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6482200000011

第11章 千姿百态的昆虫(11)

龙虱是一种很平常的水甲虫。无论在池塘里、在小湖里、在泥岩沼泽的沟渠里、在平静的河湾里,都能找到它们。

你坐在岸上:会看见一只个儿很大的深暗颜色的甲虫浮到水面,它好像挂在那儿似的头朝下停在水里,把腹部尖端露出水外。

它这样停了大约一分钟,然后放出一串气泡,潜入水中。

龙虱是一种很贪吃的肉食昆虫。一切小的水生动物,不管是水栖昆虫、小虾、蜗牛、蝌蚪、小鱼,它都要攻击。大一点的水生动物,像青蛙、螺螈,甚至身长10来厘米的鱼,它也要攻击。

龙虱属昆虫纲龙虱科的水栖甲虫,种类很多,在我国以黄缘龙虱最为常见。龙虱是养鱼池里凶恶的大害虫。在一个养鱼池中,若有相当数量的龙虱存在,它们便将所有鱼苗吃得精光。它们不仅吃鱼卵、小鱼、小虾、小蜗牛、蝌蚪等小型水生动物,而且也能联合起来攻击大鱼,常能把巴掌大的鱼或青蛙活活咬死,然后竞相吞食。

龙虱吞食鲫鱼的情形是很有趣的。起先,一只贪婪的龙虱异想天开去尝尝身体比它大得不知多少倍的鲫鱼的滋味,而身强力壮的鲫鱼当然也不示弱,立即奋起反击,鲫鱼用强有力的尾部猛地一扫,把这个龙虱打得晕头转向。

随后,那只龙虱又召来一群同类,猛攻了上来。鲫鱼寡不敌众,被围在中间,被龙虱们咬得遍体鳞伤,横卧在水底,最后任凭龙虱们啃咬、吞食,成了龙虱们一顿丰盛的美餐。

少数几种龙虱还会啃食稻根,危害水稻呢!

由于龙虱经常危害鱼类,淡水养鱼业常把龙虱列为重点捕杀对象。渔业管理人员常在养鱼池边巡视、检查,一经发现龙虱,即用细网兜捕。但龙虱可以人药,在南方还是人们口中的一种美味呢!

龙虱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它仍然保持了其祖先在陆上生活时的呼吸特点:吸人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不过,它的呼吸器官不是长在头上;而是生在腹部尾端的鞘翅底下。

它们的呼吸方式十分有趣。它们在水中不一会儿就游上来,把尾端挂在水面上,头朝下停在水中,放出一个个气泡。这是它为体内气囊贮备氧气。不一会儿又潜入水中去了。当它无法浮到水面呼吸新鲜氧气时,它还会采取另外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氧气。它仍然尾部朝上停在水中,然后从尾端慢慢地吹出气泡,这个吹氧的气泡,并不离开尾端,而是粘在尾端不动。此时,溶解在水中的微量氧气,会自动地向这个缺氧的气泡渗透进去,从而使龙虱达到吸氧的目的。这种奇妙的符合科学道理的气体交换方式,使得龙虱在水中仍能维持生机。

凶残的龙虱虽然有这两种呼吸方式,但仍然免不了缺氧窒息死亡的下场。因为龙虱极其贪食,有时遇上味美的猎物,竟吃得浮都浮不上来。它用脚足拼命地划水,然而还是不能升起,因为身体实在太重了。这时,它拿出它的绝招:把直肠里的排泄物排出去,把嗉囊里的食物吐掉,并极力地采取尾端吹泡的方法来获取溶解于水中氧气的妙法,但仍然难以挽救危亡,因为它实在吃得太多了。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它只得徒步攀着水生植物爬出水面,以获取新鲜氧气,但在没有水生植物可供其攀登的时候,贪食过多的龙虱,只落得个窒息死亡的下场。

龙虱的幼虫也是肉食者,其贪食、凶猛的程度,比起它们的父母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昼夜,吞食数十头蝌蚪,对五只龙虱幼虫来说,这还不算是一顿太丰富的美餐。

