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6289900000026

第26章 过度斥责,会刺伤孩子的上进心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有些心急的父母恨铁不成钢,则会经常斥责孩子。他们认为斥责孩子会让他“长记性”。有些冲动型的家长,一见孩子做了错事,“你还能干什么”“简直是个白痴”之类的话便脱口而出。

殊不知,简单、粗暴的斥责不仅无法使孩子心服,在感受不到父母关怀的情况下,孩子还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不仅会加剧亲子之间的隔阂和冲突,还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变得偏激、狭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这其实就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与家长越走越远的结果。

经常被斥责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他们常常惶恐不安,性格也容易变得内向。他们在承受家长的责骂时,虽然感到愤怒与厌恶,但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施于他人。

经常斥责孩子,家长的威信也会递减。因为一些家长在着急时声色俱厉地对孩子说:“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可是,即便孩子真的再犯了,家长实际上对孩子也无可奈何,更不会不要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家长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孩子渐渐摸清了家长的脾气,认为家长再厉害也只是吓唬,他就不再惧怕,甚至会对你的斥责不以为然。你说话再重,他照样我行我素,视你为无物,这时家长就威信扫地,再也拿他没办法了。

那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能斥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斥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只是孩子受到斥责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所以不能时时斥责,事事斥责。孩子整天处于一个心理极度压抑的环境,长期下去,孩子的心里就会抱怨:“爸爸妈妈为什么总这样子对我?”总是受到父母的斥责,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很容易情绪崩溃。

有个做教师的妈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她在家中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孩子在家不许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挺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一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斥责孩子。这种长年的模式般的训练,让她的孩子变得分外听话,平时对人彬彬有礼,但过多的斥责也抑制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渐渐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学校有活动,这位妈妈中午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妈妈。整整一个中午妈妈没有回来,也没有人给他做饭,他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妈妈问他中午吃了些什么,他说什么也没有吃。妈妈说:“冰箱里有方便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孩子回答说:“你没有讲呀!”妈妈大为恼火,训斥他:“你真是废物!饿了都不知道吃呀!”

还有一次,这位妈妈在做菜,发现家里的瓶装酱油用完了,于是她叫儿子上街去买。碰巧,那天杂货铺换招牌,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由于妈妈没说可以买袋装酱油,孩子不敢买,最后空手回去了。回家后妈妈气不打一处来:“你这孩子怎么死脑筋呀……”

过度斥责,不仅会让孩子丧失自信,还容易形成懦弱、怕事、拘谨的性格。教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戒骄戒躁,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简单的、粗暴的、频繁的斥责,对孩子的成长是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的。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影响,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斥责不是父母的本意,但孩子却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斥责。同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最好暗示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写给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故意指责少年的缺点,甚至抱着一种讽刺的态度,会刺伤少年的心,有时甚至会使他陷入悲观失望。”斥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孩子被骂皮了,羞耻心荡然无存,对什么都无所谓了,便很难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