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人称“天下第一水”,有八百里洞庭湖美如画的说法。洞庭的意思是冲仙洞府,洞庭湖正是古人想像力出没的地方。洞庭湖波涛澎湃,山峦突兀峻险,风光绮丽迷人。其四时之景迥然不同,一日之中也变化万千,湖外有湖,湖中有山,芦青鹭白,水天相连。古人描述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舟唱晚”、“江天暮雪”等景象,都是洞庭湖的写照。
提起洞庭湖,人们会想起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和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孟浩然诗中的洞庭湖气势浩瀚,“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历来为人们传诵,云梦是古代的大泽,分跨长江南北,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后来淤积成为陆地,大约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区。岳阳是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的古城。“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可也有人对这两句评价不高,说它比不上杜甫的诗。
杜甫《登岳阳楼》也写到了洞庭湖的景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登上岳阳楼正好俯瞰洞庭湖,杜甫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也是写的洞庭湖景象。春秋战国时的吴、楚两国就在洞庭湖一带,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坼”是裂开的意思,“乾坤”是指日月,诗人说洞庭湖把东南之地裂为吴、楚,日月在湖中昼夜漂浮,洞庭湖真是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后人评价:真不知老杜胸中吞几云梦!因而说此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由于孟浩然和杜甫在诗坛的盛名,加上这都又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因而人们往往将其相提并论,不过论者多认为孟不如杜。明代胡应麟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仔细品味,前人的评价确实有它的道理。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虽然云腾泽绕,波浪滔天,只不过是水云飞动罢了,哪能比得上杜甫笔下洞庭湖的划分山河、吞吐日月呢。孟浩然和杜甫都是天才的诗人,都想写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他们诗境的不同与其诗风不同有关,更主要的当缘于他们写诗时不同的心境。
杜甫写诗时已五十七岁,他害过肺病,又患过风痹,右臂不便,左耳已聋,一身都是病痛。出蜀后在异乡漂泊,诗人的忧患深重,所以诗作的后半段境界相对狭窄,然而诗人忧国忧民,胸襟是无比阔大的,诗人志存高远,抱负是无比宏伟的,因而他才能够写出吞吐山河的诗句。而孟浩然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四十来岁,过罢了多年的隐居生活,他正想有所作为,他写这首诗来呈递给丞相张九龄,意在请求提拔,因而诗中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竽钓鱼的人,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临渊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这个典故来暗喻自己有出山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自然流露了出来。处在这样的心境之中,洞庭湖在孟浩然眼里当然没有了杜甫诗中那样的浩气,他不可能写出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
孟浩然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传说他因和朋友喝酒,竟不去接待采访使韩朝宗,似乎将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可是,从他这首给张九龄的干谒诗中,我们自能看出他想要出仕,想要有所作为的真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看着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羡慕人家的成功,诗人真是太想有所作为了,话说的越是巧妙,实际越能显出诗人心情的恳切。不过孟浩然终身未仕,以布衣老死林泉。
孟浩然以垂钓为喻请求引见终未成功。他的故事使人想起了另一位也曾以垂钓为喻的名人姜子牙。据说周文王渭水访贤,找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发现他用直钩钓鱼,便问他为何不用曲钩,姜子牙长吟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为锦鳞设,单钓王与侯。”文王大喜,于是请他出山,姜子牙辅周伐商,终于打下了江山。隐居实际上可能是求仕的一种途径,姜子牙,孟浩然都是如此,不过孟浩然是失败者,而姜子牙取得了成功。孟浩然未能入仕,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他的政治才能人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唐代诗人大都自许很高,都想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一些人终老林泉,人们说他怀才不遇,许多人连遭贬谪,人们说他壮志难酬。
实际上唐代诗人中是少有大政治家的,许多诗人的政治才能也远逊于诗才。就拿李白来说,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许“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脉王东巡歌十一首》),实际上,就是真的有机会施展才华,他大概也不会掌握好政治气候,不会领会好上级意图,不会协调好各方关系,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他怎么可能展开工作呢?就拿李白接受永王李琳的邀请而出山来说。李琳本是玄宗的十六子,当时肃宗曾严令李琳不要轻举妄动,乱世中诸王拥兵自重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李琳不听指挥,硬要招兵买马、聘请人才,可能是确有非分之想,这时李白是绝对不该参与他的幕府的。可以说李白最后被流放夜郎,是自食其果,搞政治的人是绝对不能站错队的。再说杜甫,他久在官场,本应深知其中的奥妙,在安史之乱时他能去宁夏找肃宗,应该说是站对了队了。安禄山叛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家眷逃难到陕北,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他便将家眷安置在邝州(今陕西富县),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他冒死逃出,投奔肃宗。杜甫见肃宗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一首》杜甫),可谓忠心耿耿,肃宗也大为感动,为褒奖他的忠心,授为左拾遗,职位虽低却责任重大。有当朝天子的赏识,按说杜甫应该平步青云了,可是不久因上疏营救丞相房琯而被罢职,几近定罪,后被贬官,再后弃官出走。房琯带兵打了败仗,按军法就该追究;再说他是玄宗的旧臣,有树立私人势力之嫌。“一朝天子一朝臣”,肃宗想要换掉他也是很自然的。杜甫看不出这一点,竟言辞激切地营救,当然是要丢官了。由此可见,杜甫的政治眼光也是不敏锐的。
诗人就是诗人,除了一颗诗心、一腔热血,再别无所长,他们的抱负是注定不能实现的,因为政治是很复杂的,绝不像诗人们想像的那么单纯。孟浩然没有进入官场,他的政治才能估计也不会很高,因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旅行指南
岳阳楼
在湖南省东北部的湘江下游,也就是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的地方,有一座从三国时就有的古城——岳阳。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滔滔东去的万里长江,把岳阳城拱卫得形势壮阔、风景迷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更是天下闻名,它位于岳阳市城西,初建于公元220年前后,三国时期用作鲁肃阅军楼,南北朝时名曰巴陵城楼,中唐后才称为岳阳楼。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瞅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在楼落成之时,滕子京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若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五十九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更是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名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
君山
君山原名洞庭山,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相传许多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子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君山上,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东麓中部山坳里有一口井,石井栏上刻有“柳毅井”三字。井名来自唐代文人李朝威写的传奇《柳毅传》。说的是书生柳毅落第还乡,在陕西泾河北岸遇上了一个牧羊女,那女子衣衫破旧、神情凄楚。柳毅问那女子为何哀伤。那女子说她本是洞庭龙王的爱女,嫁给泾河龙王之子,经常遭受夫婿一家的打骂侮辱,被罚做苦工。龙女请柳毅代为传送一封家书。泾阳与洞庭相去几千里,柳毅历经艰苦终于把信交给了洞庭龙王。洞庭龙王之弟钱塘君杀死了泾河龙王的儿子,把龙女接回了洞庭湖。后来柳毅娶龙女为妻,过上了幸福逍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