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群山万壑之中冲出三峡以后,流经的是坦荡的平原,两岸除了时远时近的低丘外,没有什么高大的山岭,独在江西九江附近,一座高山拔地而起,好似从天外飞来,气三高出附近平原千米以上,加上山峰周围多悬崖峭壁,谷深峰陡,显得特别雄伟,这就是庐山。庐山北边是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边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庐山群峰突起,一山独峙,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雄、奇、险、秀”是人们对它的赞誉。庐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大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电。”“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这是1959年毛泽东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诗句。
中国大山的得名往往都有一点来历,峨眉山据说就是有山峰相对如娥眉而得名,那么庐山呢?庐是指简陋的房屋,比如茅庐,庐山是因为茅庐而得名的吗?
据说西周时,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山上,周威烈王派使者来访,只见草芦仍在,匡氏兄弟早已离去,所以后人称这座山为“匡山”、“匡庐”或者“庐山”,这样说来庐山之名确与茅庐有关了。
云海、瀑布与绝壁是大名鼎鼎的“庐山三绝”。
先说绝壁。庐山层峦叠嶂,主峰是大汉阳峰,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知名的山峰共有一百七十多座,如上霄峰、含鄱岭、双剑峰、九叠屏、犁头尖、好汉坡……它们或形态动人,或气势非凡,腾云驾雾,争奇斗艳。从谷底来看,这些山峰大多峭拔险峻,巍峨雄奇。如人们十分熟悉的仙人洞即在悬崖之上。洞前一棵劲松自石隙中挺立而出,树旁一块巨石,三面悬空,一头好像尖钉似的插入峭壁之中,下临深渊,因而才赢来了“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现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的赞誉。庐山多峭壁与庐山的地形成因有关,它是由断层块构造形成的山体,因而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很多。如果在鄱阳湖畔的海会遥望庐山五老峰,其断裂上升的痕迹清晰可辨。五老峰的绝壁直落千米,山头嵯峨如五位银须老人坐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由于庐山地势突然升高,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因而山上盛夏时也非常凉爽。长江中游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可是一上庐山,暑意全无,因而它赢得了“清凉国”的美誉。
山上环境的差异使庐山的植物生长也与山下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唐代诗人白居易登庐山时写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下桃花已谢,而山上桃花却正值怒放,这种奇异的景象当然使诗人诗兴大发,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庐山之钟灵毓秀都会令诗人感动。谁说春去无踪,那是因为他没到过庐山,不知道春色长留山中。
再说瀑布。由于庐山的迅速抬升,原来的山涧小溪,都变成了瀑布悬挂在绝壁之上。著名的有三叠泉、石门涧、王家坡双瀑以及马尾瀑布等等。三叠泉瀑布落差一百五十多米,崖石所阻,分成三折,每折各具特色,闻名遐迩,俗称“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山南秀峰留下的著名诗作《望庐山瀑布》,是对庐山瀑布最贴切的写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流传很广,可以说是和庐山一样有名。诗中最精彩的当然要算那几个动词。“生”,山头雾气蒸腾着,形状色彩变化着,大自然的生命气息浓浓地展示着;“挂”,高高长长的一匹瀑布,如亘古悬挂在岩壁上,这是大自然称心如意的一幅杰作吧;“飞”,远看挂着的瀑布并非静态,原是喷涌飞腾的精灵;“落”,从“九天”降下的自由落体,速度简直难以测算。全诗无一字直接写音响,然而用了“飞”字和“落”字,即可使读者凭生活体验的积累想像出其声威。这首诗给庐山瀑布和庐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
