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到目前为止,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因素
对形成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因素或压力
环境因素的分析因个体而异,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环境压力主要有家庭压力,如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父母关系等。这些都与子女网络成瘾行为显著相关,当然,这些研究都是通过相关研究的方式完成的。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Davis的理论——压力是成瘾的必要条件。
2.个性或人格因素
个性因素是成瘾的内在因素。同样的压力状态,成瘾者的比例不超过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压力状态下并没有成瘾。当然,这些未成瘾的人有可能产生其他心理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压力状态下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呈现正常心理状态。为什么总是有20%左右的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就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如网络成瘾等)?Davis等人提出了易感素质的概念,认为特定的个性或人格因素是在压力状态下产生心理问题必要的内在因素。对于网络成瘾问题,很多研究者将这种内在的人格因素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3.心理干扰
很多人开始注意影响网络成瘾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干扰因素。
(1)认知干扰。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认知倾向的影响,信息的选择和过滤方式有可能是成瘾的重要因素,有的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内隐的心理特点。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在选择性注意中负启动量比较小,表现出注意选择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发现,网络依赖程度大的人对网络词语选择倾向明显,说明网络成瘾对象可能存在认知干扰。
(2)情绪干扰。对一般人而言,对情绪词语或信息的反应比较强烈,存在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那么,对网络成瘾者而言,这种效应是否更加强烈呢?有的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者对情绪词语具有优先选择的特点,特别是负性情绪信息,应该存在情绪干扰。但是对其他疾病的研究结论则与此不同,身体疾病患者的表征主要表现在疾病关联信息方面,对其他信息的反应与正常人没有区别。研究发现,哮喘患者对疾病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长,但是在情绪词语方面的反应时间则没有差异,因此推断身体疾病患者对疾病信息更加敏感,而在情绪方面的反应并不强烈。也就是说,其他疾病患者主要存在认知编码的干扰,但是不存在情绪信息编码的干扰。
(二)网络成瘾对象的内隐心理的研究问题、方法及意义
网络成瘾者存在情绪干扰,前期的研究结论基本得到了证实。但是网络成瘾对象是否存在认知干扰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虽然有关研究发现某些身体疾病(如哮喘)的确存在认知干扰,不过尚没有通过情绪Stroop范式的证明。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Stroop范式验证网络成瘾对象的情绪干扰,二是确定网络成瘾对象是否存在认知干扰。对情绪干扰的验证,可以进一步促进网络成瘾治疗的情绪干预方法的使用,而且将这个指标作为治疗效果检验的标准之一。如果网络成瘾对象不存在认知干扰,说明网络成瘾对象的情绪干扰和其他心理问题有一致性,情绪干预治疗仍然是核心方法;如果网络成瘾对象存在认知干扰,说明网络成瘾对象的心理特点具有特异性,认知干预治疗也是核心的方法。
二、内隐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1.取样
取广州在校一到四年级的大学生671名,平均年龄为20.7岁,标准差为2.89,其中男生418人,女生263人。
2.分组
(1)成瘾组。对网络成瘾者的诊断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对所有取样的学生使用标准的诊断根据进行测试,将符合标准的筛查出来,然后进行同学和老师的访谈,确认其是否为网络成瘾者;二是通过咨询机构获得确诊的网络成瘾者,然后使用诊断根据作进一步确认。
在所有的诊断标准中,Young的八标准观点最有权威性,因此使用Young的诊断测试。他的诊断测试由八个是非判断题目组成,凡是符合其中的五个以上的,就诊断为网络成瘾对象。第一个过程确认的网络成瘾者33个,即通过测试,他们符合成瘾标准,之后对这33个大学生进行了个体和社会关系访问,其中25个接受过咨询和治疗,对其他8个大学生的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确认其网络成瘾。第二个过程确认的成瘾者23个,都是在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获得的,然后对他们进行测试,指标均达到成瘾标准。因此,确认的成瘾组大学生的人数为56个(P组,男生49人,女生7人)。
