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53

第53章 布衣扬州怪黄慎

对于喜欢中国传统书画的人来说,“扬州八怪”的赫赫声名绝对不会陌生。做为中国传统书画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之一,“扬州八怪”的成员主要都来自浙江、江苏、安徽一带,唯有黄慎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省宁化)人。当然,福建并不缺乏著名的书画家,但是黄慎的存在,确确实实让福建在中国书画史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黄慎,原名盛,字公懋、恭寿,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端午节生于宁化城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就在黄慎十二岁那年,父亲出外谋生,两年后客死他乡。祸不单行,自父亲去世之后,黄慎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妹妹也相继夭折。于是,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长子黄慎的肩上。

一年,汀州府长汀县(今福建省长汀)著名民间画家上官周到宁化卖画,黄慎见画画可以养家糊口,于是拜上官周为师,开始学画。虽然黄慎悟性很高,很快便掌握了画画的技巧,但是因为胸中并无多少墨水,终究只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画匠。关于这点,黄慎自己也深有体悟,他曾说过:“予画之不工,则以予不读书之故。”

于是,黄慎开始白天上街卖画,晚上寄住在寺庙中发愤苦读诗书,“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七言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慎的画作主要都是临摹前人的作品。为了跳出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慎在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的作品中找到了灵感。黄慎将怀素狂草桀骜不驯的笔法融入自己的画中,随心所欲,恣意而为,让自己的画作增添了几分鲜明个性和磅礴气象。从此,黄慎的作品自成一派,一时间名声大噪,连老师上官周都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

为了开拓视野,也为了卖出更多的画作,33岁那年黄慎开始出游卖画,曾先后游历闽、粤、赣多地。在广州期间,黄慎得知当地也有一位画家名叫黄盛,于是改“黄盛”为“黄慎”。几年的游历生涯,让黄慎有机会接触到最底层的民众生活,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实,这让黄慎的画作又多了一份来自民间的气息,黄慎也真正成成为一名纯粹的人民艺术家。

清雍正二年(1724年),黄慎第一次踏入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大都市扬州,从此与扬州结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不解之缘。黄慎在扬州一边潜心作画,一边广交挚友,活跃于扬州画坛的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郑燮、高翔、汪士慎等人都是黄慎的至交。他们意趣相投,画风相近,因艺术风格迥异于所谓的正统画派,于是便有了“扬州八怪”之称。

除了绘画之外,黄慎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他的诗文意蕴清远、感人至深,其中不少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主要收集在《蛟龙诗草》中。黄慎的狂草书法作品学“二王”,更得怀素神韵,结合于绘画当中,更是神采飞扬、意味深远。因此,黄慎的绘画、书法、诗文被后世并称“三绝”。

黄慎的画充满着真、善、美和人性的光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自己挚爱的绘画艺术,三百多年后的宁化人民在县城汽车站旁边为黄慎立了一座雕像,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永远注视着家乡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