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惟有园林
6417900000005

第5章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西湖的园林建筑是我们园林修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既复杂又多样,其中有巨作、有小品,是好题材。古来的作家诗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成了若干的不朽作品,到今日尚能引起我们或多或少的幻想和憧憬。

西湖是我国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使她越变越美丽。可是西湖并不是从白纸上绘制的一幅新图画,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说得少点从唐宋开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直在重建修改。唐人诗词上歌咏的与宋人笔记上记载的西湖,我们今天仍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社会在不断发展,西湖也不断地在变,今天我们希望她变得更好,因此有必要来讨论一下。清人汪春田有重葺文园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难看。”这首诗对我们园林修建工作者来说,真是一言道破了其中甘苦的,他的体会确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花篱也罢,石阑也罢,我们今天要推敲的是到底今后西湖在建设中应如何变得更理想,这就牵涉到西湖园林风格问题,这问题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争鸣”一下。如今我来先谈一谈西湖的风景。

西湖在杭州城西,过去沿湖滨路一带是城墙,从前游西湖要出钱塘门涌金门与清波门,因此白蛇传的许仙与白娘娘就是在这儿会面的。她既位于西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因此在凭眺上就有三个面:即向南山、北山及面城的西山。以风景而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比从北望南来得好,因为向北向西,山色都在阳面,景物宜人,如私家园林的“见山楼”、“荷花厅”多半是北向的。可是建筑物面向风景后,又不免要处于阴面,想达到“二难并,四美具”,就要求建筑师在单体设计时,在朝向上巧妙地考虑问题了。西山与北山既为最好的风景面,因此应考虑这两山(包括孤山)是否适宜造过于高大的建筑物,以致占去过多的绿化面与山水;如孤山,本来不大,如果重重地满布建筑物的话,是否会产生头重脚轻失调现象。同济大学设计院在孤山图书馆设计方案时,我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使不得已在实际需要上必须建造,亦宜大园包小园,以散为主,这样使建筑物隐于高树奇石之中,两者会显得相得益彰。再其次,有些风景遥望极佳,而观赏者要立足于相当距离外的观赏点,因此建筑物要发挥观赏佳景作用,并不等于要据此佳丽之地大兴土木,甚至于踞山盘踞,而应若即若离地去欣赏此景,这就是造园中所谓“借景”、“对景”的命意所在。我想如果最好的风景面上都造上了房子,不但破坏了风景面,即居此建筑物中亦了无足观,正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了。过去诗文中常常提到杭州城南风光,依我看还是北望宝石山、孤山与白堤一带景物更为美妙吧!

西湖风景有开朗明静似镜的湖光,有深涧曲折、万竹夹道的山径,有临水的水阁湖楼,有倚山的山居岩舍,景物各因所处之地不同而异。这些正是由西湖有山有水的优越条件而形成。既有此优越的条件,那么“因地制宜”便是我们设计时最好的依据了。文章有论著,有小品,各因体裁内容而异,但总是要切题,要有法度。清代钱泳说得好:“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这就提出了园林要曲折,要有变化的要求,因此西湖既有如此多变的风景面,我们做起文章来正需诗词歌赋件件齐备,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只要我们构思下笔就是。我觉得今后对西湖这许多不同的风景面,应事先好好地安排考虑一下,最重要的是先广搜历史文献然后实地勘察,左顾右盼,上眺下瞰,选出若干观赏点。选就以后就能规定何处可以建筑,何处只供观赏不能建造多量建筑物,何处适宜作安静的疗养处,何处是文化休憩处。这都要先“相地”,正如西泠印社四照阁上一联所说的:“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上联所指,是针对“相地”、“借景”两件园林中最主要的要求而言,我想如果到四照阁去过的人,一定体会很深。而南山区的雷峰塔,则更是重要的一个“点景”建筑。

大规模的风景区必然有隐与显不同的风景点,像西湖这样好的自然环境,当然不能例外,有面面有情、处处生姿的西湖湖面及环山;有“遥看近却无”的“双峰插云”;更有“曲径通幽”的韬光龙井。古人在处理这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景点,用的是不同的巧妙手法,因此今后安排景物时,如何能做到不落常套,推陈出新,我想对前人的一些优秀手法,以及保存下来的出色实例,都应作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当然我们事先应作很好的调查,将原来的家底摸摸清楚,再作出全面的分析,这样可能比较实事求是一些。

