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43

第43章 文学大师林语堂

他,以一部《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坚持“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人生理想;他,提出了“幽默、闲适而性灵”的文学主张;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把结婚证书烧掉的人;西方人正是因为他的文字,才开始认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中国。这个人就是世界文学大师,福建平和人林语堂。

林语堂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龙溪(今漳州平和县坂仔镇),是家中第7个孩子。林家世代以耕种为业,过着贫穷、简朴而又充实的生活,故林语堂常常以“农家的儿子”自诩。可以说,林语堂的童年时光是极为快乐而甜美的。

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每天除了带家里人做祷告,到教堂做礼拜,还在家设立学堂,教子女和乡村的孩子们读《诗经》、《四书》、《小学集解》等中国古代典籍。学堂的墙壁上,一面挂着基督教的对子,另一面则挂着朱熹的联子。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学习氛围中,林语堂及家中的兄弟姐妹很小便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在男人蓄发留辫的清朝,林家的男孩却早早地用一头短发代替了那根长长的辫子。中西合璧的家教,为林语堂注入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基因。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考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然而,林语堂自读了《圣经》之后,却越发不相信上帝了,反而喜欢上了神父及老师们口中流利的英语。在学校图书馆里,林语堂把包括《物种起源》在内的全部5000册藏书全部翻阅了一遍。在中学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的林语堂,同样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林语堂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林语堂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林语堂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学情有独钟,特别是《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尤其是书中白话语言的运用十分精妙。可以说,《红楼梦》既丰富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见地,使他成为了一名红学家,也温润了林语堂的文笔,为后来《京华烟云》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语堂应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要求,用流畅的英语完成了《吾国与吾民》一书,针对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写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后来他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京华烟云》。这一伟大著作被评论家称为现代中国的《红楼梦》,美国《时代》周刊对此书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的后续篇《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81岁,同年四月归葬于台北。一代文学大学林语堂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对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影响必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