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投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认知偏差而制定的投资策略。也就是,市场参与者受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和心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行为偏差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在现实世界中,主要有两类因素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决策。一类是宏观经济形式及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等基本面信息;另一类是股票历史价格和交易量等技术面信息。其中,投资者在依据历史价格进行交易决策时面临两种基本选择:一方面是相信股票的价格趋势会持续下去,因此买入前一阶段价格上涨的股票,卖出价格下跌的股票,遵循顺势投资策略或称为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strategy);另一方面是相信股票的价格趋势发生反转,因此买入前一阶段价格下跌的股票,卖出价格上涨的股票,即遵循逆势投资策略,也称为反向投资策略(constrain strategy)。另外,一些学者还发现,股票市场上股本规模不同的股票,其市场收益率也不相同,小规模股票的市场收益率高于大规模股票,这称为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因此,也有一些投资者基于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对不同规模的股票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
8.1.1 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
股票价格对于其基本价值的偏离是人们对基本信息过度反应和不足反应的结果,其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
1.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在有效市场假设下,任何一种股票(组合)的平均超常收益率应该为零。但是在现实中股票价格却往往对信息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过度反应(overreaction)都是投资者情绪的表现。
反应不足指的是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不足。如果出现好消息,股票价格不是立刻就调整到相应的位置,而是在消息公布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出现持续上涨的现象。检验股票价格对消息反应的延迟性的一个方法就是看短时间内回报序列是否出现正相关。
过度反应则表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长期,股票价格会对持续指向同一方向的消息产生过度反应。即如果某种股票长期有好消息,它的价格就会被高估。在以后的时期内,价格总要回复到基本价值周围,那么这种股票的回报率将会降低。
2.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统计依据。
3.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心理学解释。
行为金融学研究认为反应不足的心理依据是一种叫“保守主义”(conservatism)的现象,而过度反应则来源于“代表性直觉”。
它指的是在新的事实面前,人们并不是立即就改变他们的看法,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拘于保守主义的投资者不能立即将公司盈利的最新消息与他们的对这个公司的原有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看法。他们有可能高估那些形成他们看法的事实,而低估新的消息,从而对信息的公布反应不足。
如果一个公司有一段盈利高增长的历史,投资者就认为盈利高增长是这一类公司的共同特征,因此将该公司未来继续出现盈利高增长这一事件的概率定得很高。他们由此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该公司历史上的高增长可能不过是一个随机事件而已,因此他们会对该公司的股票过度反应。
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就是基于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因为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使得多数投资者过分重视股票的近期表现,加上后悔规避和从众行为,使得多数投资者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会产生对绩差股过分低估、对绩优股过分高估的现象。因此,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的错误定价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错误定价并开始大规模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反向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通过进行套利来获取收益。动量交易策略是基于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而制定的买入上涨股票,卖出下跌股票的策略。
8.1.2 规模投资策略
根据股票规模效应制定的投资策略称为小盘股投资策略。对中国股市而言,尽管没有实证研究表明存在明显的1月效应,但小盘股由于流通市值比较小,不用非常巨额的资金就可以控制其价格,在中国的股市中对小盘股的炒作异常明显。从小盘股的价格易受控制、价格变动频繁、股价波动大的角度来看,小盘股投资也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收益。
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体投资者要更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认为他们更具理性,可以利用个体投资者的一些认知偏差和行为规律,采取一些特殊的投资策略并获取利益。但是,个体投资者也可能会意识到、并利用市场中的一些偏差规律,来通过投资策略来获得利益。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个体投资者也可能会因为认知、心理偏差的原因,而表现出某种投资策略趋势,并非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那么,我国个体投资者是否遵循一定的投资策略?其投资策略是投资者科学决策的结果还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行为偏差?本部分通过对投资者交易策略绩效的判断,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