西湖是个大风景区,建筑物对景物起着很大的作用,两者互相依存,所谓“好花须映好楼台”。尤其是中国园林,这种特点更显得突出。西湖不像私家园林那样要用大量的亭台楼阁,可是建筑物却是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我想西湖不同于今日苏扬一带的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式不必局限于翼角起翘的南方大型建筑形式;当然红楼碧瓦亦非所取,如果说能做到雅淡的粉墙素瓦的浙中风格,予人以清静恬适的感觉便是。大型的可以翼角起翘,小型的可以水戗、发戗或悬山、硬山,游廊、半亭,做到曲折得宜,便是好布置。我们试看北京颐和园主要的佛香阁一组用琉璃瓦大屋顶,次要的殿宇馆阁,就是灰瓦复顶。即使封建社会皇家的穷奢极欲,也还不是千篇一律的处理。再者西湖范围既如此之大,地区有隐有显,有些地方建筑物要突出,有些地方相反地要不显著,有些地方要适当地点缀,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应用,确定风景和建筑何者为主,或风景与建筑必须相映成趣,这些都要事先充分地考虑。尤其是今天,西湖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功能,这就使我们不能强调内容为先还是形式为先,要注意到两者关系的统一。好在西湖范围较大,有水有山,有谷有岭,有前山有后山,如果能如上文所说能事先有明确的分区,严格地执行,这问题想来也不太大。如此就能保持整个西湖风格的统一,与其景物的特色。

西湖过去有“十景”,今后当有更多的好景。所谓“十景”是指十个不同的风景欣赏点,有带季节性的如“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有带时间性的“雷峰夕照”;有表示气候特色的“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有突出山景的“双峰插云”;有着重听觉的“柳浪闻莺”等等。总之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空间,产生了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流传得那么久,那么深入人心,是并非偶然的。好景一经道破,便成绝响,自然每一个到过西湖的都会留下不灭的印象。因此今日对于景物的突出,主题的明确是要加以慎重考虑的。如果景物宾重于主,或虽有主而不突出,如“曲院风荷”没有荷花,即使有亦不过点缀一下,那么如何叫人一望便知是名副其实呢?所以我这里提出,今后对于这类复杂课题,都要提高到主宾明确,运用诗情画意,若即若离,空濛山色,迷离烟水的境界去进行思考处理。因此说西湖是画,是诗,是园林,关键在我们如何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理解它。

树木对于园林的风格是起一定作用的。记得古人有这样的句子:“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将西湖风景一下子勾勒了出来。从“六桥烟水”四字,必然使读者联想到西湖的杨柳。这是烟水杨柳,是那么的拂水依人。再说“绿杨城郭是扬州”,“白门杨柳好藏鸦”。都是说像扬州、南京这种城市,正如西湖一样以杨柳为其主要绿化物。其他如黄山松、栖霞山红叶,也都各有其绿化特征。西湖在整个的绿化上不能不有其主要的树类,然后其他次要的树木才能环绕主要树木,适当地进行配合与安排。如果不加选择,兼收并蓄的话,很难想象会造成什么结果。正如画一样必定要有统一的气韵格调,假山有统一的皴法。我觉得西湖似应以杨柳为主。此树喜水,培养亦易,是绿化中最易见效的植物。其次必定要注意到风景点的特点,如韬光的楠木林,云栖龙井的竹径,满觉陇的桂花,孤山的梅花,都要重点栽植,这样既有一般,又有重点,更好地构成了风景地区的逗人风光。至于宜于西湖生长的一些树木,如樟树、竹林,前者数年即亭亭如盖,后者隔岁便翠竿成荫,在浙中园林常以此二者为主要绿化植物,而且经济价值亦大,我认为亦不妨一试,以标识浙中园林植物的特点。至于外来的植物,在不破坏原来风格的情况下,亦可酌量栽植,不过最好是专门辟为植物园,其所收效果或较散植为佳。盆景在浙江所见的,比苏州、扬州更丰富多彩。我记得过去看见的那些梅桩与佛手桩、香橼桩,培养得好,苔枝缀玉,碧树垂金,都是他处不及的,皆出金华、兰溪匠师之手。像这些地方特色较重的盆景,如果能继续发扬的话,一定会增加西湖不少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