龙虱幼虫身体修长匀称,行动敏捷。它那巨大的颚证明它是一种好咬其他动物的虫子。

幼虫用足划水,并且摆动腹部来帮忙,所以游得很快。它把腹部的末端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因为它的气管的口——气门就在腹部的末端。它头朝下长时间地停在水面附近。这并不是它嫌呼吸不够,而是因为它在做两件事——呼吸和窥伺猎物。

冬天是捕不到龙虱幼虫的,因为在这个季节它还没有出世。只有在夏天才能捕到它的幼虫,才能对它们进行各种观察。它们发育得很快,从幼虫至成虫一共只用二三个月。

龙虱幼虫的就餐方式,不仅巧妙,而且残忍得使人惊奇。它的头部,除了一对大颚外,尚有触角、单眼、触须,唯独缺少一样最为重要的器官一“嘴”。那么,有“牙”无“嘴”的这种幼虫是怎么吃东西的呢?人们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这种幼虫就食的奥秘。

仔细看过之后,我们发现在龙虱每个颚的基部旁边有一个小孔。这就是幼虫的嘴所残留下来的。

这种构造上的特点与幼虫吃东西方法上的特点有关。

幼虫的颚不光是两个窄长的“镰刀”。沿着颚的内侧还有一条管道,它在离颚尖端不远的地方开着一个小孔。这是吸进食物的口。这条管道通往颚的基部小孔,而小孔又通往口腔。

由于幼虫的结构特点,它既不能咀嚼,也不能咬开小块食物,那么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龙虱幼虫的消化作用很特别,称之为肠外消化。食物还没有到嘴,它就开始加以消化了。

一只幼虫攻击一只蝌蚪,它首先用颚扎住蝌蚪以后,就从食管里吐出一种特殊的液体。

这种液体从颚基部的小孔流进管道,再沿着管道向颚的尖端,从颚的尖端进入蝌蚪的身体。

这种液体有毒,不一会儿,蝌蚪,就被麻痹了。

接着幼虫又吐出一种具有强烈消化能力的液体。这种液体也经过管道进入猎物的身体,稀释和消化着猎物身体里的物质。然后幼虫就通过颚管把稀释的物质吸回。它的咽喉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好像吸筒工作似的。

把稀释的食物吸进以后,幼虫又吐出另一份消化液,最后它把受到消化液作用的一切物质都吸光。

这时幼虫就开始用前足清除挂在镰刀颚上的食物残渣,此后它并不找个地方休息休息,也不像其他吃饱了的昆虫可能做的那样去闲逛,它永远没有饱,马上又去搜索新的猎物……这类看起来有点吓人的龙虱,在闽、粤一带,人们还经常食用呢!他们把捉来的龙虱,用清水养上二三个小时,让它将体内污物排尽,然后用温盐水煮,或用热锅油炒。吃的时候,剥去翅盖、扯掉六足,慢慢细嚼起来,味儿挺鲜美,老年人特别喜欢吃它。

龙虱还可作药用,全年均可捕捉。捕到后,用沸水烫死晒干即成。中医认为,龙虱性味甘平而无毒,有补肾、活血的功能。用龙虱焙干研末,内服4克~7.5克或人丸剂,可治老人夜溺、频尿以及小儿遗尿等症。

伏虎“英雄”——姬蜂

春天,万木葱绿,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绿油油的棉苗长势喜人。但有时你会发现茁壮的棉苗,被什么东西交腰咬断,有的整行整行被咬掉,受害严重的甚至一大块幼苗一扫而光。

其他春作物和蔬菜也遭受其害。那摧毁庄稼幼苗的坏蛋就是地老虎。

地老虎的本名叫地蚕,因其形状像会吐丝的家蚕,而且在地下活动。由于它凶得厉害,所以也把它叫作地老虎。

在我国有大地蚕、小地蚕和黄地蚕三种。其中以小地蚕危害最烈。小地蚕危害广泛发生在我国沿海各省。在一些地势低洼、潮湿的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小地蚕作恶现象的发生。由于这种地老虎出现早、来势猛且食性杂,农民在早春播种的春作物嫩苗便首当其中,成了它们啃食的主要目标。虫害严重的地区,棉花甚至重播两次,仍然被它啃食干净。成灾地区,一个人清晨两小时内,能迅速捉到半桶地老虎。

