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整理房间,发现了一大摞有关热线培训及活动的资料,其中有几本笔记,不由得坐在那里看了起来。
“陕西妇女研究会妇女热线咨询员高级培训班,1997年6月21~22日,讲题有:性别视角,性别,观念,中国社会转型期妇女与法律问题……”看着看着,几年前在西北大学研究生公寓二楼的多功能厅里的活动场面从字里行间显现了出来:来自北京的我国妇女界的专家刘伯红、陈明侠等,她们对妇女事业的投入和极大热情感召着我,鼓舞着我,令我激动不已。还有陈一筠、王佐芳、高小贤等女性专家给予我们的方方面面的培训,从不同的角度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幅幅有关妇女问题研究成果的画面,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影响和修正着我的思想。这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一次次的培训经历,一位位杰出的女学者的启迪,就像是一条条锁链,串起了与热线。我扶着这条链,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着、坚定地走向热线。
说起我与热线的不解之缘,起于1997年。我作为求助者偶然又必然地拨通了热线,电话里传来的亲切的话语,支持着我走过困境。从此,妇女热线的电话交流就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一个人从幼年走向少年、青年、老年以至于离开人世,其间的心理不适、心理困惑能有个尽可放心倾诉的地方,并能得到毫无条件的理解和帮助,想起来就让人感动。我做咨询员的事很快就得到家人的支持。
咨询员的工作是义务的,但我从中的收获远比付出得多。首先是能享有丰富的培训资源。从热线的培训所获得的信心,既开阔了我的思维,又理顺了我原有的杂乱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看法,对自己也是一个梳理、充电的过程。有这样的理论作指导,再在实践中细心揣摩、体会、不断积累。这一过程既锻炼了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对我自身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次,热线咨询还满足了我的自我实现欲,使我有了归属感。咨询员们常说:助人者自助,的确是这样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活就单调起来了,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单位的工作唤不起精神,又不愿将自己押在孩子身上,没有憧憬和希冀。是热线给了我支点,让我有了归属感。
热线,给了我重新思考的机会。你是我的良师益友,给我营养;你是我的娘家亲人,给我信心;你是我的又一个成长基地,丰富了我的人生。
感谢你——陕西妇女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