此开始了新的独立的地下生活。到了春夏之交,它已经长成成年的蝼蛄了,每到夜晚,就在地下“唱”起那忧郁;沉闷的“歌曲”。
在昆虫的世界里,二生都过着地下生活的,只有蝼蛄这一种。但是,它并不是不善于飞翔。夏季,它喜欢潮湿润泽的地方,所以它产卵多聚集在水稻田埂、菜园地内,沿小河的两岸、灌溉渠道的两边、池塘、水坑等积水洼地附近。越冬的时候,都要寻找干旱的地方。
它在。10月左右,就离开“家园”,飞往适宜于它居住的地方;越冬以后,又飞往潮湿的地方,重建“家园”,产卵以后,就结束它的生命而死亡。它一生中,只有两次搬迁“家园”时候的飞翔。我们在深秋夜晚的露天灯光下,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扑向灯光飞舞,这是它们在旅行途中的一次小憩。
忧郁、沉闷的“歌手”——蝼蛄,对农田来说,是一大祸害,它们食性很杂,食量也很大,它既伤害地面的农作物,也伤害地下的农作物,例如危害果树、蔬菜的幼苗和各种作物的种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