(2)非成瘾组。在获得的样本中,非成瘾组的人数很多;以前研究中,对非网络成瘾对象的分组都是一个组,凡是没有诊断为网络成瘾的,都是非网络成瘾组。在这些样本中,有的虽然没有达到Young的五个标准,但是符合其中四个或三个不等,其成瘾倾向的分数差异也很大。在实际观察中也发现,非网络成瘾对象在网络的使用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为了对这种行为进行程度上的分析,将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分成三个组。分组是这样完成的:将符合的标准转化为分数(为了有好的区分度,我们将每个标准记2分),计算平均分数(2.26±1.65),超出平均分数一个标准差的为高成瘾倾向组(H组),低于一个标准差的为低分组(L组),其他为中间组(M组)。三个组的人数分别是高成瘾倾向组172人(男生152人,女生22人),中间组286人(男生141人,女生145人),低分组167人(男生78人,女生89人),形成四个等级组。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真正诊断为网络成瘾的人比例比较低,但是有很多人介于网络成瘾和正常使用之间,为了很好地研究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倾向的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该研究将网络成瘾对象之外的大学生根据网络成瘾倾向的程度分成了三个组。
(二)研究材料与程序
1.研究材料
实验材料为35个词语,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各七个;积极情绪关联词语、消极情绪关联词语、中性词语各七个,两种词语字数对应,每个词语随机与一种颜色(红色或蓝色)搭配组成70个刺激,字体为72号宋体。
此外,准备五个词语做实验练习,这些词语不在正式实验中使用。
2.实验范式、设计和程序
(1)实验范式。使用修正的Stroop范式,将颜色词改为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
(2)实验设计。采用4(网络成瘾大学生、高成瘾组、中间组和低分组)×2(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实验设计。
(3)实验程序。刺激的呈现顺序与时间为:指导语——注视点“+”(500ms)——颜色词语(2000ms)——注视点“+”(500ms)——颜色词语(2000ms)。被试必须在2000ms内作出反应,否则视为错误反应。刺激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背景为白色,被试与显示器屏幕的距离约为60cm。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实验指导语为:下面将给你呈现一些红色或蓝色的词语,请你看清楚词语的颜色后尽快作出按键反应。如果词语是“红色”按“1”键,如果词语是“蓝色”按“2”键。每个词语均有两种颜色的呈现机会,两种性质的呈现顺序随机,每个词语出现两次,计算平均值。计算机自动记录从词语出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及按键的正误。实验分两个单元完成,第一单元提供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完成该组实验后,休息5分钟;然后进行第二单元的实验,提供情绪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在正式实验之前,让被试练习几次,如果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就开始正式实验。
三、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干扰
(一)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
所有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为461.73ms,对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为406.13ms,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长于中性词语且差异显著,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慢12.5%。也就是说,所有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更加敏感和关注。这一方面说明意义词语比中性词语更能够引起人们注意,或者说人们存在对意义信息的深加工倾向。
(二)网络成瘾者和非网络成瘾者对不同类型词语的反应时间
网络成瘾者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平均反应时间为502.51ms,非成瘾组的大学生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平均反应时间为420.94ms,差异极显著(T=5.901,p<0.01),说明成瘾组大学生和非成瘾组大学生相比对网络关联词语表现出了突出的延迟反应的倾向。也就是说,成瘾组大学生对网络关联词语进行更加明显的认知加工,因此可以证明成瘾组大学生存在认知干扰。
成瘾组被试和非成瘾组被试对中性词语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409.6ms和403.6ms,差异不显著。
(三)四个组的被试对不同类型的词语的反应时间
