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行为实证研究
6332800000032

第32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

本书首先阐述了认知偏差、心理因素、情绪等是如何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并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投资者行为模式进行了探讨,然后进入本书的主体部分——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分析。

本书就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利用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中国个体投资者单体和群体交易行为特征,并探讨其理性程度。本书首先实证分析了投资者单体行为,包括表征认知偏差的股票历史收益率对投资者买、卖、持有决策的影响、反映投资者价值评价的“处置效应”和“愉悦整合效应”;然后用“羊群效应”指标对投资者的群体行为进行了分析;本书最后实证分析了投资策略及其绩效,来探讨投资者决策的理性程度。本书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1)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受启发式和框架依赖认知偏差的影响。基于启发式认知偏差,历史收益率对中国个体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存在时间的递减性,交易当日的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逐步降低,在一个月后基本不产生影响。在卖出-持有决策中,股票价格变动幅度越大,投资者越可能卖出持有的股票,正的股票收益率对卖出决策影响程度大于负的股票收益率;在卖出-买入交易决策中,负的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卖出决策的影响要大于正的股票收益率。负的股票收益率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期间要比正的股票收益率长。基于框架依赖偏差,股票价格信息的表现形式影响投资者的股票买卖决策,在股票价格走势(连续上涨或下跌)形式下,投资者预期股价逆转的概率要小于股票收益(历史收益率)形式。市场态势影响投资者的认知偏差程度,上涨行情中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卖出决策的影响大于下跌行情;无论是相对于持有还是买入股票决策,与下跌行情相比,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更愿意卖出价格下跌的股票。

(2)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和“愉悦整合效应”。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与市场态势相关,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一般表现出“处置效应”,在下跌行情中则呈现“反处置效应”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场态势通过影响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参考点而改变投资者心理计量的盈亏股票相对数量所致;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还随着其投资股票盈亏程度的增大逐步减弱,并最终出现“反处置效应”现象,这表明当盈亏程度足够大时,投资者对损失与收益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改变。投资者存在“愉悦整合效应”表明,他们会通过合并亏损分割盈利的方式实现心理效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并分次卖出盈利股票的行为偏好,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分割卖出盈利股票的交易特征不明显,而在下跌行情中,投资者比整体样本区间更显著地表现出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分次卖出盈利股票的交易行为特征。

(3)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投资者在各年内、各月都表现出强烈的羊群行为,并且都是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这说明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同时,投资者羊群行为还受股票涨跌的影响,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

(4)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总体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动量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上涨行情中更可能采用动量投资策略的;对于不同股本规模的股票,投资者会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对于小规模股票,投资者更可能采用反向投资策略,随着股票规模的增大,投资者采用动量投资策略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在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采取动量投资策略有可能获取较高的市场收益,但是由于他们频繁的交易,不能获取股价变动所带来的利润,并且在剔除市场态势的影响后,投资者表现出很差的预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并不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