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荆楚春秋
6445400000037

第37章

熊通用极端的手段,处理了反叛者,诸侯皆震。他索性命观丁父以克州、蓼,伐随、唐,大启群蛮。

早在熊通谋位十七年(公元前724年)时,东周王朝就更进一步的走向了衰落。

犬戎之乱,亏了卫武公以及郑伯全力平虏,扶太子宜臼坐天子位。后又护驾东迁洛阳,自此而为东周。郑伯与犬戎战死沙场,周平王封其子为郑武公。平王十二年,卫武公薨,郑武公独秉朝政,移都荥阳,紧临洛邑,与天朝形成并立之势。周平王十四年,郑武公卒,其子立而称庄公。但郑庄公或在朝,或在国,长时不参与国事。平王心生不满而以虢公忌父代理朝政,庄公愤然请辞,平王不敢得罪,为表诚意,以周太子狐为质。庄公也以世子忽为质于京都,这就是史家所称“周郑交质”,而君臣之分,至此也名存实亡,形同为虚了。

作为开创东周王朝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而崩,庄公与周公黑肩摄政,迎太子狐回周继承王位,岂料太子痛父之死,心力交瘁,归国即亡。众臣只得扶其子林嗣立,是为桓王。

桓王为其父身质于郑,归周而卒十分伤痛,而且见郑伯长期专权心甚愤懑,周公黑肩说:“郑伯为人惨刻少恩,非忠顺之臣。但是迁都护驾皆有大功,若削其政,必有跋扈之举,不可不虑啊!”桓王不听。次日便下旨要庄公请辞。庄公忿然出朝。当年命其上卿祭足屯兵周境温洛,抡割了地方麦子,次年又割尽温洛早稻,满载而归。周桓王隐忍未发。此为熊通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719—前718年)的事。

周王朝的进一步衰落,中原诸侯也处在混乱之中,这为楚国的扩张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时机。熊通则策划着一场更大的行动。

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南征北战,苦心经营,楚国国势日渐强盛。周桓王元年,即熊通22年,斗伯比参政。从此楚国如虎添翼,形成了文武兼备、实力雄厚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于是熊通又想要做一番惊天之举。

又是一年金秋时节,按照楚国的惯例,每当秋收后,便要出兵作战,次年春回国抢收夏季作物,插秧种豆,种瓜种菜,不误农时。而此时正是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

楚王宫内,大殿上早已聚集了文武众臣。而武将中虽有观丁父,却又新添了不少新面孔。其中有熊通的长子瑕,因封屈地,拜莫敖之职,故称莫敖屈瑕。还有斗廉之子斗丹、斗班和熊率且比。文臣中有了斗伯比、斗祈,又多了一个薳章。正是人才济济,将星璀璨,今非昔比了。熊通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他依然精力充沛,双目有神,仅仅在鬓角添了几根白发而已。他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的作风,从不轻易开口,更不轻易做出决定。每当开口,必出语惊人。每作决定,必贯彻始终。

熊通捋了捋自己的长须,意外地发现似乎也有一两根白色的了,他“哼”了一声,开口说:“各位爱卿,寡人在位已近三十年,如今西有夷陵,南扺大江。庸人退缩于堵河,卢、罗、鄢、谷,已成了我附属之邦。唯有汉东申、邓、唐、厉、绞、随诸国不受我节制。寡人今已拓地千里,不愿再受天子约朿。因此,寡人要自立为王!”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因为早年熊渠封王,引来厉王讨伐,无果而终。其后挚红据鄂叛周,折剑沉沙,楚也因此而受重创,乃至百年沉寂。这些都历历在目,而今又要重立为王,难道不会重蹈覆辙?

斗伯比出班奏道:“国主欲自立为王,微臣以为并非不可。但是,自古王侯皆出之有名,或以万民之君,或以天子之封。若自封者名不正,言不顺啊!故昔熊渠封三子为王皆无果而终。前车之鉴,国主不得不慎啊!”

熊通心中不悦,说:“今天子黯弱,诸侯相侵,郑、齐、鲁、宋日益疏离朝廷,天子自顾不暇,他能封孤为王吗?”

斗伯比:“天子失势,但仍为正统所在;朝廷虽弱,仍领四海九州。故天下诸侯何人敢于僭越?”

熊通:“以爱卿之见,当有何法?”

斗伯比:“以微臣之见,莫如先得天子之封,以威力咸服诸侯。才能名正而言顺,天下无不信服。”

熊通说:“爱卿所言,也许在理。那么又何以着手呢?”