四组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网络成瘾被试、高成瘾组被试在网络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上差异极显著(T值分别为12.62和11.38,p值都小于0.01),他们在网络关联词语上的反应时间都比中性词语长,说明成瘾突出的人对网络信息更加敏感,有突出的认知干扰出现。但是中间组、低分组在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方面的差异则不显著,也就是说,对网络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是由网络成瘾被试和高成瘾组被试造成的。成瘾倾向不突出的人对网络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不大,即他们对网络信息没有成瘾倾向突出的人敏感。
表现出了这个基本趋势:网络成瘾倾向越突出,大学生对网络词语的反应时间越长,而四个组的大学生对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基本是一条直线。因此,对信息的关注程度高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那么,成瘾倾向突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延长的倾向是否是由于内在的认知干扰造成的呢?对于传统的Stroop范式而言,其基本假设是:对矛盾的颜色命名时间的延长是由于内在的认知干扰造成的,对于这个假设人们基本是认同的。以后出现了很多修正的Stroop范式,这些修正的Stroop范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问题关联词语范式,二是情绪关联词语范式。前者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内隐的态度和认识特点(如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对身体疾病的态度等),而且发现人们对问题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有延长的倾向,还将这种延长解释为认知干扰。根据这个范式,该实验结果说明,成瘾倾向突出的被试存在认知干扰。
但是,也有研究者对这个结论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干扰也可以解释为情绪干扰,这也可能是被试对问题关联词语的情绪反应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有人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如果存在特定问题的被试,对问题关联信息存在情绪干扰,那么其情绪问题应该比较突出,因此使用情绪Stroop范式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对问题关联信息的反应时间延长,但是在情绪关联词语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因此证明对某些问题而言,人们对问题关联信息和情绪信息的反应时间是有区别的,两者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存在问题干扰(认知干扰)的人不一定存在情绪干扰。
我们的这个研究结果发现,四种不同等级的网络使用者,在网络关联词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随着网络成瘾等级的提高,其反应时间延长,网络成瘾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最长比其他大学生的反应时间要长19.5%,比低分组的反应时间要长36%。因此,我们的实验证明,网络成瘾被试存在比较明显的认知干扰。其他研究也发现,高成瘾倾向的被试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现实的自我认同危机通过虚拟网络得到了解决,但是这种虚拟解决又加剧了现实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偏重于情绪方面的干预,偏重于问题本身的治疗,而对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内在的认知问题重视不够,也缺乏符合网络成瘾认知特点的认知干预手段。因此,如何对待网络成瘾,目前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确定这些核心的认知干扰成分,二是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消除其认知干扰。此外,如果认知干扰是网络成瘾被试的典型特点,那么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就可以作为这种认知干扰的客观指标。这既可以当作评价和诊断网络成瘾对象的有效标准,同时也可以作为网络成瘾对象的训练康复指标。
四、网络成瘾者的情绪干扰
虽然已有的研究认为认知干扰和情绪干扰是独立的不同心理干扰,对于有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们只有认知干扰,但是,网络成瘾者是否只有认知干扰而没有情绪干扰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一)情绪Stroop效应的再次验证
根据情绪Stroop效应,所有人对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有延迟倾向,那么,我们的这个研究也应该有类似的倾向,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呢?