再说庐山的云雾。庐山由于地势高耸,水汽受山势阻挡被迫上升,在高处凝结,成云作雨,所以雨量比平地要多,云雾也特别大。白云浓雾,把庐山衬托得格外多姿。春夏之交,是云雾最多的季节,乱云飞渡,大雾弥漫,即使身在山中,也准见此山全貌。冬季水汽凝结位置低于夏季,云层较低,山顶反而常常露出晴空。从山上往下看,脚下茫茫云海,千变万化;而从山下抬头仰望,庐山隐现在云雾之间。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庐山年平均雾日近二百天,庐山云雾自古享有盛名。云遮雾绕,峰壑迷失,弥漫的云气又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的秀色,也产生了难识庐山真面目的说法。宋代苏轼登览庐山,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据诗中所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这当然是启发人高瞻远瞩,洞察万物的真相。实际上即便是跳出了庐山,也是看不清庐山的面目啊,这都是因为庐山云雾的缘故。正因为雾锁庐山,庐山才更有了超出寻常的魅力。
除此三绝,庐山还有得天独厚的一绝,这就是山顶平坦,开阔平缓,绿树丛丛,湖光峦影,花团锦簇般地拥出一片开阔平展的台地,可以盖楼修屋,这在我国各大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啊,要是能在这样云腾雾绕、泉水淙淙、清凉舒爽、风景如画的地方能盖上房子居住,那该多好,哪怕是一座像古人隐居住的茅庐也行。
从古至今,在庐山上盖房子的人可是不少。最早的当然要算西周时的匡氏七兄弟了,其后还有很多。
第一批人应该算是东晋以后的和尚和道士了。伴随道教兴起及佛教西来,佛道两家凭借名山秀水之利,在庐山弘法授徒,因而当地寺院兴盛,遍地浮图。其中晋代高僧慧远于山中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又称莲宗,在国內外佛教界影响颇大。西域佛教界传诵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就是对慧远和东林寺虔诚的膜拜。晋、唐以来,国内外求经拜佛者络绎不绝。和东林寺相对的还有西林寺,就是苏轼题诗的地方,因苏轼的《题西林壁》而享有盛名。
第二批人要算是古代的读书人。唐人李渤早年曾在庐山隐居读书,他曾蓄养一只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遗址就在今天的白鹿洞。南唐时就此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后来经过宋代理学家朱熹等人的努力,发展为一所全国著名的书院一白鹿洞书院,是数百年间中国封建文化教育的中心,是无数读书人向往景仰的地方。
第三批人是帝国主义列强。鸦片战争以后,庐山也沦为列强竞相争夺的殖民地。1882年沙俄首先染指庐山,接着有四十多个国家的各类人员窜上庐山,划租界、建教堂,组织殖民统治机构,并在牯岭建起了一栋栋洋溢着欧洲风格的别墅群,这些建筑是侵略者强行输入的,是民族屈辱的见证。不过仅就建筑物来说。它们修建得还是相当精美,与周围的风景水乳交融,庐山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国际别墅群落,现有英、美、德、法等十八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六百多栋,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村”。说到在庐山上盖别墅,不能不提到蒋介石夫妇和他们的美庐别墅。美庐别墅是英国人赠送给蒋介石和:定人的礼物。蒋介石很是喜欢,因夫人宋美龄名字中有“美”字,遂将别墅命名为“美庐”,这里曾是蒋介石的夏都宫邸、“主席行辕”,也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曾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连。无数的历史事件,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蒋介石亲笔题写“美庐”二字的石头至今仍在。
庐山似乎就应该有庐,它本来就是一块天然的建庐之地。西周建庐的人给后人留下了庐山的名字,晋唐建庐的人给庐山留下了可供凭吊的古迹,列强建“庐”却留下了千年的骂名。
从庐山北望,就是江西九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就在这里。陶渊明的《次酒二十首并序》(其五)历来为人们传诵: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也谈到了结庐,他最理想的居住之地是“人境”,就是人来人往、有许多人生活的地方。诗中说心静,境自静,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山中。由于诗人心无尘虑,能得自然之真意,可以说是深得其乐。诗人以采菊东篱,畅望南山为最大的快乐。庐山在九江之南,陶渊明的草庐应该就在庐山之下。住在庐山下,看鸟倦飞而知还,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趣事了,何必定要结庐于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