斗伯比:“汉东诸国,唯随最大。而随为姬氏一脉,在朝廷说话自有一定份量。不如出兵攻随,随服则汉东无不顺从,由随侯托言天朝,天子也不得不认真对待。”

熊通大叫一声:“好!”遂出兵伐随。

熊通亲率楚军伐随,进逼随都附近的瑕地。先派大夫薳章面见随侯,请随侯来瑕赴会。

史载:“周初国八百,见于春秋经传者六十有五,而随为大。”周初分封,将一王族的分支封于随,侯爵,而为诸侯之一。其疆域涵盖汉水东岸,桐柏以南,广水从西,长江以北广大地域。相传其早称为曾侯,故曾、随为一。

随侯得知楚屯兵于瑕,正感到惊慌不已,又见楚派大夫薳章前来,商谈两国结盟,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召众臣商议对策。其时随有两个名臣,一贤一谀。贤臣名季梁,博学多识,睿智超群。谀臣为少师,善于奉迎,但志大才疏。二人甚得随侯器重。

季梁说:“楚自熊通以来,连年用兵,不断扩张,己成南方霸主。而今屯兵于随,却又要商谈结盟,其用心难测。君侯只能一手与之和谈,一手加强战备,方保无虞。”

少师说:“微臣愿去楚营,以探虚实。”

随侯允诺,少师随薳章一同前往楚营。

斗伯比素闻季梁和少师之名,得知少师前来,便向熊通献策,说:“臣早听说少师是个浅近之徒,全凭善谀而得宠信。今前来为盟,实想探我虚实。不如藏我锐壮,以老弱病残者示之,必然引起他的轻视,由此而生骄气之心。俗话说骄必怠,我们就可以寻机而克敌致胜了。”

时大夫熊率且比在侧,忙说:“此计虽好,只是还有个季梁,恐无益于事。”

斗伯比:“不是为了眼前,而是另图未来。”

熊通立即釆钠。

少师进得楚营,果然不负使命,左右顾盼,东张西望,力图探得更多的军事情报。但令他失望的是,楚人哪来的兵强马壮?反而多是老弱残兵,而所执戈矛、剑戟大多也是残缺、老旧。顿时大不以为然。心道楚国连年出兵,东征西讨,哪不要军费,不用青壮之人?也许是战争费用开支过了头,国内经济不景气,加上大多数青壮年都战死沙场了,征兵不易,只能以老弱充数,这样的部队有多大的战斗力?

他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熊通以很重的礼义接待了他。于是,他显出了很高傲、矝持的样子,说:“随国在汉东,也是一个地大物博的侯国,经济雄厚,军事强大。本来可以与楚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不知你国犯境,意在何图呢?”

熊通干笑了笑,说:“敝国连年荒歉,经济不景气,百姓也很穷困。虽说多年来也联络周边各国,希望获得扶持,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国家。所以有心结交像贵国这样的大国,一来提高敝国的知名度,再者也可为唇齿相依,多个帮衬啊!”

少师傲然说:“这不是小事一桩吗?汉东各国,谁不看我随侯的眼色行事呢?下官可以答应和贵国结盟,对这些小国,你就可以无忧了!”

熊通忙说:“那就感谢大人成全了!”

随侯遣派了少师,心里并不踏实,急切地盼着回音,了解楚人的真实底细。少师回到随都,立即向随候汇报说:“微臣料事素来无差,那楚人果然不足为虑。不仅老弱残兵,而且武器陈旧,哪有多大战斗力?从部队的穷酸像和装备,比起我随,至少给他三十年也赶不上!”

少师走后,斗伯比进言立即班师,熊通便传令撤军。少师即刻求见随侯,献计说:“楚人现在退兵了。微臣认为,楚师不过老弱残兵,根本不堪一击,不如乘他撤退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扬一扬我随的军威,使他从此不敢小看于我!”

随侯以为然,便准备出兵。季梁得知,急忙劝阻。向随侯谏道:“万万不可!臣恳请国主不要被某些表象所迷惑。楚自若敖、蚡冒以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囯力不断増强。特别是熊通自从侄儿手中谋夺政权后,更野心勃勃,开拓疆土,征服了汉西诸国。如今有意向我示弱,实际是要诱我上当,如果追击,岂不上了他们的大当?”

