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67

第67章 建瓯挑幡天下绝

在闽北翠竹环抱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建瓯,建瓯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设县的地方之一,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物产丰富、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堪称民间艺术奇葩的传统绝活——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又称“建安幡”、“建州幡”、“建宁幡”,简称“建幡”,属于杂技类民间艺术,一直以来,建瓯挑幡都以独特的高超技艺以及浓郁的乡土风情蜚声海内外。1998年,建瓯挑幡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入《吉尼斯大全》,誉为“中华一绝,天下第一”;2001年,建瓯挑幡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赛金奖,这不仅是近年来闽北民间艺术取得的唯一国家级金奖,更是福建省在全国性艺术比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2005年,建瓯挑幡被列入福建省首批“民间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瓯挑幡同样榜上有名;2010年,建瓯挑幡亮相上海世博会,精彩的表演更是引来无数中外游客驻足围观。

建瓯挑幡由来已久,距今有34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还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呢!相传郑成功迎请明末唐王朱聿键入闽,在今建瓯地区大量招募反清复明大军,并筹划准备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只要是识水性的几乎全部应征入伍。这年农历正月二十四,当部分将士们平安凯旋时,当地百姓欢欣鼓舞,他们大摆宴席,搭台唱戏。将士们则将带回来的军旗牢牢地捆在长竹竿尾部,尽情挥舞了起来,借此告慰那些为国壮烈牺牲的战友们。就这样,以后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村百姓都要敲锣打鼓,将旗杆精心装饰后舞动一番,一来是纪念死去的将士,二来也是表达自己“反清复明,旗帜不倒”的信念。

随着岁月的流逝,挑幡习俗逐渐演化成了农历正月初五、十五和三月二十七日特有的民间活动,并且世代相传至今。

其实,不独建瓯有挑幡,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挑幡,被称为“中原幡”,但是建幡幡体长而重,挑法雄而刚,据鉴定最长的建幡长10.2米,重20.6公斤,迥异于“中原幡”的轻短玲珑和灵巧柔媚。

建幡一般由幡杆、幡顶、幡斗、幡旗、幡幅、幡箍等六个部分组成。幡杆一般用两根当年生长的直径如大碗粗的毛竹拼组而成。先将毛竹削掉枝叶,镂空竹节,然后晾干后用火烤直,用砂纸磨光,最后刷上彩色油漆。幡顶最早是一面旗帜,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竹篾和绸带特制的三层六角小亭子。幡顶上方是两个小小的装饰物,被称为幡斗。建幡最上端是一面旗帜,为了减少阻力,一般都做成三角形。幡幅就是垂悬于幡杆上的条幅,上面写着各种吉祥的话。幡箍在最底部,因为必须直接与人的嘴、手、脚灯接触,因此是用柔软的布料做成的。

建幡表演是力量和技巧的巧妙结合,激昂的锣鼓声中,表演者时而头顶长竿,时而手举脚挑,时而牙咬额托,他们或你争我夺,或你进我退,或你抛我接,幡杆旋转,彩旗飘扬,场面惊心动魄,叫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