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显心理特点和内隐心理特点
(一)外显心理特点
外显(explicit)心理特点是人们在意识或觉察的情况下完成心理操作,包括心理过程的操作和情绪活动的操作。前者人们简称为认识活动,后者简称为情绪活动。绝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对外显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外显操作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外显的心理活动的主导作用
意识活动是外显活动的最高层次,意识活动的基本要素便是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的活动的核心操控者。因此,对于这个层面的研究显然应该是研究的关键和重点。实际上,谁把握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谁就把握了人类。
2.外显的心理活动的代表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代表性是外显的而非内隐的,如果将人的心理活动的量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外显的心理活动的量将是绝对的多数,因此外显的心理活动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无论是哪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内容设计几乎都是外显的心理内容。
(二)内隐心理特点
内隐(implicit)的心理特点是人内在的或潜意识的心理操作,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部分。这种内隐的操作包括情绪、态度和认识等。随着对外显的心理特点的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很多外显的心理现象的解释遇到困难,如一个人对他人宣称的对待人和实物的态度和他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有出入。例如,一个人报告说喜欢某个人,但是他经常忘记约会的时间。不同的人对同一经验的记忆信息差别很大,有的人记住的是积极的信息,而有的人记住的则是消极的信息,但是人们对这些心理过程的操作是意识不到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加工,除了外显的加工之外,另外一个加工方式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种内隐的加工倾向有时和外显的加工倾向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了这种内隐的心理操作的重要性。
1.内隐加工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内隐心理活动的认识有很长的历史,后来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中都有对这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精辟论述。但是真正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是弗洛伊德,他甚至认为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活动的根本,潜意识的动机是人的心理原动力,因此提出了潜意识动机决定论。且不说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否是人的潜意识的动机决定的,但有一个问题可以说是心理学界都认同的,即人的潜意识的动机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其作用大小,其作用是无法否定的。后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存在潜意识层面。
2.内隐心理加工的规律是对外显加工的极好补充
对一些心理活动或现象而言,仅仅使用外显的解释,其说服力很微弱,如果增加内隐加工的解释,则变得比较全面和合理。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注意还是记忆,不同的人对注意或记忆内容的差异很大,外显加工的解释是经验的影响,经验影响了人的注意指向和记忆加工,因此出现个别差异。这个解释虽然合理,但是说服力不强,之后的内隐认知的研究则很好地补充了这个研究。研究发现,经验的影响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完成的,而且发现正是这种内在的加工差异导致了认知结果的差异。
对一些心理现象,内在的认知加工特点更加真实可信,其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对一些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有的心理问题被试,在外显方面并没有显示出与正常人的差异,但是在内隐方面则差异显著;有的心理问题被试,除了外显方面表现出差异外,内隐方面也差异显著等。以往的研究更加注重外显的规律,因此对待这些心理问题也是通过这些外显的规律来实施治疗的,但有时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效果极其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有些心理问题,依据内隐的规律实施治疗效果明显,也就是说,内隐的规律是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对一些心理现象,只有通过内隐的心理加工方式才可以确定其特点和规律。有些心理现象主要以内在的方式存在着,如社会偏见等,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通过内隐的方式的研究是最好的选择。社会群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形成与这个群体一致的风格,这种风格通过饮食习惯、衣着特点和居住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同时,这种群体风格还根植于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由于根植于这个群体,因此“难识庐山真面目”,使用外显的方式无法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但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则可以很好地把握其存在。如关于性别、民族、年龄、婚姻、职业等方面的偏见等,研究其内在的心理操作更加合理。
二、内隐心理特点的研究范式
对于内隐心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IAT范式
內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测量内隐心理操作的方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内在的心理操作,这些心理操作都可以通过联想反应时间表现出来,如男人和物理学,如果你认为男人应该学物理,那么在反应的时候,两者联想反应时间要短,这就是人们的性别学科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通过内隐的范式可以得到很好的了解。为了将外显的反应和内隐的反应结合起来对人的心理作全面的分析,IAT范式使用的指标是IEC(implicit-explicit correspondence),即“外显—内隐相关”,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外显的变量特点以及内隐的变量特点,同时还获得了两者之间的关系。IAT范式将传统的测验范式和反应时范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范式。
这是基本的IAT范式,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修正的IAT方法,如WIAT、GNAT、EAST等,其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刺激和程序上的差异。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是GNAT(Go-Nogo association test),是对IAT很好的补充。因为这个方法将联想法、反应时和信号检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刺激选择和实验过程上增加了噪音变量的操作,因此,其严格程度和科学性都得到了加强。
(二)Stroop范式
原本的Stroop范式是对人的内隐认知操作的测试范式,仅仅是一种文字颜色和文字意义的一致或不一致的区分效应,对黑色的“白”字的反应时间比较对白色的“白”字的反应时间长,说明人因为这种内在的冲突而出现了心理活动上的差异。后来人们对这种范式进行了很多修订,其中两个修订是最突出的。一个是认知Stroop范式,这个范式和原本的范式含义一致,只将刺激词语改为其他性质的词语,如将这些词语修改为特定的“目标关联系”,如疾病关联系,然后和非目标关联词的反应时间进行对照,程序和传统的范式一致。第二种修正的Stroop范式是情绪范式,这个范式将刺激词修改为情绪关联词语和非情绪关联词语,然后检查两者的差异,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对情绪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延长(命名)。
(三)DPT范式
DPT范式(dot probe task)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程序控制检查人们内在的迂回反应的实验手段。目标消失后,在目标位置出现探测点,要求人们对这个探测点作出反应,最后确定不同的目标刺激的探测点反应时间的差异。如果人们目标刺激存在内在反应,那么这种反应可以表现在他们对探测点的反应时间上,通过这种范式可以确定人们是否对这些刺激产生了内隐的心理操作。
(四)补全范式
1.残字补全
最早的补全范式是汉字的补全,将一个残缺的汉字补全成一个完整的汉字。当然,同一个残字可以补全成不同性质的汉字,因此人的内在的状态不同,补全的汉字的性质有区别。
2.词语补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创立了词语补全。词语补全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测量法,出现一个双字词的词语的词首或词尾,让人们补全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但是选择范围有三个,分别是补全后形成积极词语、补全后成为消极词语、补全后成为中性词语,如词首为“暗”,然后有三个选择,即“喜”、“算”、“号”,出现词首后作出一个选择,测试其反应时间。词语补全的第二个范式是间接测量,将点探测范式融合到测量程序,首先出现的目标词语是词首或词尾,然后在不同位置出现不同性质的补全刺激,并对位置作出反应,最后计算反应时间,通过这样的范式检测人们内在的认知加工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