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随侯犹豫难决,只得请示神灵。亲自起了一卦,那知确为不吉,只得做罢。

熊通见随侯并不上当,只得再问计于斗伯比,斗伯比又说:“对于随侯,我们的目的是要借他之口,向天子举荐而加封国主爵王之位。但是,若不教训教训,使他知道楚君之威,他是不会干的。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打,而且要把他打疼。微臣有一计,不如遣使知会各国诸侯,将会盟于沈鹿。若随君来会,说明他服从于我,自然会为我代言。如果不来,则以叛盟而伐之。”

熊通当即遣使,照会汉水各国,将以孟夏之朔,会盟于沈鹿。至期,庸、濮、巴、郑、卢、罗、轸、申、郧等诸国,皆不敢有违,齐聚沈鹿,唯黄、随二国不到。熊通遣薳章责黄,黄国急忙派使告罪。屈瑕往随,随侯不服。于是,熊通再度兴兵伐随,进军至汉、淮二水之间的速杞。

随侯本来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见楚人又来攻伐,一时又慌了,只得召集群臣。

季梁说:“楚人再次兴兵,借口我未参加沈鹿会盟,不如即刻遣使入楚营,赔礼致歉,同意参与会盟,不就化解战争了吗?如果楚固执己见,则理曲在楚了。以此激励将士,楚人就必败而退了。”

少师冷笑一声,说:“难道我们害怕楚人就到了如此地步吗?楚人以客犯主,千里作战,疲惫之师。而且多为羸弱,有何可怕的?这是他们自寻死路。不如乘此机会打他个落花流水,不能像上次一样逃脱!”

几句话说得随侯心动,于是命少师统领右军,自领左军,季梁护驾,在青林山下布阵,抗击楚军。季梁又献计说:“楚阵分左右二师,但楚人尚左,楚君及精锐定皆在左阵。我军当避实就虚,攻击其右,右军一败,左军失去了气势和依托,就可以大败楚军了。”

少师不以为然,说:“笑话!楚有国君在左,难道我主不也是国君吗,既然是相攻、相伐就要对等,难道要让楚人耻笑我君胆怯吗?”

随侯觉得有理,便向楚左军发起攻势。

熊通冷笑一声,指挥楚军大开阵门,待随军杀入,便四面合围而来。果然都是精锐之士,以一当十,骁勇异常,杀得随军晕头转向,鬼哭狼嚎。少师乘着一时之勇,一杆长枪,左冲右突,横冲直揰,偏偏遇到楚将斗丹,不几合便被斩于马下。

季梁护着随侯,拼命冲杀,而楚军竟如潮水涌来,一浪接一浪,绵绵不绝。随侯弃了战车,与步卒混在一起,季梁只得紧紧护住随侯,杀出一条血路,脱出重围,清点将士,已剩不足三成,只得仓促逃回随都。

随侯大败而归,痛悔不听季梁之劝,又得知少师已战死阵中,更加无限伤感,止不住老泪纵横,顿足捶胸,长吁短叹。

季梁只得再进言相劝,说:“国主如此伤感,又如何能解眼前之困呢?目下当以退敌保国方为上策啊!”

随侯:“寡人不明,才有今日之败。从今以后,一切唯听爱卿之谋!”

季梁:“为今之计,只有顺、和二字。顺者,既暂时允诺楚人的某些条件。和,就是争取和平协商,和平解决。”

隨侯:“寡人心绪已乱,就以卿为使,去楚营处理和谈事宜吧!”

季梁:“臣遵旨。”

季梁只身来到楚营,自然比不得少师所享受的礼遇。熊通脸色难看,横眉竖眼,楚将趾高气昂,唯见斗伯比满脸含笑,礼仪甚周。

熊通忿忿地说:“寡人尊上国为礼义之邦,特请与诸侯会盟于沈鹿。岂料贵国自以为尊,藐视天下诸侯,不屑为盟,且以兵戎相见。今日又兵败求盟,是真心还是假意?”

季梁不慌不忙,从容而答:“在下听说,成大事的人不拘于小节,胸怀广阔的人能容大海。楚君是天下俊杰,难道没有大海一样的心胸?”

熊通缓下一口气来,说:“那么,阁下又如何来教寡人?”

季梁:“不敢!首先鄙人代表随君向上国致歉,因误信奸谀,而致两国纷争,深感愧疚。还望楚君海涵呢!”

熊通转向众将:“看来随君还是甚通事理嘛!”

众将皆笑。

季梁见气氛缓和,又说:“当初少师恃宠贪功,强使寡君与楚一战,其实并非出于随侯的本意。如今也自知获罪于君侯,所以特遣在下前来谢罪。若得贤君侯宽宥,随侯定首倡为汉东君长,朝夕在廷,永为南服。请贤君裁夺。”

熊通沉呤不语,转面向斗伯比。

斗伯比进言:“古人说‘顺天应时,人之大德也’。看来天意不欲亡随,所以去其谗倿。不如允诺为盟,请随侯向天朝颂楚之功德,加封爵位,以服南方诸蛮。”

熊通:“好!寡人地广千里,势及江汉。唯请贵国达及周廷,赐寡人以王号,以服群蛮。寡人就静候佳音吧!”