研究表明,所有的大学生对情绪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是:积极情绪词语为408.34ms,消极情绪词语为406.72ms,中性词语为387.82ms。词语的主效应显著(F=4.406,p<0.05)。作交叉比较发现,积极情绪词语和消极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积极情绪词语、消极情绪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T1(积极词语、中性词语)=3.280,p<0.01;T2(消极词语、中性词语)=3.595,p<0.01]。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反应时间长,情绪词语的平均反应时间为407.53ms,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长19.97ms,延迟6.6%,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情绪Stroop效应的存在得到再次验证。
(二)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情绪Stroop效应比较
成瘾大学生对积极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是423.24ms,非成瘾者的为397.37ms,平均长25.87,延迟6.5%,两者差异显著(T=2.881,p<0.01);成瘾大学生对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为432.54ms,非成瘾组大学生对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为396.12ms,平均长36.46,延迟9%,两者差异显著(T=2.101,p<0.05)。
虽然所有大学生都存在典型的情绪Stroop效应,但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的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可以证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情绪干扰。
为了证明成瘾等级与情绪Stroop反应时间的关系,我们对四个组的大学生的反应时间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积极词语的反应时间上,网络成瘾对象和高成瘾倾向的被试与中间组和低分组的反应时间的差异都很显著,成瘾等级越高,反应时间越长。
对不同等级的网络使用者的词语反应时间作具体的方差分析发现,四组被试在情绪词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对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的F值分别是3.487和2.641,p<0.05),但是在中性词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的网络使用者反应时间的交叉比较如。网络使用等级和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三条曲线的趋势明显,F值为14.58(p<0.05),变化趋势的差异显著。从曲线形态看,情绪词语的变化有一致性,与中性词语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等级的网络成瘾者对不同类型的词语的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中性词语几乎是一条平行线,而情绪词语则是一条随等级下降的下滑线。
对四个类型被试的词语反应时间作具体分析发现,在情绪关联词语方面(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对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网络成瘾被试对积极情绪词语和消极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比较长,分别是423.23和432.54,比中间组和低分组长5%~10%,而且差异显著。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情绪Stroop反应比非成瘾大学生突出,或者说,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情绪干扰。
(2)随着成瘾等级的提升,大学生的情绪干扰逐渐加强,因此,成瘾水平和情绪词语的反应时间成正比例的关系。
但是,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并没有发现网络成瘾和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消极词语更加敏感。由此可以推测,网络成瘾和高成瘾倾向被试对所有的情绪信息都比较敏感,而且有突出的情绪反应。
这个结论与其他人的研究一致,很多人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对象对网络有明显的矛盾情绪,一方面他们无法摆脱网络,另一方面又想摆脱,经常陷于这样的冲突中,这个特点已经成为网络成瘾对象的基本症状。同时,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体验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但是这种虚拟的满足加剧了现实中的情感冲突,因此现实情感问题的解决是矫正网络成瘾的关键。网络成瘾被试和高成瘾被试存在明显的情绪干扰应该是成瘾行为的典型特点之一,因此,情绪问题是解决网络成瘾的另一个关键,情绪Stroop反应时间可以作为评价网络成瘾的一个客观指标。
对生理问题患者而言,他们对症状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偏长,存在认知干扰,但是在情绪关联词语方面的反应时间和对照组则无差异。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突出的情绪干扰,其原因可能在于他们研究的被试症状是比较轻微的。比较严重的症状是否存在同样情况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但是对网络成瘾被试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这些被试不仅表现出了对问题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的延迟,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情绪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的延迟。也就是说,网络成瘾被试既存在明显的认知干扰,也存在明显的情绪干扰,认知和情绪干扰是否是所有心理问题的共同特点呢?对这个问题尚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此外,对问题关联词语(如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的延迟是否是由于被试的情绪问题造成的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如果情绪造成反应时间的延迟,那么对所有词语的反应时间都应该比较长,但实验发现,被试在中性词语方面的反应时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将问题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的延迟解释为情绪干扰尚缺乏实验证据。
网络成瘾大学生和成瘾倾向突出的大学生不仅存在认知干扰,而且存在情绪干扰,这说明这些特殊群体对待网络的态度和其他人不同,这种态度造成的认知编码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社会对待网络成瘾态度的一种心理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长时间的网络使用造成了认知的偏差或认知特点的改变。因此,对网络成瘾的治疗,认知干预和治疗是核心的方法之一,一方面要通过研究确定这些有偏差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通过认知干预策略完成治疗。而Stroop指标可以作为检验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之一。对生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患者的认知干扰显著,而情绪干扰不明显,说明生理患者的问题主要是认知系统的问题。但是对网络成瘾对象的研究则发现,两种干扰同时存在,这也许是网络成瘾干预出现困难的原因之一。两种心理问题同时干预应该是对网络成瘾的治疗的关键,但是,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是否存在只偏重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特点呢?对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章 PIU青少年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