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的风景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层峦叠翠,雄奇壮美;有的柳暗花明,旖旎秀丽。然而,在坦荡的荷兰原野上,风车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光,尤其是夏日傍晚,落霞夕照,偌大的风车从远处望去,只留下隐约的轮廓,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难怪有人把风车誉为“荷兰风景的美玉”。
风车不仅弥补了荷兰风景的单调无奇的天然缺陷,更重要的是,作为风能发动机,它能用于排水,能为各种加工机械提供动力,在历史上对改造这个“洼地之国”和促进荷兰早期工业的发展,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没有风车,就没有荷兰的今天。不管这种评价是否过分,却也道出了荷兰人对风车的深厚感情。文人雅士,吟诗著文,歌颂风车者不乏其人。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范雷斯达尔(J。Van Ruisdael熏1628或1629-1682)就喜欢画风车,它的名作《磨坊》充满了诗的感染力,体现了对风车的深切感情。今天,这幅画仍陈列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人们看到它,常不免要发出思古之幽情。
风车同荷兰的历史是这样密切相关,可是,就像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最早是从土耳其引进的一样,它也并非荷兰的发明,而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从中东引进欧洲之后于13世纪传入荷兰的。15世纪,荷兰和比利时创建了排水用的中空式风车。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也是风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风车遍及全国各地,多至万座。蒸汽机和电动机问世之后,风车遂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逐渐被淘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国只剩下了900多座。当时人们纷纷要求对它进行保护,为此于1923年成立了“荷兰风车协会”。
今天荷兰各地保存下来的风车,约有几百座,除一部分仍然起一些实际作用外,不少已作为古迹管理起来,也有的被开辟为博物馆或改造成餐馆之类的旅游服务部门,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从首都阿姆斯特丹乘车北上,大约半小时,有个镇子叫库安德桑,历史上曾是荷兰的主要造船中心。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从1697年起曾多次乔装来到这儿,住在一户居民家里,向当地人学习造船术,立志日后大兴海军,对外扩张。3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一个闻名的风车古迹地区,供人参观游览。
但是,据荷兰朋友说,要看风车实地表演,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位于鹿特丹东南18公里处的“童堤镇”。在这条许多年前由当地少年修建的堤坝上,矗立着19座排成一行的古老风车,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全部风车对外开放,买上一张门票,即可入内饱览当年风车的全部秘密。风车的塔体,高达十几米,用石头、砖或木材造成。有的风车内还可住人。内分上下五层,一层为风车的下轮所在地、主人的卧室和厨房;二层为子女卧室;三层为主人储藏食品的地方;四层为风车的上轮和传动装置所在地;五层为瞭望之用。塔外有四扇带有风篷的风轮,每扇长达6至12米。你可乘坐游艇或仰卧在附近的草坪上,远望那蓝天白云下的风车,好不令人豁然开朗。
今天,风车已不完全是赏心悦目的古物。人们越来越想重新启用风车,把风能作为一种替代性能源。多少世纪以来,荷兰的能源一直靠风车和泥炭。现在,虽然使用上了天然气和石油,但是从长远考虑,荷兰仍重视发挥风车的作用。除了排水功能之外,风车已用于发电。2001年,风车、地热和太阳能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