早春的地老虎这么猖獗,然而它们的第二代都神秘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第二代地老虎的神秘失踪,是由于天气转暖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对它不利-的因素。其中一个制约因素,是它的天敌大量出现。可惜的是,这些地老虎的天敌来迟了一步。但出现得较晚的地蚕末龄幼虫却与它的天敌遭遇了。

当体态臃肿的地老虎,趁着浓黑的夜色,纷纷爬向棉田,向一棵又一棵棉苗啃嚼的时候,猛地窜来一只身披坚甲的大型步行岬,用它一对锐利、有力的大颚,拦腰一口地咬向地老虎,不可一世的地老虎,就成了步行岬一顿丰美的晚餐。

我国有许多种步行岬和虎岬,它们都是地老虎的主要天敌。然而,一种不显眼的小型姬蜂也是致“地老虎”于死地的天敌。这里指的是单色姬蜂。

单色姬蜂是一种隶属膜翅目姬蜂科的小型蜂类,体色浅褐,具体有典型姬蜂科特征。它那长而多节的丝状触角,三对细长的步足,圆筒状的细长腹部,尾端再配备一根细长的针般产卵器。然而,这外形纤长孱弱、瘦怯怯的单色姬蜂,却是一位了不起的伏虎英雄。

单色姬蜂在天然环境里,是以吸食花蜜为生的。饱餐后,常静立一隅,习惯用前足、的跗节和胫节,挟住触角向外勒。清理好触角,再用跗节擦擦头部,用口器舐舐跗节。一到夜幕降临,它就出动了。

身子纤弱的单色姬蜂和坚盔利颚的步行卿,都能轻易地制伏地老虎。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其战法也不一样。步行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觅食,因此用它的锐颚当场把“地老虎”吃掉。而单色姬蜂攻击地老虎则是为它吃荤的后代准备丰厚的食物。因此,单色姬蜂攻击地老虎不似步行岬那样凶猛,而是心平气和,态度从容地对待它。比起杀法来,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巧妙、更为精彩。

地老虎慢腾腾地爬出来。单色姬蜂不慌不忙地迈起细长的纤足,摇曳着两根向前伸出的触角,迎了上去,用它细长的触角试探地老虎,地老虎凶猛地撞一下单色姬蜂。

过了一会,单色姬蜂又向这庞然大物走去。但刚一接触,地老虎就暴跳如雷,它把头部和尾部卷起来又推开,用自己粗大的身体,把个子瘦小的单色姬蜂直甩出去,并且在单色姬蜂的身上吐了一身绿色“唾液”。单色姬蜂又悄悄退下来。

单色姬蜂以静制动,很有耐心地等待着,被激怒的地老虎厌倦下来。这时,姬蜂终于跨上了地老虎的背部,地老虎满地打滚起来,极力想摆脱姬蜂。而单色姬蜂用它的纤足,来回不定地倒换着地方,当地老虎安静下来的那一刹那,单色姬蜂迅速抬起自己的身体,用那尾端的产卵器针状尖端,在地老虎前胸的背上、脑袋后方猛刺几下,就把产下来的卵的一端,很结实的嵌在地老虎的皮肤上,像是用针线缝上去一样。而且产下来的卵壳已经裂开,里面伸出姬蜂幼虫的小脑袋。它们毫不客气的用小钩似的颚,咬穿地老虎的皮肤,吮吸起体液来。

单色姬蜂除了对地老虎进行正面攻击外,还能作则翼攻击。当地老虎从它身旁爬过,姬蜂并不挪动自己的身体,只是高高地抬起身子,弯曲起腹部,伸出针投的产卵器,迅速地刺一下地老虎。这一切做得非常迅速,然而刺的动作并不匆忙。接着,伺机来第二下,第三下……姬蜂幼虫的嘴,已经三天没有离开地老虎的皮肤了,它们一面用颚咬住、一面不停地吮吸地老虎的体夜。而且每蜕一次皮,幼虫的身体就往里探一点。地老虎当然感到非常不舒服。它用尽全力打滚、卷屈、伸开、弯起头来,似乎要用颚扯脱这愈来愈难受的累赘,然而没有一点办法。单色姬蜂把它的后代巧妙地安置在最稳妥的地方——地老虎后脑袋的颈项处。

地老虎怎么也够不着自己的“后脖子”。

姬蜂幼虫继续吮吸着地老虎的体液,经过三次蜕皮以后,这个地老虎连爬也爬不动了,只是一股劲地抽搐着,可以看得出它已经非常孱弱了。当姬蜂幼虫第四次蜕皮时,地老虎已经奄奄一息了。单色姬蜂幼虫也不去纠缠它,开始作茧、化蛹。那时,地老虎已经一命呜呼了!