季梁不敢违拗,只得传告于随侯,随君虽然窝了一肚子气,但吃了败仗,也只得以汉东诸侯的名义,上告于周廷。颂楚之功德,请加封于王位。桓王一听,怒而拒之。

熊通见天子拒不封王,十分恼怒。说:“早年,我先祖鬻熊,曾辅佐文、武二王,立有汗马功劳,但仅封在荆山。而今辟地千里,蛮夷莫不降服,却不加封,是无赏。郑人抗拒朝廷,箭射天子,而不伐。无赏无伐,何以为君?先君熊渠早年既已称王,寡人不过光复旧号,何用朝廷来封?寡人要自己称王!”

清晨,太阳从鹫峰顶上刚一露脸,便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一片通红。云层被染红了,変戓了片片彩霞。大地被染红了,犹如镀上了一层赤金,沮河被染红了,就像抖动的丝绸。脸色被染红了,人人如畅饮了甘醇。而丹阳城更被喜气所笼罩,钟鼓齐鸣,声乐震天。这又是一个吉庆的日子,楚君今日要称王。而楚国再也不是被人瞧看不起的子国,而是要称“王国”了!

楚王宫前的广场,依然保留着当年鬻熊创建时的规模,而凤凰台经数百年的风霜,历代整修、扩建,如今是更高、更宽,气势更恢宏。两隻振翅欲飞的凤凰,高仰着头,遥望芲穹。台阶高达一百八十百步,两边插着大旗,绣着斗大的“楚”字,迎风招展。楚人早已聚集在凤凰台下,迎接着神圣时刻的到来。

熊通身着猩红色的袞袍,头戴通天冠,足蹬虎皮靴,在文武众臣的簇拥下来到广场,他高大的身躯,犹如一座塔,配着一身王服,显得神采飞扬,根本显不出年近花甲。人们欢呼雷动,因为承受了百年压抑的楚人,似乎又看到了扬眉吐气的日子。

鼓乐声起,这是一种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打击乐和吹奏乐交汇融合的交响曲。熊通在众臣的陪同下,一步一步地登上凤凰台,随着台阶的升高,人们仰起头,直看着他似乎登上了天庭。台顶早已摆好了三牲祭品,香案红烛。熊通点燃了红独,手执三株高香,对天祝曰:

荆山高雄,沮漳腾龙。吾祖在天,高阳祝融。

季连后裔,辅周鬻熊。功莫大焉,绎祖始封。

筚路蓝缕,开辟洪蒙。苞匦菁茅,岁岁朝贡。

诸侯相轻,周室难容。几世创业,传于熊通。

拓地开疆,楚势大振。我有甲兵,称王据雄。

南服诸夷,中原问政。敬告列祖,佑楚成功!

祝罢,对天三叩三拜,众臣与楚人齐拜。一时间,声乐齐奏,长号齐鸣,广场内一片肃穆,人人对天而祝,祈祷声响彻云空。

少时礼毕,斗伯比进言:“今我主称王,既顺时代潮流,又合天意民愿。但必有个王号,方才名正言顺。”

薳章进言说:“既然我主称王,自然有别于诸侯,文臣武将也当各有其位。”

熊通:“二卿言之有理,不知有何高见?”

斗伯比:“吾主武功盖世,以武而与天下抗衡,今则唯武方可平定乩世。故以微臣之见,当以武为号,称武王。”

熊通点头称善。笑道:“好一个‘武’字!所谓止戈为武,寡人将以武而拓疆域,以武而定天下,为的是永止干戈,江山稳固,百姓安居!”

薳章:“微臣附议。国主既已为王,当效王室之制,文武各司其职,各领其位,方可共谋国事。”

熊通:“卿言甚合孤意,请各述高见。”

斗伯比说:“依臣愚见,当设令尹、司马诸官。令尹主政,司马掌军。则为莫敖、左尹、右尹等。刑法律令则为司寇;天象历法可付太史。不知我主以为如何?”

熊通:“好!如此一来,足可与天朝同制了。不过何人可为令尹呢?”

薳章:“令尹之职,不仅领袖群臣,而且要治国安邦,上为君王分忧,下解百姓疾苦,通谋略,掌律令、识兵阵、善知人,文武兼备。臣以为,唯有上大夫斗伯比堪当此任!”

熊通大喜,抚掌笑道:“卿真是良臣啊,为国可谓无私了!寡人有二贤相助,何愁不称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