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草根吉庄
6410400000014

第14章 尉迟恭关系比较密切的十位凌烟阁功臣

郭万新

秦叔宝

秦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他是与尉迟恭比肩而立的中华门神。在文学作品中,秦琼的名气超过尉迟恭,但在正史里,无法与尉迟恭相提并论。

秦琼早年从军,后归附瓦岗寨,瓦岗军失败后,又被王世充收揽帐下,最后才投奔李世民,担任秦王府右三统军,此前虽称名将,却不太显赫。武德二年,跟随李世民东渡黄河征伐刘武周大军。其时刘军锐不可当,特别是尉迟恭刚在夏县击破唐永安王李孝基,令唐军闻之色变。正是在这一时刻,秦琼在美良川设伏,大败尉迟恭,受到唐高祖李渊的高度嘉奖。不久刘武周兵败,尉迟恭归唐,担任秦王府右一统军,与秦琼等环护李世民左右并肩作战。唐武德九年,参与了玄武门事件,封翼国公,食邑700户。

秦琼晚年称病不上朝,常对人说:“我半生戎马,经历大小二百余战,屡受重伤。前后累计流血数斛,哪能不生病?”贞观十二年(638),秦琼去世,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秦琼被图形凌烟阁,排名最后一位。

程知节

程知节(589-665),字义贞,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山东东阿人。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位十九。封卢国公。

在文学作品中,程咬金鲁莽无谋。实际不然。他曾经和秦琼同为瓦岗名将又归附王世充,但他发现王世充难成大事,一力鼓动秦琼与他一起归唐,与尉迟恭一样,深受李世民器重。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争位期间,程知节被外任为康州刺史,他推辞不出,跑去李世民那里痛陈要害:“秦王啊,你的手臂腿脚眼看都让翦除完了,身子还能保全么?叫我去当刺史,我是死也不去。你看着办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程知节和尉迟恭一起参与其事。之后尉迟恭官拜太子左卫率,程知节官拜太子右卫率,贞观中,改封卢国公。显庆二年老当益壮,担任葱山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西出阳关讨伐西突厥贺鲁,“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随后因任意杀降被撤职,麟德二年去世。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省洛阳人。凌烟阁排名第一。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贞观朝功臣济济,长孙无忌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最信任之人。

长孙无忌从李世民起兵太原就一直跟随其后,但是最大的功绩就是与尉迟恭二人全力促成玄武门事变。正是长孙无忌最先向李世民转述了房玄龄等的建议,提出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太子一党:“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当李世民一再犹豫不决,尉迟恭“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还很假意威胁李世民:“如果殿下不听我的话,那我就要苟且偷生顾自逃命去了,决不留在殿下身边伸出脑袋任人宰割!如果我跑了,长孙大人也要逃命,他一定跟我一起亡命天涯。”长孙无忌点头说:“是的是的。殿下不为自己着想,还要考虑我妹妹和外甥呢。如果不采纳敬德的建议,大事就没有指望了,完蛋了。这可如何是好?”在他俩通力劝谏下,李世民才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之后长孙无忌与尉迟恭并列首功。

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凌烟阁排位第四。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事实上,在李世民做皇帝之前,魏征一直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经力劝李建成早日图谋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事件后,秦王府各位将领扬眉吐气,打算好好出一口胸中恶气,商议准备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一百多亲信悉数诛杀、没收家产,这些人中间,包括曾经一力主张让李建成除掉秦王的太子洗马魏征。只有尉迟恭据理力争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他首先提出安定团结才是当务之急。李世民听从尉迟恭的谏意,表示采取宽大政策,不再扩大追究责任的范围。就是因为尉迟恭的及时直言,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也挽救了魏征,否则历史上哪能还有“以人为鉴”的一段佳话?头是不杀了,但李世民还是要找魏征谈一次话的,他传召魏征过来质问:“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魏征镇定自如回答说:“死鬼隐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建议,他哪有今日的杀身之祸?”也是个道理。李世民了解魏征很有才能,就安排他担任了詹事主薄、谏议大夫,接着派他出去宣慰河北、山东,成功地消弭了拥护原太子的势力所形成的隐患,以后魏征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帮助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的欣欣向荣。

萧瑀

萧瑀,(公元575年—648年),祖籍福建黄连,是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归唐后深得李渊信任。

玄武门事变前,李渊身边重臣萧瑀难得地一直支持李世民,每次在李渊面前为李世民说话,李世民曾经为萧瑀写过一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表达他的感激感慨。