单色姬蜂能够寄生在40多种鳞翅目幼虫的虫体上。值得一提的是,单色姬蜂只是许多种姬蜂中的一种。所有的姬蜂幼虫,都无一例外地寄生在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昆虫的体壁或体内,而这些被寄生的昆虫几乎都是我们人类的天敌。

姬蜂,实在是人类对付害虫时不可多得的有力帮手啊!

吸血“恶鬼”——蚊子

当人们在舒适的夏夜里乘凉的时候,还不得不挥动蒲扇,驱赶暗中下手的蚊子。因为一不小心,蚊子就会轻盈地停在你的皮肤上,用那纤细、针般的尖嘴扎进际的皮肤里吸血,待你感到痛痒时,它早已吸食完毕,趁着风势远逃了。晚上睡觉,倘若没挂蚊帐,那萦绕在你头顶上蚊子的嘤嘤声,它在伺机叮咬,更会闹得你彻液难眠。

蚊子,白天隐藏在黑暗、潮湿的地方,到了傍晚,它就恣意横行起来,在夜色的掩护下,充分施展它那可恶的害人伎俩。

蚊的飞行迅速敏捷。它可以回旋、打跟斗,也可以突然加速或减速。在其性命攸关的时候,甚至还会倒转飞和侧飞。英国昆虫学家吉列特观察到:蚊子具有在雨中飞行而不被雨滴击中的绝技。它还能随意停落在蛛网上,而不被蛛网中虎视眈眈的蜘蛛发觉。

蚊的一对触须及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黑夜里,蚊可以凭着这种“信息”通过感觉毛上的细毛,迅速传递到“脑神经”,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然后循着二氧化碳的浓度与方向,就能正确而迅速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去。

它会在吸血对象周围不断地迂回盘旋,判断是否适合它的“胃口”,如果合乎它的口味,它会轻巧地将尖“嘴”插入吸血对象的皮肤里。

蚊的细针样的口器,是由六根细若毛发的变态器官所组成的。它的上唇与内唇合成一条变成食道管。舌也变成条状,中为唾液道。一对上颚和一对下颚都变成了刺戳器官,下唇变成槽状鞘,把这些螫针包在里面。槽状鞘的末端,还生有一把“夹钳”,把六枚螯针扎成一束。昆虫工作者把蚊的口器称为刺吸式口器。

蚊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方与血混和,使之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换吸新鲜血液。这个贪婪的东西,一直要吸到它那长而扁平的半透明腹部变为通红、球般的“大肚子”,无法飞翔为止。有人曾测出:在蚊、蚋猖獗的沼泽地区,人体在一分钟内,受到蚊子叮咬竟可达9000次。

蚊子不但叮人,还叮许多动物。叮吸人血的蚊子也会叮鸡鸭等家禽。有几种蚊子能叮吸大象的血,有些蚊子会叮吸老鼠的血,有几种蚊子还会钻到龟壳里去叮乌龟。

吸食人和动物血液是雌蚊干的。雌蚊吸血,是为了孳养数以百计的蚊卵。雄蚊不吸血,它们以花蜜、果汁为食,因此极少飞进人们的住室内。

蚊,不仅吸食人血,而最主要的是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可以这样说:在地球上,再也没有哪种动物能比蚊子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了,蚊子通过传播疾病,害死的人恐怕比死于战争的人数还要多。

由蚊传播的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之一。疟疾的大流行曾经摧毁了锡兰的古文化,也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及古希腊的衰亡。

据说,1908年意大利因疟疾流行,死了12万人。1920年美国有600万人是疟疾病患者。

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全世界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为200万人。建国前的中国,疟疾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南方诸省发病较烈。患者约占总人数的20%~30%,个别地区可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