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暂时远离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如果你想让你的心灵回归自然与纯真,那么请你洗尽铅华,放下所有的烦恼,走进这宁静古朴的和平古镇,品位来自遥远历史深处的静谧和安详。
和平古镇位于闽北重镇邵武市南部,建置始于唐代,是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之一。和平古镇交通便利、地势险要,素有长兴(属浙江省)南大门之称,古代入闽三道之一的愁思岭就在和平古镇境内,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和平古镇是古代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必经之路,在福建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平古镇较好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2005年11月,和平古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和平古镇古镇区是一个面积约0.43平方千米的小城堡,城堡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均建有谯楼,现存东北两座谯楼和部分城墙,因此和平古镇又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古镇区由一条长约600米的青石板古街贯穿南北,古街两边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近百条古巷道,清华大学教授、古建筑学泰斗陈志华和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黄汉民以及福建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称赞道:“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
小小的城堡式古镇区内现存的近200幢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和平古镇的灵魂和精华之所在。除了雄伟壮观的城门和谯楼之外,还有李氏、廖氏、黄氏等五座“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分县衙门,明末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亲笔题写塔名的“聚奎塔”,旧市三宫(天后宫、三仙宫、万寿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司马第等等,所有古建筑就像一件年代久远的艺术品,更像一幕幕生动的纪录片,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其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创办,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是闽北历史上第一个书院。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历史上曾吸引了一大批的学者到此讲学,如杨时、朱熹等等。和平书院为和平古镇营造了一个长达千余年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曾培养出2名宰相、6名尚书、137名进士,堪称闽北人才的摇篮,和平古镇也因此有了“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
在和平古镇的建筑群中,数量最多的要数宗族祠堂和家庙了,现存的有黄氏峭公祠、歧山公祠,丁氏家庙,赵氏宗祠,赵氏宗祠等。透过这些巍峨耸立的建筑群,仍能隐约窥见这个家族曾经的沧海桑田。就如黄氏峭公祠,它不仅仅是一座黄氏先祖黄峭的享祠,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文物,更是千万海内外黄氏后裔认祖归宗、联络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桥梁和纽带。
穿行在深邃悠长的小巷,听听小巷尽头传来的乡间小曲,想想那早已尘封的历史,看看小镇居民闲适温馨的生活,尝尝小镇最原始最自然的美食,你,能多住几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