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惟有园林
6417900000007

第7章 随园图

曩岁我于上海朵云轩书画社发现此《随园图》手卷,欣然为同济大学购藏。匆匆二十余年,未及考订,旋为卞君孝萱见之,先我作介绍。但图未与读者见面,且于论造园艺术一端复未涉及,爰就管见所及试谈随园。

《随园图》卷绢本,长173.4厘米,高49厘米,无款,图末盖“汪荣之印”。卷后附管镛书《随园五记》,纸本。以该卷绢质笔意及设色而论,与管镛之效王梦楼(文治)书体,是属乾隆时之作无疑。

汪荣为园主袁枚同时人。案清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四十三·人物·技艺》:“汪荣,字欣木,六合县增生。工画,烟云变幻,颇得二米之法。曹秀先督学江苏,以《深山藏古寺》题试诸生之善画者,以荣为冠。兼工写生。”光绪《重修六合县志卷八·附录·方技》所述相同。曹秀先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为江苏学政。

管镛字西雍,号桂庵、退庵、澂斋,为袁枚弟子。《墨香居画识》卷十载:“管镛字退庵,上元岁贡生……丁卯春日,曾访之于城北双石鼓,而不知其能画。近于朱炼师乐园肩头见其写梅花一枝,精妙绝伦,题句书法亦工,几令人摩挲不忍置。”丁卯为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管镛书随园五记后,跋云:“随园夫子居随园四十余年矣。名家五为之图,先生六为之记,皆足以传世而宝贵者也。乾隆辛亥年七月,桂庵管镛书并识。”辛亥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袁枚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得随园,次年乞病园居,凡四十余年(见《随园诗话》卷五及《随园后记》),与此跋相符。汪荣作图亦正同时,袁枚自己也说“增荣饰观,迥非从前光景。”(《随园诗话》卷五)这是随园全盛时期。

《随园图》卷据袁祖志《随园琐记》,知有五图,计沈风(凡民、补梦)、罗聘(两峰)、张栋(看云)、项穆之(莘甫)及王霖(春波)袁树(香亭)等六家。图失于同治间,袁起绘《随园续图》,系出于追忆。其他散见于他书者如《鸿雪因缘图记》有之,亦非园之全貌。

此卷所示随园殊具体,其画非一般写意山水,与《随园记》、随园诗文及后人笔记——相符,洵难得之园图也。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杭州人。清代大文学家,诗人,长期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中,人称随园先生。

随园本名隋园,为雍正间江宁织造隋赫德之园。袁枚于乾隆十三年购入重建,为江南名园之一,且有讹传为《红楼梦》大观园者。

《水窗春呓》卷下:“江宁滨临大江,气象开阔宏丽。北城林麓幽秀,古迹尤多。”“金陵城北冈岭蜿蜒,林木滃翳,至为幽秀。最著名者随园陶谷,陶即贞白隐居之所而卜宅,非其人无甚足观。随园乃深谷中依山崖而建坡陀,上下悉出天然。谷有流水,为湖,为桥,为亭,为舫。正屋数十楹在最高处,如嵰山红雪、琉璃世界、小眠斋、金石斋群玉头、小苍山房,玲珑宛转,极水明木瑟之致,一榻一几皆具逸趣。余曾于春时下榻其中旬日,莺声掠窗,鹤影在岫,万花竞放,众绿环生,觉当日此老清福,同时文人真不及也。下有牡丹厅,甚宏敞。园门之外无垣墙,惟修竹万竿,一碧如海,过客杳不知中有如许台榭也。”写随园之景,楚楚有致,极为倾人。

园为郊园,居小苍山之麓,无墙垣,有门可识,实则负山环水,有天然之障。而“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随园记》)。园外之景顾盼而拥焉,此随园选地之佳妙。袁枚虽非造园家,其于造园之学,标园林之道与学问通,甚有见地(说见《随园三记》)。他以其文学创作的方法,运用到造园中来,提出了“不用形家言,而筑毁如意,变隙地为水为竹,而人不知其不能屋,疏窗而高基,纳远景而人疑其无所穷。以短护长,以疏彰密……”(《随园三记》)的布置方法。而此卷皆能体现出来。汪荣将园外之景、翠黛横抹、塔影入池(永庆寺塔)及小桥村居,皆——入图,占全卷三分之一,亦此园作者与此卷作者之用心处。

“因地制宜”,自来名园皆能体现之。袁枚虽非造园家,然能曲尽其意。《随园记》之论,足为今日构园之借鉴:“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抉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随园记》文拈出一个“随”字与“就势取景”一语,园之设计指导思想在此。实非园记,而造园之法,存乎其间。袁枚说诗讲“性灵”,造园主“得势”以“随”字来概括之,此所谓立意在先者。

前人筑园类皆喜购旧园而重葺之,以其多古木。新构者必千方百计以求之,得之破墙而入。随园古松亦毁门进之,故有《毁门进古松》之诗,足征古木在园林中之地位。而“缀石分标致,张灯自剪裁”,其重视树石之配置,修剪之入画,用心良苦,非一般不解园学之主人可比。

此园之特征,建筑多楼,亭榭面水,而游廊周接,各自成区,因系山麓园,不必叠山,庭院唯点石而已,符园林叠山、庭院点石之旨。随园《造假山》诗“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亦标出一个“随”字。而廊以诗笺为饰,以代诗条石,亦别出一格,《诗城诗》序言:“余山居五十年,四方投赠之章,几至万首,梓其尤者,其底本及余诗无安置所,乃造长廊百余尺而尽糊之壁间,号曰诗城。”足证是园除景物可观外,尚多文化之可欣赏。

园既为郊园,力符自然之势。其分区亦存内外之别,内则居室,外则园林。其树木布置,以竹为基调;而厅前牡丹;小院桐荫、桂丛;夹岸垂杨。乔木则古松、银杏点缀山间,清新柔美间有苍古之意。以整体而论,境界自与苏南诸园有异。其利用自然山水,成就为大。其居屋配置,亭廊水榭之属,颇近杭州西湖之山庄,故袁枚自云:“余离西湖三十年,不能无首邱之思,每治园戏仿其意。”(《随园五记》)此固为是园之特色,但另一方面不无做作之处。且我国造园自明迄清,至乾隆为一转折点,正如其他建筑一样。盖其时物力充沛,建屋务高峻,山求宏大,故袁枚诗有“造楼不嫌高,开池不嫌多”句。随园之楼过高,在当时便有人评论过(见《六月十四日尹宫保过随园》注云:“公嫌门小楼高”)。而水亭之采用方胜双亭式,则为新例,及今唯太仓亦园存此一端。

袁枚于假山施工,有诗咏之,实为有助于治叠石史料,《假山成》:“……初将地形参,继用粉本写,高低旨随人,其妙转在假……五岳走家中,一拳始腕下。……”足证当时叠山先相地,后绘图,在叠置中随宜调整。及至今日犹沿用之。

此园在造园史中,与扬州乔氏《东园图》卷(袁江绘)同属郊园之实例。两者基地不同,有山林地与郊野地之分,虽同为郊园而景自异,但其价值则无可轩轾,为治园史者所必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