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至今,算起来已经10年了。在这10年来,我个人的成长与变化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还是在自己事业生涯进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与参与研究会的各项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庆幸自己来到了这样一个组织,更感谢研究会对我成长的影响和帮助。记得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来源一方面是个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的资源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参与非正式组织的数量和质量的积累。10年前,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工作节奏比起今天要慢多了,我在高校工作,有时间、精力,年轻的我总觉得还有一些能力但又没机会实现,于是就去读心理学研究生了。在读研期间,理论的学习并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因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自己不能运用心理学去解决,仅仅靠自己的单薄的体验去领悟。由此渴望接触更多的人,希望探索心理的奥秘的愿望特别强烈。就在这时,研究会招募心理咨询人员的信息传到了学校,我义无反顾地报了名,虽然当时并不清楚研究会是具体干什么的,但知道他们需要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并且是为妇女义务服务的。经过面试、心理测试,我顺利过关,之后就是紧张的各种专业培训。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近10天的培训补充了我对女性问题和知识的不足。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研究会不收我们一分钱,研究会负责人平等、尊重、有亲和力的个人魅力也吸引着我。从那一刻起我就告诫自己:要尽一切力量做好研究会分给我的任务。我突然意识到妇女研究会正是我实践心理学的最好场所,我心仪的事业生涯开启了。
研究会对我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和影响很大。一是在助人方面的理念的转变。在没有接触研究会以前,我单纯地认为助人行为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像雷锋那样做好人好事,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至于如何去做,做好事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且觉得只要是帮助别人的行为都是助人行为,都是好事。但事实上,助人行为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有时候我们给予别人的不一定就是别人所需要的,也许有时是怀有个人动机的。接受社会工作培训后,才知道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在平等、尊重、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开展的,是让受助者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获得资源、增长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在没有丢失人格,没有受到歧视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工作理念的转变虽然不是立即形成的,但几年来的不断培训和切身的助人实践,使我对助人行为进行了多次的思考,如今已基本树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此外,过去还认为助人就是单纯地帮助别人,自己是一种奉献,事实上,我们在这10年的公益工作中,自己得到了很多,即助人自助。二是在性别观念上的提升。过去对什么是社会性别没有接触过,对男女平等问题也搞不清楚,只觉得男女应该平等,但现实中又发现处处存在着不平等。社会性别培训,使我懂得了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差异及其产生根源,理解了社会文化观念对男女平等的影响,悦纳了自己的性别角色,明白了男女不平等所带来的种种社会歧视及其产生的过程。这种观念的接受,既对女性咨询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也对自己处理夫妻关系问题、教育子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人性的思考又多了一个新的视角。
研究会让我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在2000~2002年,我有机会负责研究会妇女热线项目,回忆起那一时期的工作,我至今仍感到那是一段又累、又充实的时期,是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人生高度紧张和成果辈出的时期。从撰写项目报告到组织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到各媒体宣传热线活动等我自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就说项目报告的撰写,它不是纯理论的设想,而是组织所有志愿者共同探讨我们能做什么?有什么资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基金会有什么样的要求?这些行动研究的项目是我在高校没有接触过的,这种项目报告的模式和严格要求也是我们难以适应的。然而,两年的磨炼,尤其是研究会负责人的多次指点、讨论,使自己进步很大。如今当我把这些技术传播给大学生时,他们都觉得很新鲜、很实际、有价值、有意义。由此我也获得了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再说组织协调志愿者的工作方面,虽说我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时间也不短了,然而面对一个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这可是一项新的领域的管理实践——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这支队伍的志愿者大都是各行各业的有能力的专家、干部、教师、律师等,她们有热情、有能力、有奉献精神,所以如何把这些志愿者组织协调起来应该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而我觉得难度很大,但事实上,她们很配合、主动、支持,在这个群体中我感受到了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她们给予我很多做人的启示,也给予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所以,与其说我喜欢她们不如说我被她们吸引了,表象上是我在组织管理,实质上是大家在共同为一个所认同的目标而奋斗着,这正是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之一。
我在研究会工作期间,自己在家庭关系、心理健康方面也获益不少。在没有接触社会性别培训之前,虽说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但传统的女性形象是我做妻子的榜样,丈夫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在这种相互的价值观影响下,我总感觉到很累,因为我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并且还要在事业上不能落下,我尽一切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但事实上我不仅很累,而且非常委屈,为什么作为女人就应该不仅贤妻良母而且事业有成。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这是追求完美导致的心理问题,可我是一个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像男人那样少干或不干家务而去干事业呢?这种困惑令我们夫妻关系时常紧张,也进一步增加了我的痛苦。后来,社会性别观念的接受使我意识到,我的家庭矛盾和痛苦大多来自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我们不应该以性别确定一个人的职业观或生活观,而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需要,也就是说,女人可以作她喜欢的工作,只要她有能力、有理想;男人也可以干他所喜欢的工作或家务,不能因为是男的或女的就界定他(她)的工作类型或活动范围。虽然我们社会目前仍然存在种种性别歧视,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改善和推进社会进步,那么文明的社会就应该是尊重人性,人人平等的社会。我接受了这种观念,并不意味着丈夫就能理解,在经过几年的沟通、磨合,渐渐地他也有所改变,我自己的自由活动空间也宽松多了,不像以前经常要受到丈夫的制约,虽然他认为这种制约是“爱”的表现,但我需要的是有自我空间的选择权。另外,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也将社会性别的观念传播给她,使她从小就尽量减少来自性别观念方面的偏见,使她悦纳自己,减少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自卑情结。比如她常常会问到一些问题:老师为什么更喜欢男生,哪怕是学习不好的男生,而对女生不关注?为什么老师会说男生在中学阶段学习都会赶上来,而女生就很难?等等。我可以运用社会性别的知识帮她分析当今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生理性别是有差异的,但社会性别是文化导致的不是先天的,虽然今天男女在社会上存在不平等现象,但不是先天因素所致而是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的影响。可能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但有这些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她会多一些自信,也增加了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我在研究会做志愿者的10年,收获是非常大的,成长也是非常快的,这不仅体现在研究能力方面,更体现在心理的成熟方面。我还会留在研究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种、流汗,吸收营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实践、创新,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