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后,尉迟恭全身戎装,手持长槊,雄纠纠气昂昂的来到李渊泛舟的海池船上。李渊看到来者虽然面带恭敬,但神色不同以往,马上猜出几分,忙问尉迟恭:“今日作乱的是谁?你到这里干什么?”尉迟恭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已经诛灭了他俩,恐怕陛下受到惊扰,就派我前来贴身保护陛下。”听得倒也冠冕堂皇,但李渊还能说什么?分明就是军事政变。他慌乱失措问身边的裴寂等说:“怎么发生了这般事情?怎么办呢?”萧瑀已经抢过话头,说:“人心所向,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如果将国家大事交给秦王,立他为太子,那就万事大吉。”李渊点头说了一句话:“善!此吾之夙心也!”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萧瑀因见李世民宠信房玄龄等人,心中不快,请求辞去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出家为僧。后又上奏说,自己衡量难以为僧,不想出家。李世民见他如此反复无常,免其官爵,贬为商州刺史。不久,李世民又恢复了他宋国公的封号。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萧瑀位列第九。

张公谨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河北繁水人,张公谨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谨由尉迟恭推荐给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谨与尉迟恭等埋伏於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627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谨病死,时年仅三十九,谥曰襄。贞观十三年(639年),改封郯国公。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张公谨位列第十八位。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陕西三原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后封卫国公。凌烟阁排名第八,在尉迟恭之后。

李靖曾在隋大业(605-617)末年担任马邑郡丞。投唐后转战南北,为大唐一统天下、开疆拓土军功显赫。李靖做事韬略,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向他问计,他选择了置身事外。后因被诬告而主动申请退休。唐太宗李世民嘉奖他说:“朕注意到自古以来身居富贵并能够知足的人,实在寥寥无几。有人不管自己是愚是智,毫无自知之明;本来才能欠缺,还要勉强身居要职,即使生病老朽也不肯离位。像你李靖这样识大体、明大义的,真是世上少有,值得大加嘉奖。朕今天决定只能答应你的请求,不但成就你的高雅志向,还要把你树立成大家学习的一代楷模。”这样的表彰,哪里只在夸奖李靖?完全是不加掩饰的借题发挥,让那些不识眼色的功臣赶紧激流勇退,迷途知返。原本就不是糊涂之人的尉迟恭开始向李靖学习,顺应皇帝的号召,他终于提笔写下退休申请书,“上表乞骸骨”,居家不出十六年。

李世勣

李世勣,也叫李勣(594年——669年),山东菏泽人,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在倒数第二。

李世勣是瓦岗军创建人之一。投奔李唐后,特别在太宗时代,李世勣军功赫赫,被赐姓李,可见一斑。贞观十八年,李勣和尉迟恭一道跟从太宗征伐高丽,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可惜那次战争无功而返,李世民感叹埋怨:“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好像作战不利都因为尉迟恭等老将军们不去好好效命,实际上是李世民当皇帝后故意疏远一批老将军。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因太子李治无恩于李世勣,故意贬其为叠州都督,在李治即位后,将李世勣提拔为尚书左仆射。他在高宗总章元年以七十五岁高龄再征辽东,最终攻克平壤,平定了高丽,实现了太宗最难以瞑目的遗愿,次年病故。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房玄龄

房玄龄,(578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山东章丘人,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凌烟阁排名第五。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玄武门事变前,房玄龄、杜如晦通过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向李世民呼吁说:“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力劝李世民赶快动手,抛开顾虑,及早动手诛灭建成元吉。结果被李渊逐出秦王府,李世民嘱咐长孙无忌秘密前去通知那两人赶快过来,房玄龄杜如晦不敢听从,说:“皇帝特别下诏,不许我俩为秦王谋事。如果今天私自去见秦王,皇帝知道会杀掉我们的。我俩就不去了。”长孙无忌回来一说,李世民勃然大怒,骂道:“这两个家伙也敢背离我?”抽出自己的佩刀递给尉迟恭,下令说:“你去叫他们,看他俩真的不来,那你就用我的刀砍下二人的脑袋提着来见我。”尉迟恭挎刀和长孙无忌走了一趟,向房玄龄杜如晦转告秦王的指示,说:“秦王已经决计克日解决太子和齐王,如此重要时刻离不开你俩献计献策,难道你们真的让我动手?”房玄龄杜如晦哪里再有迟疑?出于慎重隐秘考虑,尉迟恭说:“我等四人不宜同行,防止走漏行迹。”安排房玄龄和杜如晦各自穿了道士的服装,假扮道士跟长孙无忌一道前往秦王府,而他自己则与他们分开,返回时走了另一条巷道。很快,秦王在房玄龄杜如晦参谋下展开一系列周密部署,就此策动了玄武门事件。

卒年七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陕西西安人,唐朝初期名相。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三。

大业十三年(617)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被尉迟恭用刀相逼策划玄武门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进封蔡国公,食邑1300户。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

正是房玄龄、杜如晦等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过程中,“偃武修文”,尉迟恭等一大批武将感觉受到失落,导致尉迟恭大闹庆善宫,酒后几乎一拳大瞎李道宗的眼睛。贞观四年,杜如晦因病而卒,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为其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