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6391500000016

第16章 古代管理人深藏不露谦虚谨慎

既然要执古之道以御今,就应学习古代优秀的管理人。古代优秀的管理人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优长之处呢?老子对此作了详备的研究和回答,指出他们看似保守,却能取得成功,非一般人可比。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

强为之容②: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③;

涣兮,若冰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④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⑤。

“注释”

①古之善为士者。士,指古代之官,《周礼》有“上士、中士、下士”。马王堆甲、乙本作“道”。这与下面的意思不合,属抄误。

②强为之容。意思是勉强形容和描述。

③客。王弼本作“容”。马王堆甲、乙本作“客”,从之。

④若。王弼注:“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⑤故能蔽不(而)新成。蔽,有些版本作“敝”,通“蔽”。不,任继愈《绎读》认为是“而”字的误写,颇有道理。

“译文”

古代有道的善于当管理人的,幽微、神妙而人情通达,深邃得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正因为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只能勉强对他加以表述:管理行动上那个犹豫谨慎啊,就像要在冬天渡过大河;考虑再三啊,就像提防邻国的进攻;严肃庄重啊,就像外出做客;动作缓慢啊,就像冻冰将融;庄重呆笨啊,就像未加雕刻的木头疙瘩;虚心态度啊,就像幽深的山谷;宽怀容色啊,就像一潭浊水;胸怀宽广恬淡像大海。谁能使混浊停止?安静下来可以慢慢澄清。怎样才能长治久安?继之以动才能改变一潭死水。保有“道”的人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能取得成功。

“解说”

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是指古代善于当官的。老子说,这些善于当官的有如下特点和优点:总体来说,是幽微、神妙而深通于“道”,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具体来说,一是十分谨慎;二是特别庄严;三是非常从容;四是极为厚重;五是异常豁达;六是极其宽容;七是容色像浊水;八是恬淡像大海。

老子认为,这些人还有一些特点,一是能够以虚静和从容的态度来处理混浊的激荡局面,二是能够用微妙的变动打破沉寂的局面。而且他们不追求圆满。他们懂得事物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故不追求某种恒态。既能混浊,又能澄清;既能澄清,又能变动。这样,就能不断地把事物波浪式地一个又一个推上新的阶段。

不追求圆满,不希冀于恒态,比常人看来似乎保守,然而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创新图变,使事物持续发展。显然,老子认为管理国家也是如此。应像古代优秀的官员那样具备许多优点,因势利导,顺“道”应变,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老子这么写,无疑有古代明君贤臣在胸,箕子、周公尤在其中。殷纣王大臣箕子向纣王进谏不被接受,假装疯癫保命而又深通治国之道,周公愿代替武王死并谨言慎行,都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优点。他们都具有前述几个具体特点,因此能够取得成功。

老子这么写,也许不自觉地把自己也带进去了。他两度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能说与他的优秀品质无关。

在这里,老子暗示了君王应当如何择贤。《吕氏春秋》受此影响,专设“论人”篇,提出“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而老子在这里还强调了优秀官员需具备重要能力,即创新和改革。“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是也。

“诗赞”

古代优秀管理人

为人处世感佩深

老聃力赞愧词拙

常处不盈总有成

分明暗劝君择士

莫忘创新改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