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55周年。这使我想起,23年前女王60大寿的庆祝情景。当时,笔者还在伦敦。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君主和国家元首。现时的君主已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君主,直到17世纪末,都独揽执政大权。自18世纪初叶以来,君主已是立宪君主,受法规的约束,在全国被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她任命首相、批准某些立法、颁授勋衔,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会根据首相和大臣的建议行事。她广泛接触民众,在政治上保持不偏不倚,为人称道。对于王室来说,现在英国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由谁来接班。一位英国作家曾写道,关于这个问题,女王大约在半个世纪之前就说过:我的一生,不管是长是短,都必定献身于为你们服务。但2008年时,有消息说,现已82岁的女王在这个问题上的观念似有所改变,她计划于五年后退位,拟把王位传给查尔斯王子。是否属实?外人岂能得知!
白金汉宫,自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以来,就被定为英国君主在伦敦的正式住所,它原为白金汉公爵的宅邸,1762年由国王乔治三世以28000英镑买下,作为休息处所。白金汉宫,外形庄严大方,是个环绕四周的三层宫殿,内有600多间厅室,除女王公务用房、会议室、生活用房以及执事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用房外,还设有贵宾卧室、舞厅、游泳馆、电影院和邮局,另外,在二楼还有个中式午餐厅。从设置来看,蛮像个小市镇,一应俱全。整个宫殿富丽堂皇,不少厅室装饰都是皇家收藏的稀世艺术珍品,什么伦勃朗、鲁本斯的巨幅油画呀,卡诺瓦、钱特雷的雕塑呀,工艺精湛的瓷器和古香古色的英法家具呀,都是值得仔细观赏的。宫厅外,还有一处花园和宽阔异常的草坪,碧绿如茵。
女王的许多重大活动,诸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国国家元首,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白金汉宫进行。女王在宫里时,宫顶飘扬王室的徽旗,女王外出时,则升起英国国旗。
作为外交官,笔者曾多次去过白金汉宫。
每年6月英国国庆,各国驻英使馆的外交官按规定的人数应邀出席在白金汉宫花园举行的隆重招待会。每年12月,我们又按同样的规定应邀出席在白金汉宫内举行的盛大皇家舞会。
1985年,我国更换驻英大使,笔者作为参赞,有机会陪同新大使到白金汉宫,向女王递交国书。递交国书那天,王宫派了三驾19世纪的御用马车到中国大使馆来接大使一行。大使由王室的礼宾官和我们几位使馆官员陪同,分乘这列马车前往白金汉宫。每驾马车有两匹赤褐色的骏马拖拉,车夫和侍者都按照19世纪宫廷的要求穿戴,色彩鲜丽,侍者专门站在车厢外的后座上,目不转睛。整个车队,按照规定好的路线,有节奏地徐徐行进在通往白金汉宫的路上,两旁行人,无不驻足观望。据说,皇室马厩,有八架御用马车还在使用,都是1872年以前的,其中的一架为“金御驾”,专供君主在加冕时使用。
应伦敦外交官协会的邀请,我们还前往参观过“女王美术馆”。美术馆在白金汉宫西翼,原为私人小教堂,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公主小时候都是在那里接受洗礼。二战期间,小教堂遭到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女王美术馆”就是在这片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在我们去参观之前,美术馆还不对外开放。外交官们来此,是经过王室管家特许的。展品是从王室300多年的收藏中选出的,从文艺复兴早期开始,按历史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一直到如今。以这种方式展出,据说也是第一次。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在许多珍品中,有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卡拉齐兄弟的绝世之作,有德国画家贺尔拜因和丢勒以及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和法国画家布歇等人的名作。展品中还有两张维多利亚公主(后为女王,1819-1901)画的画,其中一张是她9岁时画的“提篮女”。
白金汉宫过去是不对外开放的,游人只能在每天中午11押30时,拥挤在宫门口,观看威严凛然的换岗仪式。仪式由头戴黑筒帽、身穿红军衣黑军裤的皇家卫队举行。1992年之后,情况有了变化。是年,温莎宫失火,遭到严重损失。1993年后,白金汉宫才向观光者开放,轮流展出十多个厅室,为的是用门票收入弥补温莎宫的修缮费用。“女王美术馆”也已修复完毕,1992年5月由女王主持开幕,现在每天都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